□記者 劉坤
暑假,是家長們給孩子測試智商的高峰期。有兩個極端,有些孩子成績不佳,家長想測試是不是「智力有問題」;還有一部分家長是懷著「發現神童」的目的來的。然而,專家指出,現在通行的智商測試方法是1986年的標準,而我國兒童20年間智商普遍增長了12.84分,所以測出的值是不準確的。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就已經廢除了智商測試。
暑假智商門診火爆
「眼看他成績越來越差,就連偏旁部首的前後左右都搞顛倒,我真懷疑是智商問題。」在省會某醫院兒童心理行為中心,鄭州市民王女士直嘆氣。兒子果果(化名)即將升入三年級,可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56分、數學69分,老師讓王女士帶孩子測測智商。通過問診,醫生發現,果果表現得一點都不笨,也沒有過往病史,完全和智力發育遲緩搭不上邊。醫生問什麼,孩子很快就能回答正確,「自我感知能力很強,知識很豐富,同時,閱讀、接受能力也特別強,但似乎信心不足」。
「您的孩子肯定不是智力問題。」醫生表示,果果的情況可以考慮改變學習方法,不建議做智商測試。然而,王女士卻並不接受這樣的建議:「如果是這樣,我更要做!我還要向老師證明孩子不傻!」在王女士的強烈要求下,醫生為果果做了智商測試。
智商測試結果是104分,醫生解釋說,兒童的智商90為及格線,大多數人在100~110,智商達到120~130的只佔7%,極少數人才能達到130甚至140的智商。王女士舒了一口氣:「這下,我得和老師好好談談了。」
記者了解到,每年的6~9月份是兒童測智商的高峰期,除了一些因疾病就診的孩子,其餘都以入學面試表現不好和升入三四年級學習成績下降的孩子為主。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除了極少數是家長主動帶孩子做智商測試的外,大多數是老師「建議」來做測試的。這是因為老師的部分工資要和學生成績掛鈎,有些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學習成績上不去,拖了全班的後腿,影響老師的工資。
還有一部分來給孩子做智商測試的家長是懷著「發現神童」的目的,有家長乾脆表示,孩子要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一張高智商的檢測證書可以成為孩子進入重點學校甚至超常實驗班的敲門磚。一名家長曾洋洋自得地告訴記者,孩子智商達到130,「很聰明呀!我要好好培養。」有的家長為了獲得一個智商高分,甚至連續幾次帶孩子來測智商,孩子連題目都背下來了。
智商測試很片面
所謂智商,全稱是智力商數,英文縮寫為IQ,據統計,一半人口的智商介於90~110,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佔25%。智商在110~120的佔14.5%,智商在120~130的人佔7%,130~140的人佔3%,其餘0.5%的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智商在90分以下。
如今流行的智商測試,包括十一個項目,分別對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字詞、圖像、積木、排列、拼圖、符號等進行測驗,綜合來說,智商測試考查的是一個人的記憶力以及語言、空間和數學能力。但實際上,人的智力的全部內涵要遠遠超出這幾項,而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不可能將其全部測出來的。智力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思維能力、認識能力、創造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梅玲教授認為,智商測驗本身就存在問題。比如說智商測試有一道題:小提琴跟鋼琴有什麼相同?試想,如果拿這個題測驗山溝裡的小孩,他可能都沒見過鋼琴、小提琴,那他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嗎?同樣,讓城裡的小孩來區分韭菜跟小麥,他能分出來嗎?可見,智力測驗量表不考慮被測者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就拿統一的題目去測驗,說明它本身是有局限性的。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智商測驗的分數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決定孩子命運的依據。因此,早在上世紀70年代,智商測試的「發源地」——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淘汰了給孩子測智商的做法。
專家認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一種測智商的方法真正能全面反映孩子整體智力發展水平。通過一張卷子來給孩子「定終身」、「貼標籤」,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響,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未來生活中缺乏自信,甚至放棄學習。科學地說,絕大多數孩子的智商都屬正常。許多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認為,造成學生學習成績高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應片面強調是「智商」問題,還要分析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
孩子高智商,家長別高興太早
國外雖然基本淘汰智商測試,國內卻方興未艾。很多家長積極主動為孩子做智商測試,特別是孩子智商測試得分超過120的家長更是滿心歡喜:自家的孩子超聰明!但是,近日,中國心理測量學泰鬥、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張厚粲說:「這個在國內沿用了二十幾年的智商測試已經極不準確了。」
張厚粲先生於1986年主持了美國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二版中文修訂版,在國內一直沿用至今,從來沒有更新過。但不同時代的人的智商並非恆定不變的。1983年,一位叫弗林的美國教授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在過去半個世紀中,所有發達國家年輕人的智商均出現了持續增長,比如從1932年至1978年,美國年輕人的智商提高了14分。這一發現受到廣泛關注,被稱為「弗林效應」。根據這一效應,人的智商每隔10年就增加3分。國內用上世紀80年代的智商測試來測現在的孩子,這等於是拿現在的孩子跟上世紀80年代的孩子比,當然都顯得很聰明。
張厚粲發現,從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間,中國兒童的智力水平增長了12.84分,遠遠超過了每10年3分的「弗林效應」,而且男女生沒有差別。同期香港兒童智商增長8.49分,臺灣變化不大。美國為2.91分,接近「弗林效應」。張厚粲解釋說,兒童智力水平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和教育投入是成正比的。中國這20年正處於上升階段,經濟發展了,醫療條件、受教育程度和營養都會好,這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這一時期,中國的GDP增長了39倍,大學數量增加了3倍,在校生規模也擴大了10倍。
這就意味著,如今智商測試達到120的孩子(也就是所謂高智商),相當於1986年的105分左右,換而言之,現在能稱為高智商的孩子,放到20多年前,只能算是智商正常。因此,如果您的孩子測出是高智商,也別高興太早了,畢竟現在能達到高智商標準的孩子太多了。
即便是真正的高智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俗話說:「天才離瘋子僅一步之遙。」的確如此,研究發現,許多高智商的人都患有精神病,如貝多芬、安培、牛頓、盧梭等。有人對1031個高智商的美國人進行過分析,發現有精神病的佔4.2%,遠遠高於普通人群中精神病的患病率。在高智商人群的近親中,精神病發病率高於一般人群,另外,精神病患者的近親中,高智商者也高於一般人群。研究認為,高智商和精神病在遺傳上受相同基因影響。
學習差的孩子
多數智商正常
社會上有這樣的偏見:學習不好的孩子,智商一定低。然而,實際上,醫生發現,經過檢測,絕大多數學習不好的孩子,智商都在正常水平。
專家表示,部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有困難的孩子,的確可能有智力方面的問題,進行智商測試有利於早期幹預。但智商測試只是一種評估手段,智力是人們認識世界、適應環境的綜合能力,智商高低不能預測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成就,也不能測出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家長和學校都不應迷信智商分數,更不能據此給孩子貼標籤、分等級。
中國心理學家協會會長徐清照堅決反對給孩子做智商測試:「孩子的優劣,不是靠一個智商測試來評判的,真正健康的孩子一定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家長和老師需要全方面地培養、發展孩子的人格。只要孩子沒有病理性的問題,建議不要隨便給孩子做智商測試。」
「單純的智商測試結果,並不代表著什麼。」專家認為,智商測試必須結合孩子的生長發育史作參考才有價值,比如孩子說話、走路、成長環境、學習環境等與同齡兒童比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臨床上,一些孩子因為測試結果不理想,而被貼上智商低的「標籤」,會形成消極的自我暗示,自暴自棄乃至出現心理問題。「這比不理想的分值更可怕。」
專家指出,智商並非「一查可定終身」,而屬於動態的範疇。對於智力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講,單純憑藉一次測試出來的分值,來考核其智商水平「是不負責任的」。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一個人是否成功,除了智商,還離不開情緒智力,即俗稱的情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就認為,一個人的成功,20%是靠智商,80%則憑藉情商。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有人以做智商測試為名,將任意挑選出來的學生分為兩組,然後隨便指出一組是高智商、另一組是低智商。數月之後,那組被認為智商高的學生智力果然提高了不少,而另一組學生智力卻降低了。美國有一位心理學教授經過多年跟蹤調查,發現一些當年被認為智商不高的學生,在後來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遠高於那些所謂高智商的同班同學。於是該教授對智商的意義提出了有力的質疑。
即便是智商稍差一些的孩子,也不代表不能取得成功。有一個8歲的兒童,曾因老師認為其「智力低下」而被趕出了校門。然而正是這個「智力低下」的小男孩,日後卻為全人類點亮了夜空——由於他的發明,人們不再恐懼黑夜,那無邊無際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驅散夜色的同時,也照亮了人類的未來——這個「低能兒」,就是愛迪生。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句話也許揭示了智商的重要性到底有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