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用職業興趣測試選專業不靠譜

2021-01-11 修行的松鼠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松鼠反覆說了一個觀點。用職業興趣測試來反推專業選擇是不靠譜的。這次來說說,為什麼。

第一

它們產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幫助高中生選專業,而是幫助成年人進行職業選擇。從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所有這些測驗都為了幫助成年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是幫助成年人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

專業與職業雖只有一字只差,二者的內涵完全不同。

專業是「按照各個專門領域進行高深專門知識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知識、技能的學習。

職業,是個人所從事的服務於社會並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將職業定義為:職能×行業=職業。強調個人在社會組織中所擔負的角色。

專業與職業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一個專業可能對應多項職業,從事同一項職業的人可能來自多個專業。而且,今天這種交叉越來越常見,也越來越複雜。

舉兩個例子,計算機專業就業和基金經理的專業背景,

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去中科院計算所從事計算機相關科研,此時他擔負的責任是科學研究;可以選擇企業從事項目管理,此時所擔負的角色屬於管理、協調類;可以選擇去企業從事產品研發,此時所擔負的角色是工程類;還可以選擇去企業從事通信產品的推廣和銷售,此時所擔負的角色是銷售類。

2019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畢業生就業

基金經理這一職業似乎與經濟學、金融學專業的關係最緊密。但是,根據中國證券報的分析,私募基金經理的從業經歷和來源很複雜,非銀保、基金、券商出身佔私募基金經理的大多數。研究也表明,從業年限長、具有理工科複合背景、以前在券商或公募工作過的私募基金經理不管是在追求高收益還是風險控制能力方面要突出一些,券商、公募等從業經驗對提高私募基金業績的正向促進作用有限。

因此,專業與職業二者非常不同,二者對應關係也非常不確定,以職業興趣或職業性格去推測專業必將發生巨大的誤差。

第二

常見職業興趣測試均歷史悠久。

以當前市面上最常見的MBTI和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為例。MBTI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對於許多事物來說,歷史悠久代表了根基深厚,代表了值得信賴,但對職業而言完全不是。

因為隨著社會發展,新的職業在不斷出現,舊的工作也在消亡。2015年,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頒布的修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與1999年相比,新增347個職業、取消894個職業。今年4月,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公布了13個高端又小眾的新職業。

你能想像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中,與RSI對應的職業包括:紡織工、編織工、雨衣上膠工。就算現在又開始了對手工的強調,許多人喜歡純手工編織的衣物。請問,雨衣上膠工是什麼工作?RCS對應的職業還有遊泳池服務員、煙囪修建工,這兩個職業的分類也真是非常細緻了,好奇當年的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職業列表中還有,按鍵操作工、複印機操作工、自動打字機操作員、瓦工領班、廢品收購員等。這些職業可能還有人在做,但顯然在今天已不可能成為大學生的職業規劃選擇。

至於近幾年出現的算法工程師、開發工程師、無人機駕駛員、工業機器人操作員當然也不可能在其職業列表中。

2017至2019最火熱的討論就是哪些職業將被機器人取代

最是可惜「高速路收費員」這個職業還沒來得及進入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就要消失了。

所以,面對這麼歷史悠久的職業興趣測驗,難道真的還有家長要自己的孩子依據上個世紀50年代的職業分類,來規劃未來20年的職業發展??

最後,但也最致命。

這些測驗根本不能被稱為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和心理學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認知、行為、情感的心理活動予以量化。心理測驗有兩個基本的要求:即測驗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

信度,簡單說來就是測驗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一個好的測驗應該是穩定的,兩次測試應該不發生太大的變化。就像一個成人量身高,昨天量是1.68m,今天應該也是1.68m左右,如果人沒變,可是結果一下子變成了1.5m或者1.75m,就說明尺子有問題。現在許多微信中各種分享的性格、情商測試就沒什麼信度。剛剛的結果還是性格是王熙鳳,轉眼就可能變成張三丰。

效度就更致命了,可以說是一個測驗的根本。效度是說測驗的有效性,即一個測驗是否真正測量了它要測量的內容。就像測量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必須用溼度計,而不能用溫度計,因為溫度計無法測到溼度。就像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的支持率的民調,因為民調樣本和投票人群不一致,並沒測量到真實的民意,這個調查就是無效的。

信度和效度可能出現分離。有的測驗可能有效度、無信度,就像用橡皮筋量身高確實測量到了高度,但每次高度都不一樣。有的測驗可能有信度、無效度,歷史中曾出現過用頭圍來測量智商,每次測量結果都一樣,但測量本身是無效的。

所有的心理測驗都非常強調信度和效度。每個研究,研究中用到的每個量表都需要報告別人用的時候的信效度、本次測驗的信效度。本人作為心理學畢業生,沒有看到關於這兩個測驗的信度、效度分析報告,也沒有看到有任何一個嚴謹的心理學研究將這兩個測驗作為測量工具。

所以,請各位還在用這兩個測驗給學生進行專業推薦的公司不要再打著心理學的名義了。它們不是心理測驗量表,心理學研究真的不用它們。

至於還有什么九型人格、DISC個性測驗,松鼠認為這些都是披著心理測驗的星座研究,在我學習心理學時完完全全沒有接觸過。

還有以下各種號稱心理測驗的都是算命,而且還是計算機在線算命。

松鼠發現近兩年有人將卡特爾16PF作為職業性格測試。這個測試還是非常值得一說。卡特爾16PF英文全稱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s,也就是卡特爾16項人格特質測試。該測驗的確是編制非常嚴謹的心理測驗,也曾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廣泛採用,在人格研究中發揮過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從這個測驗名稱也能看出,Cattell開發這個測驗的目的是為了測量人格的,而不是什麼職業。另外,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相關研究就開始減少,進入21世紀就很難在文獻中看到它的身影。因為大家發現了人格更可靠的理論模型,研發了更有效的測試工具,究竟是什麼下次再說。

相關焦點

  • 即將上大學,專業要怎麼選?MBTI職業測試來告訴你!
    選專業對於每一個準大學生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所以需要大家深思熟慮之後做出選擇。面對專業選擇會出現一下幾種情況:有心儀學校卻沒有心儀專業。受到網絡,電視劇等影響, 對一些專業感興趣,但是僅僅停留在一些基本層面,並沒有深入了解!覺得自己也可以進入某個行業, 但是自身沒有任何想法!對某些專業有想法,但是周圍評價覺得自己不一定適合這個專業!
  • 霍蘭德職業興趣和MBTI職業性格並不是唯一衡量職業規劃的測評工具
    為什麼霍蘭德職業興趣和MBTI職業性格並不是唯一衡量職業規劃的測評工具呢?不是因為還有其他好的測評工具,而是因為很多實質性的職業規劃並不依賴測評。測評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最後也只是顯示數據結果,而不是代替選擇過程。
  • 公司人說:你信任職業心理測試嗎?
    央廣網北京3月2日消息(記者王肖蕾)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職業心理測試,你覺得靠譜嗎?  剛剛跳槽的萌長腿之前對職業心理測試的結果持懷疑態度,但這回做完測試後,新公司將自己的職業狀態剖析得非常準確,讓她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萌長腿:之前,大家都會想這個東西到底靠不靠譜?就是那麼幾道題,就能確定一個人?我在之前也會有這種想法。
  • 最準的7大職業性格測試工具,10分鐘幫你選對職業!
    你是否嚮往著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其實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的是什麼?不論是正待走進職場的畢業生,還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面對這類問題都會感到困惑——性格因素和職業選擇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聯呢?如果你想從事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成為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你需要進行全面的職業性格測試,來了解你自己。市面上專業的性格、興趣測評有很多,都比君特別精選出7種職業測試,總有一款適合你。
  • 淺談新高考選科之職業生涯規劃
    所以新高考的選科本質是為了讓學生站在人生規劃的角度上,思考自己未來需要走什麼樣的職業發展路徑,這樣更加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培訓學生的興趣,進而深度挖掘考生的內在優勢和潛能。選科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一、不要過度迷信測試由於目前大部分高考都採購了一些選科軟體,所以很多學生基本上也是依據這些測試結果來簡單的確定了自己的選科,這明顯存在很多漏洞和問題,測試本身只是一個參考依據,並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職業生涯規劃。
  • 眼鏡店用防藍光測試卡或雷射筆來做效果測試,這種方式靠譜嗎?
    現在市面上很多防藍光眼鏡店都是用防藍光測試卡或者是雷射筆來做效果測試的,這種方式靠譜嗎?不靠譜!現在眼鏡店裡,給消費者展示防藍光眼鏡的檢測方法,防藍光測試卡、黑色雷射筆、驗鈔的那種雷射筆~都是不靠譜的,就算通過了檢測,也不能證明防藍光眼鏡真實的防藍光效果。
  • 職業諮詢變職業歧視 「心理類型」指導就業不靠譜
    ●榮格的「心理類型」缺乏統計學分析,源自該理論的MBTI被指存在缺陷   ●由於科學依據不足,美國國家科學院不推薦在職業諮詢中使用MBTI測試  目前正是畢業生找工作的季節,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職業。
  • |MBTI職業性格測試
    都說人這一輩子,拼的是下半場。但很少有人告訴你,人這一輩子,上半場的選擇,決定你下半場能否拼的輕鬆。這一點,不僅僅是在伴侶的選擇上,更表現在工作的選擇上。刷知乎時,經常看到類似提問:應屆生專業對口工作工資部分偏低, 該去嘗試嗎?還是趁沒有入職場,直接找非對口?本職工作做了10年,卻毫無成就,該不該轉行?
  • 為什麼說用TDS筆檢測水質不靠譜?!
    一些賣淨水器的老司機,經常會拿TDS筆來測試水質。據說,水質好不好,測試筆一秒知分曉!
  • 2020年最火的專業是什麼?這10大專業佔據榜首,有你選的專業嗎?
    我們常常說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那麼被大眾挑出來的這10大專業是不是就是非常吃香的專業呢?熱門專業只是當下的一個趨勢,被大家關注的比較多,所以登上熱搜。正因為如此,很多學校也紛紛開設這些專業,其實學校師資並不怎麼樣,也沒有這方面的積累,完全是用名字來騙取學生報考。
  • 做套題就能測試大腦?《左右腦使用報告》不太靠譜
    於是,新浪微博上一則名為《左右腦使用報告》的測試受到了網友近乎瘋狂的追捧。按照測試的試題給左右腦分別打個分,看看到底是左腦發達還是右腦發達,不少人帶著這樣的好奇紛紛轉發這則試用報告。但南京的一位心理學博士告訴記者,雖然左右腦是相對分區的,但是單憑做測試來判斷左腦或是右腦使用的多少不是太靠譜。左右腦怎麼「分工」?
  • 盤點2016:為什麼會找人APP是兼職最靠譜的選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盤點最新資訊 > 正文 盤點2016:為什麼會找人APP是兼職最靠譜的選
  • 你朋友圈曬的智商測試有多不靠譜?
    而其他人的「高智商」,又真的靠譜嗎?最早的智商測試:用來區分低智兒童實際上,最早的智商測試目的和現在「發現天才」的目的恰恰相反,它是專門為了區分出智力發育偏低的兒童而生的。後來,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特恩創造了一種智力水平計算方式——用智力年齡除以實際年齡,「智商」這個概念正式誕生了。不過,比奈一直拒絕用IQ給所有孩子做先天智力排序,他認為智力是一個複雜的概念,而一個測試並不能真實反映全部。然而,人們對於智力測試的興趣卻只增不減,攀比和好奇心理作祟,越來越多的人都想通過直觀數值窺探神秘。
  • +好物 | 左腦右腦測試不靠譜?這樣測才靠譜了!
    昨天小鄰的朋友圈被左腦右腦測試刷爆了今天就有程式設計師驗證,證明左腦右腦測試不靠譜,結果實為隨機數。
  • 那些選錯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有職業規劃師說,專業是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所以得認真挑認真選。萬一選錯了,人生的路就輸在了起跑線。   聽起來怪嚇人的。   真是這樣嗎?為此我們特意採訪了5位曾經的學霸。你會發現,不管是聽從自己內心興趣,還是屈服父母權威,沒有哪種方式能保證選出來的專業一定令人滿意,後期的調整是一種常態。
  • 他們說,選專業就是會後悔...
    AI留言放送又來啦!周一給大家講了講關於選擇的那些事兒,點這裡回顧,邀請大家分享高考後選專業的小心得。(想查看往期選專業的文章,戳這,還有這裡)現在就來看AI勞心勞力給大家匯總的經驗吧,來自選過專業的過來人,包括吐槽、攻略以及真實上演過的家庭拉鋸戰。不謝不謝~ 生物和醫學,過來人說別學黑生物專業的☟鎖妖塔裡的倩倩別學生物!
  • 怎樣才能將興趣變成職業?就看這四點
    F卻一本正經地回答:「雖然我對PS很感興趣,但是我不確定一旦做上了這樣的工作還會喜歡,也不確定我在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上能做得多出色……。」在職業中,很多人對興趣說三道四。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做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有人說:「興趣永遠不能成為職業,只能是業餘。」還有人說:「我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我喜歡歷史、心理、攝影、……除了我的工作。」
  • 護理學本科,想跨專業考研,報考哪些專業更合適?專家:結合興趣
    護理學是醫學專業裡面薪酬較低、較辛苦的專業,但就業率較高,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畢業生覺得該專業沒學到實際的本領,加之又認為是伺候病人的工作,事實上該專業在未來會更吃香,當然如果不喜歡的話,完全可以跨專業考研,具體可以如何進行選擇呢?
  • 選錯大學毀四年,選錯專業毀一生!
    不少大學畢業生說,選錯大學毀四年,選錯專業毀一生。高考成績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填報志願留給大家的選擇性卻很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填報志願要比考試成績的作用更大。由於高考生接觸專業和職業信息太少,很難做出比較,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不易確定,但高考報志願時必須作出選擇。在興趣的類型上,我們把高中生的興趣分為九種,這九個大類是相對穩定的,廣大考生及家長可以作為參考。
  • 選政治生物歷史能報考哪些專業
    1政治生物歷史能選什麼專業  選擇政治可以選的專業有: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哲學類(邏輯學、宗教學、倫理學等)、法學類(法學、智慧財產權。監獄學等)、經濟學類(金融學、稅務等)、公共管理類、政治學類、歷史學類、教育學類、社會學類、工商管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