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松鼠反覆說了一個觀點。用職業興趣測試來反推專業選擇是不靠譜的。這次來說說,為什麼。
第一
它們產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幫助高中生選專業,而是幫助成年人進行職業選擇。從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所有這些測驗都為了幫助成年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是幫助成年人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
專業與職業雖只有一字只差,二者的內涵完全不同。
專業是「按照各個專門領域進行高深專門知識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知識、技能的學習。
職業,是個人所從事的服務於社會並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將職業定義為:職能×行業=職業。強調個人在社會組織中所擔負的角色。
專業與職業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一個專業可能對應多項職業,從事同一項職業的人可能來自多個專業。而且,今天這種交叉越來越常見,也越來越複雜。
舉兩個例子,計算機專業就業和基金經理的專業背景,
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去中科院計算所從事計算機相關科研,此時他擔負的責任是科學研究;可以選擇企業從事項目管理,此時所擔負的角色屬於管理、協調類;可以選擇去企業從事產品研發,此時所擔負的角色是工程類;還可以選擇去企業從事通信產品的推廣和銷售,此時所擔負的角色是銷售類。
基金經理這一職業似乎與經濟學、金融學專業的關係最緊密。但是,根據中國證券報的分析,私募基金經理的從業經歷和來源很複雜,非銀保、基金、券商出身佔私募基金經理的大多數。研究也表明,從業年限長、具有理工科複合背景、以前在券商或公募工作過的私募基金經理不管是在追求高收益還是風險控制能力方面要突出一些,券商、公募等從業經驗對提高私募基金業績的正向促進作用有限。
因此,專業與職業二者非常不同,二者對應關係也非常不確定,以職業興趣或職業性格去推測專業必將發生巨大的誤差。
第二
常見職業興趣測試均歷史悠久。
以當前市面上最常見的MBTI和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為例。MBTI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對於許多事物來說,歷史悠久代表了根基深厚,代表了值得信賴,但對職業而言完全不是。
因為隨著社會發展,新的職業在不斷出現,舊的工作也在消亡。2015年,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頒布的修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與1999年相比,新增347個職業、取消894個職業。今年4月,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公布了13個高端又小眾的新職業。
你能想像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中,與RSI對應的職業包括:紡織工、編織工、雨衣上膠工。就算現在又開始了對手工的強調,許多人喜歡純手工編織的衣物。請問,雨衣上膠工是什麼工作?RCS對應的職業還有遊泳池服務員、煙囪修建工,這兩個職業的分類也真是非常細緻了,好奇當年的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職業列表中還有,按鍵操作工、複印機操作工、自動打字機操作員、瓦工領班、廢品收購員等。這些職業可能還有人在做,但顯然在今天已不可能成為大學生的職業規劃選擇。
至於近幾年出現的算法工程師、開發工程師、無人機駕駛員、工業機器人操作員當然也不可能在其職業列表中。
2017至2019最火熱的討論就是哪些職業將被機器人取代
最是可惜「高速路收費員」這個職業還沒來得及進入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就要消失了。
所以,面對這麼歷史悠久的職業興趣測驗,難道真的還有家長要自己的孩子依據上個世紀50年代的職業分類,來規劃未來20年的職業發展??
最後,但也最致命。
這些測驗根本不能被稱為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和心理學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認知、行為、情感的心理活動予以量化。心理測驗有兩個基本的要求:即測驗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
信度,簡單說來就是測驗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一個好的測驗應該是穩定的,兩次測試應該不發生太大的變化。就像一個成人量身高,昨天量是1.68m,今天應該也是1.68m左右,如果人沒變,可是結果一下子變成了1.5m或者1.75m,就說明尺子有問題。現在許多微信中各種分享的性格、情商測試就沒什麼信度。剛剛的結果還是性格是王熙鳳,轉眼就可能變成張三丰。
效度就更致命了,可以說是一個測驗的根本。效度是說測驗的有效性,即一個測驗是否真正測量了它要測量的內容。就像測量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必須用溼度計,而不能用溫度計,因為溫度計無法測到溼度。就像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的支持率的民調,因為民調樣本和投票人群不一致,並沒測量到真實的民意,這個調查就是無效的。
信度和效度可能出現分離。有的測驗可能有效度、無信度,就像用橡皮筋量身高確實測量到了高度,但每次高度都不一樣。有的測驗可能有信度、無效度,歷史中曾出現過用頭圍來測量智商,每次測量結果都一樣,但測量本身是無效的。
所有的心理測驗都非常強調信度和效度。每個研究,研究中用到的每個量表都需要報告別人用的時候的信效度、本次測驗的信效度。本人作為心理學畢業生,沒有看到關於這兩個測驗的信度、效度分析報告,也沒有看到有任何一個嚴謹的心理學研究將這兩個測驗作為測量工具。
所以,請各位還在用這兩個測驗給學生進行專業推薦的公司不要再打著心理學的名義了。它們不是心理測驗量表,心理學研究真的不用它們。
至於還有什么九型人格、DISC個性測驗,松鼠認為這些都是披著心理測驗的星座研究,在我學習心理學時完完全全沒有接觸過。
還有以下各種號稱心理測驗的都是算命,而且還是計算機在線算命。
松鼠發現近兩年有人將卡特爾16PF作為職業性格測試。這個測試還是非常值得一說。卡特爾16PF英文全稱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s,也就是卡特爾16項人格特質測試。該測驗的確是編制非常嚴謹的心理測驗,也曾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廣泛採用,在人格研究中發揮過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從這個測驗名稱也能看出,Cattell開發這個測驗的目的是為了測量人格的,而不是什麼職業。另外,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相關研究就開始減少,進入21世紀就很難在文獻中看到它的身影。因為大家發現了人格更可靠的理論模型,研發了更有效的測試工具,究竟是什麼下次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