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諮詢變職業歧視 「心理類型」指導就業不靠譜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榮格的「心理類型」缺乏統計學分析,源自該理論的MBTI被指存在缺陷

  ●由於科學依據不足,美國國家科學院不推薦在職業諮詢中使用MBTI測試

  目前正是畢業生找工作的季節,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職業。於是,有人將國外的MBTI(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測試引入國內,推出昂貴的就業指導服務以及相應的註冊諮詢師認證,激起微博、豆瓣上不少網友的爭議。據說,這種源於榮格的「心理類型」的測試能夠幫助你改善人際關係,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增強與客戶的溝通能力。測完MBTI,你發現自己適合一大堆職業,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事實上,這套測試存在不少缺陷,測完之後並不能增加「自知之明」,用來做職業規劃更是不靠譜。

  編譯 伍君儀

  測試:93道題測出職業傾向?

  目前版本的MBTI包含93個「2選1」問題,要求你在「完全解除壓力的狀態下」選擇自己「最自然的做法或者反應」。測試完成後,MBTI用4個維度描述你的性格特徵:

  外向(E)——內向(I)

  感覺(S)——直覺(N)

  思維(T)——情感(F)

  判斷(J)——知覺(P)

  每個維度的特徵組合形成16種類型,以各自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

  例如,INTP型代表「內向、直覺、思維、知覺」,其詳細解釋是:「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任何事物都尋求找到合理的解釋。喜歡理論性的和抽象的事物,熱衷於思考而非社交活動。安靜、內向、靈活、適應力強。對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超凡的集中精力深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疑,有時會有點挑剔,喜歡分析。」適合INTP型的職業有:電腦軟體設計師、金融規劃師、物理學家、經濟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證券分析師、律師、偵探、作家、音樂家等。

  劃分:性格「一刀切」不科學

  榮格認為沒有人是絕對的外向或者絕對的內向,因為人們會受到內外兩方面的影響。的確,大多數人在MBTI「內向——外向」維度上的得分集中在中間,像是「正態分布」,而非集中在兩個極端的「雙峰分布」。MBTI在中間切一刀把人們劃分為兩個類型,造成一個怪現象:兩人的內外向程度差不多,在相關題目上的選擇相差無幾,但得分恰好在中線兩旁,結果一個人被測得外向,另一個人被測得內向。

  卡羅爾指出,其他的3個維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換言之,有時你的行為可以「符合」相反的類型。多個研究發現,MBTI無法確定一個人的類型——讓人測試後隔5個星期再測一次,竟然有50%的人測出不一樣的類型。來自廣東梅州的何小姐表示,進行了幾次網上MBTI測試發現一會兒是INFP,一會兒是ISFP。

  起源:榮格的研究不嚴謹

  MBTI最早源自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心理類型」。通過對人們的仔細觀察,榮格把人分為外向與內向:外向的人容易受到周圍環境而非自己的想法的影響;內向的人則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總是害怕外面的世界。但是榮格沒有對「心理類型」進行對照研究和統計分析,而喜歡用臨床個案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例如,一天上午9點,一個女病人來找榮格看病時說:「你一定在8點看了一個病人……我就是有一種感覺,今天早上必定有位先生跟你在一起……我就是有這種印象,這裡的氛圍好像是曾經來過一位先生。」榮格對此不仔細分析,就說她是「直覺型」。根據當時的記錄,診所裡瀰漫著雪茄菸味,在女病人眼皮底下的菸灰缸裡還有半截抽過的雪茄——她完全有看到的可能,而且她還可能在來的時候看到一位先生離開。但是,榮格非要說她就是沒注意到這些信息,全憑個人直覺。

  也許你已經發現MBTI的不嚴謹之處,例如「感覺——直覺」與「判斷——知覺」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嗎?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它們的確存在相關,不應該分為兩個維度。研究還發現MBTI缺少了另外兩個獨立的維度。美國哲學家羅伯特·卡羅爾批評說,人類觀察和理解自身不能光靠臨床觀察和記憶就得出結論,那樣很容易自欺欺人,臆造出不存在的「類型」,進而歪曲觀察結果以符合先入為主的想法。

  應用:職業諮詢變成職業歧視

  美國女子布裡格斯儘管缺乏心理學的教育背景,卻因為丈夫邁爾斯的個性與眾不同,令她在接觸了榮格的「心理類型」後很感興趣,於是和媽媽凱恩琳一起創造了MBTI,希望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讓自己的人格類型與工作相適應。美國諮詢心理學出版社幫助她們改進MBTI,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從技術上看,這種測試不應將人按照不同的性格特點「分類整理」。但是,這樣做的誘惑太大了,人們都喜歡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類型。卡羅爾稱,大家都上網測試,令MBTI成了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與「星座性格」差不多。國內很多人還在自己的網上個人介紹標出MBTI的類型,希望別人可以藉此了解自己。

  且看以下兩個不同類型的測試報告,你覺得符合自己嗎?

  1.安靜、嚴肅,通過全面性和可靠性獲得成功。實際,有責任感。決定有邏輯性,並一步步地朝著目標前進,不易分心。喜歡將工作、家庭和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重視傳統和忠誠。

  2.在實現自己的想法和達成自己的目標時有創新的想法和非凡的動力。能很快洞察到外界事物間的規律並形成長期的遠景計劃。一旦決定做一件事就會開始規劃並直到完成為止。多疑、獨立,對於自己和他人能力和表現的要求都非常高。

  1是ISTJ型,2是INTJ型。卡羅爾指出,這些分析符合大多數人,是「富勒效應」的典型表現——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富勒在1948年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指一些籠統而模糊的人格描述讓人看了以為說的就是自己,特別是正面的描述。測完MBTI後,你對自己的了解其實並不比測試之前更多,但你會覺得「很準」,也很滿意。

  你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性格分類有消極的影響——以MBTI為基礎的職業諮詢質量堪憂,僱主根據所謂「類型」僱傭、解僱或任命員工會造成歧視。美國國家科學院分析了MBTI的研究數據後得出一個結論:「沒有足夠設計良好的研究支持在職業諮詢項目中使用MBTI。」(伍君儀)

相關焦點

  • 聚禾優學旗下時光心理VR新班型亮相,「入學+就業」一網打盡!
    圖 | 2015年至2019年我國心理諮詢行業市場規模低服務率的背後,映射出我國心理諮詢與專業人才的供需比嚴重失衡——據了解,我國約有1.9億人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總需求量為50萬,但實際上國內從事心理諮詢及治療專業的人員不超過
  • 2011年4月心理衛生與心理諮詢自考真題(浙江省)
    這類性格缺陷屬於( )A.強迫性格 B.爆發性格C.固執性格 D.偏執性格5.情感反應與環境刺激反常、不協調、倒錯或矛盾。這種情感問題稱為( )A.反常狀態 B.躁狂狀態C.幼稚狀態 D.激情狀態6.保持人的安全和尊嚴,維護自我人格完整,防衛和消除各種不良心理社會壓力,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 心理諮詢是中產智商稅嗎|大象公會
    當今心理諮詢有三大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學派和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的認知 - 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的以人為中心的療法。這三大流派都有眾多療法和技術經過了長期效果驗證。眾多研究發現,它們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各自擅長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這個結果有些令人意外。
  • 即將入職,卻被「心理測試」淘汰,你服氣嗎?
    那麼,職業心理測驗到底是否靠譜?心理測驗技術作為一種招聘甄選的輔助手段,它的初衷是篩選出與崗位性質相一致的應聘者,比如會計崗位需要非社交性的員工。企業擔心承擔員工(精神或生命)安全責任也是理由之一。如果超出測試的倫理邊界,在設問中隱含著歧視性的設問,無疑將可能造成就業不公平。現時代,職場應用心理測驗技術相對比較普遍,特別是在招聘甄選環節。
  • 李濤 等:新冠疫情衝擊下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現狀實證研究
    根據回收的樣本,研究發現:已就業畢業生稅後月薪半數集中於3001—5000元,就業總體滿意度較高,到崗穩定性相對較高。未就業畢業生主觀因素和客觀疫情共同加劇了就業難度,期待就業去向以企業為主,報考國家或地方公職崗位意願強烈,地點和薪酬最被看重,期待職業類型崗位與社會所提供的主要職業類型崗位匹配性較差,期待薪酬總體偏高於已就業畢業生實際獲得薪酬和全國月人均可支配收入。
  • 大學生就業歧視現狀調查報告出爐
    調查顯示,認為就業歧視程度很嚴重的被訪者佔樣本總數的11.31%,認為就業歧視程度嚴重的佔33.54%,這兩者佔44.85%。認為就業歧視程度一般的佔45.92%,認為較輕微的佔5.78%,累計受到歧視者佔到96.55% ,認為不存在就業歧視的被訪者只佔3.45%。
  • 2019中國心理諮詢行業人群洞察報告
    帶著數據,壹心理諮詢相關人士採訪了諮詢行業 5 位頂級大咖,對全國諮詢師進行問卷調研,編寫了這份《2019中國心理諮詢行業人群洞察報告》。2017 年取消後,準入門檻不明朗,培訓市場魚目混珠,想做諮詢師該如何入門?
  • 為什麼說用職業興趣測試選專業不靠譜
    用職業興趣測試來反推專業選擇是不靠譜的。這次來說說,為什麼。第一它們產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幫助高中生選專業,而是幫助成年人進行職業選擇。從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所有這些測驗都為了幫助成年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是幫助成年人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專業與職業雖只有一字只差,二者的內涵完全不同。
  • 欠缺從業心理諮詢的複合型人才,是導致我國自殺率相對性較高的緣故...
    各市區可創建心理健康諮詢網址,開設在網上心理諮詢室,根據電話或網際網路向學員出示諮詢課後輔導。勤奮塑造學員優良的心理狀態品行。有標準的市能建青少年兒童學員心理狀態危機幹預管理中心」。 (2)學習培訓心理諮詢師,你能學習培訓心理諮詢的專業知識與方法,把握心態調整的方式,進而能夠幫助來訪者;還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工作效能,成功教育兒女,解決好親子關係,提升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機會。
  • 2020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智慧樹-知到
    C、嚴峻的就業形勢已經促使學校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實踐環節、重視就業指導、拓寬就業渠道。D、以上都是。A、要求用學歷證書、身份證做抵押的職業B、無故要求延長試用期的職業C、先買產品才能上崗的職業D、以上都是答案:D15、以下屬於合理規避就業陷阱正確做法的有
  • 就業季|MBTI職業性格測試——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
    「哪些職業正好匹配我的性格?」「以我的個性從事什麼行業好?」「我性格中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我是不是該繼續現在從事的職業?」不論是正待走進職場的畢業生,還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面對這類問題都會感到困惑——性格因素和職業選擇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聯呢?MBTI職業性格測試將會揭曉答案。
  • 靠譜!法學考研院校排名及就業前景分析
    對於我們考研人來說,專業的選擇,事關未來的職業發展路徑;而院校的選擇,關係到考研時報考的競爭難度,兩者在考研時都是非常重要的!網絡上關於院校排名的文章也是非常多,其中有的還比較靠譜,但是有的看起來就不那麼靠譜了,因此分享君結合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高校評估結果,為2021考研人整理了各專業學科院校的排名情況,希望能給到大家在院校專業選擇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 新時期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研究
    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學成即回國的來華留學生就業政策,已明顯不適應國家和市場的需求。  2017年,隨著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聯合發文出臺新政,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來華留學畢業生除了離華就業外有了更多的選擇,部分高校隨之開始探索來華留學就業指導工作。
  • 大學生來心理諮詢,困擾最大的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在浙大,這就是「心理樓」。「心理樓」一樓有個心理諮詢中心,是學習心理諮詢的實踐基地。  「心理諮詢一般需要安靜的場所,如果圖方便,找個沒人的咖啡館也行。」浙大心理系學生悅悅(化名)說。  這學期,悅悅選修了一門《心理諮詢實踐》課。
  • 日本教育學:專業介紹&院校推薦&申請要求&就業指導
    日本的教育注重與中小學實際情況的聯繫,在大學裡就培養教師解決日後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能力,增強師範生的角色意識,讓師範生在做教師前真正了解未來教育對象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實際狀況,熟悉未來工作性質和工作方式,避免在上崗前對自己工作一無所知的情況,縮短優秀教師的成熟時間。
  • 大學生就業新變化(中):新職業新業態成就業新選
    走出校園大門的畢業生對新職業、新業態持什麼態度?新職業、新業態能否成為當代大學生新的就業方向?田峻彰告訴記者,網際網路直播帶貨比較有挑戰性,每天都有新變化新收穫,「我很慶幸能遇上網際網路直播這股風潮,能選擇不一樣的生活。」&nbsp&nbsp&nbsp&nbsp像田峻彰這樣,投入新業態、擁抱新職業的大學生還有很多。
  • 研究生考銀行,性格測試不合格被淘汰:不科學!
    現代心理測量起源於19世紀末,目的是通過科學、標準的測量工具對人的特定素質進行測評和分析。到了今天,各類性格測試已達上百種,怎麼判斷這些性格測試靠不靠譜呢?除了看它們的理論基礎是否科學,最主要的就是看它們的信度和效度如何。
  • 就業季|卡特爾職業價值觀16PF測驗,發現你的特質
    劉言倩語純乾貨分享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卡特爾職業價值觀16PF測驗正是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特質而設計出來的測驗。最近呢,面臨著就業季的到來,我準備了一系列就業指導分析的常見項目,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留個印象哈~Q:什麼是卡特爾職業價值觀16PF測驗?
  • 網際網路心理諮詢行業市場調研報告:簡析,國內心理諮詢市場為何一直...
    國內心理諮詢市場為何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是為何呢?筆者通過調研用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期望對你有幫助。目前有以下特徵:問題一:發展緩慢中國心理諮詢行業起步較晚,雖可追溯到1985年,但直至2001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開始推行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鑑定制度,心理諮詢師才成為一種職業。可以發現中國的心理諮詢在很長時期內不受重視,這與國民性格、文化傳統、價格-醫療體制和心理諮詢需求-供給矛盾等有關。
  • 求職的現狀與本質 你的職業類型是什麼?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就是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請看教育局公布的相關數據。一些從名校畢業或者學歷背景較好的求職者認為自己是佼佼者、求職市場的「香餑餑」。我們知道,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難的是找一份「合適」和「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