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做心理諮詢和治療的時候,如何確定自己真在接受專業服務,而不是找了個「高級陪聊」?
文|徐子明
最近十年,早先更多出現在電影裡的心理諮詢,越來越進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視野。
在社會觀念保守的中國,更多人願意在心理方面尋求專業幹預是一個可喜的進步。然而難以忽視的,是其不菲的經濟成本、魚龍混雜的行業亂象等現實問題。
對許多西方人來說,定期看心理師就像矯正牙齒一樣,是中產生活的標誌,而在中國,即便是中產之家也很難達到這一標準。
· 據估計,中國有五千多萬抑鬱症患者,但平均每 10 萬人口只有 2.1 名精神科醫生(2015),美國和俄羅斯是中國的五到六倍。美國在精神衛生領域每 10 萬人口有 30 名心理師(2016),中國則只有 2 名左右
更何況,每個咬著牙花著每小時幾百到幾千元的價格,一周跟「那個人」聊上兩次的中國中產,都不得不面對靈魂之問:
這玩意到底有用嗎?
科學,還是玄學?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並沒有本質區別。二者在理論與實踐上是一母雙生,只不過心理治療主要針對心理異常與精神疾病的患者,而心理諮詢主要針對遇到心理問題的正常人。
作為舒緩和療愈人心的手段,心理諮詢的效果評估本就非常複雜;放在中國語境下就更為複雜。畢竟,如果在中文論文庫中查找「心理諮詢」相關的研究,同時出現的高頻關鍵詞之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這是一些學者對 6546 篇中文相關論文進行文本分析之後的發現
國內關於心理諮詢效果的研究非常少,大多數社會機構也沒有進行回訪調研。要回答是否有效的問題,只能放眼世界。
1956 年,美國有 36 種心理治療體系;到 1970 年增加到 130 多種。現在,有 500 多種心理治療的大小流派活躍在全球範圍內。
在專業人士看來,這好幾百個流派中也存在著類似「主流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偏方」的劃分,劃分標準仍然是類似於循證醫學的思路——效果驗證,只不過心理學上的效果比醫學存在更多的主觀因素。
當今心理諮詢有三大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學派和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的認知 - 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的以人為中心的療法。
這三大流派都有眾多療法和技術經過了長期效果驗證。眾多研究發現,它們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各自擅長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
這個結果有些令人意外。
尤其是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理論,看上去如此不「科學」,理論奠基全憑弗洛伊德的個案觀察和一張嘴,從神話扯到藝術再到性與本能。但它的方法在心理治療與諮詢中——尤其是解決諸如身心疾病等問題時——展示了實效。
· 好幾個學者都寫過名為《反弗洛伊德》的書,這是其中一本
所以,就算理論界對它意見再大,也很難動搖它在實踐中的地位。
大部分心理師有自己偏好的流派,但極少有心理師只採用某一種流派的技術。雖然心理治療和諮詢的流派眾多,但它們並非截然相反,倒可能殊途同歸。
心理治療究竟有沒有效?20 世紀後半葉,國外對此經歷了反覆的研究與辯論。甚至有人專門寫了一本書記錄這個過程:
· 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中譯本為《心理治療大辯論》
1977 年,國外有一項經典的元研究,統計了 375 項單獨研究的所有案例,發現參加心理治療和諮詢的來訪者,要比不參加者狀況好 80%。
後來,又有許多更嚴謹的研究陸續登場,發現心理治療的效果雖然沒有這項研究說得那麼好,但治與不治之間的差別——學術名稱叫「效應量」——總是在 40% 左右。而且,對於從焦慮症到阿爾茨海默症的許多疾病,心理治療在臨床試驗中取得了與藥物一樣好的效果。
目前學界的共識是,心理治療與諮詢真的有效,只要參與就比不參與更好。而且,只要用的是經過有效性檢驗的理論和技術,哪個流派並不重要,反而是心理師的個人能力、心理師和來訪者的關係更影響效果。
· 沙盤,一種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療技術
好心理師非常重要。這裡的「好」不是指拿了哪些證書,而涉及一些非常基本的因素,比如共情能力、期望、與來訪者建立工作聯盟的能力等等。
心理師首先要能讓來訪者「看上眼」,兩人要能坦誠溝通、能合作解決問題。如果這個步驟完不成,來訪者來過一兩次之後,就再也不回來了。
這種現象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它有了一個專門的名詞,「脫落」。脫落與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的因素都有關係。名著《心理治療師之路》估計,在美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來訪者看過一次之後就再也不來了。
這個概率在中國甚至更高。一項國內研究中,心境障礙的門診首診脫落率超過了 50%,單純心理治療的脫落率高達 90%。
脫落率高,部分原因是中國本土的心理諮詢起步較晚,本土化程度不足,許多西方的理論與療法存在跨文化障礙。
不過,即便考慮本土化因素,中國心理治療的技術譜系也遠沒有西方集中。很多號稱的「心理機構」實際上沒有使用任何心理治療的技術,更遑論經過長期檢驗的技術。
有一項研究提到,許多機構使用的技術包括「催眠療法、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意象對話心理治療、薩提亞家庭治療、音樂療法、呼吸療法、色彩療法、芳香療法、森田療法、完形療法結合靈氣按摩、瑜伽養生、全息療法、藏御火療」等等。
而且我們還有一門獨特的科學:
出於種種現實原因,心理治療有效和「你去心理治療,有效」,未必是一回事。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能在歐美國家廣泛流行,與宗教的衰落和傳統價值觀的崩解不無關係。這一操作起源於 19 世紀末的精神分析家們,起源於他們試圖用談話和催眠的方法,搞清楚精神病人究竟在想什麼;不過它迅速脫離精神病人,轉而服務遇到問題的正常人。
兩次世界大戰間,心理治療與諮詢先通過志願服務機構、專業組織和私人診所在社會上普及,然後在戰後被學校和社區社工系統引進。
在中國,這個過程是倒過來的。
上世紀 80 年代,除了醫院外,中國的高校系統首先引進了心理治療與諮詢服務,為的是輔助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管理。可以說,國內第一批成規模的心理諮詢師就是大學裡的「心理老師」和輔導員。
在那之後,心理諮詢服務才逐漸擴展到社會上。90 年代初,一些富裕地區開始出現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優質中小學開始流行設置心理老師。當時這個行業還沒有準入門檻,任何人都能夠成為心理諮詢師。
· 2003 年春晚的小品《心病》諷刺了這一現象
找一個靠譜諮詢師有多難
在中國,你遇到一個不靠譜諮詢師的概率,要遠遠高於遇見靠譜諮詢師的概率。
2002 年,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項目正式啟動。到 2017 年這個考試取消前,全國共產生了大約 90 萬持證心理師,其中只有約 10% 的人在全職從事諮詢工作。
心理諮詢的資格認定該歸誰管,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造成連鎖反應的後果就是什麼人都可以來當心理諮詢師。
中國曾經頒發過兩種與心理治療 / 諮詢有關的資格。一種是(原)衛計委設立的「心理治療師」資格認證。它和執業醫師一樣,都屬於衛生專業人才,《精神衛生法》規定必須在醫療機構從業。
不過,都要到醫療機構從業了,顯然還是考個醫師更安穩,心理治療師自然靠邊站。有新聞報導稱,截至 2017 年底,中國精神科醫師有 3.34 萬人,心理治療師只有約 6000 人。
相比之下,與之類似的另一個職業概念「心理諮詢師」,人員規模則多達百萬之巨。
在國家職業資格認定方面,心理諮詢師起初被認定為「技能人員」,和水電工屬於一類,認證這些人資格的工作便歸給了人社部。可想而知,人社部無法為「心理諮詢師」們設立有效的準入門檻。
在某些年間,「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不管是正規的國家二級、國家三級,還是野雞的所謂美國協會(ACI)心理諮詢師資格——都並不難考。
· 國家頒發的心理諮詢師證書(樣本),左為三級,右為二級
即便是最權威和正規的國家職業資格,只要你是任何專業的應屆本科生,參加一期培訓就可以直接去考三級;拿到三級之後,從事幾年相關工作,再參加一次培訓就可以考二級。至於一級,因為考試方案一直不能確定,所以從未有機會開考。
這個考試在 2014 年前存在大量「水過」現象,題庫常年不變,以至於在補習機構買題庫背一背也能考過。在一些專業人士口中,這約等於「交錢就讓過」。
這還是相對嚴肅的國家證書,野路子的「心理諮詢師」們更別提有多野。
有冒充中科院心理所進行宣傳的某北京培訓機構,有各路真假髮證單位;還有被央視曝光過的「美國認證協會 ACI 」,不只美國專業人士表示沒聽說過,還有三個中文官網在互相打假。
為了和衛生專業人才管理並軌,2017 年底,人社部乾脆取消了這個已經基本失效的職業資格鑑定,將工作移交給衛健委,由中科院等機構重新制定標準。由於這個標準制定比較困難,相關考試至今尚未恢復。
除了各種職業證書,中國還有一個評價體系,叫註冊心理師。
各路心理師都在廣告裡聲稱自己是「註冊心理師」,其實這個稱呼也有含金量之分,且高下懸殊。
這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中國心理學會(CPS)臨床心理學註冊系統提供,是同行之間互認的資格,雖然不具備法律效力,但申請嚴格,需要臨床經驗,在行業內認可度最高。
如果一個人號稱自己是「註冊心理師」,那麼最簡便的驗真法,就是去查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的註冊系統的網站或者公眾號。
· http://www.chinacpb.net/public/index.php. 在中國,很多看著像假網站的往往才是真網站
其他的一些「註冊心理師」就大多沒那麼靠譜了,要麼是商業機構提供的,要麼是注水協會隨便開展的。
中國每年的心理學加應用心理學兩個專業,本科科班畢業生加起來不到兩萬人,估計從事心理諮詢職業道路的不到 10%。
相反,前面提到的商業機構 ACI,每年的報名的學員多達 12 萬,每人的學費又多達數萬,儼然成了億元產業。
在標準更替時期,舊的國家二級、三級資格繼續生效,各種神魔鬼怪也繼續在不正規的心理機構矇混下去。
因此,國內心理學界有個怪現狀:本科心理學專業出了名的就業率低,而執業的心理諮詢師中,又只有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來自心理學專業背景。
由於這個行業高度魚龍混雜,其中的種種亂象不時有新聞披露,比如惡意拖延諮詢時間、買賣證書、胡聊海侃,乃至藉機實施性侵犯等。對普通人而言,這更凸顯出找到正規機構的重要性。
但這些還不是中國心理諮詢行業最要命的問題。最要命的問題,其實是客源不足。
與公眾的「心理諮詢 = 暴利行業」印象相反,中國大部分心理諮詢機構都不盈利,六成以上處於公益性運營、持平和虧損狀態。央視財經曾報導過,在有數百家諮詢機構的大城市,新開業的機構前幾個月每月只有一兩個病人。
一項對一千多名重慶市民的調查顯示,市內社會上十家最大的心理諮詢機構,分別只有 10% 左右的市民聽說過;全市最知名的機構也只有 14.8% 的人聽說過。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四百位來訪者中,有 55.6% 的人對諮詢師說的話有所保留,不講真話。對諮詢師的指導,有 66.7% 的人執行中會打折扣。
對於這種窘境,中國人對心理諮詢缺乏認識、文化上不愛求助外人解決私密問題,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也不能把鍋全部甩在這方面。
普通市民雖然不是專家,但社會上蹦躂的大量「專家」,已經決定了他們的樸素認知。
參考文獻:
[1]Suicide data, WHO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prevent/en/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suicide: A global imperativ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3]Quality of suicide mortality data, WHO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suicide-prevention/mortality_data_quality/en/
[4]Human resources Data by country
https://apps.who.int/gho/data/view.main.MHHRv
[5]Phillips, Michael R., Xianyun Li, and Yanping Zhang.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The Lancet 359.9309 (2002): 835-840.
[6]Wang, Chong-Wen, Cecilia LW Chan, and Paul SF Yip. "Suicide rat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1: an update."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9.6 (2014): 929-941.
[7]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
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ed/2019/#read
[8]郭仁露, 胡瑜, 範玲霞, et al.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es in China%我國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熱點知識圖譜[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000(007):510-515.
[9]唐小娟. 大學生當事人諮詢脫落的流行學調查及脫落原因的質性分析[D]. 華中師範大學, 2015.
[10]黃曉琴, 周春秀, 章洋,等. 綜合醫院心理諮詢門診來訪者臨床特徵研究[J]. 安徽醫藥, 2006, 10(11):849-851.
[11]陶金花. 社會心理諮詢的現狀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11(09):79-80.
[12]我國心理健康服務供需失衡 專業醫生數量質量不足
http://m.news.cctv.com/2018/10/10/ARTInEjVxi5rDw1pkSZpN5L2181010.shtml
[13]CCTV爆心理諮詢師行業亂象,根源在培訓機構嗎?
http://k.sina.com.cn/article_6861461048_198f9963801900m43f.html?from=edu
[14]2013-2017年全國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大數據報告
https://wenku.baidu.com/view/61fa435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00.html
[15]重磅消息:央視曝光ACI黑幕,揭示了什麼信號?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54680?source=pc-home
[16]"GHO | By category | Suicide rate estimates, crude - Estimates by country". WHO.
https://apps.who.int/gho/data/view.main.MHSUICIDEv?lang=en
[17]"A Compass Towards A Jus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2015 GNH Survey Report"
http://www.grossnationalhappines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Final-GNH-Report-jp-21.3.17-ilovepdf-compressed.pdf
[18]陳祉妍, 劉正奎, 祝卓宏, et al. 我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6, 31(11):1198-1207.
[19]Runners團隊. 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摘錄[J]. 社會心理科學, 2015(Z1):103-130.
[20]王茹婧, 樊富珉, 李虹, et al. 2001-2016年國內團體心理諮詢效果評估:現狀、問題與提升策略%Current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for Group Counseling's Effect Evaluation[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7, 025(003):577-583.
[21]王恩界, 周展鋒. 心理諮詢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全科醫學(1).
[22]夏勉, 江光榮. 心理諮詢效果的研究進展%Advance in Studies of Effect of Counseling (revew)[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019(3):217-218.
[23]Truax, Charles B., and Robert Carkhuff. Toward effective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raining and practic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7.
[24]秦漠, 錢銘怡, 陳紅, 等. 國內心理治療和諮詢專業人員及工作狀況調查[J]. 心理科學, 2008, 31(5):1233-1237.
[25]陳紅, 趙豔麗, 高笑, 等. 我國高校對心理諮詢與治療人才的培養現狀調查[J]. 心理科學, 2009(3): 697-699
[26]李鈺靜, 駱宏. 心理諮詢效果評估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9, 23(2): 105-107
[27]江佩, 阮昆良, 陳錚. 社會心理諮詢機構的現狀調查[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1):26-30.
[28]Ebert D D, Zarski A C, Christensen H, et al. Internet and computer-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youth: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outcome trials. PLoS One, 2015, 10(3): e0119895.
[29]Leichsenring, Falk, and Sven Rabung. "Effectiveness of long-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 meta-analysis." Jama 300.13 (2008): 1551-1565.
[30]Seligman, Martin EP.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The Consumer Reports stud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0.12 (1995): 965.
[31]Paris, Joel.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psychotherapy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2.1 (2010): 56-60.
[32]Shedler, Jonathan. "Guide to SWAP-200 interpretation." Unpublished draft, revision date (2009): 7-29.
[33]Smith, Mary L., and Gene V. Glass.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 stud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9 (1977): 752.
[34]Smith, M. L., G. V. Glass, and T. I. Miller.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980): 165-180.
[35]Wierzbicki, Michael, and Gene Pekarik. "A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dropout."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4.2 (1993): 190.
[36]Wampold, Bruce E. 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 Models, methods, and findings. Vol. 9. Routledge, 2013.
[37]Lipsey, Mark W., and David B. Wilson. "The efficacy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Confirmation from meta-analysi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12 (1993): 1181.
[38]Shapiro, A. K., & Shapiro, E. S. (1997a). The placebo: Is it much ado about nothing? In A. Harrington (Ed.), The placebo effect: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pp. 12–3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9]Hollon, S. D., Stewart, M. O., & Strunk, D. (2006). Enduring effects for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285–315.
[40]鍾美興, 魏澤紅, 鄭亞楠. 中醫心理治療理念在綜合醫院心理諮詢門診應用的構想[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7(13).
[41]劉曉秋, 張秀芬, 白志軍. 廣州市民眾對社會心理諮詢的態度和需求研究%Research on the Attitudes and Demands of Social Psychosocial Counseling in Guangzhou[J]. 醫學與哲學(A), 037(2):23-26.
[42]周婧. 社會上的心理諮詢服務現狀與對策研究[D]. 西南大學, 2010.
[43]曾院珍, 宋鳳寧. 城市民營心理諮詢的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0, 08(6):120-122.
點擊徽章,進入大象公會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