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出自電影《大腕》。
生活中總有一些物品看起來差不多,但是有些標價卻很多,商家一般都會以產地不同,質量不同,工藝不同等理由來說服消費者。誠然絕大部分的商品都是一分錢一分貨,而消費者也是很信任這個道理。平常去購物的時候如果兩者差不多,一般消費者都會天然的更信任貴的商品,但是貴的商品真的就一定好嗎?
日本綜藝隨機測試,物價對美食口感的影響
日本有一個綜藝節目為了求證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心理反應而做了一個街頭隨機測試。節目組精心準備了一份牛排,並將之一分為二,分為兩盤擺放。一份標價 198日元,結算成人民幣僅30元左右,而另一份則標價3萬日元,換算成人民幣則是5000多元的天價。節目組人員化妝成超市促銷人員,隨機邀請路人前來品嘗,並讓路人說出吃完兩份牛排的感想。
測試結果出來後,大出所料又在情理之中。幾乎所有的路人一致認為三萬日元的牛排味道更佳。有的說「3萬日元的牛排沒有腥味,果然不一樣」;有的說「3萬日元的脂肪更有厚度,一口下去,很有湯汁的感覺」。當節目組告訴路人真相時,路人一臉尷尬,「我就感覺味道怎麼一樣,但是看到標價3萬元,就想裝出很好吃的樣子,哈哈。」
生活中那些「值超所物」的商品
兒童醬油
關心幼兒飲食健康的寶媽寶爸們應該知道,幼兒期間是不能攝入調料品的,幼兒的食品是非常寡淡的。而有些寶媽和奶奶,外婆等人,有時候則覺得,寶寶的飲食那麼淡,他到底能不能吃的下?把寶寶飲食量過低的原因輕易的歸類於,吃太淡。
中國人喜愛吃醬油,大江南北幾乎所有菜系都有那麼一手醬油絕活。奶奶輩人燒菜的時候難免會放入醬油,而醫生又說寶寶是不能攝入食鹽等調料的。聰明的「大廚」們就想起了用醬油調味,然後更聰明的商家則發明了「兒童醬油」。
這些兒童醬油打著更清淡,更健康,鹽分少的口號進入尋常百姓家。價格一般都高於普通醬油,有的甚至達到三倍以上,消費者顯然也更信任「高價的」醬油。但據相關部門送檢測試後發現,這些掛著兒童醬油的醬油。實際上成分和成人醬油並無差別,成人醬油該有的那些有害物質,兒童醬油也幾乎不差,而鹽分含量也相差無幾。但掛上兒童醬油的標籤,價格則差距很大。
牛油果
除了兒童醬油,生活中還有一些食材也是被標上了高營養的標籤,從而被賣了高價。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被譽為最成功營銷的「牛油果」。牛油果原來的名字很難聽,叫鱷梨。鱷梨雖然難聽,但卻更貼近牛油果的本來面貌,牛油果呈青灰色,表皮疙疙瘩瘩和鱷魚表皮真的很像。但美國人為了營銷這個水果,硬生生的將鱷梨改為AVOCADO,從而從墨西哥爛大街的水果一躍成為世界著名的C位水果,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在追捧。
牛油果價格很高,超市裡都以單個計價,一個牛油果價格通常在10元左右。土著在這裡做一個假設,假設牛油果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營銷宣傳,僅以1元錢一個的價格銷售。有多少消費者願意去經常食用這個水果中的黃油呢?
進口水果
以此類推,我們還能發現那些高價進口水果的背後僅僅是一張隨處可以買到的標籤。來自海南的香蕉,貼上菲律賓的標籤,搖身一變成為了進口香蕉,價格翻兩倍。若是品質好的,貼上DOLE,價格則翻三倍。進口水果標籤作假已經不算新聞,最近幾年也是經常有被媒體曝光。但消費者還是天然信任價格更高的進口水果,商販們銷售「進口水果」也是樂此不疲。在江浙一帶,進任何一家水果店,產地水果已經不多見了,而進口水果則隨處可見。進口水果貓膩更多,價格更高,更容易保存,銷量也高,何樂而不為呢?只是苦了消費者,平價水果越來越難找了。
此外還有比如被標為高蛋白質的「海參」,被標為高鈣量的「高鈣奶」,被標為營養價值更高的「初生蛋」等等,價格貴就一定好嗎?
生活中很多高價的美食,裡面含有多少智商稅呢?我們一起來談下,生活中,你曾經購買過的「智商稅」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