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網際網路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學會少兒編程會如何?能集齊主打技能,召喚成就神龍了嗎?
然而,並不是這樣。
不同於1980年代其實也屬偏頗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少兒編程很難真正為大多數孩子的未來,創造什麼實質性的基礎。
無他,以現在的計算機速度迭代能力,和少兒編程實質上是趣味啟蒙的格局,等到十多年後,這一代少兒編程的孩子走向社會,昔日所學早已是歷史的塵埃了。
Swift語言、While循環、place函數……這些別說一般人不懂,就算是IT行業非程式設計師的存在,也大多就是知道個術語,而所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梗,又從何談起呢?
來自一個個所謂的勵志神話,如某個昔日山村的孩子,自學編程,在沒電腦的情況下,啃下一本編程書,成為了職場精英。
又如傳說隔壁城市某個孩子由於學會了這一技能,各種考試加分,榮譽不斷,一路開掛進各種名校……
還可以是,班上的同學都學了一門手藝,如書法、美術、音樂,那太out了,學少兒編程夠潮夠刷出存在感……
然後呢,在廣告瘋狂的暗示內捲化,在家長的焦慮,以及孩子需要和同學拉平某些差距甚至超越之的錦鯉思維合謀下,少兒編程堂而皇之成為了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末期,最絢爛的一門兒童必學(非選修)手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少兒編程」,學心算、學奧數、學五筆字型、背3.1415926……
郎朗紅了,一群人開始學鋼琴,哪怕是施坦威,也可以有……
丁俊暉火了,一群人帶著孩子學桌球,自己渾然不記得小時候去桌球室,被父母一頓竹筍炒肉伺候的往事……
各種「少兒編程」如過江之鯽,不斷的出現在一代一代孩子的面前。
一代一代的智商稅也就這樣,一代一代的交下去。
為何會如此?並非沒有明白人,只是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家的孩子是那獨一無二。
畢竟,有學成且最後成為終身臂助的,只不過少之又少。
於是,一個邏輯自洽就在家長的頭腦中形成。
別人家的孩子能成,我家也能成。
別人家的孩子不成,我家未必不成。
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
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於是,很多人就形成了一個誤區,即只要完成了一萬個小時的訓練,就能成功。
這就和葵花寶典差不多了,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但很多人忘記了,即使自宮、未必成功。
如果將有限的精力花費在無限的內捲化各種花式培訓上,結果可能哪一個項目都不能成功達成標準時間的訓練,更談不上在這樣的量變基礎上,實現真正跨越性的質變了。
啥是量變和質變,就好比很多花式培訓,其實就和我們用筷子一樣,你達到一萬小時使用時間,也只能說是熟練而已,這就是量的積累。
而質變,哪怕是用筷子,能夠用筷子玩出各種雜技來的人,少之又少,而他們是在一萬小時積累中,不斷尋找變化的一小撮偶爾成功者。
一萬小時定律的真相如此,而來自少兒編程的智商稅則是忽略了質變後,用焦慮達成的某種不靠譜的「解脫」。
如此而已,你到底力氣往哪一處時,一開始的選擇,將決定未來的路到底是寬還是窄,又或走到歧途。
關鍵詞 >> 少兒編程,內卷,智商稅,一萬小時定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