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2020-12-04 騰訊網

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置頂/星標的都考上了

前幾天在同學們留言中看到了用一萬小時的思路去備戰考研行不行。

拿考研來說,大部分考研人每天備考時間為6-10小時,備考時間約為8-12個月。按照少的說,一個考研人能學2000小時,多了的也不過5000小時。從數量上來看,哪怕二戰考研人也不見得完成一萬小時考研備考。

考研人的成功可能是時間上的成功,可能是質量上的成功,也可能是選擇上的成功,更可能是之前大學四年的日積月累上的成功。

從質量上說,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搞明白

「一萬小時定律」 是啥?

「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3年早些時候突然火起來的,百度詞條的定義是:

「如果你花一萬個小時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會在那件事上成為專家。如果每天花一個小時,幾十年後你就會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

但要清楚「成功必須要努力,但努力不一定成功」。

在舒適區的「一萬小時」是沒用的! 因為很重要所以只說一遍。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 ,學習區,和恐慌區。

「一萬小時」實質上是「一萬個小時的刻意訓練」, 意味著在正確方法論下的長期有效地專注學習,而不是長期重複的機械勞動。

很多同學考研學習就是看視頻、記筆記、做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一萬小時是一小時一小時的修正,不是一小時一小時的重複。

勤奮的練習必須是有效的練習,如果完成的是低效率或者無效重複的練習是很浪費生命~

就拿同學們做的最多的記筆記和刷題來說。這兩個事情都是一種重複性的勞動,如果中間沒有觀察,反思,修正,想提高很難。

任何的定理都會有前提條件,我們都需要辯證的去看問題。考研學習不是機械的練習,是需要我們通過學習、分析、複習、分析、修正然後再學習這樣的循環之後才能真正的學到東西。

期待你的思考和評論~

我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練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嗎?
    都說一萬小時定律,可是拿寫字來說,人寫一輩子字跡就那樣,好看的依然好看,醜的依然醜,寫字怎麼就沒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變好看呢?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寫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搞明白「一萬小時定律」 是啥?「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3年早些時候突然火起來的,百度詞條的定義是:「如果你花一萬個小時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會在那件事上成為專家。
  • 科學研究推翻「一萬小時定律」:不保證你能「出類拔萃」
    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很多人用「一萬小時定律」來激勵自己學習新事物。相信許多家長也遵循著這項「定律」來培養孩子,尤其是在學習某種樂器、舞蹈或者某項專業技能的時候。但是人們引用時似乎漏掉了後半句——「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而那些最後去做老師的小提琴家平均只積累了約4600小時的練習。 為了證明練習和成就的關係不局限於小提琴,他們又找來了專業和業餘的鋼琴家進行比較。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他不喝酒,不泡妞,不泡夜店,不抽菸,以超人的自律專注於籃球,雷打不動堅持籃球訓練。即使在無人監督的休賽期,也自費制定訓練計劃,聘請專門的訓練師進行訓練,一切靠自己主動而為。在一次訪談,詹姆斯表示:疫情期間每天上午訓練,晚上也訓練,利用私人健身房訓練,從不間斷。
  • 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在低效率的勤奮面前會失效,為何?
    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格拉德威爾認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的說法,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只要他堅持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五年,就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工作經驗早就超過五年了,卻還是一個普通的員工。
  • 《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 被誤解的一萬小時定律:你的努力為何無法換來成功?
    一萬小時定律,本是一口鮮美的雞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便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我練習書法,只要練字超過10000個小時,便能成為書法家;我樂於寫作,只要我堅持每天寫作,寫過10000小時後便能成為一名作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一樣,他畫的雞蛋也只是那10000小時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定律似乎在告訴那些天賦並不突出的人,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後天的勤奮而出類拔萃。乍一眼看,一萬小時定律十分有道理。
  • 一萬小時定律失效,職場你與高手的距離,差的是這3個破局點!
    很多人吹捧"一萬小時定律",認為把一件事情做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甚至把其奉若經典,身體力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簡單的重複,哪怕你再勤奮,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然成不了專家,比如你是流水線工人,一萬個小時之後,你只能失業,因為人工智慧可能會替代你;比如你是小編,一萬個小時之後就能做知識付費,就能寫書嗎;比如你是計程車司機,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舊是一個計程車司機。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別人家的孩子不成,我家未必不成。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別人家的孩子不成,我家未必不成。 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 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張藝興成立染色體娛樂,再行一萬小時定律
    這個連續三年的男團製作人,再行一萬小時定律,5年成立了染色體娛樂集團。在2018年,張藝興首次成為張PD時,他曾帶著《偶像練習生》的優秀學員們登上過一次《快樂大本營》,而那次,「快本」就專門為張藝興策劃了一場一萬個小時專題。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原創/靜月荷導讀:時常聽到有人抱怨:明明我已經很努力了,可為什麼還是沒有成功?我已經堅持了這麼長時間,可為什麼還是沒有進步?選對方向只是一個方面,如果方法不對,即使再努力也是在原地踏步,離成功還差的遠呢。正如麥可·喬丹所言:「你可以做到每天訓練投籃8小時,但如果你的技能是錯誤的,那最好的成果也不過是你擅長以一種錯誤的方式投籃而已。」
  • 還在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我被1萬小時定律耽誤五年,你的孩子也還在被無意義的重複耽誤嗎?
    1萬小時定律竟然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別人入行三五年,進管理層,月入過萬,我卻安慰自己還沒工作到1萬小時,為此荒廢五年!拿著三五千一個月的收入,還心安理得!看了《刻意練習》才知道,1萬小時定律太荒唐,其實仔細想想就應該知道光靠時間的堆砌是不能成大事的,不然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多平庸的大叔大嬸大媽大爺呢?
  • 我的世界:不符合常理的幾種設定,牛頓定律根本就解釋不了!
    但在遊戲中其實也有非常多不符合常理的設定,比說說方塊可以懸空,但沙子卻懸空不了,這些設定就連牛頓定律都解釋不了。1、懸空的樹,懸空的方塊相信不少小夥伴,在遊戲中擼樹和擼方塊的時候,就會發現MC的樹其實是不能夠擼倒的。就算你把樹木的根部擼掉,它們依然是會聳立著,這個設定根本就不符合常理。
  • 考研數學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題型解析
    原標題:考研數學的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題型解析 隨著2014年考研日期的日趨臨近,莘莘學子們正忙碌而緊張地進行著各考試科目的最後總複習,在各門考試科目中,數學作為一門公共科目,常常令一些考生感到頭疼、沒有把握,這一方面是因為數學本身的邏輯性、連貫性很強、公式多、計算量大,要學好它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是因為某些考生以前對數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 為什麼太陽系七大行星軌道都符合波得定律,只有海王星是個例外?
    浩瀚的宇宙有著數不盡的天體,恆星,行星,中子星,小行星等,雖然這些天體的質量,屬性等各不相同,但是它們的運行卻是非常有規律的,並不會亂,否則宇宙早就毀滅了。太陽系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有八大行星,它們穩定繞著太陽公轉,它們的運動軌道應該也是符合宇宙最基本的天體運行規律。其中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軌道距離必然也是有某種規律,早在1766年的時候,德國一位中學教師戴維·提丟斯發現了一個簡單的幾何學規則,後來這個規則柏林天文臺的臺長波地歸納成了一個經驗公式,它就是波得定律。
  • 趙樸初:佛教中改變人生命運的13大定律之「因果定律」
    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 2021考研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衝刺: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考試要求
    考研數學基礎打堅實,衝刺複習要複習到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考研數學中尤其重要的一門,在這個階段大家一定不要放鬆,持續備戰方可戰勝困難,下面中公考研小編為大家整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內容,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 闢謠 | 只要練夠1萬小時就能成為某領域的專家?未必
    ,其核心理念是——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個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而在這篇論文中所提到的實驗就是被格拉德威爾引用,以演繹出1萬小時定律的實驗。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指出,自己的研究報告強調的僅僅是刻意練習,而非一萬小時這個魔術數字。心理學史上從來不存在一個所謂的1萬小時定律,他認為1萬小時定律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