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置頂/星標的都考上了
前幾天在同學們留言中看到了用一萬小時的思路去備戰考研行不行。
拿考研來說,大部分考研人每天備考時間為6-10小時,備考時間約為8-12個月。按照少的說,一個考研人能學2000小時,多了的也不過5000小時。從數量上來看,哪怕二戰考研人也不見得完成一萬小時考研備考。
考研人的成功可能是時間上的成功,可能是質量上的成功,也可能是選擇上的成功,更可能是之前大學四年的日積月累上的成功。
從質量上說,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搞明白
「一萬小時定律」 是啥?
「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3年早些時候突然火起來的,百度詞條的定義是:
「如果你花一萬個小時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會在那件事上成為專家。如果每天花一個小時,幾十年後你就會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
但要清楚「成功必須要努力,但努力不一定成功」。
在舒適區的「一萬小時」是沒用的! 因為很重要所以只說一遍。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 ,學習區,和恐慌區。
「一萬小時」實質上是「一萬個小時的刻意訓練」, 意味著在正確方法論下的長期有效地專注學習,而不是長期重複的機械勞動。
很多同學考研學習就是看視頻、記筆記、做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一萬小時是一小時一小時的修正,不是一小時一小時的重複。
勤奮的練習必須是有效的練習,如果完成的是低效率或者無效重複的練習是很浪費生命~
就拿同學們做的最多的記筆記和刷題來說。這兩個事情都是一種重複性的勞動,如果中間沒有觀察,反思,修正,想提高很難。
任何的定理都會有前提條件,我們都需要辯證的去看問題。考研學習不是機械的練習,是需要我們通過學習、分析、複習、分析、修正然後再學習這樣的循環之後才能真正的學到東西。
期待你的思考和評論~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