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2020-12-04 捌玖與拾

無意間在刷抖音的時候,刷到了一本叫做《刻意練習》的書,懷著看一看的心態,把它加入了購物車後付款下單。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

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刻意練習顧名思義,就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練習。練習什麼?練習自己想要掌握的技能,一技之長,又或者是某一行業的專業知識。很多人在看綜藝節目,最強大腦的時候都會由衷地感嘆,同樣是人,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這麼優秀?但是在看完第一章,史蒂芬在刻意練習一段時間之後也可以輕鬆地記住幾十個數字串。

是不是能說明一些問題呢?即使我們是普通人,但是通過一些方法掌握一些訓練的技巧,有針對性的去刻意練習,我們也可以成為某一個行業的專家。而具體需要花費多長的時間,只要根據個人的專注度以及學習方法等等因素來決定。不是簡單的一萬小時就可以達到目的,這樣的言論有點言之鑿鑿,而又不負責任。

結合實際,就拿每個家長都關心的高考來說,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不如別人家孩子聰明,其實真正決定孩子成績的因素,僅僅是因為智商的高低嗎?據調查表明,智商的差距是非常微小的。決定成績好壞,有很多方面有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自己的領悟能力等等。

有 一段時間我幾乎連著刷了十幾遍的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劇中有鄧超飾演的爸爸,他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非常前衛的,他沒有給孩子固定一個學習的目的,而是告訴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思想活起來,而不是為了考大學而去考大學。就像我們在上高中之前認為考大學是唯一的,其目標那麼在考上大學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是不是很多人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可能電視的播出多少會有一些浮誇的成分,但是這部電視劇幾乎很好的,概括了一個差等生轉變為優等生的心理旅程。你是因為自己的思維認知發生了變化,而後續輸出行動,最後導致結果天翻地覆。可能很多人也疑惑,怎麼可能有差等生轉變為優等生是如此輕鬆的呢?但是誰又能說即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呢?

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刻意練習這本書,之前也聽過樊登老師解讀過刻意練習這本書。只是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人物也只開發了大腦潛能的1/10不到,更何況是我們呢?所以千萬不要將自己局限於一個小範圍,或許我們有更多的潛能正在等著我們開發,而刻意練習就是教我們如何去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從而能夠做更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當第一次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可能會迷茫,不知所措,第二次則是溫故而知新,又能夠從中領略到新的知識,認識到之前的不足。經過多次的接觸之後,可能我們也會感嘆一句,當初那麼難的事情,其實也不過如此,沒有接觸過,所以才覺得高不可攀,真正登頂峰或許路依舊在腳下。

相關焦點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01成功需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並不靠譜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要想成為一個行業的大師,只要努力,肯吃苦,每天堅持練習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誤導。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他們提出:那些所謂的「天才」其實是10年以上高強度練習的結果。 Ericsson等人找了一些音樂家,讓他們回憶自己在職業生涯中每周刻意練習樂器的量。他們發現那些成就高的音樂家積累的刻意練習量要比成就低的音樂家高出許多。
  • 科學研究推翻「一萬小時定律」:不保證你能「出類拔萃」
    相信很多人都對「一萬小時定律」有所耳聞,它最初衍生於一篇關於「刻意練習」的論文(原始論文已經被引用近1萬次)。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很多人用「一萬小時定律」來激勵自己學習新事物。相信許多家長也遵循著這項「定律」來培養孩子,尤其是在學習某種樂器、舞蹈或者某項專業技能的時候。但是人們引用時似乎漏掉了後半句——「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
  • 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按照少的說,一個考研人能學2000小時,多了的也不過5000小時。從數量上來看,哪怕二戰考研人也不見得完成一萬小時考研備考。 考研人的成功可能是時間上的成功,可能是質量上的成功,也可能是選擇上的成功,更可能是之前大學四年的日積月累上的成功。 從質量上說,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凡事都是滿足10000小時定律的,真正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10000個小時的時候,那麼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你天賦高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感覺可怕麼?2朗朗,世界鋼琴的大師,中國的驕傲。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是什麼概念?那大約是每天練習三小時,風雨無阻,連續十年。這是凡人難以做到的事情。世界上不論任何行業,當你具備基本技能後,最終能否出類拔萃,成為專家、權威、大師,只有一個因素最重要,那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最低限度是一萬小時。
  • 為什麼練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嗎?
    都說一萬小時定律,可是拿寫字來說,人寫一輩子字跡就那樣,好看的依然好看,醜的依然醜,寫字怎麼就沒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變好看呢?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寫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搞明白「一萬小時定律」 是啥?「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3年早些時候突然火起來的,百度詞條的定義是:「如果你花一萬個小時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會在那件事上成為專家。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拆書|《刻意練習》:沒有天賦,如何寫出好文案?
    無差別重複一萬個小時,一樣不會變高手 大家都聽過著名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它是格拉德維爾在《異類》中提出的理論,即要在大多數行業或領域之中成為大師級的傑出人物,需要花一萬個小時來練習。
  • 被誤解的一萬小時定律:你的努力為何無法換來成功?
    一萬小時定律,本是一口鮮美的雞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便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我練習書法,只要練字超過10000個小時,便能成為書法家;我樂於寫作,只要我堅持每天寫作,寫過10000小時後便能成為一名作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一樣,他畫的雞蛋也只是那10000小時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定律似乎在告訴那些天賦並不突出的人,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後天的勤奮而出類拔萃。乍一眼看,一萬小時定律十分有道理。
  • 我被1萬小時定律耽誤五年,你的孩子也還在被無意義的重複耽誤嗎?
    1萬小時定律竟然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別人入行三五年,進管理層,月入過萬,我卻安慰自己還沒工作到1萬小時,為此荒廢五年!拿著三五千一個月的收入,還心安理得!看了《刻意練習》才知道,1萬小時定律太荒唐,其實仔細想想就應該知道光靠時間的堆砌是不能成大事的,不然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多平庸的大叔大嬸大媽大爺呢?
  • 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在低效率的勤奮面前會失效,為何?
    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格拉德威爾認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的說法,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只要他堅持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五年,就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工作經驗早就超過五年了,卻還是一個普通的員工。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 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樊登力推學習法:刻意練習讓普通人也可能成為「天才」
    與其說莫扎特是天才,不如說是專人培養加上大量練習的結果。莫扎特的練習和「刻意練習」有點像,我第一次聽到「刻意練習」,是樊登講《刻意練習》這本書。他的開場第一句,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每個人經過刻意練習都能成為天才。」當時,我眼前猛然一亮。「天才」多麼讓人驕傲的字眼,我等普通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刻意練習真的有這麼大的魅力嗎?1、 什麼是刻意練習?
  • 張藝興成立染色體娛樂,再行一萬小時定律
    這個連續三年的男團製作人,再行一萬小時定律,5年成立了染色體娛樂集團。在2018年,張藝興首次成為張PD時,他曾帶著《偶像練習生》的優秀學員們登上過一次《快樂大本營》,而那次,「快本」就專門為張藝興策劃了一場一萬個小時專題。
  • 世間沒有「天賦」,「天才」靠基因遺傳和刻意練習
    然而,真相又是怎樣的呢?在書籍《刻意練習》中,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對莫扎特的天賦做了一番分析:(這兩位作家中的一位最後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二位作者通過查找歷史記錄得知:早在18世紀,莫扎特年僅6歲時,他的父親便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歐洲參加巡迴演出。
  • 闢謠 | 只要練夠1萬小時就能成為某領域的專家?未必
    ,其核心理念是——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個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而在這篇論文中所提到的實驗就是被格拉德威爾引用,以演繹出1萬小時定律的實驗。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指出,自己的研究報告強調的僅僅是刻意練習,而非一萬小時這個魔術數字。心理學史上從來不存在一個所謂的1萬小時定律,他認為1萬小時定律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 還在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有意思嗎?
    那重複做一件事,堅持10000小時。其實,馬爾科姆的1萬小時理論是借鑑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精髓部分。16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發動編程1萬個小時中的第1個小時了。10000小時成功定律是引自一個實驗。德國柏林音樂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要想成為頂尖運動員、音樂家、棋手等,至少要苦練1萬小時。柏林音樂學院以一組小提琴練習者為研究對象。他們5歲開始學習拉小提琴,每周練習2~3小時,練習時間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 「10000小時定律」到底是個什麼鬼,有用嗎?
    早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就在著名雞湯雜誌《讀者》上讀到過關於10000小時努力法則的文章。那麼,現在人們經常提到的10000小時定律到底是個什麼鬼?10000小時定律,就是要把什麼東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時的時間練習。
  • 揭秘「人體懸浮術」,如今看到真相,網友:原來是這樣!
    揭秘「人體懸浮術」,如今看到真相,網友:原來是這樣!任何一樣魔術都不可能違反物理定律,但人體懸浮術的出現,好像是要打破這些物理定律,這個魔術是怎樣做到的呢?被「人體懸浮術」騙了10年,如今揭露真相,感覺智商受到了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