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的這種說法,似乎一個人只要足夠勤奮努力,就一定能獲得成功。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格拉德威爾認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
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的說法,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只要他堅持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五年,就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工作經驗早就超過五年了,卻還是一個普通的員工。
為什麼有時候,一萬小時定律會失效呢?
1933年,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在音樂學院選了幾十個學小提琴的學生,按「卓越」「優秀」「良好」的標準,將他們劃分為三組,並分別記錄下這三組學生在練習時間上的區別。實驗的結論是:練琴時間越長的學生,演奏水平越高超。
這個實驗似乎是一萬小時定律的最佳案例。然而,2019年,心理學家馬克納馬拉和梅特拉重複了埃裡克森當年的實驗。他們也在音樂學院裡招募了一些學小提琴的學生,同樣將他們分為三組進行研究。
這次實驗結果表明,卓越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明顯少於優秀級小提琴手。這個結果,有力地反駁了一萬小時定律。這也同時說明了一個問題,一直以來,人們高估了勤奮對成功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幹了幾十年,甚至更久,但他們並沒有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他們如同籠子裡的倉鼠,每天在齒輪上拼命奔跑,但無論他們多麼賣力,都依然是在原地打轉。
我們的勤奮沒能換來相應的回報,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勤奮的方式不對。雷軍說過一句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如果是低效率的勤奮,即使有一萬小時的累積,也很難讓我們獲得成功。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一萬小時定律發揮效果呢?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成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勤奮,而另一個,就是反思。如果我們只是機械性地去做事情,卻從不進行反思,那麼無論我們做多久,都不會有真正的進步。
相反,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再加上不斷反思,二者結合才能讓一萬小時定律真正發揮作用。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反思的習慣。聖人孔子、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企業家稻田和夫、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等,都是非常善於反思的人。是否善於反思,才是「一萬小時定律」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
如何才能培養反思的習慣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反思的第一步是回憶。
學習上,我們可以經常回顧我們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技能上,我們要在腦中回放我們當時是如何做的。每一次會議,就是對我們已學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回憶的次數越多,對知識和技能就越熟悉,對知識回憶的路徑也就越熟練,運用時才能信手拈來。
反思的第二步,是細化知識。
以教代學,就是細化知識的一種方式。如果你經常聽網絡課程,你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滿口術語的老師,往往教學水平並不怎麼樣。相反,那些能將晦澀難懂的知識講得深入淺出的人,才是真正厲害的老師。
當一個人能將難懂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出來,說明他已經完全理解並掌握了這些知識。
把知識運用到真實的場景中,也能細化知識,強化記憶。打個比方,我們學英語單詞時,可以將單詞和生活場景結合起來記憶,這樣記單詞,更容易記住,而且很難忘記。
細化知識時,我們會發現有些地方講不清楚,說不明白,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我們記憶的盲區。每到這種時候,我們都需要回過頭去,再認真回顧我們學過的知識,強化我們的記憶。經過多次這樣的訓練,我們不僅能牢牢記住知識,還能隨時靈活運用知識。
反思時,我們先回憶,再細化,最後對那些不清楚的地方重新思考,並尋找答案。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把頭腦中的知識串聯起來,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反思的過程看似複雜,操作起來卻並不難。我們可以用筆在本子上記下每天的反思內容。每天反思的過程,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幫助我們擺脫日復一日的機械生活,讓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小時,每一天都變得更有價值。一個人如果善於反思,那麼他離成功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反思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反思,我們能回憶起知識,並將知識細化,還能找到記憶盲區,重新複習和鞏固知識,最終讓知識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天道酬勤沒有錯,但低效率的勤奮,並不能讓你成功。只有努力加反思,才能讓你脫穎而出。這時候,一萬小時定律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