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在低效率的勤奮面前會失效,為何?

2020-12-04 愛生活愛你不一般

天道酬勤的這種說法,似乎一個人只要足夠勤奮努力,就一定能獲得成功。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格拉德威爾認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

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的說法,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只要他堅持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五年,就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工作經驗早就超過五年了,卻還是一個普通的員工。

為什麼有時候,一萬小時定律會失效呢?

1933年,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在音樂學院選了幾十個學小提琴的學生,按「卓越」「優秀」「良好」的標準,將他們劃分為三組,並分別記錄下這三組學生在練習時間上的區別。實驗的結論是:練琴時間越長的學生,演奏水平越高超。

這個實驗似乎是一萬小時定律的最佳案例。然而,2019年,心理學家馬克納馬拉和梅特拉重複了埃裡克森當年的實驗。他們也在音樂學院裡招募了一些學小提琴的學生,同樣將他們分為三組進行研究。

這次實驗結果表明,卓越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明顯少於優秀級小提琴手。這個結果,有力地反駁了一萬小時定律。這也同時說明了一個問題,一直以來,人們高估了勤奮對成功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幹了幾十年,甚至更久,但他們並沒有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他們如同籠子裡的倉鼠,每天在齒輪上拼命奔跑,但無論他們多麼賣力,都依然是在原地打轉。

我們的勤奮沒能換來相應的回報,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勤奮的方式不對。雷軍說過一句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如果是低效率的勤奮,即使有一萬小時的累積,也很難讓我們獲得成功。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一萬小時定律發揮效果呢?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成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勤奮,而另一個,就是反思。如果我們只是機械性地去做事情,卻從不進行反思,那麼無論我們做多久,都不會有真正的進步。

相反,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再加上不斷反思,二者結合才能讓一萬小時定律真正發揮作用。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反思的習慣。聖人孔子、晚清名臣曾國藩、日本企業家稻田和夫、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等,都是非常善於反思的人。是否善於反思,才是「一萬小時定律」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

如何才能培養反思的習慣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反思的第一步是回憶。

學習上,我們可以經常回顧我們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技能上,我們要在腦中回放我們當時是如何做的。每一次會議,就是對我們已學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回憶的次數越多,對知識和技能就越熟悉,對知識回憶的路徑也就越熟練,運用時才能信手拈來。

反思的第二步,是細化知識。

以教代學,就是細化知識的一種方式。如果你經常聽網絡課程,你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滿口術語的老師,往往教學水平並不怎麼樣。相反,那些能將晦澀難懂的知識講得深入淺出的人,才是真正厲害的老師。

當一個人能將難懂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出來,說明他已經完全理解並掌握了這些知識。

把知識運用到真實的場景中,也能細化知識,強化記憶。打個比方,我們學英語單詞時,可以將單詞和生活場景結合起來記憶,這樣記單詞,更容易記住,而且很難忘記。

細化知識時,我們會發現有些地方講不清楚,說不明白,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我們記憶的盲區。每到這種時候,我們都需要回過頭去,再認真回顧我們學過的知識,強化我們的記憶。經過多次這樣的訓練,我們不僅能牢牢記住知識,還能隨時靈活運用知識。

反思時,我們先回憶,再細化,最後對那些不清楚的地方重新思考,並尋找答案。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把頭腦中的知識串聯起來,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反思的過程看似複雜,操作起來卻並不難。我們可以用筆在本子上記下每天的反思內容。每天反思的過程,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幫助我們擺脫日復一日的機械生活,讓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小時,每一天都變得更有價值。一個人如果善於反思,那麼他離成功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反思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反思,我們能回憶起知識,並將知識細化,還能找到記憶盲區,重新複習和鞏固知識,最終讓知識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天道酬勤沒有錯,但低效率的勤奮,並不能讓你成功。只有努力加反思,才能讓你脫穎而出。這時候,一萬小時定律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功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按照少的說,一個考研人能學2000小時,多了的也不過5000小時。從數量上來看,哪怕二戰考研人也不見得完成一萬小時考研備考。 考研人的成功可能是時間上的成功,可能是質量上的成功,也可能是選擇上的成功,更可能是之前大學四年的日積月累上的成功。 從質量上說,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 被誤解的一萬小時定律:你的努力為何無法換來成功?
    一萬小時定律,本是一口鮮美的雞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便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我練習書法,只要練字超過10000個小時,便能成為書法家;我樂於寫作,只要我堅持每天寫作,寫過10000小時後便能成為一名作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一樣,他畫的雞蛋也只是那10000小時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定律似乎在告訴那些天賦並不突出的人,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後天的勤奮而出類拔萃。乍一眼看,一萬小時定律十分有道理。
  • 為什麼練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嗎?
    都說一萬小時定律,可是拿寫字來說,人寫一輩子字跡就那樣,好看的依然好看,醜的依然醜,寫字怎麼就沒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變好看呢?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寫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搞明白「一萬小時定律」 是啥?「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3年早些時候突然火起來的,百度詞條的定義是:「如果你花一萬個小時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會在那件事上成為專家。
  • 一萬小時定律失效,職場你與高手的距離,差的是這3個破局點!
    很多人吹捧"一萬小時定律",認為把一件事情做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甚至把其奉若經典,身體力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簡單的重複,哪怕你再勤奮,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然成不了專家,比如你是流水線工人,一萬個小時之後,你只能失業,因為人工智慧可能會替代你;比如你是小編,一萬個小時之後就能做知識付費,就能寫書嗎;比如你是計程車司機,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舊是一個計程車司機。
  • 科學研究推翻「一萬小時定律」:不保證你能「出類拔萃」
    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很多人用「一萬小時定律」來激勵自己學習新事物。相信許多家長也遵循著這項「定律」來培養孩子,尤其是在學習某種樂器、舞蹈或者某項專業技能的時候。但是人們引用時似乎漏掉了後半句——「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為何會如此?並非沒有明白人,只是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家的孩子是那獨一無二。畢竟,有學成且最後成為終身臂助的,只不過少之又少。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凡事都是滿足10000小時定律的,真正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10000個小時的時候,那麼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你天賦高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感覺可怕麼?2朗朗,世界鋼琴的大師,中國的驕傲。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是什麼概念?那大約是每天練習三小時,風雨無阻,連續十年。這是凡人難以做到的事情。世界上不論任何行業,當你具備基本技能後,最終能否出類拔萃,成為專家、權威、大師,只有一個因素最重要,那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最低限度是一萬小時。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為何會如此?並非沒有明白人,只是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家的孩子是那獨一無二。 畢竟,有學成且最後成為終身臂助的,只不過少之又少。 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 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而那些最後去做老師的小提琴家平均只積累了約4600小時的練習。 為了證明練習和成就的關係不局限於小提琴,他們又找來了專業和業餘的鋼琴家進行比較。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經驗之談,被譽為計算機第一定律!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而言之,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 【物理啟發】牛頓定律為何會失效?
    」科學定律通常基於概念假設和邏輯推理,而後建立起來。假設性概念雖然符合當下實驗觀測卻未必代表自然本質的現實(科學定律存在時代局限性,需要不斷完善)。牛頓第一定律: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時,總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 《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 張藝興成立染色體娛樂,再行一萬小時定律
    這個連續三年的男團製作人,再行一萬小時定律,5年成立了染色體娛樂集團。在2018年,張藝興首次成為張PD時,他曾帶著《偶像練習生》的優秀學員們登上過一次《快樂大本營》,而那次,「快本」就專門為張藝興策劃了一場一萬個小時專題。
  • 奮鬥路上,有些定律需要遵循
    ●勤奮體現在對時間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成功,是奮鬥者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心期望。對於成功的訣竅,不同人有不同說法。富蘭克林篤信「成功=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愛因斯坦認為「成功=正確方法+努力工作+少說廢話」,閻肅說成功有「四分」,即天分、勤奮、緣分和本分……儘管表述不一,但有一條感悟是共有的,那就是勤奮。勤奮體現在對時間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時間的利用,不僅決定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而且決定推進成功的向度和維度。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01成功需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並不靠譜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要想成為一個行業的大師,只要努力,肯吃苦,每天堅持練習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誤導。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
  • 網民吶喊:IBM憑什麼說摩爾定律會失效?!
    新聞1:  據國外媒體報導,IBM的研究人員認為,一項被業內人士視為金科玉律的摩爾定律即將失效。  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預言,微處理器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增加一倍,這一預言被證明有效,並被人稱為「摩爾定律」。但IBM的負責研究伺服器電腦設計的研究院卡爾-安德森(Carl Anderson)卻聲稱,摩爾定律將走向終結。
  • 八小時之外的勤奮!如果合法合理合情,必然值得大眾肯定與讚揚!
    這一切,都離不開大眾的勤奮,特別是八小時之外的勤奮!個體快速成長:時代在變遷,技術在進步;如果單單是依靠八小時工作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講,是遠遠不夠的,容易被時代、技術、對手淘汰!對此,個體在八小時之外的勤奮,就必然值得肯定與讚揚;當然,前提是合法合理合情。
  • 「10000小時定律」到底是個什麼鬼,有用嗎?
    早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就在著名雞湯雜誌《讀者》上讀到過關於10000小時努力法則的文章。那麼,現在人們經常提到的10000小時定律到底是個什麼鬼?10000小時定律,就是要把什麼東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時的時間練習。
  • 還在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我被1萬小時定律耽誤五年,你的孩子也還在被無意義的重複耽誤嗎?
    1萬小時定律竟然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別人入行三五年,進管理層,月入過萬,我卻安慰自己還沒工作到1萬小時,為此荒廢五年!拿著三五千一個月的收入,還心安理得!看了《刻意練習》才知道,1萬小時定律太荒唐,其實仔細想想就應該知道光靠時間的堆砌是不能成大事的,不然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多平庸的大叔大嬸大媽大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