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體現在對時間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
成功,是奮鬥者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心期望。對於成功的訣竅,不同人有不同說法。富蘭克林篤信「成功=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愛因斯坦認為「成功=正確方法+努力工作+少說廢話」,閻肅說成功有「四分」,即天分、勤奮、緣分和本分……儘管表述不一,但有一條感悟是共有的,那就是勤奮。
勤奮體現在對時間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時間的利用,不僅決定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而且決定推進成功的向度和維度。古往今來,舉凡成功奮鬥者,都對時間有「精打細算」,禹寸陶分,惜時如金,把時間的效率發揮到極致,因而成就不凡事業。對於時間的合理支配,有一些前人總結的定律值得我們學習。
「10年規則」的「大師效應」。上世紀9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和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10年的艱苦努力。牛頓從1679年重新回到力學研究中到1688年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愛因斯坦從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到1916年完成長篇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楊振寧從194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到1957年與他人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諾貝爾獎,用時差不多都是10年。當然,「10年規則」不能讓每個人都成為大師,但若要成為大師,至少需要「精意勤求十載功」,耐得寂寥,嘗得艱辛。
「一萬小時定律」的持續努力。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威德爾提出:「人們眼中的天才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個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者成為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卓越不能靠走捷徑,非凡的人不苟且。「時代楷模」鍾揚推崇併力行「一萬小時定律」,視事業重於生命,一生心繫西藏、情系植物學研究,即使病倒了,想的還是工作。他用53歲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歲都做不完的事情。這說明,鍥而不捨是做事之本,堅持不懈是成功之母。
「80/20定律」的成事啟示。一個人若要做成一件事,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後20%的時間和努力中獲得。這個定律也印證了中國兩句老話:「行百裡者半九十」和「功虧一簣」。我們做事情應該有期望,但不要因為預期前80%的時間和努力會有很大收穫,而放棄最後20%的時間和努力。退一步講,即使前80%的時間和努力已經獲得可喜成果,也不能懈怠後20%的時間和努力,要防止前功盡棄。
千萬不能小看「1」。有學者就如何看待成功提出一個算式:假如你現在的能力是「1」,以後每天在「1」的基礎上多努力1%,堅持一年,「1」就變成了1.01的365次方,約等於37.7834。倘若每天懈怠1%,一年之後,「1」就縮水為0.99的365次方,約等於0.0255。101%與99%的差距僅為2%,但一年後結果卻堪稱天壤之別。所以,做事切不能以事小而棄之。只要心無旁騖,執著堅守,持之以恆,其功必舉。
勤奮是時間的書寫者。有些戰友常感嘆,時光如梭,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其實,無需感嘆,只需行動。惜時如金,定能奮發有為。
(作者單位:63936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