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奮鬥起來,到底能努力到什麼程度?心理學解析:期望定律

2021-01-08 壹號心理

作者:柒號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01

一直以來,人們都被奮鬥和墮落所困擾,也有很多能人志士圍繞著人的積極與消極的心理做過分析,同時也展開了很久的辯論。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無論是人的積極性還是惰性,我們都應該清楚兩者都存在於人的心中。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積極努力和消極懈怠都是源於內心的追求,任何東西都有它的矛盾存在,就像一個人的美貌與醜陋的靈魂一般,奮鬥的心裡也同樣如此,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兩面性。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經說過:美貌和魅力原是兩種要命的東西,幸而不是所有的美女全部都有魅力,往往是相貌平常的女人反倒別有一種嫵媚動人。

這就是事物相悖的道理,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用一個實驗總結出了期望定律:他把一份大器晚成的學生名單交給了老師,其實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學生,但卻給了老師和學生一份期望,所以也就產生了一份動力與奮鬥,最後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

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可以奮鬥起來將會非常的努力,而這種努力也會轉化為一份成果擺在大家面前。只是,這份奮鬥可以努力到什麼程度呢?

02

讓周圍的人為之驚嘆

期望具有非常神奇的「魔力」,他可以讓一個人拼命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而期望定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與期望所達到的結果產生變化。

或許放在當代,很多人會否認這種變化,但是,當期望定律產生效果的時候,會引起許多人的驚嘆,感受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過程,這其實就是激發一個人潛力的過程。

每個人的努力程度不同,自然會帶來不同的效果,但它可以激發出一個人的潛力,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在當下的生活中,努力仿佛更容易達成一些別人為之驚嘆的成就。

就像創建阿里巴巴的馬雲,創建初期對於個人以及公司的期望,讓他與普通的人產生了不同的奮鬥程度,最後達到的成就也是普通人難以觸及的,甚至一輩子都無法想像這份努力的程度。

03

自制力

關於自制力有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人的自制力會隨著從早到晚而衰退,覺得自己自制力很強的人反而經不起別人的「誘惑」等等。

那麼如何將自制力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呢?期望可以成為其中之一的因素,另一個就是自我心理暗示,別讓失敗、挫折成為前進的障礙,別給內心太大的壓力和罪惡感。

人們自制力減弱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精力的下降和心理暗示的消極姿態,其實每個人都在和它們作鬥爭,還不過有的人屬於勝利者,而有的人卻拜倒在它們的面前,甚至會喪失鬥志,失去奮鬥的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思進取。

很多失敗者都不具備這種自制力,他們的思想永遠處於弱化的狀態,不去追求生活的「阿Q精神」,最終和自制力強的人差距越來越大。

04

蒙蔽自己的內心

你是否有所感悟,很多人有太多的理由不去奮鬥,而且對於生活也不存在什麼期望,總是以一副安慰自己的心態,覺得賺一塊錢總比賠錢的人好,一直處於「五十步笑百步」的狀態,永遠也無法成功,但仍舊很享受。

最初,這種想法只是在一些生活習慣上展現,最起碼不胡出現在決定人生方向的事情上,但逐漸也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最終成為蹉跎歲月的失敗者。但有些人是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沉迷於蒙蔽內心的時候,也會思考這樣給自己帶來的後果,當周圍人對自己抱有期望的時候,會重拾奮鬥的心。

與那些「不思進取」,把內心蒙蔽起來的人相比,這些人往往更容易做到驚嘆眾人,就好像一個壞人變好了,往往要比一個好人做好事所帶來的影響更大,這種反差反而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一個人的努力與墮落,從來都是生活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其他人的努力與否,但卻可以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自制力,保持一顆被期望的心,努力到讓自己都驚嘆的地步。

就像那句話:「沒有我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相關焦點

  • 3個心理學定律幫你得到「想要的」
    讀研期間,她努力進入一線電視媒體實習,雖然實習期很艱辛,工作和未來都不確定,但她依然堅持。最終,她不僅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還拿到了北京戶口,成為別人眼中的「幸運兒」。  然而,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像她這麼「好運」,很多人在經歷了痛苦的奮鬥後,最終選擇離開。
  •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觀念到底是什麼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觀念到底是什麼?不值得定律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你認為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這反映了一種心理,如果一個人從事了一份他認為不值得的工作,那麼他往往會對這份工作抱著冷嘲熱諷的態度,不僅完成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感,這種效應,其實存在於很多人的心中,但也經常被我們所忽視掉他的作用。
  • 奮鬥路上,有些定律需要遵循
    ●勤奮體現在對時間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成功,是奮鬥者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心期望。對於成功的訣竅,不同人有不同說法。古往今來,舉凡成功奮鬥者,都對時間有「精打細算」,禹寸陶分,惜時如金,把時間的效率發揮到極致,因而成就不凡事業。對於時間的合理支配,有一些前人總結的定律值得我們學習。「10年規則」的「大師效應」。上世紀9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和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10年的艱苦努力。
  • 知道越早越好的心理學定律!
    一旦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覺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努力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2.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即所謂的「從眾」。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當他到某報社應聘時,總編說連續拒絕了他三次,不需要記者,不需要校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他一如既往的笑著說,那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完便機敏地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緻的小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僱用」。
  • 一文讀懂|傻傻分不清楚的定律們到底是什麼?
    從小我們就聽各種寓言故事、學習成語故事,從中我們能得到很多的道理和啟示。其實在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中,有著很多很多的現象,或者說是效應、定律、原理同樣值得我們學習。了解這些,對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示。下面識財君就給大家分享20種效應,供大家學習。
  • 一個人走上坡路的四大定律
    所以,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資本,那麼你是沒資格混日子的,是沒資格不努力奮鬥的。02 嫉妒定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乞丐並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比他更高的乞丐。很多時候,一個人越是對此有執念,越是急於求成,就越容易陷入迷途、墜入陷阱裡。坦白講,很多的騙局往往並不是騙子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我們沒有守住自己的心,不夠清醒,被餡餅給砸暈了,所以才上了鉤。越努力,越幸運,請踏踏實實地努力,好運氣自然會找上你,你的人生也自然會慢慢向上走。
  • 心理學:這四個心理學定律,會讓你越來越幸福,一定不要錯過
    下面介紹的四個心理學定律,能讓你降低內心的衝突,提升幸福感。一起看看吧。1、不值得定律—學會取捨不值得的定律是說,不值得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也就是說,當你自己打心眼裡都認為這個事情不值得做,那麼註定就做不好,與其別彆扭扭,註定失敗,不如乾脆不要做。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墨菲定律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八篇——墨菲定律。電影裡不止一次的提到這個名詞,但是墨菲定律到底是指什麼呢?還有上學的時候,只有一個知識點沒有複習到,心心念念的希望不要考,但是這個知識點偏偏出現在佔分非常多的題目中。經常出門之前記得一定要帶的東西,臨出門偏偏就忘記帶了。墨菲定律內容並不複雜,道理也不深奧,用一句中國俗語解釋就是「怕什麼,來什麼」。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平時工作生活中不能忽略小概率事件發生的道理。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人為什麼要努力和奮鬥?關鍵因素是等待痛苦轉變快樂的拐點
    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努力?努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不努力行不行?不奮鬥行不行?就像很多人早起鍛鍊一樣,能不能不鍛鍊?能不能不這麼自律?其實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隨後帶給自己的感覺是不舒適的。為什麼會有一種不舒適的感覺存在呢?
  • 如何用心理學知識解釋「胖虎定律」?
    《銀魂》的作家空知英秋曾經借《銀魂》的角色之口,講出了一個奇怪,但是經常會影響到我們的認知的定律——「胖虎定律」(或者說胖虎效應)。「胖虎定律」其實並不罕見,但我們還是暫時用這個網絡用語來稱呼它吧,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的一些知識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會產生「胖虎定律」1.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胖虎定律」胖虎是日本動漫《哆啦A夢》中的一個角色,由於身強體壯,經常欺負他的同學,例如《哆啦A夢》的主角野比大雄,姑且算是個反派人物。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1、掌控定律如果你的感覺良好,樂觀面對自己,那麼你就會逐漸地感覺你可以掌控自己。心理學:堅信定律4、期望定律你想什麼?怎麼相信?你就會有如此成就。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是,而是你期待的。
  • 用心理學去研究一個人,可取嗎?
    很多人喜歡用書本上學到的一些知識,用心理學去給別人畫像,那麼我們接下來談談用心理學的標準去評判別人到底可不可取?心理學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從出生家庭,生長環境,到一個人成年後的種種境遇,他都是我們研究一個人,研究一種行為背後的依據。
  • 《易經》揭示成功的定律:一個人拼到最後,靠的並不是努力和運氣
    《易經》揭示成功的定律:一個人拼到最後,靠的並不是努力和運氣30年前,一名知識淵博的老人家奄奄一息。臨死前,學員問詢是不是有什麼要留下來的。他思索了一會兒,只留下來了一句遺言:「中國未來一定大放光彩,要留意《易經》。」這名老人家便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老先生。古人言,《易經》博大精深,取決於它包羅萬象。
  • 當一個人難過到一定程度時,心到底會不會痛!
    難過到一定程度,不是心痛,而是產生深深的無力感。 難過,有時候不是因為失去了什麼,而是眼睜睜地看著那些東西消逝,你卻無能為力!
  • 2017年心理學考研真題答案及解析(選擇題)
    原標題:2017年心理學考研真題答案及解析(選擇題) 2017年心理學考研已經結束,應眾多學員的要求,勤思教研室的老師解析了心理學考研真題以及自主命題院校的真題,僅供學員參考和2018年考研的學生做一個參考!
  • 心理學: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是會拒絕這3件事情!
    七七有話說:一個人青年時期,思想境界的養成與他所受的教育有關,但是當他脫離了學校,開始在社會上滾爬奮鬥並且獲得一些成就,思想境界就會隨著他所經歷的人和事逐步提高,一個眼光長遠,明是非的人,是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內心究竟想要什麼
  • 心理學:在努力的年齡階段,努力之後可以帶來什麼思考和成長?
    一個人的努力來自於自我對自我的認同和對未來可期的希望。有時候我們也想要去努力生活,努力活出自己的風採,但是事與願違,很多情況下跟自己的目標和期望相差甚遠。生命之中的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經歷和體驗,才能夠明白其中的味道。
  • 2017年心理學統考312考研真題答案與解析(文字版)
    23、根據塞爾曼對觀點採擇的研究,兒童能從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和別人的想法與行為,這屬於() A .自我中心的觀點採擇 B.社會信息的觀點採擇 C .自我反省的觀點採擇 D.相互觀點採擇 【勤思解析】D,自我中心觀點採擇階段,3-6歲,不能認識到自己觀點與他人的不同;社會信息的觀點採擇階段,6-8歲,開始意識到他人有不同的觀點,但不能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