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努力的年齡階段,努力之後可以帶來什麼思考和成長?

2020-12-05 十八點心理

一個人的努力來自於自我對自我的認同和對未來可期的希望。有時候我們也想要去努力生活,努力活出自己的風採,但是事與願違,很多情況下跟自己的目標和期望相差甚遠。生命之中的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經歷和體驗,才能夠明白其中的味道。

曾幾何時,我們想要獲得一份成就感去完善自己的虛榮心,但這種虛榮心帶給自己的不是內心的歡喜,而是欲望的持續性增長。有時候不想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內心的那個小孩一直在幹擾自己,一直在折磨自己,一直在鞭策自己,以至於自己被自己的心理牢籠所困住。

生命的進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冒險和體驗。我們如何駕駛自己這艘船,這是關鍵,這是決定人生終點在哪裡的體現。人活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活明白,能夠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關鍵所在。

尋找一群有志向的人,一起做一些事,這些事看似是自我的認同和自我的喜愛,但是每天去進行操作,可以讓自己很開心,那麼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幸福的事不多,但是讓人感受到幸福感的事卻有很多。就像我們要了解女性思維或者男性思維一樣。去嘗試了解一個新的領域,在新的領域中去挖掘自己的潛力和天賦。

很多人都在熬夜去做一些事情,通過做這些事情來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態,也想通過這些事情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人生方向感取決於我們的認知,取決於我們要把自己引向何方?一個人做事的動力來源於自我內在的認同感,以及自己看了多少有故事的書。

生命就如一次見證,我們見證了什麼?我們經歷了什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可以幹些什麼?對於這些見證的來源,我們無需去證明,只想要去體會和經歷就好。一個人的自信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自我覺醒,來自於自我感知,來自於自我認同。

我們需要努力嗎?有一些人說我不想努力,因為努力了也沒有什麼用。有些人說我想努力,因為努力可以改變我的人生。其實努力的程度如何,取決於自我內心需求的程度,當內心的需求持續性增長,那麼這種努力的感覺就會越來越展現出來。都想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

很多人都想要財富自由,對於財富自由這樣的一個概念,如何來理解?財富自由不是金錢上的財富自由,而是自己思維方式的財富自由。當我們無論有多少錢,當收入總是能夠比支出多那麼一塊錢,這就是一種自由,這就是一種解脫。從而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幹那些讓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

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和聰慧。因為一帆風順會讓自己更加縹緲,而挫折式教育會讓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產生反思和思考。一個人產生了思考力,那麼將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為思考力可以讓自己辨明人生的方向,而且在前行的道路上會變得更加坦然而從容。

在努力的年齡階段,那麼就要好好努力。因為努力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帥氣而漂亮。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相關焦點

  • 努力的意義在於成長,在於長遠的人生
    很多人覺得在這個社會上生活,有些時候努力、付出不是成正比的。有的時候一些人覺得自己很努力,但是得到的成果卻非常少,還有些人可能並不需要特別努力,就可以得到很多。所以有一些人覺得努力有的時候也不是特別有用,其實這種思想可能不太正確。
  • 技術成長階段和天花板,來自網際網路人的分享
    不要小瞧了這種誤判帶來的影響,如果本來沒有瓶頸,誤判有瓶頸,往往會給自己帶來消極的情緒,影響自身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最後反而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果,也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後來想,可以根據技術成長階段和技術天花板這兩個維度來判斷自己所處的階段,判斷自己遇到的技術瓶頸的程度。這兩個維度是我跟其他同事討論得出的,算是比較客觀的一個參照。
  • 《temtem》努力值有什麼用 努力值怎麼看
    導 讀 temtem努力值有什麼用?temtem努力值怎麼看?
  • 心理學指出:還沒「長大」的孩子,往往比別人成績差!
    我國的現代教育,基本是從照搬和抄襲蘇聯模式開始的,而西方教育理論的研究更為成熟,開展得也更早,現代化的學校教育,基本是建立在某種心智成長規律的理論基礎上的。多數國家和地區,基本都按照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步驟劃分教育階段,並且每個階段的學習,編排不同內容量、不同科目結構、不同難度的學習教材,目的就是為了適應學生整體的身體心智發展水平。
  • 聚沙成塔,成在努力
    可是終於有一天,他們真的踏上這個小島之後,才發現,這只不過是一片不成樣子的荒野。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曾日夜嚮往的小島。他們回家之後一直很難過,也從此不再看這個小島了。」無意間又看到 《成長的歲月》,其中這一篇是少時讀過,不再想我年少時是如何去理解,只知道從對夢的痴心幻想到逐漸認識冰冷的現實,這才是我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 若你想要人生加速成長,一定要學會使用這「五個維度」思考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都會把迷茫掛在嘴邊,我們經常會思考這些問題:日復一日的工作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為什麼我那麼努力,但是卻看不到任何成效?我們到底啥時候能熬出頭?一、成長道路上的兩個誤區1、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但長大了以後才發現努力並不一定能夠成功,有時候只能帶來自我感動。2、成長每一步的節奏都是平均分配的。
  • 《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關於宮崎駿一生的思考
    這部影片融入了宮老先生一生的走走停停,是他對人生的思考,感悟還有沉澱。每一個主人公都是鮮活的形象,就連群眾的存在都是一種特別用心的描述,他們的存在代表著社會的背景,所以不馬虎。買辣椒也用券翻唱的《起風了》在抖音上火了,網易雲的評論也突破十萬,單曲循環了很多次,卻對原創動漫的故事情節只有零零散散的記憶,要知道,看它早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 一個人奮鬥起來,到底能努力到什麼程度?心理學解析:期望定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用一個實驗總結出了期望定律:他把一份大器晚成的學生名單交給了老師,其實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學生,但卻給了老師和學生一份期望,所以也就產生了一份動力與奮鬥,最後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可以奮鬥起來將會非常的努力,而這種努力也會轉化為一份成果擺在大家面前。只是,這份奮鬥可以努力到什麼程度呢?
  • 人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追求以身合道,人道合一的過程
    人成長的各個方面都體現了人向環境統一的努力人成長中的各種表現,其實都體現了我們在努力的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一、智力的發展規律,體現了人們融入社會的努力在人的早年兒童時期,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這時,他們把世界看作是個體的延伸,因此無法很好的區分自我與世界。
  • 終身成長: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成長的高度
    美國作家卡羅爾徳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給出了答案,並就其原因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卡羅爾徳韋克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能力和天賦固然重要,但底層的思維模式才是最關鍵的。她在書中首次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單靠能力和天賦,可以獲得成功,但很難一直保持成功,最終決定結果的是面對失敗作出的反應,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具備的獨特品質。本書在結尾處還提供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旅程的實操方法。
  •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兒?現實真不是這樣,不要讓年齡束縛你的成長
    2020年女性成長和年齡的話題特別多,從熱播綜藝到電影電視,都牽扯著觀眾關注女性年齡、成長和職場發展的話題,一時間引起網友強烈的討論和反響,似乎年齡和成長之間牽扯出來一種既定的矛盾,人們又回到了那個多大年紀該幹什麼事兒的話題上,年齡真的就這麼重要嗎?
  • 心理學:心理成長的4個階段,從人到神,你目前到哪一階段了?
    根據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的說法,我們一生中心理的成長總共經歷了四個4個階段。而在這些階段中,我們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模式。下面這4個階段,你已經走到了哪一步呢?(1)外表認同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認同主要還是集中在我們的外貌和體形。
  • 職場心得/「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那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努力呢?來源:美劇《河谷鎮》1. 有反思復盤的努力我經常看到有人讀書打卡、發思維導圖或者讀書筆記,號稱「以輸出倒逼輸入」。但你仔細一看,發現不過是摘抄了一下書上說了什麼,沒有一句自己的思考。在我的知識星球,我也讓大家寫讀書筆記,但我不歡迎這種「知識的搬運工」。
  • 為什麼我們那麼努力,幾年後還是沒有啥結果
    曾經有在網上有這樣一個結論:說在中國為啥很多人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反而幹的工作越來越差,甚至工資越來越低,特別是到了四十歲到五十歲之後更加鮮明!而在日本,有人有過這樣一個結論,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反而工資越來越高,而且越來越吃香!
  • 低GPA逆襲成功拿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有獎錄取
    申請過程:通過後期老師對這兩方向的介紹並且提供了開設這些專業的學校詳細信息,L同學了解到「美國教育心理學專業旨在研究教育心理學理論、分析方法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涉及到心理學發展理論和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人類各個時期的心理特徵及變化規律,從而使學生可以逐步獨立思考與解決教育領域中的問題
  • 讓人瞬間清醒的4句話,送給努力的你
    而對於作品,他也從不馬虎,每一篇稿子都要認真對待,別人或許三五天可以寫好一篇文字,但他卻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去仔細揣摩,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別人優秀,那就要用勤奮來彌補。17歲的時候,他開始發布作品,20歲時出版了第一本書《蓮花之路》。夢想或許對於我們而言並不值錢,但是努力的這個過程卻是萬金都不能相提並論的。
  • 男生的成績和他的年齡成正比,而女生成反比?現實比想像要糟的多
    可以想像,我表妹的心情真的像過山車一樣,既高興兒子終於開竅了,又擔心女兒學業成績下降。之後,班主任告訴我表妹,這跟男生女生的發育、年齡有關:男生的成績與女生的年齡成正比,女生的成績則相反。所以,真的是這樣嗎?現實可能比想像的要糟得多。為何男孩子年紀越大,成績反而越好,女孩子卻相反?
  • 沐木: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想像一下,十年後的你站在現在的你面前,會對你說些什麼?是誇讚你的辛苦付出、自愛自律,還是抱怨你的了無寸進、安於現狀。其實你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會成就未來的你。年輕時不折騰,難道要把苦頭留給未來身體機能和精力都逐年下降的中老年嗎?
  • 《易經》:男女的周期大不相同,過了這個周期,就沒努力的必要了
    一、助你把握人生道路的年齡階段,掌握自己的命運《易經》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懼而終其天年,度百年乃去。」這段話是啥意思呢?說直截了當一點兒便是人該在什麼時段努力,什麼階段應當略微停住步伐,何時又該徹底停住自己的步伐,這裡邊都說得一清二楚。首先,男人和女人的身體構造是不同的,因而,人生道路的規劃也各有不同,這一點在《易經》中呈現了出來,咱們先來講女子吧!
  • 《樹看到了什麼》:一本繪本讓孩子了解成長的秘密
    可誰又想過,這些一年又一年、忠實地看著人間悲歡的大樹們看到了什麼呢?在暖陽和漫天黃葉中,我帶著橙子讀了這本繪本《樹看到了什麼》。這本小小的繪本,試圖探討成長中的孤獨和希望這個宏大的命題。韓國繪本創作家李賢珠用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樹的角度去看人。她把樹眼中人類的一生和樹自己的一生交織在一起,告訴孩子們,人生而孤獨,成長路上滿是痛苦,卻又總是有希望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