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們 90後 的運營小朋友跟我要反饋,我想了想說:「嗯,不錯!挺努力的!」
沒想到他哭喪著臉說:
「老闆,現在誇人家努力是罵人的,只有實在想不出來要誇什麼了,才誇人很努力的。」
啊?從什麼時候「努力」成了個貶義詞了?
都說「選擇大於努力」,可問題是,你怎麼知道你的選擇一定對呢?
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一樣的價值,那什麼樣的努力最有價值呢?
2021 年就要來了,在為自己制定新的努力目標之前,這幾個問題如果沒有考慮清楚,新的一年,又將是白努力了!
來源:《苦甜曼哈頓》
01/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一樣的價值
有一次,我在一個知識付費平臺說起我在知識星球帶讀書需要助教。
馬上有一個人給我留言說:「高琳老師,我來給你當助教吧!我一年讀 200 本書。」
呃,你知道比真懶惰更可怕的是什麼嗎?
是假努力!
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加班而加班,為了打卡而打卡。
努力,一旦變成了表演,就成了一種形式。
這樣的努力除了感動自己,並沒有成長。
在跑步機上跑的再起勁兒,也不過是原地踏步!
這種原地踏步可能是平臺不對,方法不對,也有可能是根本沒找到做這件事情內在動力。
那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努力呢?
來源:美劇《河谷鎮》
1. 有反思復盤的努力
我經常看到有人讀書打卡、發思維導圖或者讀書筆記,號稱「以輸出倒逼輸入」。
但你仔細一看,發現不過是摘抄了一下書上說了什麼,沒有一句自己的思考。
在我的知識星球,我也讓大家寫讀書筆記,但我不歡迎這種「知識的搬運工」。
因為這種毫無自己思考的讀書,可能會產生新的知識,但不會產生新的認知,更不能把新的認知和自己現有的認知進行整合。
「以輸出倒逼輸入」這句話沒錯,但前提是高質量的輸出。
至於「輸入」並不一定非得是讀 200 本書,20 本書能把它吃透了就不錯了!
永遠不要用努力代替思考。
我曾經看過一個比爾·蓋茨的紀錄片。
講他每年都會安排兩次一周的時間,什麼都不幹,專門用來閱讀文章(他的最高紀錄是112篇)和書籍,學習新技術,勾畫更遠大的圖景。
你可能會說了,那是因為他有錢有閒啊!
錯了,他從 20 世紀 80 年代就開始這樣做了,甚至在微軟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也不曾間斷過。
當然,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講,留出整整一周時間幹這事兒有點太奢侈了,但是每天都花 10 分鐘寫一個「反思復盤」,這點兒時間總有吧?
失敗的時候需要復盤,只有這樣才知道下次怎麼才能做的更好。
成功的時候也需要復盤, 因為即便做的好,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做好的,那下次就無法複製這種成功。
要知道,現象是很難複製的,只有掌握規律才能再次成功。
2. 有內在成長的努力
前兩天我去一家公司做《故事力》的直播,講到「改變的故事該怎麼講,才能讓老闆感受到你的成長?」時,有人在評論區問:
「老師,可我一直在這家公司做同一份工作,在過去幾年並沒有什麼改變啊?」
事實上,改變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改變,一種是內在的改變。
外在改變,就比如職位,級別等等,這些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很正常啊!升職又不是年年有的!
內在改變:可能你以前比較膽怯,開會的時候不敢發言,現在你能夠在很多人面前大膽發言了。
這也是一種改變啊!這種改變叫做 —— 勇氣!
但如果你告訴我,你既沒有外在的成長,也沒有內在的成長,那你的問題就不是講不出來故事了,而是,呆在舒適區太久了!
很多時候,外在的改變不過就是內在改變的結果而已。
來源:《苦甜曼哈頓》
3. 清除障礙的努力
我在做高管教練的時候,經常會在總結的環節,讓被教練的人寫下來自己接下來需要做的改變。
我會在紙上畫兩欄:
一欄是他需要多做什麼(+),
一欄則是他需要少做什麼,甚至不做什麼?(-)
每次被教練的人都一臉懵的看著我,啥意思?
啥叫少做或者不做?
我有一個高管客戶,他和下屬的溝通表面還算順暢、但信任關係一般。
後來我發現,他特別喜歡在下屬做錯事兒的時候,來一句:「看吧,我早就跟你說過吧!」
這樣做看似無傷大雅,但卻是非常沒有同理心的一種表現。
本來別人就被自己的錯誤感到內疚呢,你還來這麼一句,等於在人家傷口上撒鹽。目的呢?不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最對的!
當看清這一點之後,他下定決心以後要少說或者不說這樣的話。
每次話到嘴邊,就試著咽回去。慢慢的,下屬和他更親近了。
我們打小就被父母、老師教育要多學習,多幹活,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個重要的道理:
比多幹點兒什麼更重要的是,是少幹點兒什麼?
總之,沒有系統的學習思考,沒有深刻的內在剖析,沒有痛苦的決斷,那些看似的努力,不過就是用來安撫自己躁動的內心,並沒有什麼價值。
而那些有價值的努力都有一個特點 —— 都是經過選擇之後的努力。
選擇之後的努力,更有價值。
來源:《苦甜曼哈頓》
02/
努力和選擇,哪個更重要?
—— 你要努力的去選擇
努力和選擇,哪個更重要?
這是很多人都在討論和糾結的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當然是選擇重要嘍。
無論是職場還是情場,沒選對方向,再怎麼努力也白搭!而且還容易陷入「努力也沒用,還是算了吧」的認命心態。
然而,正是這種「選擇」焦慮讓人反而不敢做出選擇。
想當年我打算從企業出來創業的時候,就反覆思量:
「哎呀,我這個歲數老了點兒吧,我這個跨度大了點兒吧?萬一這一步選錯了怎麼辦啊?」
就這樣思前想後竟然想了一兩年,越想越鬱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
像我這樣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那種選擇叫做「混」!
我們經常把「選擇」當作名詞,好像它就是一個靜態的結果,卻忘了它其實也是一個動詞。
來源:《苦甜曼哈頓》
我們需要努力的做好每一次選擇!但這不代表每一次選擇都必須是對的。
所以,最後我跟自己說:
「好吧,我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去努力,如果事實證明我選擇錯了,我壓根兒也不是創業的料,那大不了我滾回來上班好了。」
所以,現在每當有學員問我:「老師,我怎麼才知道自己是努力不夠還是方向選錯了?」
我都會告訴他們:
誰也不知道這個道題的答案,我也不例外。成長從來都不是線性的,沒有太多的可預測性。
但我能告訴你的是,如果你不努力,你就沒有選擇的資本。
每一次選擇,都是人生的伏筆。
努力,會讓你的選擇更有質量,你埋下的伏筆日後才能派上大用場。
來源:《苦甜曼哈頓》
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天賦使命——也就是所謂的「天職」。
但「天職」並不是選擇出來的,「而是由自己親自製造出來的。」
這可不是我說的,是稻盛和夫通過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的。
你可能想像不到這樣一個企業家,大學剛畢業的時候被迫分配去研究新型陶瓷,因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也沒有興趣。
他想辭職轉行但沒有成功,只好繼續留在公司。
絕望中的稻盛和夫清醒了:「只是因為感覺不滿就離開公司,那麼今後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
於是他做了一個選擇:他決定改變自己的「心態」。
他告訴自己:
「即使做不到很快熱愛工作,但至少『厭惡工作』的負面情緒必須從心中排除。
我決定傾注全力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說。」
開始時,有一半是強迫自己,但後來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做出成績,這種積極的反饋幫助他喜歡上了自己的工作。
再後來,就大大超越了喜不喜歡這樣的層次,感覺到了這項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義。
所以,你說究竟是「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呢?
也許,正如比爾蓋茨所說:人生最好的選擇,就是努力。
來源: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
Staffers
-最後-
很多人知道「現代選擇學之父」麥可·雷在其暢銷書《成功是道選擇題》中說的這一句話:
「許多人獲得了財富、榮譽,但內心卻越來越痛苦,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選擇出了問題。」
卻很少人還不知道後面其實還有一句:
「努力不達標時就用淺薄的腦子『深思熟慮』做出選擇,『一條路走到黑』才覺得自己錯了,太晚了。」
努力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基礎。
好了,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眼瞅著新年快到了,又該到制定新年計劃的時候。
與其讓自己努力的立新的flag,不如先努力的反思舊的一年。
復盤一下自己過去這一年的努力,你的內在成長是什麼?什麼阻礙了你進一步的成長?
也許你需要在現有的方向上更努力,也許你需要選擇一個新的方向。
努力,讓你的選擇更有質量。
選擇,讓你的努力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