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努力和選擇都重要。沒有努力,哪有選擇。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有很多人會認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呢?他們往往舉出許多成功人生的例子說明選擇決定命運;他們還會舉出許多人,尤其是自己多年努力,但都沒成功,於是說選擇比成功重要。
這是典型的詞語悖論。所謂的詞語悖論是這樣的:把有機的整體運動不同表現用內涵不關聯的詞語表達後,放棄了有機運動的原始出發點,而把詞語當作出發點,進而去分析有機的整體運動的錯誤。
比如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或者說努力比選擇重要,都屬於詞語悖論。為什麼?因為對一個人、一個社會或者一個國家來說,選擇就是努力,努力也是選擇。對於處於運動變化中的個體來說,努力和選擇都是運動的一部分。在某一個角度,可以把運動說成是選擇;在另一個角度,也可以把努力說成是運動。
事實上,從來就不存在沒有努力的選擇,當然也不存在沒有選擇的努力。現在人的社會性越來越強,每個人都是社會運動的一個成分。社會整體運動不但影響一個人怎麼想、怎麼做;還決定了一個人不能怎麼想和不能怎麼做。一個人要在社會中有所成就,必須努力;每個個體在社會規範的要求下不斷修正自己的努力,這就是選擇。在社會中的個體,努力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努力。
詞語悖論的根源要從語言的緣起上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是社會發展的結果。語言讓我們的交流便捷了,但是語言的獨特性卻讓我們的分析迷惘了。詞語悖論就是這樣。
為了交流的順利,要求使用的語言內涵明確而且相互獨立。只有這樣的詞語在交流的時候才不至於產生歧義,不至於因語義含混不清而理解上相去萬裡,南轅北轍。也正因為這樣,語言交流都需要交流語境,也就是要求在明確的環境和對象下展開交流,這樣的交流才是順暢的,愉快的。如果環境和對象不一樣,不管使用多麼相同的語言,交流參與方難免陷入抬槓的語言衝突。
語境作為前提,說明交流的出發點是社會運動,而不是語言自身。從語言自身出發,換句話說用語言去解讀社會,就必然陷入詞語悖論。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或者說努力比選擇重要,已經遠離了實際生活,陷入了詞語辨析的教研室活動,因此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