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追求以身合道,人道合一的過程

2020-10-18 神通奶爸

最近看了比較多的心理學書籍,看的多了,不由的產生了這樣一種認識:我們人的一生其實都在忙於解決一個問題——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人成長的各個方面都體現了人向環境統一的努力

人成長中的各種表現,其實都體現了我們在努力的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一、智力的發展規律,體現了人們融入社會的努力

在人的早年兒童時期,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在這時,他們把世界看作是個體的延伸,因此無法很好的區分自我與世界。

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這時的孩子很聽話,父母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因為他們還無法把父母跟自己完全分割,因此他們會錯誤的把父母的命令當做自己的思想,於是就表現的比較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成長,進入2歲後,孩子的個體意識開始甦醒,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世界中的獨立個體,能區分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這時當他們再聽到父母的命令時,如果父母的命令與自己的思想不符,他們便不再聽父母的,更多的是遵從自己的個人意願。

剛剛具有獨立意識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還不能換位思考,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兒童實驗——三山實驗,通過這個實驗,皮亞傑證實了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皮亞傑準備了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然後讓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假山。再給兒童4幅圖,讓兒童選出對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假山圖形。結果發現,6歲下的兒童大都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正是因為6歲前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點,這時候的孩子表現出一些獨有的特點:萬物有靈、思維不可逆、沒有守恆概念。他們追求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別人的感受,也沒有道德規則觀念,只要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又哭又叫,滿地打滾。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而隨著兒童的不斷成長,他們的智力進一步發育,7歲後的兒童開始進入去中心化。再看待一個問題時,他們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因此掌握了守恆概念,看待問題更加全面了。

而只有孩子在智力上進入了去中心化,他們才能懂得換位思考,懂得互惠互利,才能保證有效的融入環境。

二、我們掌握各種道德規則,其實就是為了融入社會環境做準備

道德規則是一種社會概念,是為了維護我們的社會合作關係而建立的。

假如我們是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孤島上的話,那各種道德規則概念就沒有意義。比如說我們現在都有穿衣服規則,只有一個人的話,穿衣服有什麼必要?也就不會形成這種規則。所以,而道德規則概念是後天培養才能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父母們努力培養孩子的各種道德規則概念,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內化各種道德規則觀念,形成自己的內在準則,從而約束自己,使之形成一種本能,進而使得孩子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

以最簡單的所有權規則為例,這是我們社會最基本的規則。但是小孩子並沒有這種概念,所以我們會發現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的就會去拿,就會去搶,絲毫不管這東西原來是誰的。只有在父母的不斷教育下,孩子內化了這種規則,他們才能克服自己的欲望衝動,尊重別人的財產,而別人也才會尊重他。

三、對欲望的追求,體現了我們融入社會的強烈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低到高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我們對尊重的需求、成就的定義、自我實現的追求,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的話,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建立社會的基礎上。

我們對社會的貢獻越大,越容易獲得別人尊重;我們追求的成功,是根據對社會貢獻來定義的,貢獻越大,我們就越成功;自我實現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自我實現,一個人的自我實現沒有任何意義,他必然是與社會有強烈的聯繫,比如耶穌、佛陀。

可以這麼說,我們追求滿足的欲望的過程,就是在融入社會的過程。

身合道,人道合一

既然我們的各個方面的努力都是在追求融入社會,那我們的最高追求是什麼?是徹底融入社會嗎?

肯定不是,如果我們徹底的融入社會,那就泯滅了個性,我們就不是一個個的個體了,活著就沒啥意義了,只有族群概念了。我們儘管在努力的融入社會,但我們更努力的是在保持自我的情況下融入社會,而不是完全消滅自我的融入社會。所以我們的最高追求是以身合道,人道合一,我即是道,道即是我。

為此,我們一方面在融入環境,另一方面又在不斷的創造適合我們個性生存的環境,力求最大限度保留我們個性。所以就有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概念,這就是我們為了保留個性所做的努力。

所以,我們會發現,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極大的保持自己的個性,創造了一個適合自己個性的環境。上到偉人,他們改朝換代,創造自己思想中的理想世界;下到成功企業家,根據自己的理想營造小的環境,最大限度的保證自我個性。而那些失敗的人,通常是無法改變環境,因此不得不泯滅自我,壓抑自己的個性,成為社會集體的一份子。

因此,保持自我和融入社會的矛盾,也就成了我們人的一生中的主要問題,也成了我們的所有焦慮的來源。我們時刻都在是保持自我還是融入社會中徘徊,遇到問題時是隨大流還是堅持自我,這是我們一生都要面對的問題。

人生的三個階段

現在來回顧一下我們人生的發展,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整個人生都是在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大體可以分為3階段:

第一階段:追求融入環境

這一階段起始於兒童期,終止於青春期早期,年齡大概在1-12歲。

在這個階段,為了生存,我們不斷的壓抑自己的本性,爭取融入社會大家庭。為此,我們會不斷的討好老師、父母,希望他們喜歡我們。而父母老師也利用我們的這個特點,向我們灌輸各種價值觀念,教育我們,因此這個過程也是我們把外在價值內化,形成自己內在核心價值的過程。這種價值觀念一旦建立,基本影響我們終生,後期很難有所改變。

第二階段:徘徊,融入環境VS保持個性

這個階段始於青春期早期,終止於中年期,年齡大概是12歲-35歲。

在早期,因為生存能力差,為了生存,我們儘量的壓抑了自己的本能欲望,融入環境。但是隨著我們的個人能力增強,對環境依賴的減少,這種壓抑開始逐漸減少,個性得到了更多的釋放,於是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就會想選擇保持個性。但是我們又沒有足夠強的實力來保護自己的思想,因此這一階段我們會不斷的左右徘徊。到底是選擇融入環境還是保持自我,這種焦慮空前激烈。

第三階段:改造周圍環境,創造適合個性生存的環境

中年以後,年齡大概在35歲以後。

隨著我們能力的增強,我們開始有能力改造環境,於是我們開始放大自己的核心價值,努力創造一個自己理想中的環境,保持自己的個性。這是我們中年後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以身合道,人道合一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合道體驗
    我是一名修道者,月君,從踏上修行開始,我的修行目標只有一個:完全合道,得道不退轉,脫離輪迴。目標,也就是意願很重要,強大的意願,才能支持人持續探索前進的動力,生命的真相,宇宙的真理是如何?下面分享我多次入定合道經驗,靈性體驗。
  • 人一生的成長,其實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
    他們有的人明明會做,卻懼怕時間不夠:有的人明明做對了,卻懼怕自己馬虎粗心一遍遍的檢查,還有一部分學生執著於傳統的答案,一旦得出的結果和過去做過的題目不符就質疑自己……而不管哪一種,其實都可以歸結為「內心的一點小糾結」,只不過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不一樣而已。具體到薛佳冶老師所說的這個學生,則是不自信。「最後我告訴她『真相』的時候她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
    一歲有一歲的成長,十歲有十歲的成長,二十歲有二十歲的成長,四十歲有四十歲的成長。階段不同,成長的意義不同:一歲成長的是身體,十歲成長的是知識,二十歲成長的是情感,四十歲成長的是智慧……·無論哪一方面的側重,對於一個有悟性的人來說,成長都是一種必然的狀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就是成長的另一種說法。成長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它就像是一個窈窕淑女。
  • 成長,是一次次蛻變的過程
    與成長走在一起的,常常是「不舒服」。這種不舒服要求我們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成長所帶來的不止是有形的能力上的表現或是資產的富有。更重要的是心智上的日漸成熟。因為能力可以通過不斷的刻意練習,提升個人的技能。心智則需要時間的見證,閱歷的洗禮以及不斷地自我覺知。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真心相愛的人在一起,其實,也是一種「互補」的過程
    作者:萌聽小姐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在一起,其實,也是一種「互補」的過程,比如說,男孩子的脾氣比較好。真心相愛的人在一起,其實,也是一種「互補」的過程 相愛的兩個人,不光是互相的磨合也是在互補對於相愛的兩個人在一起
  • 在司法過程中探究法律成長
    作為對這一命題的回應,卡多佐從對司法過程的分析入手,也就是分析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如何運用各種理論、方法,從判例、原則、規則中找到對案件的判決方法,以解決法律穩定性與變化性的矛盾。因此,卡多佐的法律觀可被看做是龐德所闡述的強調法律人作用的法律觀,而卡多佐本人或許可看做一位著名法律人如何發揮能動作用的表現。從司法過程出發,卡多佐首先強調法律的性質,即法律是什麼的本體論問題。
  • 兒童成長過程的四個階段
    核心提示:可能絕大多數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兒童的成長,是一個非常高級的生命創造過程。嬰兒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就與生俱來擁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蘊含了兒童成長的全部密碼,兒童成長的過程實際是一個不斷破譯生命密碼,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
  • 市民影像記錄斑鳩成長過程
    人鳥和諧相處16天市民影像記錄斑鳩成長過程網友大呼:這家人真有愛□見習記者 倪迎娟 文/圖小斑鳩在等待「媽媽」。充滿愛心的張愛武開始關注這個「小鄰居」,每天用相機記錄鳥兒的成長過程,並發到微信朋友圈。10月16日,人與斑鳩和諧相處16天後,雛鳥跟著媽媽開始練習飛翔。10月16日上午,記者在張愛武家的陽臺上看到,一隻毛絨絨的小鳥正歪著頭、睜著小眼睛好奇地往上看。「這個小傢伙才出生十幾天,每天都『咕咕』叫,很可愛。」張愛武笑著告訴記者。
  • 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人生終究是孤獨的,成功也許需要他人的幫助,而成長只能依靠自己。最近看了一本重構心智底層邏輯的書《心智突圍》,自序第一行「成長,就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讓人心中一顫。我們也許可以和喬伊一樣回到「生之來處」,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並獨自進入人生主題研討,實現成長與重塑。
  • 如何理解天人共生之道?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種民族的智慧如同中國的智慧一樣注重天人合一。它是中國人存在、思想和語言的根據,是人生達到的最高境界、理想和目的。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合一,不是天地人神的合一,更不是人神合一和人神共在。它讓中國人注重現實世界,而不是鬼神世界。這使中國的歷史在根本上區別於其他文明的歷史,如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歷史。
  • 第十章 身心靈與道合一《讀道德經有感》
    我在邯鄲修煉期間,經常會在寺裡吃飯,有些緣主在吃飯時,嘴裡一邊吃一邊說話,而佛家的人吃飯是沒有聲音的,而且吃的非常認真,一口一口吃著米飯,因為在他們看來吃飯就是吃飯,享受著食物本身的味道,氣息心裡也不想著其他的事情,這樣形神才不會分離,這就是營魄抱一的狀態,人其實就是色身,靈,魂三位一體的高級動物,只有三者合一,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健康的人,同樣我們的國家,企業也是如此。
  • 從人道到天道,有多少人看不到蒼天大地
    「故為政在人」,孔子的教化,治國為末,修身為本,在人道中修煉,政治理想社會制度,不管如何變換,為政的道理還是在於人,領導人決定了政治取向。 「取人以身」,這段還是魯哀公問政的延續,看你魯哀公做的怎麼樣,你本身的道德修養夠不夠。「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怎麼修道呢? 「以仁」,仁慈、愛人、愛天下人。儒家講「仁」,我們現在說人道主義,人道和仁道,有很多重合的含義。
  • 很全很漂亮 QQ農場作物成長過程全景圖
    、成熟的過程,下面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QQ農場各級作物成長過程全景圖,看看農場作物是如何成長的。它們的成長過程的全景圖為: 它們成長過程的全景圖為: 它們成長過程的全景圖為: 它們成長過程的全景圖為:
  • 蝴蝶一生的成長過程
    蝴蝶別稱蛺蝶、胡蝶、浮蝶兒、蝶等,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動物的統稱,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即一生會經過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全世界大約有1400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亞馬遜河流域品種最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蝴蝶一生的成長過程吧
  • 什麼死刑最人道?氮氣窒息是目前最理想、最人道的死刑方式
    斷頭臺是為了人道而設計的實際上在此之前幾百年,已經不斷有人呼籲應該重視死囚最後的尊嚴,給予人道主義的死刑,但實際變革卻沒有發生,直到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才得以實現。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許多特權階級的貴族紛紛被殺,處決方式就是砍頭。由於要殺的人太多,行刑過程曠日持久,導致「錯誤」頻發。
  • 《人道》第一篇 人類存在的意義
    其實進一步認識,宇宙就是信息作用於能量而形成的綜合作用力場。宇宙中的萬物都出自這個綜合作用力場,都受這個綜合作用力場的影響與作用,就連自然規律,也是宇宙綜合作用力場產生的結果。 如何理解 人類的出現是宇宙自身發展需求的一種體現。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具體言之,龍成為自然天道與社會人道的載體,從自然之物向社會之物轉化與融通,並實現了天道與人道並重、合一的理論推拓。天人關係是先秦百家爭鳴的重要論題,往往聯結著自然與人、客觀世界與主體世界等諸多複雜關係。就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言,龍作為自然之物與人又有何關係?其文化形態若何?若論及天道,儒家典籍《周易》當仁不讓地是一部法天道以開人文之巨著。
  • 先天八卦述「天道」,後天八卦論「人道」
    一、先天八卦講「天道」、後天八卦論「人道」。所謂「天道」,就是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所謂「人道」,就是人倫因以遵循的「法則」。二、「天道」陰中含陽、陽中含陰所以不論氣功家、道家,還是佛家等都要「打坐」就是追求這個「靜」的狀態,這個狀態穩定了你就與宇宙的道成為了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就能達到佛家的「明心見性」,認清本源。如果長期在這個狀態中也就無所謂「吉兇」了,先天的道是「靜」的你也是「靜」的,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哪會產生「吉兇」呢?也就不受「五行」的制約了,這就是修行人追求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這些觀念、規則、規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學追求的重要精神,而這個精神跟中國傳統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樣的。傳統的中國文化裡,沒有這個定律,沒有這個規律,沒有這個規則的觀念。為了說明以上的思想和內容,有必要對如下的概念加以說明。關於 「天人合一」的理解與解析,天人合一,從直觀上了解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自身,人是「靈與肉」的統一。古代人稱「人是一壺天」,對人研究有兩個途徑,一是人的結構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