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成長,其實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

2021-01-08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

我見到的第一眼就覺得:「哇,她也太少女了吧,好像『小朋友』。」

事實證明,她果然是「小朋友」,相比之前我採訪過的老師她無論是形象、年齡還是教齡都更為「幼齒」。

但——

年輕化是每一個行業的趨勢,而作為身處教師行業的年輕人,他們表現出來的「新思想」、「新方式」則會更顯眼。

薛佳老師

關乎教育大計的事兒,每一步改變都如履薄冰。對學生的學習是不是有利?他們的接受度有多高?家長能不能接受?新模式付出的時間成本與取得的成果相比,究竟合不合算?

這些都是薛佳冶一代的新老師需要考慮的。只不過在她看來,除了教學、成績、學習方法、知識點的吸收等常見的問題之外,學生們的內心同樣重要,但卻很少有人關注。

她希望不管是老師、家長,在未來都可以更多的考察學生們的內心世界,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成績,更關乎他們的人生。

/01/

學生心理上的坎兒和學習方法、知識點積累一樣重要

採訪的一開始,薛佳冶就給我講了她帶的一個學生的故事。

「之前有一個學生,每次我給她限時測試,她總是發揮不好,錯誤率上升一半。但在平時,我不打開手機倒計時,她完全可以在規定時間完成,並且全對。這就是學生心理上的問題。」

「當時面對這種情況,我告訴她無論是否有計時器,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她自己。之後我再給她布置題時偷偷打開計時器,她很輕鬆的就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了,而且全部正確。」

「這很明顯就是她心裡過不了計時的那個坎兒。她做題的時候注意力全都在錶盤的數字上,對題目的把握肯定不如全神貫注要好。這種心理上的麻煩如果不克服,可能會在很多重要的考試乃至以後人生的測試中帶給她不少的消極影響。」

薛佳冶很迅速地就抓住了學生的問題。這和上課不一樣,上課是一個老師對下面坐著的所有學生統一的知識灌輸,它決定學生能不能學會這個知識點,而能不能在考試中應用,還要看每個學生不同的理解力和運用能力。

薛佳冶老師的課堂

但還有很多學生,學會、理解、運用都不成問題,阻擋他們提升成績的,反而是「內心的恐懼」。他們有的人明明會做,卻懼怕時間不夠:有的人明明做對了,卻懼怕自己馬虎粗心一遍遍的檢查,還有一部分學生執著於傳統的答案,一旦得出的結果和過去做過的題目不符就質疑自己……

而不管哪一種,其實都可以歸結為「內心的一點小糾結」,只不過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不一樣而已。具體到薛佳冶老師所說的這個學生,則是不自信。

「最後我告訴她『真相』的時候她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她沒想過自己的水平已經可以做到輕易地在規定時間內作答所有題目,並且保證正確率,這其實是一個水平有所提升之後自信心樹立的過程。她對自己的水平有正確的認知之後,慢慢的就會克服、解決當前的困境。」

「而解決問題之後,她面對今後的一系列考試想來都足以良好地去應對。」

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把注意力只放在試卷、解題之後,結果成績自然也就「神仙」了。

/02/

曾經是「參與者」,才能更好的做「旁觀者」

其實關於「關注內心」這件事兒,薛佳冶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除了教學經驗外,個人經歷也是助推的一部分。

而這種「內心」決定成績、情緒的個人經歷,起始於薛佳冶的高三生活。

「我當時高三的時候,非常注重每次模考的分數,甚至準備了一個日記本專門把考試的分數記錄下來,然後分析成敗原因、寫下一階段的計劃,自己不放過自己。那一段時間的心情其實非常糟糕,主要是緊張、過於嚴肅,把高考當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種情緒其實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他直接導致我每次模考發揮都不穩定,像蹺蹺板一樣,無法保證成績能夠體現正常水平。」

「在那個時期,我的燃眉之急就是儘快給自己做心理鋪墊、塑造一個更為自信、強大的內心。」

後來,薛佳冶從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畢業來到新東方初次任教時,又經歷了一次「學生時期的心路歷程」,從身體到心理上去適應自己身份的轉變,她一遍遍地告訴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可以幫助學生們戴上屬於自己的光環,助力他們實現夢想。

薛佳冶老師

也正是因為這種經歷,讓薛佳冶清楚地知道在日常教學生活中,除了關注知識的吸收理解外,還應當注重學生們的心理。曾經是「參與者」,才能更好的做「旁觀者」。

對於她來說,眼看著學生「事倍功半」其實是最令她難過的,「我看過一些明明很用功的學生沒有考出好成績,我會覺得很惋惜。甚至我現在帶的不少學生,他們很努力,但一到考試就考不出好成績,這讓我非常著急。我知道他們的期待、責任,也見過他們挑燈夜讀,所以沒辦法去責怪學生。這和吊兒郎當不學習是不一樣的,這種更痛苦。」

「所以我覺得更加有責任幫助他們克服、突破。一定要讓他們的努力不被辜負,否則時間長了他們自己也會失去信心的。」

在意識到幾乎每個「事倍功半」的學生其實都多少有點「過不去的坎兒」之後,薛佳開始研究如何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幫助他們順利前行。

這一點是老師「獨有」的責任。通常情況下,相對於老師,家長不那麼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狀態,而同學則缺乏人生經驗,薛佳冶作為老師既了解學生的情況,又可以在提出建議的同時讓這些建議配合學習計劃,同時她很年輕,更容易與學生共情、走近他們的內心。

她也給學生們一個建議:

解決內心問題的第一步,就是不要過於看重某件事,提前給自己下定義。「我做題拖沓一定要注意時間」,「我水平不夠絕不能犯低級錯誤」等等諸如此類的心理暗示,因為這些問題是在學習伊始就要注意的,在應對真正的考試時反而沒有必要過於關注他們。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說:「事無好壞,思想使然」,謹慎是需要的,但「為了謹慎而謹慎」則沒有必要,形成學習習慣了,在「實戰」時也就不用把自己看的太低,全力以赴就行。

/03/

學習上關注內心,人生也是一樣

薛佳冶自豪於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心理恐懼,她認為這種成就感比教會學生靈活運用一個知識點要大得多。

150分的試卷,要把高中三年所有的知識點都灌輸給學生是一個工作量巨大的事兒,教會學生一個知識點,他們受益在於一門課的成績,甚至只是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的2分。

但解決心理問題不一樣,打敗一點恐懼,是對全科成績的提高,甚至可能對他們的情緒、人生產生一點小小的影響。

「我之前帶過一個學生,他的閱讀不是很好,並且他認為自己閱讀不好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了,幾乎形成了一種執念。但我不認為某一個題型不擅長就會一直是短板,他需要的只是一次成功作為契機,一旦從心理上不認同自己是某個科目的失敗者,離後續獲得成長、取得成績也就不遠了。」

「果然,後來有一次,他告訴我,閱讀題只錯了一題,他非常開心,我也很開心。而從那之後他的閱讀正確率真的在顯著提升,這在他看來是意料之外,但我看來是情理之中,學生每一次取得進步無疑也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薛佳冶相信這個學生「幹成了這件事」在走出課堂面對其他問題時,也會更有信心,有信心精力就不會分散,再加上認真去鑽研,無論是做什麼、在哪一個領域都更能夠收穫成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至於其他的學生,每個人問題不一樣,需要的解決方式也就不一樣。知識攝取完成之後,如何將「課本上的文字」轉化為分數的比例提升,不可避免地要過一個「心理」上的坎兒。這裡可能是信心,可能是對題目過於較真,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這其實就是一個發現學生內心的過程。

而在薛佳冶看來,這個過程其實是老師們除了講課之外的第二大重要任務。並且要不斷地把他放大、重視起來,從一個轉化比例問題,上升到「儘可能地為學生解開人生的結」的高度。

在學生年代,學習佔比了學生們生活最大的一部分,他們花費了最多的時間與心力在這上面。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的學習習慣、個人性格也就更加重要,它將會在學生們未來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04/

「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在內心裡蘊含著各種各樣的雜念,好的、壞的、善良的、醜陋的…」

花樣百出的心思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分辨他們,如何與自己和解。

這是薛佳冶想傳達給學生們的理念。

她很年輕,這是她的劣勢,相對於其他前輩老師來說教學經驗還不夠充足。但同時也是她的優勢,能夠更迅速的接受新的教學方式、理念,也能更好的和學生們產生共鳴。

她常說:「人,終其一生的成長,其實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

這,也是她最想傳達給學生們的理念。

學生是這樣,老師亦如此。

相關焦點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
    和許多人一樣,我一直以為成長是年幼時慢慢的長大。小時侯的學習,鍛鍊,勞動,都是因為我還小,還得成長。而一旦長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長是一種儲蓄,只要存夠了一定的數額,就可以坐享其成,再無旁憂。長大後來才明白,不是這樣。成長是一件最漫長的事情,漫長至終生。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抗「熵」的過程!
    比如手機和電腦總是會越來越卡,電池電量會越來越弱,屋子總是會越來越亂,人在總是會變的越來越懶散,機構效率總是越來越低下,等等……所以電腦和手機需要定期清理垃圾,人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企業要不斷的調整結構,這些都是為了對抗熵增定律。中國有句話叫「家和萬事興」,就是因為一個家庭「和睦」的時候,就是熵最小的時候,「以和為貴」也是這個道理。
  • 人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追求以身合道,人道合一的過程
    最近看了比較多的心理學書籍,看的多了,不由的產生了這樣一種認識:我們人的一生其實都在忙於解決一個問題——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人成長的各個方面都體現了人向環境統一的努力人成長中的各種表現,其實都體現了我們在努力的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一、智力的發展規律,體現了人們融入社會的努力在人的早年兒童時期,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這時,他們把世界看作是個體的延伸,因此無法很好的區分自我與世界。
  • 《2001太空漫遊》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不久,沉浸在震驚中的波曼發現,飛船已經到達了木星,木星上空漂浮了一個更加巨大的石碑,原來這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大門,飛船緩緩駛入大門,通向了高等文明所在的世界中……經過了漫長的看似無限的穿越,波曼和他的飛船轉瞬間到達了一間法式風格的房間中,更加詭異的是波曼接下來用極短的時間過完了自己的一生,在這個房間中重生為宇宙不同的人類嬰兒,這是具備了超能力的新物種「星孩」。
  • 成長,是一次次蛻變的過程
    心智上的提升需要我們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不斷去探索自己,尋找自己。那麼如何讓自己有更好地成長呢?找到正確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學習毛毛蟲蛻變的智慧我們都知道蝴蝶它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生經歷了卵-蟲-蛹-蝴蝶4個時期,每個時期的外在形態很不一樣的。一隻毛毛蟲想要蛻變成美麗的蝴蝶,需要不斷地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有策略才能蛻變成功。
  • 學習使人進步,但是用宏觀的角度思考,得到答案也是不同
    在人的一生中,每個階段都是需要學習的,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我們所注重的學習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在你剛生下來的時候,你要學習如何進行吃飯,喝水,走路,說話等基本的生存的技能。而在你慢慢長大後,你會被送進幼兒園學習如何數數,唱歌,認漢字等等。上小學,中學更是難度不斷加深,每天聽見身邊的父母老師說到的,提到的最多的是學習,每天所面對,經歷的都是學習。
  • 學海無涯,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學習
    學習很枯燥,很乏味,但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不斷的學習,如果我們不學習,不會懂得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不會明白人生的許多道理,更不會懂得人生在世需要我們遵紀守法,奉孝守禮。
  • 蝴蝶一生的成長過程
    蝴蝶別稱蛺蝶、胡蝶、浮蝶兒、蝶等,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動物的統稱,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即一生會經過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全世界大約有1400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亞馬遜河流域品種最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蝴蝶一生的成長過程吧
  • 個人「達爾文主義」:你的學習不能只求進步,更要進化!
    在達爾文最初闡述進化論時,他用的是「經過改變的繼承」、 「改變過程」之類的界定。其實這種原理在所有涉及到「改變」的領域都是適用的。從廣義看,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社會體系、微觀人生,任何事物的生長、變化或發展都可以稱為「進化」,包括恆星的變化,生命的演進,文明的發展,化學的反應,觀念的演變,個人的成長等等。
  • 神奇的勵志公式,成功就是每天進步1%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蝸牛的精進精神,不斷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在無限風光的巔峰俯視和欣賞這個美麗的世界。年近八旬的李嘉誠先生,對自己的要求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除了按規律工作外,就是一定要看一個小時書。記者問李先生,為什麼現在產業那麼大,還要學習?李先生回答:「我們是面對未來成長的,昨天的知識與能力只能適合昨天的成功,如果我每天不進步1%,就代表我停頓與固化了,最後打敗我的只是我自己! 」成功者與一般人的不同不是生理結構,而是腦子裡裝的思 想理念的不同。
  • 醫者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核心提示:「時代在進步,世界在不斷變化,你如果還在原地踏步,終將被社會拋在腦後。終身學習是為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這考驗他人,更考驗自己。」尚成英如是說。很多時候我們走進尚主任的診室時候,都會看到桌子上面好幾本關於癲癇病診療的書籍,很多時候在病人問診之後,他都會拿起來研讀,根據理論結合自己臨床上的經驗,總結出更符合癲癇病患者的診療方案。
  • 這就是在量子力學不斷發展的時候電子學也不斷進步
    雖然量子力學並不是我們的本專業,但是量子力學有很多基礎應用,其實很多應用都和量子電子學密切相關。這就是在量子力學不斷發展的時候電子學也不斷進步。比如超導,雙縫幹涉之類,量子光子,超弦和場論,對電子學有很大的幫助。想著如何物理學學習深入點,當然不行,要看你問什麼方向的量子。量子力學的基礎是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場論的基礎是譜學的麥克斯韋理論。
  • 人一生有三次成長,你正處於第幾次成長階段?
    到了小時候最羨慕的年齡,可是卻沒有成為小時候最想成為的人。聽說人的一生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他會長大。這是人的第一次成長。因為,除了父母親人沒有人會讓著你。你是自己父母的全部啊,卻不是所有人的全部,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除了你的父母,沒有人會幫你。
  • 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人生終究是孤獨的,成功也許需要他人的幫助,而成長只能依靠自己。最近看了一本重構心智底層邏輯的書《心智突圍》,自序第一行「成長,就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讓人心中一顫。我們也許可以和喬伊一樣回到「生之來處」,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並獨自進入人生主題研討,實現成長與重塑。
  • 怎麼才能堅持,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成為一個不斷成長的踐行者?
    每天我們忙忙碌碌,一晃一周、一月、一年過去了,有時回首過去,發現自己不知道過去的日子裡做了什麼,有什麼開心的、不開心的事件,自己有什麼成長進步,不知從何時起養成了一個好(壞)習慣,孩子怎麼突然就長大了,哪個時間點,我積累了10萬、100萬;……每年年底,我會給自己來一個總結,從自己家庭、工作、收入、親子、學習等等各方面,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在所有感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個最無奈的痛點,一開始以為可以改變父母,後來以為至少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久以後才發現,既沒有改變父母也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在與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為何你始終沒有贏!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有關成長: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
    其實從無數成功或者失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人生並不是線性的。生活如果線性的,那麼努力就將沒有意義。如果出生決定了一生,所有人都是按照既定的軌道在運行,那才是讓人絕望的事情。同時,作者通過分析自己以及身邊高手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分析了在個人成長階段,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梳理出從普通的底層實現階層躍遷的方法和思維總結供我們借鑑,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都會有束縛的階段,只有找對方法,努力衝破束縛,才能真正地成長。#決定我們一生的也就幾件事!
  • 別再無效學習了!厲害的人都在這樣做
    01請停止「無效學習」想要解決知道卻做不到的問題,首先我們就要了解「無效學習」是怎麼一回事。簡單來說,無效學習指的就是僅僅在原有思維模型裡增加信息量,這個過程就好比是拿一個麻袋往進裝土豆,這種學習方式的壞處就是:第一麻袋的容量有限;第二土豆會壞掉。
  • 韋蘭胤|學習過程就像指數函數
    而指數函數就不同,它的變化不像線性函數,可能剛開始很小,無限小,甚至接近0,但是隨著X的增加,Y也會不斷增加,一旦達到了某個臨界值,它的增加就是爆炸性的,比如Y=2^X,每次的變化都是前面一個數的指數的兩倍。也就是說,只要底數大於1,Y的增長就會非常快。 相信上面的知識很多人都懂,那麼我為什麼要舉這樣一個例子呢?
  • 每天進步1%,一年竟能成長37倍!實踐原子習慣
    反觀,願意熬過「停滯期」最後能夠成功的人,大家總以為他們是一夕成功,卻忽略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我們常高估瞬間決定性的重要,卻低估每天小改變所帶來的價值。雖然知道習慣養成很重要,想戒除壞習慣卻力不從心;想養成好習慣卻老是半途而廢。其實,真正的問題出在你的行為改變方法,以下分享三點我的親身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