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到的第一眼就覺得:「哇,她也太少女了吧,好像『小朋友』。」
事實證明,她果然是「小朋友」,相比之前我採訪過的老師她無論是形象、年齡還是教齡都更為「幼齒」。
但——
年輕化是每一個行業的趨勢,而作為身處教師行業的年輕人,他們表現出來的「新思想」、「新方式」則會更顯眼。
薛佳老師
關乎教育大計的事兒,每一步改變都如履薄冰。對學生的學習是不是有利?他們的接受度有多高?家長能不能接受?新模式付出的時間成本與取得的成果相比,究竟合不合算?
這些都是薛佳冶一代的新老師需要考慮的。只不過在她看來,除了教學、成績、學習方法、知識點的吸收等常見的問題之外,學生們的內心同樣重要,但卻很少有人關注。
她希望不管是老師、家長,在未來都可以更多的考察學生們的內心世界,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成績,更關乎他們的人生。
/01/
學生心理上的坎兒和學習方法、知識點積累一樣重要
採訪的一開始,薛佳冶就給我講了她帶的一個學生的故事。
「之前有一個學生,每次我給她限時測試,她總是發揮不好,錯誤率上升一半。但在平時,我不打開手機倒計時,她完全可以在規定時間完成,並且全對。這就是學生心理上的問題。」
「當時面對這種情況,我告訴她無論是否有計時器,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她自己。之後我再給她布置題時偷偷打開計時器,她很輕鬆的就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了,而且全部正確。」
「這很明顯就是她心裡過不了計時的那個坎兒。她做題的時候注意力全都在錶盤的數字上,對題目的把握肯定不如全神貫注要好。這種心理上的麻煩如果不克服,可能會在很多重要的考試乃至以後人生的測試中帶給她不少的消極影響。」
薛佳冶很迅速地就抓住了學生的問題。這和上課不一樣,上課是一個老師對下面坐著的所有學生統一的知識灌輸,它決定學生能不能學會這個知識點,而能不能在考試中應用,還要看每個學生不同的理解力和運用能力。
薛佳冶老師的課堂
但還有很多學生,學會、理解、運用都不成問題,阻擋他們提升成績的,反而是「內心的恐懼」。他們有的人明明會做,卻懼怕時間不夠:有的人明明做對了,卻懼怕自己馬虎粗心一遍遍的檢查,還有一部分學生執著於傳統的答案,一旦得出的結果和過去做過的題目不符就質疑自己……
而不管哪一種,其實都可以歸結為「內心的一點小糾結」,只不過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不一樣而已。具體到薛佳冶老師所說的這個學生,則是不自信。
「最後我告訴她『真相』的時候她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她沒想過自己的水平已經可以做到輕易地在規定時間內作答所有題目,並且保證正確率,這其實是一個水平有所提升之後自信心樹立的過程。她對自己的水平有正確的認知之後,慢慢的就會克服、解決當前的困境。」
「而解決問題之後,她面對今後的一系列考試想來都足以良好地去應對。」
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把注意力只放在試卷、解題之後,結果成績自然也就「神仙」了。
/02/
曾經是「參與者」,才能更好的做「旁觀者」
其實關於「關注內心」這件事兒,薛佳冶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除了教學經驗外,個人經歷也是助推的一部分。
而這種「內心」決定成績、情緒的個人經歷,起始於薛佳冶的高三生活。
「我當時高三的時候,非常注重每次模考的分數,甚至準備了一個日記本專門把考試的分數記錄下來,然後分析成敗原因、寫下一階段的計劃,自己不放過自己。那一段時間的心情其實非常糟糕,主要是緊張、過於嚴肅,把高考當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種情緒其實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他直接導致我每次模考發揮都不穩定,像蹺蹺板一樣,無法保證成績能夠體現正常水平。」
「在那個時期,我的燃眉之急就是儘快給自己做心理鋪墊、塑造一個更為自信、強大的內心。」
後來,薛佳冶從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畢業來到新東方初次任教時,又經歷了一次「學生時期的心路歷程」,從身體到心理上去適應自己身份的轉變,她一遍遍地告訴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可以幫助學生們戴上屬於自己的光環,助力他們實現夢想。
薛佳冶老師
也正是因為這種經歷,讓薛佳冶清楚地知道在日常教學生活中,除了關注知識的吸收理解外,還應當注重學生們的心理。曾經是「參與者」,才能更好的做「旁觀者」。
對於她來說,眼看著學生「事倍功半」其實是最令她難過的,「我看過一些明明很用功的學生沒有考出好成績,我會覺得很惋惜。甚至我現在帶的不少學生,他們很努力,但一到考試就考不出好成績,這讓我非常著急。我知道他們的期待、責任,也見過他們挑燈夜讀,所以沒辦法去責怪學生。這和吊兒郎當不學習是不一樣的,這種更痛苦。」
「所以我覺得更加有責任幫助他們克服、突破。一定要讓他們的努力不被辜負,否則時間長了他們自己也會失去信心的。」
在意識到幾乎每個「事倍功半」的學生其實都多少有點「過不去的坎兒」之後,薛佳開始研究如何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幫助他們順利前行。
這一點是老師「獨有」的責任。通常情況下,相對於老師,家長不那麼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狀態,而同學則缺乏人生經驗,薛佳冶作為老師既了解學生的情況,又可以在提出建議的同時讓這些建議配合學習計劃,同時她很年輕,更容易與學生共情、走近他們的內心。
她也給學生們一個建議:
解決內心問題的第一步,就是不要過於看重某件事,提前給自己下定義。「我做題拖沓一定要注意時間」,「我水平不夠絕不能犯低級錯誤」等等諸如此類的心理暗示,因為這些問題是在學習伊始就要注意的,在應對真正的考試時反而沒有必要過於關注他們。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說:「事無好壞,思想使然」,謹慎是需要的,但「為了謹慎而謹慎」則沒有必要,形成學習習慣了,在「實戰」時也就不用把自己看的太低,全力以赴就行。
/03/
學習上關注內心,人生也是一樣
薛佳冶自豪於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心理恐懼,她認為這種成就感比教會學生靈活運用一個知識點要大得多。
150分的試卷,要把高中三年所有的知識點都灌輸給學生是一個工作量巨大的事兒,教會學生一個知識點,他們受益在於一門課的成績,甚至只是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的2分。
但解決心理問題不一樣,打敗一點恐懼,是對全科成績的提高,甚至可能對他們的情緒、人生產生一點小小的影響。
「我之前帶過一個學生,他的閱讀不是很好,並且他認為自己閱讀不好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了,幾乎形成了一種執念。但我不認為某一個題型不擅長就會一直是短板,他需要的只是一次成功作為契機,一旦從心理上不認同自己是某個科目的失敗者,離後續獲得成長、取得成績也就不遠了。」
「果然,後來有一次,他告訴我,閱讀題只錯了一題,他非常開心,我也很開心。而從那之後他的閱讀正確率真的在顯著提升,這在他看來是意料之外,但我看來是情理之中,學生每一次取得進步無疑也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薛佳冶相信這個學生「幹成了這件事」在走出課堂面對其他問題時,也會更有信心,有信心精力就不會分散,再加上認真去鑽研,無論是做什麼、在哪一個領域都更能夠收穫成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至於其他的學生,每個人問題不一樣,需要的解決方式也就不一樣。知識攝取完成之後,如何將「課本上的文字」轉化為分數的比例提升,不可避免地要過一個「心理」上的坎兒。這裡可能是信心,可能是對題目過於較真,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這其實就是一個發現學生內心的過程。
而在薛佳冶看來,這個過程其實是老師們除了講課之外的第二大重要任務。並且要不斷地把他放大、重視起來,從一個轉化比例問題,上升到「儘可能地為學生解開人生的結」的高度。
在學生年代,學習佔比了學生們生活最大的一部分,他們花費了最多的時間與心力在這上面。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的學習習慣、個人性格也就更加重要,它將會在學生們未來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04/
「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在內心裡蘊含著各種各樣的雜念,好的、壞的、善良的、醜陋的…」
花樣百出的心思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分辨他們,如何與自己和解。
這是薛佳冶想傳達給學生們的理念。
她很年輕,這是她的劣勢,相對於其他前輩老師來說教學經驗還不夠充足。但同時也是她的優勢,能夠更迅速的接受新的教學方式、理念,也能更好的和學生們產生共鳴。
她常說:「人,終其一生的成長,其實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
這,也是她最想傳達給學生們的理念。
學生是這樣,老師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