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達爾文最初闡述進化論時,他用的是「經過改變的繼承」、 「改變過程」之類的界定。其實這種原理在所有涉及到「改變」的領域都是適用的。
從廣義看,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社會體系、微觀人生,任何事物的生長、變化或發展都可以稱為「進化」,包括恆星的變化,生命的演進,文明的發展,化學的反應,觀念的演變,個人的成長等等。
對成長期的孩子來說,進步只是一種基礎,而進化是終極的手段。用進化的原則付諸學習的實踐,才能成為具備優勢性狀的個體;才能不斷突破自我的局限,遇見更好的自己。
個人達爾文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偉人領袖對於每個學生的教導,在任何年代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真正有效的學習,正是建立在每天的進步之上的。
進步是進化的基礎。個人「達爾文主義」認為,進化與進步的區別在於:
量與質進步既包括量變,也包括質變,但只有質變才能稱得上進化。我們常說,對於孩子的成長不能操之過急,要「靜待花開」,這個「花開」就是一種進化。前期的發芽、長高、分枝,並未帶來根本變化,而花朵是果實的前奏,是成功的必經階段。
大與小進步有大有小,但只有巨大的跳躍式進步才能稱為進化。只要是學習,只要是吸收知識,任何一點微小的提高,任何一個細節的改進,都可以稱為進步。但進化的要求則要高得多。以攀登為例,很多時候需要迂迴前進、螺旋上升。每一層級盤山道上的行走都是進步,但只有上升到另一個層級,海拔的高度改變了,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了,才能迎來真正的進化。
內與外進步可能來源於外力的督促牽引,但只有外力轉化為內在驅動,才能產生進化的可能。一個孩子被老師提醒著,被家長催促著,被考試約束著,這些外在因素都可以促成他的進步。但如果他不能把外力的助推轉變為自身的能動性,他可能會逐漸喪失興趣和動力,甚至產生厭學、棄學、低迷、消沉、應付的心理。只有自己從內心改變,自主自發,才能具有持久的力量。
個人在學習方面的進化,通常有三種類型:
【升級】
這裡的升級不是年齡的增長、年級的提高,或者單純閱歷的增加,知識面的拓寬。有比較才有鑑別,升級是一種競爭能力的強大,體現為個人在群體中的脫穎而出。
群體的範圍越大,對升級的要求就越高。歷史上的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都曾是這種不斷進化的徵服者。
當一個年級學霸憑實力走出了本校、本市,在全國的競賽中獲獎或者贏得國際知名學府的橄欖枝,這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猶如電子遊戲中的英雄王者,他一路都在突出重圍,所向披靡,路越走越寬,能力越來越強。
升級通關,是個人進化的典型路徑。它需要鍥而不捨的努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轉型】
除了與他人橫向的比較,進化更重要的是縱向的個人發展。
轉型的實質是一種陌生探究。個人在學業或職業生涯方面的轉型都是一種勇敢而痛苦的涅磐。因為要嘗試新的領域,付出巨大的代價,重新開始。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錢偉長語文和歷史滿分,物理只有5分,卻為救國「棄文從理」,成為中國力學之父;魯迅原本學醫,為了民族大業棄醫從文,成為以筆代槍、針砭時弊的文豪;皮爾卡丹最初經營的是劇院業,後來轉向服裝設計,打造出世界知名品牌;奧運冠軍李寧,創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退役後創建了自己的商業王國。
對中小學生來說,他們不涉及到專業轉型的問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轉型更多地體現在身份或角色的置換方面。比如,臨時受命接管一個社團,而自己從未做過管理;面對一項高水平的演講,自己內向膽小的弱勢一覽無遺;學習一門新知,恰恰是自己最不擅長的科目……
從已知到未知,需要挑戰潛力的極限,走一條困難的成長道路。轉型成功,是個人進化的迭代刷新。
【逆襲】
逆襲是個體定位性質的改變,實現了某一方面從低端到高端,或者是從平凡到卓越的跨越。
日常生活中,有些光環加身的高考狀元就是曾經的暗淡學渣,有些默默無聞的差生經過努力變成了眾人矚目的尖子生,有的不被待見的「榆木腦袋」突然開了竅,從此走向開掛的人生。
在名人世界裡,這種逆襲現象發生的概率也很高。
達爾文、託爾斯泰小時候也都是普通的孩子,沒有人想到他們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愛因斯坦從小發育遲緩,甚至被認為智力有問題,沒有人想到他會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辛迪·謝爾曼幾乎登上所有評選20世紀最重要藝術家的榜單,卻沒有通過她所接受的第一個攝影課程的考試;
逆襲反攻,是個人進化的突變方式。從不可能到可能,這裡面體現出巨大的可塑性和彈性空間。
進化方法論
進化是科幻大片的永恆主題。孩子們看過很多科幻電影裡,通過基因改造讓自己進化得更強大,是最常見的題材。改造基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美國隊長》裡的伽馬射線,《狂暴巨獸》裡的神秘藥劑,《狩魔手記》裡的基因藥劑等。
現實生活中曾流行過一種「聰明藥」。吃了藥就精力充沛,記憶力和理解力增強,考試成績提高。難道聰明藥真的能促成進化嗎?
其實所謂「聰明藥」屬於國家嚴格管控的精神類處方藥,不能隨意購買。它的副作用非常大,不僅損傷智力,更有害健康。
在個人進化這條路上,沒有捷徑,只能老老實實地付出努力。
【成長思維】
一個人最大的障礙就在於自身的思維。擁有思維的改變才能帶來自身的可塑性。這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
美國對衝基金教父瑞·達裡歐在《原則》說,「要麼進化,要麼去死。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事情,它唯一永恆的事情,它驅動著一切。」
進化需要相應的思維來提供動力: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裡,把人的思維模式從總體上分為固定型和成長型,「傑出的人擁有的另一項特別的才能,就是將人生中的挫折轉變成未來的成功。」
成長型思維者認為,儘管成功不可預知,一個人的基本能力卻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他們更樂於接受挑戰,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還記得力克·胡哲嗎?他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沒有四肢,這樣的痛苦可想而知。在固定思維模式下,這樣的人生註定是慘澹的。
然而10歲那年,力克·胡哲第一次意識到:「人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他開始正視身體的缺陷,積極尋求生存的辦法。這個時候他的思維模式就從固定型轉變為成長型。
他從生活的飲食起居開始挑戰,成為澳洲第一批進入主流學校的殘障兒童,也是高中第一位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殘障者,被當地報紙封為「勇氣主席」。21歲大學畢業,他取得財經規劃及會計雙學位。他還踴躍參加各種體育訓練、演講交流和社會活動,一直在刷新人生的高度,實現自己的進化。
對任何人來說,挑戰越大也就意味著成長的空間越大。即使挑戰失敗了也不要輕易否定自己,而是從過程中尋找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這是成長思維的精髓所在。
【戰勝自我】
人們的內心深處可能有很多個「自我」。它們在不停地博弈,打架,爭吵,發出不同的聲音。人們每一次的決定都是由它們投票決定的。但這個「民主投票」一定是最優的選擇嗎?
其實不盡然,很多時候它們都在順應我們內心的慣性,把成功歸於自己,把失敗歸為外界或他人。
比如,當我們面對困難、挫折或者失敗時,內心的「自我」在分析原因:
這件事情有內幕,自己左右不了;趕的時機不對,點背,運氣不好;真是鬼使神差,完全不是我的本意;為什麼頭腦一片空白,本來準備得好好的;我感覺特別疲倦,這影響了發揮水平;我沒有這個天賦,不適合做這件事情;這世界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別人能成功?
當問題發生時,找理由安慰自己,減少焦慮和壓力,這是人類生存的本能。只有戰勝情緒和主觀意志,跳出自我限制的舒適區,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己,才能讓自己進步、進化。
其實,人們可以擺脫那麼多自我的幹擾。在人工智慧時代,除了製造機器,利用機器,人們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臺機器。
瑞·達裡歐在《原則》說,要像操作一部機器那樣進行自我管理。對於這樣的機器,你可以改變內置程序,可以調整變量,可以修改代碼,可以維修更換。
你要相信,機器比「自我」更客觀。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更新它、進化它。
【開放心態】
自然界的達爾文規律已經證實,那些處於封閉環境中的物種,一旦有人類或其他外來物種的侵入,缺少生存挑戰能力的它們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人類的成長進化也是如此。古人早就為我們總結出了「固步自封」、「坐井觀天」、「一葉障目」的危害。在一個開放的環境裡,我們更需要「透明」的心態,多樣化吸收知識,全方位聽取意見,兼收並蓄,融會貫通。
開放心態包含兩個方面的要義:
向別人學習,與高手過招。俗話說,「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們永遠可以找到比自己更強、更優秀的人。據說二八定律在知識領域也是適用的,世界上80%的知識掌握在20%的人手裡。作為普通人,不論身處哪個領域或範圍,向系統內的牛人、高人、大伽學習,可以進步的更快。
這個學習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查理·芒格曾提出 「疊加放大效應」,說的是當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這個威力就是進化,是質變。
主動分享自己的知識。有些人的保密意識很強,喜歡獨家擁有、「留一手」,擔心別人模仿、抄襲或照搬。其實,真正的思維價值是無法模仿的,即便別人借鑑或複製了整套方法,也未必能做出原汁原味的東西。你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別人偷不走的。
知識在流通中可以產生更多的價值。與此同時,社會人的交往都是禮尚往來的,自己願意分享和付出,別人才樂意與你交往,互通有無,共同進步。這樣的能量比單打獨鬥要強得多。
楊瀾曾說,一個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對每個孩子來說,進步與進化未必能夠帶來最終的成功,但他們註定不會流於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