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知道讀書有用,但就是感慨「這知識它不進腦子」……死活讀不完一本書;知道運動健康,但就是沒辦法說服自己早起半個小時……知道父母年老理應孝敬,卻經常幾個月不打一通電話……我們知道了很多道理,但那些道理好像高掛在太空似的那麼遠,於生活無益,於我們無益。那麼,到底我們如何擺脫「知道卻做不到」這種困境呢?
01請停止「無效學習」
想要解決知道卻做不到的問題,首先我們就要了解「無效學習」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來說,無效學習指的就是僅僅在原有思維模型裡增加信息量,這個過程就好比是拿一個麻袋往進裝土豆,這種學習方式的壞處就是:第一麻袋的容量有限;第二土豆會壞掉。
而真正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完善思維模型,升級認知,這就好比是將麻袋換成箱子、再將箱子換成倉庫,還可以加一臺冰箱,後期也可以把土豆做薯片等產品。這樣一來,可收集的土豆會增多,同時儲存條件也有了很強的改善。
也就是說,你的認知系統、思維模式得到了強化,同時對知識的容量也會不斷增加,分類也會更加清晰,才可以將知識有效地加以運用。
如此一來,知識就是不是乾巴巴的知識了,而是逐漸內化成我們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這時候才可以說:我學會了。
02知行合一才會進步
我們都聽過知難行易這個成語,這是在說認知總是先於行動,因此改變並不困難,難的是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然而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知的難度在不斷降低;行的難度反而在不斷升高,這時就出現了知易行難的普遍現象。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王陽明就告訴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知行合一。也就是說「知」和「行」這兩件事是並行不悖的。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要尊重他人,但實際生活當中,你是否真的對待自己的親人、同事、甚至是陌生人足夠的尊重呢?你真的沒有腹誹他人麼?面對比自己不如的人,當真沒有起絲毫的優越感麼?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知和行當中還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條鴻溝不斷縮小,逐漸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03改變才是一切的關鍵
在《認知覺醒》一書中,作者特別提到了:改變才是學習的關鍵。也就是說如果學習和閱讀沒有幫助你產生改變,那麼一切都是白費。
而這種改變可能是認知上的改變,也可能是具體某一件事情的改變,或者也可以說認知的改變將帶來行動的改變;而行動的改變有助於加強認知升級。
總之,改變這件事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將「改變」作為學習的最高標尺。當我們如此做的時候,可能會發生兩件事:
第一、學習量下降。比如說之前兩天讀完的一本書,如果把「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作為標杆的話,思考就會變多,讀書節奏就會變慢;再比如說之前是什麼都讀,只追求數量;而想要做認知改變,就要砍掉一大部分無用的書籍,專攻那些有價值的書籍;
第二、成長在不斷發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微小的改變將會帶來大不同,這也是量變引發質變的原理。
因此,千萬不要害怕短期的成長停滯,進一寸就要有一寸的歡喜,人生海海,難得的是驚濤駭浪中保持初心,瞄準方向。
04 結語
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別再聽信知識無用;也別輕信一招就能制勝。
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擁有一顆「將然心」,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情,相信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好的。要時刻明白:難是肯定的,重要的是堅持。
比如說跑馬拉松的人,起點的人有成千上百個,但當路程消耗了20 %的時候,賽道上的人就已經層次分明了;過了路程的50 %,已經有很多人跑不下去了;等到接近終點的時候,可能就只剩下5%的人在努力奔跑了。
這也說明成功的道路從不擁擠,最擁擠的地方在起點,最稀疏的地方在終點,最難熬的時光在半途。
停止不切實際的空想,停止自我感動式的無效學習,改變是學習真正的開始,知行合一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極致。
加油吧,每一個拼命努力的人!
我是小鹿,陪你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