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方面,厲害的人都是這樣思考問題的

2020-11-2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厲害的人到底厲害在哪,是我長期思考的一個話題,今天從如何正確思考的角度,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和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ABCDE理論 認知水平決定差距

這個理論是我自己取得名字,最早是在同程工作的時候,給管培生培訓的講課內容,這麼多年對人的觀察下來,一直很有道理,名字不重要,重要的其中演示的邏輯關係。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見不同的事情需要判斷、決策和應對,但相同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其中反應不一樣的深層原因又是因為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理解和認知不一樣,由無數個這樣的發生在每天的細小的選擇、判斷、應對和反應構成了一個人的一生或者一家公司的一生。

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一個雙胞胎出生在相同家庭,近乎相似的後天成長條件,但最終的成就卻截然不同;兩個大學室友畢業時進入同一家公司,3年以後,一個已經是管理層,一個依然是基層員工。

你還可以看到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應大不相同,有的人會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和抱怨,有的人覺得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開始尋找不二過的補救辦法。

由A到E,中間需要經過BCD,而決定E最為關鍵的其實是C,就是每個人的認知,是B對A的理解水平。你可以發現,一個人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最終成就。

二、區分事實與觀點

舉個例子,員工反映:「我們的銷量最近下滑的很厲害,我覺得是我們的產品落地頁設計不好看,你看對手這家的真的好看,我們按照這個改吧。」

這個時候,你作為老闆,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是改還是不改?

明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要看這是不是真的問題,值得被解決。

區分是主觀喜好還是客觀事實,好看不好看這個描述是很主觀的事情,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有的人覺得這個色調、字體、背景、風格、配圖都很對胃口所以喜歡,而有的人恰恰不喜歡這個風格,所以這位員工的不好看,可能不是事實而只是一個觀點。

怎麼區分客觀事實,比如我們要看目前數據怎麼樣:從點擊-諮詢轉化率是多少,詳情頁停留時間是多少?平均水平怎麼樣?

在職場的溝通中,我們也要減少「我感覺最近的用戶投訴多了」,「我覺得我們的產品價格貴了」這樣感性的觀點而非事實的表達,實際上這也是能從溝通匯報中檢驗到對方的工作水平。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觀點而非事實甚至是比較含糊的問題,尤其表現在下對上的匯報中或者同事朋友的徵詢意見時,「老闆,最近銷量下滑的很厲害,我準備下調一下價格,你看怎麼樣?」

遇到這樣的問題,不要急於給建議或者方案,首要是要拆解和定義問題,讓他把問題用事實描述清楚,這樣才能真正幫對方理解並發現真正的問題,進而提供有價值的建議,也許最終拆解下來得出的問題和最初的問題已經很不一樣了。

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網上經常看到攜程的投訴很多,造成很多人覺得攜程的服務很差,這個是觀點,但事實是什麼呢?是攜程服務用戶數是所有旅遊電商中最大的,所及即便是1/1000的攜程投訴率的訂單數量也遠遠超過1/100其他公司投訴率的訂單數量,造成的假象是攜程的服務差投訴高,但其實攜程的服務已經是所有OTA中最有保證的。

三、區分問題優先級和重要性

還是上面的這個例子,目前的用戶中,有多少反饋這個詳情頁不好看,數據是否低於平均轉化水平,因為詳情頁美觀與否帶來的訂單成交影響有多大。

1000個人中1個人說不好看可以忽略不計,10個說不好看,可以在此基礎上修改,100個人說不好看,優先級提前。

另外,因為詳情頁優化帶來的訂單影響有多大,提升幅度怎樣,優化目標多少,這件事情重要性有多高?是0-8分的不得不做還是8-10分的錦上添花。

優先級和重要性考慮的背後是一切動作皆有成本。

四、確認可量化可衡量的標準

好看的標準是什麼?每個人溝通的過程中對於「好看」的定義是不同的, 如果不能從多人口中的好看中提煉出共性的標準,就很難得出可複製的「好看」的結果,完全依靠執行者的理解和隨機發揮,結果就是返工。

表現在設計師覺得很好看,產品經理覺的這個很一般,因為相互的溝通中,雙方沒有建立和統一明確標準,比如:邏輯清晰、賣點明確、圖文優美、文字有感染力?

五、找到問題的本質

以上的分析基於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員工所說的產品落地頁的設計,但真實的原因不一定如此,我們知道:

銷售業績=流量*轉化率*客單價*(1+復購率)

影響銷售業績下滑的因素有很多,流量相對上個月趨勢怎麼樣?數量和質量有沒有變化?流量來源渠道是否健康?

轉化率分為點擊轉化/諮詢轉化/下單轉化,是哪個環節的轉化率在下降?

客單價是否有調整?復購怎麼樣,產品本身是否出現問題……

很可能經過這樣的拆解,會發現原來是原來之前的流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搜索,搜索流量來到落地頁的諮詢轉化率較高提高了整體轉化率,本月搜索的關鍵詞被對手注意並出了高價買斷,店鋪暫時失去了精確流量。

找到問題的本質比急於解決問題重要的多。

六、區分手段和目的

優化落地頁是目的嗎?不是,只是為了提高點擊轉化率的手段。

降價是目的嗎?不是,因為降價從而帶來更多的銷量和用戶基數才是,忘記大前提忽略本來目的,別人降多少一路跟隨,導致投入巨大的成本卻收效甚微。

讀書是目的嗎? 不是,讀書是手段,是為了豐富知識、擴充認知、更好的認識世界,如果把手段當成目的,就會不注重效果的讀書而在意數量,「我今年看了50本書」,但深度思考和總結輸出的結果極少,這樣就忘了目的,而忽略了本質,雖花時間卻做了「笨」事情。

賺錢是目的嗎?不是,賺錢是手段,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給自己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條件,如果把賺錢當目的,就會導致「人為錢打工」付出更多的東西來換數字的增長,從而失去生活的平衡,比如健康,比如陪伴家人的時間,比如道德。

在區分手段和目的以後,很容易理解手段只是實現目的的方式之一,比如價格戰中,對手降價的應對策略一定是跟著降價嗎,圍繞目的出發,還可以選擇做好產品依靠產品的勢能積累更為牢固的用戶關係。

七、如何看待五年、十年工作經驗的人?

在今天,如果你聽到有人有著5年10年的工作經驗,建議你用辯證的視角來看,當然我不是讓你否定時間的力量對一個人的價值,因為:

1. 不同時間維度下的時間價值不一樣

之前的是5年10年和現在的5年10年,工作環境、工作要求和工作強度都是不一樣的,行業環境不斷變化,當下對人工作能力的複合要求是明顯超過10年前的,所以相同時間的積累,後者對人的成長幫助和能力提升來的更快。

2. 相同時間對不同人的價值不一樣

同樣的5年10年工作經歷,給到不同的2個人,帶來的變化和提升也是不一樣的,一起入職同一家公司的2個人,相同的入職時間,但在公司的發展會截然不同,是把一件事情重複地做了10年還是10年都在擁抱變化借假修真,同等的時間,對每個人的效果不同。

3. 時間粒度發生變化

過去的工作如果是每天八小時每周5天,一周的時間積累是40個小時,而現在的工作可能是每天10小時一周6天,一周的時間積累是60個小時。

所以簡單看起來的5年10年,但是實際工作的總時長其實是不同的,後者的成長速度當然更快,加上深入思考的時間,就更不能簡單的比較工作年限了。

4. 認知水平帶來的差異

不同認知水平的人對相同時間相同經歷的獲得的成長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工作兩三年的人對於行業的理解水平很有可能超過一個工作10年的人。

八、總結

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瞬息萬變,新事物層出不窮,經營管理已經不只是過去的執行管理,也不是組織結構的管理,厲害的經營管理是你比別人更理解一件事情,並且做的比別人好。

競爭有時候是一種認知的競爭,比如說你比別人更能理解用戶理解員工、更能認識到商業的本質、更知道產品、流量、營銷的底層,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花一秒鐘看到問題本質的人,能花一輩子也看不清事情本質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

希望我們都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本文由 @許義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轉載請與原創作者聯繫。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學習時,你需要把握重點,深入思考,總結復盤,實現個人的快速成長。 …… 大數據時代,分析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每一個想要在自身領域成為高手的人,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 本期,唐歌為你分享的主題是:怎樣提高分析能力?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 厲害的人是怎樣分析問題的:三個方法幫你學會分析問題
    我們一生中會遇到無數個問題,有的問題有答案有的則沒有,但是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思考方式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答案,最後造成的結果也不一樣。我們的身邊總是會存在那麼一種人,在你看來非常難的問題,在他那裡只需要一眼就能得到答案。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在這6個方面沉得住「氣」!沉住氣,成大器
    具體而言,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在以下這6個方面沉得住「氣」!來看看你能做到嗎?1.在心志上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挺得住苦痛在人生拼搏的道路上,最怕丟失心志,人的心志一旦沒了,這個人基本也就「廢」了。而最傷害心志的,往往就是耐不住寂寞的煎熬,挺不住苦痛的折磨。
  • 聽說懂哲學的人都很厲害,怎樣讓自己喜歡上哲學?
    不能聽說別人覺得什麼厲害便去學什麼,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哲學,是一門深入思考的學科,他不僅僅限定在人生哲學裡,還有很多職場、社交、宇宙等等方面的哲學。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大多數一說到的哲學,便讓人想到的是有關人生哲理方面的。哲學為什麼會讓人覺得厲害?那是因為哲學無所不包,它包括了人們是怎麼來的?要去往哪裡?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究竟還有沒有下一世?是否有靈魂和記憶?
  • 退休老人說: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在這四個方面很「極端」,真奇怪
    作者:南山大叔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不管是在做人,還是做事,都很厲害他們事業風生水起,人脈資源都比較廣泛,這樣的人,我們歸結為厲害的人,有本事的人。隔壁退休的王大爺說,這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會在這四個方面很「極端」。聽了王大爺的話,我先是覺得非常奇怪,但聽完王大爺的解釋之後,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第一個極端:面對突發事件極端冷靜。
  • 查理.芒格說,真正的高手都會運用這三個法思考問題
    每當在社交網絡看到有關那些「大神」的文章時,許多人呢都會驚呼,哇塞好厲害。驚呼之後卻沒有下文了,很少有人去挖掘那些牛人的背後到底經歷了什麼,所以這世界上只有一個「馬爸爸」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些高手們是善於所思考的,而思考的背後是有自己的思維模型的。查理芒格說:「學習並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尋找決策依據。那麼什麼是決策依據呢?
  • 毛澤東晚年:為何始終在思考一個物理科學前沿方面的問題?
    據說古希臘人德謨克利特是原子論的主要代表。在古希臘文裡,原子就是不可分割的含義。古代化學家為了適應封建帝王的要求,搞點石成金或煉長生不老丹,都走了邪路,所以對原子的理論沒有深入,直到18世紀還一直認為原子就不能再分了。」說到這裡,主席又問:「後來『原子不可分』的論點又是怎麼打破的?」
  • 心理學:最厲害的人,都是沉默寡言的人
    包括在商界也是如此,比如前年賣白菜賺錢,結果一群人都去賣白菜,今年賣大蔥賺錢,又有一群人跟隨去賣大蔥,最後錢沒賺到,還賠了很多。這些人準確地說沒有獨立的思考意識,大腦細胞懶得動腦思考,只盲目的跟隨想分一杯羹,最後當事情不盡人意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樣做是錯誤的。
  • 識人術:真正厲害的人,早就已經戒掉了這幾條朋友圈
    識人術:真正厲害的人,早就已經戒掉了這幾條朋友圈其實我們想要去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能力等,依賴的都是那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一些不經意間的小細節,讓我們準確的判斷出這個人真正的水平,最主要的就是看這個人的小細節,
  • 心理學:一個人是否厲害,不是取決於智商,而是這三個方面
    一個人是否厲害,與多方面的東西相關,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厲害智商並不是決定性的,反而是其他方面,比如我們的潛能,正確的方法,以及多元的智力息息相關。1.是否激發自己潛能:每個人的潛能都被低估了人的潛能是無窮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關鍵是怎樣開發和利用。永遠都不要認為自己比別人笨,那樣只會讓自己更加消極、更加頹廢。只要有信心、恆心與毅力,人類的潛能往往能達到某種我們難以想像的程度。
  • 《天道》:強勢文化的人,都有「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你看《天道》劇中的「芮小丹和肖亞文」就懂了,她們倆有個共同點,都不是弱勢文化的直接」等、靠、要」,遇事都先經自己獨立思考、分析……一、劇中講芮小丹思考的片段有很多,特別是她每次做決策前,都是先自己冷靜,獨立思考一翻,再決定(反思一下,你平時如何「做決策」的呢?)。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很大氣
    大氣之人不僅談吐大方得體,處世自然和諧,還能海納百川,高屋建瓴地看問題,就如一本好書一樣,讓人讀了又讀卻還是愛不釋手,受益匪淺。真正厲害的人,在這四個方面很大氣,人生會越混越好,路會越走越順。真正厲害的人,樂善好施,樂於助人很大氣,做善事,得善報。
  • 頂級數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同樣,問這個問題是為了了解創造過程是如何運作的。那些對計算機科學特別是人工智慧感興趣的人可以給出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不幸的是,沒有明確的方法來回答數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但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如果你觀看了任何一場西洋棋錦標賽,比賽結束時都會有解說去分析比賽的過程和結果。你會發現每一場比賽都有一個突破點。
  • 當你的大腦停止思考時,看看這6個建議
    你們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如果以上3個問題,你有一個以上選擇「是」,那麼很可能,你的思考能力,在逐步退化了。 這意味著什麼? 下面,讓我們通過6個小建議來學習這個思考方法,希望能給你提供高效的思考框架,獲取更多創意靈感。 1.
  • 中國最厲害的教育家,弟子個個都是大佬,但下場各個都很慘
    說道中國的教育,孔子作為大家最熟悉的一個人,很多人都認為孔子是當時所有為師者裡面最厲害的一位了,因為孔子有弟子三千,賢才有七十二人,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最厲害的老師,但是並不是這樣的,有這樣一個人要比孔子厲害的多。
  • 人應當是積極的,無論什麼時候都應當向好的方面去思考
    在客觀思考之後,我們最好養成一種認為事物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好的思維習慣。這不僅能消除我們心中的煩惱,而且能使我們的人生充滿光明。因此可以說,這種能使人處於一種積極狀態中的思考方法,能使人獲得最大的幸福。英國詩人雪萊說過:「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日本作家吉川英治說:「沒有黑夜就沒有黎明。」如果我們能忍耐住逆境中的困苦,光明和希望一定會如期而至。
  • 陷入某種思考無法自拔,讓人非常痛苦,有4個停止過度思考的方法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很想從某一個思考中抽離出來,卻無法自拔,身不由己的去思考一個問題,讓人痛苦不堪。我們所有人,或許都有過度思考的經歷,包括我自己在內。不過,如果過度思考過於頻繁,會讓人疲憊不堪,甚至出現精神障礙。
  • 一個養豬人對當前豬場細節管理存在矛盾問題的六個重新思考!
    讓更多人看到養豬人的心聲!小編在這裡感謝大家,我們會繼續努力!服務全國養豬人,歌頌養豬人偉大精神!小編整合豬價信息不容易,希望得到你的轉發。 養豬走了一些彎路,但以後實在是不能再走彎路了,既要學習,聽別人的意見,還要自己心裡有主意。經過這次豬價大跌大漲,痛定思痛,想了很多,有些問題也開始在重新思考對和錯。
  • AI會像人一樣「思考」、取代人類?專家馬慶國這樣回應...
    而我們知道,人類相比AI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會思考、會創造。那麼隨著AI的迅猛發展,未來AI能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嗎?在這種類型的智能方面,人造的機器超過了人。但在「理解」(如,理解語言、理解社會)方面,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有質的差異。馬慶國介紹說,英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曾在他著名的人工智慧科普讀物《皇帝新腦——有關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一書中,引用了美國哲學家約翰·西爾勒的思想實驗 ——「中文屋子」來論證計算機及算法實際上並不是「理解」智能。
  • 這30本書,讓你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很難說什麼樣的人最厲害,因為厲害的人總是五花八門的。學富五車的人厲害,見識廣博的人也厲害;掙很多錢的人厲害,真心愛了很多年的人也厲害;做了父母的人厲害,孤身多年的人也厲害……如果非要定一個標準,那麼對於自己而言,最好的標準莫過於,今天能比昨天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