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去研究一個人,可取嗎?

2021-01-17 隨聲聽風

很多人喜歡用書本上學到的一些知識,用心理學去給別人畫像,那麼我們接下來談談用心理學的標準去評判別人到底可不可取?

心理學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從出生家庭,生長環境,到一個人成年後的種種境遇,他都是我們研究一個人,研究一種行為背後的依據。

心理學很複雜,有基礎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行為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多種多樣。

通常我們比較感興趣的微表情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我們每個人都有看穿別人意圖的欲望,今天我們大概來了解一下行為心理學是怎麼來的,和他的科學依據。

簡單點來說,行為心理學就是通過分析很多人的一些行為習慣和心理狀態得到一種規矩,我們把他叫做行為心理學。

比如心理焦急的人會走來走去,膽子小的人不敢盯著別人的眼睛,這些都是通過一些比較普遍的案例我們分析出來的科學,比如地球人圓的,我們不會考慮他為什麼是圓的,因為無數的資料證明他就是圓的,這就是行為心理學。

但是行為心理學是不是絕對標準呢?

我之所以講的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現實中有一些人,看了一些心理學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別人的心理動機,習慣根據自己的標準去判斷別人,這就是典型對行為心理學的誤解。

之前有一哲學家講過這一理念,「如果太陽天天都會升起,我們所經歷的這一輩子太陽都在升起,我們就會理所應當的認為太陽明天還會升起來,就像一頭豬在被殺之前,他會以為吃喝就是他的一生,他想不到會被殺,因為以往所有的經驗都在告訴他,他的一生就是睡覺、吃飯,所以我們所了解的一切的真理其實都是受局限的影響,或者說重複的依據是錯誤的。」

這就是行為心理學的一個弊端,我們習慣用一些普遍的例子去解釋個例。

就像現在網上流傳的一些所謂,行為心理學的東西,幾分鐘教你看透別人等等,

他說,人在說謊的時候會結結巴巴,但是他忽略了一個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會結巴,因為他是在思考,他的語言是沒有經過提前整理的,也就是說你認為的一些比較通順很像實話的話其實可能是經過無數次排練的語言。

人在鬨笑中最先看向的那個人是自己最喜歡的人,其實他可能是最想看這個人如何出醜,還有很多,諸如,一群人中最沉默的人往往是最有實力的,等等廢話,你仔細觀察他實際上在邏輯上就是不通的。甚至有些被認為是真理的東西,其實也是有最基本的錯誤的。

可是現實中確實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會用一些普遍性的理念去解釋所有的理念。有人說他是寂寞的,他就會認為那個人很了解他,有人說我們知道你過的並不是很開心,他就會認為那個人說的對極了,但是他不知道有些東西就是人的共性,但是個性上的東西每個人都不相同。

有些人喜歡翹二郎腿是因為緊張,有些人就是單純的習慣性坐姿問題,用一些簡單的,聲音大的人豪爽等一些錯誤的行為心理學例子,或者根本就不是心理學的例子,打著心理學的旗號去給別人畫像是極為不對的,特別是心理學本身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任何書本上看到的例子,故事,定律,他只能作為一種依據,和輔助性的東西,而不是成為評判事物本身的標準。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人負能量,讓人暗中嫌棄的三個表現,你有嗎?
    心理學上對人的心理能量有過很多研究,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案例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負能量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會傳遞、傳染給周圍其他人的。所以如果你身上有負能量的特徵,請發現之後,儘快改變,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要麼幫他一起改變,要麼遠離他,如下是一個人負能量的三種行為表現,供你參考。
  • 心理學:看明白一個人,這三點就夠了
    心理學不是讀心術,我們無法用心理學的理論來當場「透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但卻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的知識結合個體的行為分析怎麼樣更好的認識一個人,怎麼樣看明白一個人,只有「讀懂」、認識、了解對方,我們才能更好的與其交往。
  •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嗎?如何辨別「真假心理學」?
    字數 ▍1600字,閱讀約4分鐘01 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分支包羅萬象先說核心結論: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及動物的所有行為,用的是科學的方法,而不是「純粹思考」。事實上,現代心理學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內容和觀點,是「一個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學術王國,它橫跨了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
  • 心理學:長相是一個人的人品「說明書」
    一個人的長相到底和人品有沒有關係呢?我們看到慈眉善目的長者,一般都會認為長者定為心慈博愛之人,看到滿臉橫肉、目露兇光之人,必定敬而遠之。當然有人會說,也不是所有慈眉善目的人都是好人,也不是所有滿臉橫肉的都是壞人。確實如此,但是我們今天去探討的是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潛意識中,我們都會不自覺「以貌取人」,根據一個人的長相氣質推測其性格。
  • 心理學:知道「快樂守恆定律」嗎?你的不高興與此有關!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生活中的快樂,就理論來說,都是一個恆量。一個人的心理越是淡泊,單位時間內消耗的快樂保持在正常值,生命就會越是久遠。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快樂守恆定律」。只是,古人也有樂極傷悲的論斷,那個中了舉人的範進不就是因為大喜過望,而出了精神問題嗎?過度的快樂和過度的悲傷一樣實不可取的。 懂得「快樂守恆定律」的道理,就知道生活中要保持一種快樂的能力,更要有所內斂,不要大悲大喜,而是平和的心態,讓快樂常駐心間。快樂不應受外部條件的限制。
  • 文科生能報心理學嗎?
    我是高三文科生,高考志願想報心理學。但是父母都不同意,他們認為心理學是偏理的冷門專業。我想知道心理學真的是冷門專業嗎?以後不好就業嗎?」感謝這名學生對我的信任。的確,心理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人們對這個專業的了解並不多,很多人都表現出好奇心,如有人會問:「心理學可以給人算命嗎?」還有的人問:「學心理學的,能猜猜我現在想什麼嗎?」
  • 心理學不該是「腦理學」
    (譯者註:這裡作者指的是 這篇文章 )看到這句話你一定會奇怪,到底親密關係是發生在兩個大腦之間,還是在一個大腦和一個人之間呢?「腦理學」三謬誤這類試圖通過核磁共振來解釋心理學現象的研究存在三個謬誤:首先,它並未提供什麼信息來解釋心理現象。通常這些研究都基於某些心理現象激活了一些腦區的強烈活動。
  • 心理學測試:主動讓路或等別人給自己讓路,暴露一個人怎樣的性格
    心理學之問:你會給別人讓路嗎,讓路這個細節暴露了你的什麼心理大家好,我是實踐派心理學—平易。我的心理學信條是:只有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才是好的心理學!十五年前,那時我剛剛從事心理培訓工作不久,在一次培訓課某天晚上的分享總結會上,一位學員向大家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正在走路,正巧迎面走過來一個人,你們會不會給對面的人讓路?
  • 心理學:一個人精神層次越高,越容易有這三大表現,你有嗎?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精神層次高的人, 是有自己的世界,他可以不需要依賴外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獨立風景線,精神層次高的人,大都有這三個表現:心理學他們的追求往往擁有著一種更高的格局與視野,他們對人類的命運充滿著慈悲,致力於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賈伯斯沒有改變世界的自我追求,或許他就不會費盡心機去創造蘋果手機。如果沒有對居住另一星球的渴望,馬斯克或許就不會費盡心機去研發火箭。可以說有自己的追求是精神層次高主要表現。因為他們深知物心一體。
  • 心理學:毀滅一個人的內心有多簡單?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做的
    摧毀一個人有多簡單,在研究人類心理的心理學家面前,這似乎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他們能有能有無數種方法,摧毀一個人的心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心理學家是怎麼輕而易舉的摧毀人類心理的。1.恐懼實驗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他最著名經歷就是開展了小艾伯特恐懼實驗。該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身上是如何形成對恐懼的條件反應的。
  • 心理學: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是會拒絕這3件事情!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他們越是會拒絕這3件事情!回覆:還缺侄兒嗎?聽話不鬧事的那種。從心理學角度講,從侄兒一再通過他父親找你給他擦屁股這個行為,就能看出他不上進,遇事只會逃避的性格,而且你一次次無條件的幫他,他會覺得反正有人幫我我那麼認真幹嘛?也就造成他工作上的失誤,至於他被開後說你壞話,那就是他品性問題。
  • 心理學:一個人能不能深交,看這三點就夠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因為交友不慎而「翻車」的例子屢見不鮮,人的心理現象很多時候和行為表現是不一致的,所以擇友、交友也變得很困難,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判斷一個人能不能深交的三個因素,以供大家參考。一個人如果不能愛別人,愛自己的家人,關心自己的好朋友,只是一味地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這樣的人,只能是以利相交,利盡而散。從心理學上來說,不能愛人的人,缺乏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不會去愛別人和關心別人,在他眼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甚至在心理諮詢的案例中,這種人他們對自己的家人也是這樣的態度。
  • 心理學的九大分支,這些你知道嗎?
    臨床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預防和減輕心理上引起的痛苦或功能障礙,促進個人的健康和個人發展。心理評估和心理治療是臨床心理學實踐的核心,但臨床心理學家也經常參與研究、培訓、法醫證言等領域。2、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研究內部心理過程,如解決問題、記憶、學習和語言。它觀察人們是如何思考、感知、交流、記憶和學習的。
  • 什麼是心理學?含羞草和向日葵有心理嗎?心理學科普1
    在十九世紀之前,中國是沒有「心理」這個詞語的,當然更沒有心理學(不相信的同學可以去查查《詞源》)。學術界一般認為,漢語的「心理學」一詞譯自「psychology」,由日本哲學家西周於1875年《奚般氏心理學》裡首譯。經過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的努力才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那麼這個外來的「心理學」又是從何而來呢?
  • 心理學:這三種行為暴露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第三種很多人都做過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而人的內心是沒有辦法進行觀察或測量的,所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結合心理學的規律,推測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此同時,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脆弱亦或堅強,根據心理學的經驗,從如下三個方面,便可一探究竟。
  •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說起傳銷,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有組織的,而且非常嚴密的團體。現實中,我們可以知道,一旦進了這個組織,你的自由將被完全密閉,不只是行動,並還要嚴格遵守組織者和領導的安排。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家們的第一大任務就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及行為背後的原因。所以,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查閱了相關的心理學文獻,總結出了「討人愛」的原因,希望通過理解並學習5個心理學效應,能幫助我們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這種策略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鏡像效應」,是指對他人非語言信號的潛意識複製,通常發生在社交場合中,一個人無意識地模仿了另一個人的手勢、說話方式或者是態度,這樣的模仿行為通常會影響被模仿者對模仿者的印象,被模仿者會因為鏡像效應產生對模仿者的親切感,從而使關係變得融洽[1]。
  •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方法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方法。作為一個心理學愛好者,我幾乎用過所有一切學習心理學的渠道。但依據我個人的親身體驗來說,結論就是一切學習方法都是以「找對方法」為基礎的。方法不對,力氣再大都白費。所以,(千萬別)盲目跟從任何方法。我從2014年底開始寫隨筆。但我也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墮落」時,身上會出現什麼跡象?
    當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他的人生之路,也就開始在走下坡路了。亦舒在《星之碎片》中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那麼什麼叫墮落,墮落的人又有什麼表現呢?在心理學看來,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身上會出現這3種跡象。
  • 心理學研究蝴蝶破繭
    由此可見,過高或過低的心理壓力水平都不可取。那麼,什麼樣的壓力水平對人的發展最為有利呢?當壓力與你的生活相協調,它可以讓人維持警醒、敬畏的心態,形成自我保護機制,並產生催人奮發向上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動機強度與活動績效的關係呈倒U型,即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績效最高,而動機水平過低與過高,都會導致活動績效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