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生活中的快樂,就理論來說,都是一個恆量。一個人的心理越是淡泊,單位時間內消耗的快樂保持在正常值,生命就會越是久遠。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快樂守恆定律」。
生活中,有人覺得喝酒、抽菸是快樂的,這些在短時間內是快樂的,但是快樂在過量釋放了,還要犧牲其他快樂來換取,比如付出健康的代價。這也能從心理解釋,為什麼一場大醉的快樂後,第二天醒來會感覺有些心情的失落感。那麼,如果在單位時間裡不消耗生活中的快樂,是不是快樂就會只增不減呢?當然不是,單位時間內的正常快樂量不消耗,就會遺失並通過一定的方式轉移到別處。心理學家甚至認為,人類的快樂量總體也是守恆的。
快樂生活是一種精神,思想的快樂,心靈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清晨起來,沐浴一身新鮮的空氣,伸伸胳膊,彎彎腰,證明自己的身體是健康的。雖然沒有更多的物質條件,但你起碼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足以讓你感到生活是快樂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人人快樂的理由,你只需要換個角度,調整一下心態就可以了。
「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是古人的快樂智慧,高興的時候當然要盡情的開心。只是,古人也有樂極傷悲的論斷,那個中了舉人的範進不就是因為大喜過望,而出了精神問題嗎?過度的快樂和過度的悲傷一樣實不可取的。
懂得「快樂守恆定律」的道理,就知道生活中要保持一種快樂的能力,更要有所內斂,不要大悲大喜,而是平和的心態,讓快樂常駐心間。
快樂不應受外部條件的限制。我們可以做到:在晴空萬裡的日子裡享受陽光的喜悅,在陰雲密布的日子裡心中仍然充滿燦爛的陽光,從而讓生活中的快樂守恆。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懂得快樂如何保鮮了嗎?歡迎你留下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