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遠讀重洋

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這個1萬小時定律,最早是在1993年,由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來的,他研究總結出來了一個「10年定律」:在所有學科、所有領域,只要花費10年時間,你就可以稱為頂尖專家。

不過這個定律被人熟知,還要等到2008年。

當時,加拿大的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出版了一本叫《異類》的暢銷書,裡面就引用了這個觀點,並且把它改造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1萬小時定律」。

「1萬小時定律」出現之後,馬上就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很多人也開始用這個定律,來鞭策自己學習、訓練,試圖通過「1萬小時定律」讓自己成為一個專家,獲得更好的人生。

也有人使用這個定律,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早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贏在起跑線上。

不過,有一本書,卻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

這本書的名字叫「Range」,直譯過來就是範圍、廣度;副標題是: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翻譯成中文就是:為什麼通才能夠大獲全勝?結合這兩個標題,我想把書名翻譯成《廣度制勝》。

這本書的作者叫大衛·愛潑斯坦,是美國華盛頓的一位資深記者和撰稿人。

他在這本書裡提出:通過「1萬小時定律」等方法,讓一個人儘快「專業化」,在過去可能有用,但是現在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在今天和未來,想要取得成功,不在於儘早、儘可能深入地進行專業化訓練,而在於儘可能廣範圍地進行學習。

· 01 ·

西洋棋大師的不同結局

作者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先給你看兩個故事,你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看出點什麼。

第一個故事:

上個世紀,匈牙利有個叫拉茲洛·波爾加的男青年,他在大學期間,認真研讀了很多偉大人物的傳記。

拉茲洛·波爾加

從這些偉大人物的經歷中,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些偉大人物,大多數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和訓練的,所以很早就成為了一個方面的專家。

根據這個發現,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自己也採用「早期專業化」的方式育兒,那他就能把任何新生兒都變成天才。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他還開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實驗。

波爾加的第一個女兒蘇珊出生的時候,西洋棋很流行,於是他決定把女兒培養成西洋棋的冠軍。在蘇珊4歲的時候,波爾加就開始對她進行象棋培訓。

蘇珊·波爾加

他為蘇珊制定了嚴格的培訓計劃:早上先起床鍛鍊身體,等10點吃完早飯後,剩下的時間就全是漫長的象棋訓練。

為了方便下棋,在蘇珊到了該入學的年紀,波爾加也沒把她送去學校,而是選擇在家進行教育。同時,波爾加自己也會深入研究西洋棋,以便能夠給蘇珊提供最好的輔導。

等他自己的水平不足以輔導蘇珊之後,他又給蘇珊請來了資深的西洋棋教練。總之,在下象棋這件事上,蘇珊很小就開始執行「1萬小時定律」。

在這樣的訓練下,蘇珊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1歲的時候,蘇珊就贏得了西洋棋錦標賽少年組的冠軍;17歲的時候,她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有資格參加「世錦賽男子象棋」的女性。

當時的西洋棋比賽,還不允許女性參賽,但在蘇珊取得這樣的成就之後,西洋棋聯合會就特意修改了規則,允許女性參加。

就在規則修改之後的第二年,西洋棋奧林匹克比賽舉行了,這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西洋棋團體賽。

匈牙利派去參賽的四名隊員中,有三名都是女性,這三名女性還都出自同一個家庭:沒錯,她們都是波爾加的孩子。

波爾加三姐妹

除了訓練蘇珊,波爾加也按照同樣的方式,對她的兩個妹妹也進行了嚴格的西洋棋培訓,把她們也都培養成了西洋棋高手。

就這樣,蘇珊三姐妹一起代表匈牙利,參加了這次的西洋棋比賽,而且幫助匈牙利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打敗了已經連勝11屆的西洋棋強國蘇聯。

第二個故事:

這個故事也是一個西洋棋大師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卡斯帕洛夫。

卡斯帕洛夫

卡斯帕洛夫從7歲開始訓練西洋棋;13歲,就從少年世錦賽中脫穎而出;15歲,就贏得了世錦賽的冠軍,成為這個級別賽事上最年輕的棋手。

22歲,卡斯帕洛夫擊敗當時的世界冠軍,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西洋棋世界冠軍。之後,他保持這一紀錄長達30年。

所以,我們說他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西洋棋手,一點也不為過。

可就是這位史上最厲害的西洋棋手,卻在1997年的一場比賽中輸了。輸給了誰呢?輸給了深藍(Deep Blue),這是IBM研發的超級計算機。

卡斯帕洛夫對戰深藍

這還是在1997年,人工智慧技術遠不如今天。以現在的人工智慧水平,不要說西洋棋了,就連棋類遊戲中最複雜的圍棋,也已經被人工智慧攻陷了。

谷歌的智慧機器人AlphaGo,在2016年以5:0擊敗了歐洲圍棋冠軍範輝;同年,以4:1戰勝世界頂級圍棋選手李世石;在2017年,又以3:0再次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柯潔。

柯潔輸給AlphaGo

你發現沒有,如果說在棋類遊戲中,取得世界冠軍就是成功的話,那人類幾乎已經不可能成功了。

· 02 ·

為什麼說「1萬小時定律「已經過時

不知道你從上面的兩個故事裡看出了什麼,作者的看法是:

上面的第一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那時候並沒有人工智慧,所以波爾加的專業化訓練看上去非常成功;

而第二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那時候人工智慧剛剛起步,就封死了西洋棋的天花板。

現在又過去了20年,人工智慧已經變得更加強大,但是人類的「專業化」訓練能達到的水平,依然跟過去差不多。

如果把波爾加的故事放在今天,那他就會悲哀地發現,自己不管在孩子身上花多少時間,他的孩子都不可能拿到真正的世界冠軍了,因為人已經在這方面幹不過機器人了。

這就是作者認為「專業化」訓練已經過時的主要原因,因為你再怎麼努力,再怎麼遵循「1萬小時定律」,你都已經趕不上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了。

你花1萬個小時,真的掌握了一個新技能,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

但是第2天,可能就會橫空出世一個新軟體,它比你掌握的技能更厲害,比你知道的知識更豐富,可以瞬間讓你這個「專家」發揮不出應有的價值。

那你進行這1萬個小時的訓練,還有什麼意義呢?

比如,有人花1萬個小時學會了五筆打字法,結果發現現在的拼音輸入法越來越智能,以後還可能還有非常準確的語音輸入法,那學習五筆打字法的意義何在呢?

當然作者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學習的意義,而是說,你的學習方法應該要跟上時代的變化。

以前的社會,可能比較需要那種「專業化」的深度學習,也有足夠多的「1萬個小時」讓你積累、蛻變。

但是現在這個社會,新技術日新月異,你沒必要,也沒時間去使用「1萬小時定律」。

真正對這個社會有用的,是另一種學習方式,那就是擁有戰略思維的「廣度學習」。

· 03 ·

這麼做,才能避免被「人工智慧」搶飯碗

事實上,廣度學習也是人類面對人工智慧的競爭優勢。

你可能不知道,在人工智慧領域有一個悖論,叫莫拉維克悖論。

這個悖論指出,機器人雖然很擅長解決一些很複雜的問題,但是對一些簡單的問題卻出奇的笨拙。

比如說,機器人在下棋上很牛,但是卻很難做到像人類一樣雙足行走。用兩條腿走路,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就能輕鬆掌握,但是世界上至今還沒有研究出能夠平穩地,用雙腿走路的機器人。

這個悖論說明,人工智慧和人,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優勢和劣勢。

人工智慧很善於戰術層面的學習,比如計算能力、推理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只要通過重複的練習,就能夠獲得。

但是同時,人工智慧在戰略層面的學習能力卻很差,因為這種能力是一種複合型的能力,也就是說你要把很多知識綜合起來應用。

這種能力是無法通過單純地重複練習而掌握的。比如說,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運作企業等等,這些能力依然是人類比較擅長。

換句話說,在「專業化」訓練、深度學習方面,人工智慧擁有壓倒性優勢;但是在「戰略思維」訓練、廣度學習方面,人類擁有絕對優勢。

所以,如果你現在還迷信「1萬小時定律」,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專家,那你就是在拿人類的劣勢,和人工智慧的優勢在比拼。

大多數的專業化訓練和刻意練習,其實本質上都是在學習戰術。而這恰恰是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部分。

你花1萬小時熟練掌握的技能,人工智慧可能不到幾分鐘就學會了,而且比你掌握得還好,你說你怎麼跟它比。

而且作者認為,就算我們不考慮人工智慧的問題,刻意練習的學習方式也會變得越來越無效。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刻意訓練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不斷地重複和反饋,讓自己對某個技能變得越來越熟練。

也就是說,你在練習這個技能的時候,你得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它是有固定規則的,你要做的,只是通過重複來掌握這種規則。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非常重要的技能,都不再有清晰的規則了,比如說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創新能力等等。

這些技能對未來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你顯然無法通過重複練習來提升它們。

它們不僅沒有清晰的規則,而且每次的問題也不會重複出現。

比如說,你每次溝通的對象都會變化,那你用同樣的溝通方式,可能用在一個人身上有效,但用在另一個人身上就失效了。

所以在未來,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對某一個確定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擁有戰略思維,讓自己能夠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做出更靈活的反應。

· 04 ·

戰略思維需要的「兩種能力」

作者認為,想要擁有戰略思維,至少得掌握兩個方面的能力:

一、抽象思維能力

抽象思維的能力,就是指你從具體的事件和物品當中,提取背後的運行規律,以及抽象概念的能力。

比如說,給你一組不同顏色的物品:有紅色的圍巾、白色的棉花、藍色的水、白色的衣服等等,這時候你就很容易通過顏色把這些東西區分開,這其實就是使用了抽象思維能力,把具體的白色棉花、白色衣服,通過「白色」這個抽象概念給區分了出來。

作者認為,這種抽象思維能力,對現代社會的人尤其重要。因為有這種能力,你就可以舉一反三,運用規律靈活處理各種問題。

但是如果沒有這種能力,那你就只能依賴於過去的具體經驗,處理問題的手段就會非常單一。

心理學家曾經在蘇聯做過一個研究,當時的蘇聯還有很多地方都是原始部落,所以心理學家就想研究一下,原始部落的人在思維上跟現代人有什麼不同。

於是,心理學家就讓不同地區的人,參與了一個相同的遊戲。這個遊戲非常簡單,就是將不同的物品放到一起,然後讓人們從裡面挑出一個最不同的物品。

比如說,有這樣一組物品:錘子、鋸子、斧頭和木頭,這四種東西裡面哪一種最不一樣呢?

左右滑動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簡單,答案不就是木頭嗎?錘子、鋸子、斧頭這些都是工具,只有木頭不是。

但是,原始部落的人可不這麼看,他們根本想不通,為什麼錘子、鋸子和斧頭能組成一個團體,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它們三個放在一起一點兒用都沒有。

反而是鋸子可以鋸木頭、斧子可以砍木頭,所以在他們眼裡,這三個才是一夥兒的,而錘子才是其中最不一樣的東西,因為錘子沒辦法用在木頭上。

那為什麼原始部落的人會這麼想呢?這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抽象思維的能力,在他們的意識裡沒有「工具」這個概念,所以他們只能根據生活經驗裡的用法,來解決這個分組的問題。

二、類比和遷移能力

類比和遷移能力就是指,你要能夠把你從一個東西上抽象總結出來的規律,靈活運用在其它事情上。

類比和遷移能力,其實就是指,你要能夠把你抽象出來的規律,靈活運用在其它事情上。如果你能同時掌握抽象思維能力和類比遷移能力,那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會多很多。

不信的話,我給你出一道思考題,你可以試著解答一下。題目是:

有一種射線可以摧毀腫瘤,如果射線的強度足夠高的話,就可以殺死腫瘤。

但是問題是,如果直接用高強度的射線照射腫瘤,那健康的組織也會同時被殺死。如果採用強度很弱的射線,雖然對健康組織沒傷害,但同時對腫瘤也沒法起作用。

那請問: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讓射線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又不破壞健康的組織呢?

怎麼樣,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嗎?是不是一點兒提示也不給你的話,你覺得就是一頭霧水呢?

題目都已經說了不可能既保護好健康組織,同時又殺死腫瘤了,怎麼可能還有辦法呢?

別急,一開始想不出辦法沒關係,等我給你一點提示,看看你能不能在看完提示之後,再想出辦法。

這個提示,是一個故事:

有一個將軍,要攻打一座城池。如果所有的士兵一起上,那將軍就能輕易把城池拿下。不過,因為通往城池的路很窄,大部隊沒辦法一起上。

不過,將軍知道很多條小路,都可以到達這座城池。於是,他就把部隊分成了一小隊一小隊,然後從不同的道路出發。最後,所有的士兵一起來到了城池下,把城池攻了下來。

看完這個故事之後,你有沒有想到解決癌細胞的方法呢?如果你還是想不到,那我再給你一個提示。

這個提示依然是一個故事。

有一座房子著火了,正好這座房子的旁邊有一個湖泊。所以周圍的鄰居就都拿著水桶,從湖裡面提水,一桶一桶地給房子滅火。

但是火太大,一桶水不頂事,所以滅火的效果不太好,火一直沒有撲滅。

這時消防隊員站了出來,他讓所有鄰居拎完水以後,先別急著潑,而是圍著房子站成一個圈。然後等他一聲令下之後,再一起潑水。就這樣,潑了幾次水之後,火就被撲滅了。

怎麼樣?現在你有沒有想出殺死腫瘤的辦法呢?

可能有的人已經想到了,那就是用很多束低強度的射線,從不同的方向一起來照射腫瘤。

這麼一來,這些低強度的射線,就能合力把腫瘤殺死,但是每一束射線又不至於破壞健康的組織。

其實上面的這個題目和兩次提示,都是心理學家設計的一個實驗。目的就是檢驗一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類比遷移能力強不強。

心理學家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一開始只有10%的人能給出正確答案;但是聽完第一個故事之後,就有30%的人想到了答案;等聽完兩個故事之後,80%的人就都給出了答案。

這就是因為人們在聽後面的兩個故事的時候,抽象出了一個「分兵包圍」的策略,然後把這個策略平移到了對付腫瘤上。

· 05 ·

只有「廣度學習」,才能拓寬人生的廣度

如果你想要增強抽象思維能力和類比遷移能力,應該怎麼辦呢?作者給出的辦法,就是我們在前面說的「廣度學習」。

也就是說,我不花1萬個小時深度學習一個技能了,我把1萬個小時分開,1個小時學1個新知識,這樣總共就可以學1萬個知識,然後我從這1萬個不同的知識裡找規律、找聯繫,總結出一些抽象的策略和方法。

這樣說不準哪天,就能把以前總結好的策略和方法,類比遷移到遇到解決當下的問題上了。

作者在書裡面,還舉了一個賈伯斯的例子。賈伯斯在大學的時候,旁聽了很多課,比如說書法課、音樂課等等,雖然這些課他學的不是很深入,跟他的專業也毫無關係。

但是後來在他創業的時候,這些課卻都派上了用場。

比如,蘋果手機裡的很多字體,其實就是賈伯斯把大學書法課裡學到的東西,類比遷移到了蘋果手機裡,這才設計出來的。

如果當時他沒有上這些課的話,那他很可能就沒法創造出這些字體了。

另外,除了可以增強抽象思維能力和類比遷移能力之外,廣度學習還能應用在規劃人生上。

很多人可能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以前有夢想,不過現在被現實打擊的沒有了。

但是這麼想的人,他的夢想真的是被現實打擊沒的嗎?他以前的夢想,就真的是他可以追求一生的夢想嗎?

其實,都不是。這些人失去夢想,並不是因為現實的打擊,而是因為他們以前的夢想沒法和自己真實的人生完全匹配。

他們以前的夢想,也從來不是他們真正能夠追求一生的夢想,他們在以後的人生裡,其實發現了這一點,所以才不得不放棄了以前的夢想。

只不過因為在人生中積累的太少,沒辦法找到新的夢想,所以就只能懷念舊的夢想而已。

而大多數真正有夢想的人,其實都是在人生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擁有一定的「人生廣度」之後,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夢想的。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成功人士,找到自己真正夢想的時間,大多都在中年時期,甚至還有人是在晚年時期。

這就是因為,在這個年紀,他們的夢想才能真正和自己的人生相匹配了。

當然,雖然這本書一直在強調「廣度」的重要性,但是這並不代表深度就完全不需要了。在你找到自己真正的夢想之後,還是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鑽研的。

最後,我想把數學家弗裡曼·戴森寫的一段話送給你:

鳥兒在高空中飛翔,遙望廣闊的大地;青蛙住在地下的泥土裡,只能看到附近生長的花朵。科學領域裡的青蛙越來越多,他們只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專業領域。但這個世界既寬廣又深邃,所以我們需要鳥兒和青蛙共同探索。

希望你的人生,既能看到廣闊的大地,也能看到附近的花朵,既擁有廣度,也擁有深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考研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置頂/星標的都考上了 前幾天在同學們留言中看到了用一萬小時的思路去備戰考研行不行。 拿考研來說,大部分考研人每天備考時間為6-10小時,備考時間約為8-12個月。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凡事都是滿足10000小時定律的,真正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10000個小時的時候,那麼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你天賦高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感覺可怕麼?2朗朗,世界鋼琴的大師,中國的驕傲。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是什麼概念?那大約是每天練習三小時,風雨無阻,連續十年。這是凡人難以做到的事情。世界上不論任何行業,當你具備基本技能後,最終能否出類拔萃,成為專家、權威、大師,只有一個因素最重要,那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最低限度是一萬小時。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而那些最後去做老師的小提琴家平均只積累了約4600小時的練習。 為了證明練習和成就的關係不局限於小提琴,他們又找來了專業和業餘的鋼琴家進行比較。
  • 科學研究推翻「一萬小時定律」:不保證你能「出類拔萃」
    來源:公眾號「科研圈」,撰文:三水,編輯:戚譯引「一萬小時大約相當於十年以上高強度的練習。」相信很多人都對「一萬小時定律」有所耳聞,它最初衍生於一篇關於「刻意練習」的論文(原始論文已經被引用近1萬次)。
  • 我的同事是機器人 未來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
    同時,一種擔憂也開始瀰漫:機器人的發展步伐如此之快,未來是否會搶走人類的飯碗,進而奪走我們的一切?  工廠裡的年輕人消失了……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伴著一陣悅耳的音樂,一臺橘紅色的有稜有角的「鐵盒子」朝翟文凱緩緩「走」來,隨後在距離他還有約20釐米的地方自動停下。翟文凱緊鎖著眉頭,手指在鐵盒子的控制面板上不斷調試著。
  • 為什麼練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嗎?
    都說一萬小時定律,可是拿寫字來說,人寫一輩子字跡就那樣,好看的依然好看,醜的依然醜,寫字怎麼就沒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變好看呢?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寫字不符合一萬小時定律?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搞明白「一萬小時定律」 是啥?「一萬小時定律」是在13年早些時候突然火起來的,百度詞條的定義是:「如果你花一萬個小時時間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會在那件事上成為專家。
  • 牛頓:我給人倒過尿盆,但真沒被蘋果砸過……|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央視頻道看過一個神奇的片子,叫做《我的牛頓教練》。這個片子可謂腦洞清奇。說起牛頓,就不得不說起萬有引力定律;說起萬有引力定律,就不得不說起——蘋果。在廣大吃瓜群眾的心目中,牛頓和蘋果是一對CP——萬有引力定律,不就是他被蘋果砸中後的結果嗎?不過,牛頓本人聽到這話,可能要抓狂。他肯定想蹦起來再重複一萬遍:「我跟蘋果,真的沒有半點關係!」
  • 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在低效率的勤奮面前會失效,為何?
    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格拉德威爾認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的說法,一個人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只要他堅持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五年,就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而事實是,很多人的工作經驗早就超過五年了,卻還是一個普通的員工。
  • 被誤解的一萬小時定律:你的努力為何無法換來成功?
    一萬小時定律,本是一口鮮美的雞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我們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便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我練習書法,只要練字超過10000個小時,便能成為書法家;我樂於寫作,只要我堅持每天寫作,寫過10000小時後便能成為一名作家;如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一樣,他畫的雞蛋也只是那10000小時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定律似乎在告訴那些天賦並不突出的人,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後天的勤奮而出類拔萃。乍一眼看,一萬小時定律十分有道理。
  • 一萬小時定律失效,職場你與高手的距離,差的是這3個破局點!
    很多人吹捧"一萬小時定律",認為把一件事情做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甚至把其奉若經典,身體力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簡單的重複,哪怕你再勤奮,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然成不了專家,比如你是流水線工人,一萬個小時之後,你只能失業,因為人工智慧可能會替代你;比如你是小編,一萬個小時之後就能做知識付費,就能寫書嗎;比如你是計程車司機,一萬個小時之後你仍舊是一個計程車司機。
  • 《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300天了,我們一起關心世界,也關心自己……|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不知不覺,萬卷書計劃已經又過了100天。這也代表著,我們在一起已經陪伴了300天了。看到這個數字,心裏面唏噓不已。特別是現在,疫情在全世界肆虐。想起300天前,真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我們所在的世界已經改變了很多,唯一不變的是,這300天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最初的承諾。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 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我在荷蘭3個月,親眼見證了一切|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出品 | 遠讀重洋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從3月份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國家愈演愈烈。截止4月3號,歐洲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50萬人;死亡人數已經將近4萬。他們還在計劃三月份接下來的幾次酒吧大型活動。我勸他取消,他非常為難:「可這不是我一個人能夠決定的事」。是的,荷蘭文化中有非常群體主義的部分。荷蘭語裡面有一句國民名言: 表現的正常一點,因為那已經夠瘋狂的了。
  • 張藝興成立染色體娛樂,再行一萬小時定律
    這個連續三年的男團製作人,再行一萬小時定律,5年成立了染色體娛樂集團。在2018年,張藝興首次成為張PD時,他曾帶著《偶像練習生》的優秀學員們登上過一次《快樂大本營》,而那次,「快本」就專門為張藝興策劃了一場一萬個小時專題。
  • 我被1萬小時定律耽誤五年,你的孩子也還在被無意義的重複耽誤嗎?
    1萬小時定律竟然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別人入行三五年,進管理層,月入過萬,我卻安慰自己還沒工作到1萬小時,為此荒廢五年!拿著三五千一個月的收入,還心安理得!看了《刻意練習》才知道,1萬小時定律太荒唐,其實仔細想想就應該知道光靠時間的堆砌是不能成大事的,不然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多平庸的大叔大嬸大媽大爺呢?
  • 還在追捧「10000小時定律」?它可能正在毀掉你!
    所謂的10000小時定律,真的是要工作一萬小時才能有所收穫和成就嗎?怎麼才能用好10000小時定律,讓自己的努力形成合力,而不是白白浪費呢?本文共2330個字,閱讀需要7分鐘疫情稍緩,幾周前終於得閒與朋友小聚。我問他:「最近在忙什麼呢?」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正如麥可·喬丹所言:「你可以做到每天訓練投籃8小時,但如果你的技能是錯誤的,那最好的成果也不過是你擅長以一種錯誤的方式投籃而已。」01成功需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並不靠譜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要想成為一個行業的大師,只要努力,肯吃苦,每天堅持練習
  • 黑人學者深入「美國最白社區」,得出的結果讓人後怕|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動蕩。現在事發已經兩個多星期了,局勢卻依然沒有緩和的跡象。很多抗議者表示,哪怕冒著被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也要上街遊行。對這一點,很多中國人可能很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