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學者深入「美國最白社區」,得出的結果讓人後怕|遠讀重洋

2020-12-01 新浪財經

來源:遠讀重洋

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動蕩。現在事發已經兩個多星期了,局勢卻依然沒有緩和的跡象。

很多抗議者表示,哪怕冒著被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也要上街遊行。

對這一點,很多中國人可能很不理解。要知道,新冠疫情已經讓美國死了10萬多人,美國民眾卻不怎麼緊張;為什麼警察粗暴執法,死了一個人,卻在美國引發了這麼大的亂子呢?

難道10萬人的命,還不如1個人的命,對美國人的警示作用大嗎?

其實說到底,這還是因為疫情給美國人帶來的衝擊,遠沒有種族問題帶來的傷害嚴重。

況且,疫情還是個突發事件,主要是天災,美國政府最多也就是「不作為」或者「防疫不力」的問題;而種族問題,卻是美國社會時時刻刻都要面對的痛。

雖然弗洛伊德的死,只是一個人;但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卻是無處不在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弗洛伊德之死也只是一個引子,種族問題的「雷」其實早就已經埋下了。

美國一位黑人社會學家,裡奇·班傑明(Rich Benjamin)的經歷,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裡奇是一位知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冒險家,曾經在美國等20多個國家深度旅行。

2007年,他在美國花了兩年時間,開始了一次長達27000英裡的旅程。這趟旅行的目的地是美國發展最快和「皮膚最白」的行政聚居區,也就是只有白人生活的社區。

他把這些地區,統稱為Whitopia,有人把這個名詞翻譯成了「白託邦」,也就是白人的烏託邦。

2009年,在這場旅行結束之後,裡奇出版了一本書:「Searching for Whitopia:An Improbable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White America」(《尋找「白託邦」:一場在白人美國心臟地區的神奇旅行》)。

這本書裡記錄了很多美國白人社區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作者發現,美國的社區開始變得越來越缺少多樣化,很多社區開始有意無意地打出「純白人社區」的招牌。而在這種文化的驅動下,在美國的很多地方,這樣的「白託邦」正在越變越多。

後來,裡奇·班傑明還被邀請到了TED,圍繞這個話題發表了一場演講,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不過,就在作者出版這本書,以及在TED演講之後,很多人開始攻擊作者,批評他是一個「種族主義者」。

有人表示,不同的人住在不同的社區,這是人類甚至群居動物的本性,就像寬吻海豚只和寬吻海豚在一起遊泳;斑點海豚只和斑點海豚在一起遊泳,這有什麼錯?為什麼要強迫一個人住在沒有同伴的地方?

但是裡奇認為,這是一個糟糕的類比,因為社區並不是娘胎裡帶出來的,而是人們在社會中自行建造的。人們在社會中刻意建造這樣的社區,支持這種隔離,恰恰是「種族主義」的表現。

也有一些人對裡奇調查白人社區很不樂意,畢竟這種事太少見了,過去的美國乃至全世界,大多數的社會研究都是白人學者針對黑人貧民窟,或者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部落。

黑人學者研究美國白人社區,可能還是破天荒的頭一遭,所以自然也會引起一些風波。

不過支持裡奇的人也很多,目前在美國亞馬遜上,這本書的評分高達4分。在亞馬遜的介紹語中,還列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

在美國的Whitopian社區中,川普擁有高達94%的支持率,在總統選舉中,川普在Whitopia贏得了67%的選票,而在全國範圍內,川普的投票率只有46%。

從這個角度,裡奇的研究也被很多人看成是解釋唐川普崛起的少數幾個開創性研究之一。

裡奇也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白人專家試圖向美國解釋「黑人貧民窟」的文獻很多,他只是做了相反的事情而已。

作為黑人思想家和作家,他只是想重新詮釋一下美國白人的主流生活方式,難道這也有錯嗎?

其實,跳開這件事本身,從裡奇的著作,以及一些人對裡奇的批評裡,我們確實可以明顯感覺到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

就像作者說的,美國就算沒有「種族主義者」,也肯定存在「種族主義」。

這次的「弗洛伊德事件」,也許可以從一個側面,印證這個觀點。

最後在這裡,我把裡奇·班傑明在TED的演講也分享給你,希望在他的演講裡,你可以了解一個更真實的美國。

以下為演講全文:

Imagine a place where your neighbors greet your children by name; a place with splendid vistas; a place where you can drive just 20 minutes and put your sailboat on the water. It's a seductive place, isn't it?

想像一下這樣一個地方:風景秀麗,只需要開車20分鐘就可以在水中泛舟;人們其樂融融,鄰居可以隨口叫出你們家小孩的名字……這樣的地方,就像世外桃源一樣,不是嗎?

I don't live there. (Laughter) But I did journey on a 27,000-mile trip for two years, to the fastest-growing and whitest counties in America.

我並沒有住在這樣的地方(笑)。不過我曾經經歷過一次27000英裡的旅行,在那次旅行中,我去過美國發展最快,以及「最白」的地方。

What is a Whitopia? I define Whitopia in three ways: First, a Whitopia has posted at least six percent population growth since 2000. Secondly, the majority of that growth comes from white migrants. And third, the Whitopia has an ineffable charm, a pleasant look and feel, a je Ne sais quoi. (Laughter)

這些地方簡直就跟想像中的「白託邦」一樣。什麼樣的地方才是「白託邦」?我選擇三個方法定義這種地方:

第一,這個地方從2000年以後,人口的增長速度必須超過6%;

第二,這個地方的人口增長,主要是因為外地移民;

第三,這個地方必須有魅力,讓人愉悅,秀色可餐。(笑)

To learn how and why Whitopias are ticking, I immersed myself for several months apiece in three of them: first, St. George, Utah; second, Coeur d'Alene, Idaho; and third, Forsyth County, Georgia.

為了探究「白託邦」的起源和崛起,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三個典型的「白託邦」城市:第一個是猶他州的聖喬治;第二個是愛達荷州的科達倫;第三個是喬治亞州的福賽斯。

First stop, St. George -- a beautiful town of red rock landscapes.

首先第一站,聖喬治,一個擁有丹霞地貌的美麗小鎮。

In the 1850s, Brigham Young dispatched families to St. George to grow cotton because of the hot, arid climate. And so they called it Utah's Dixie, and the name sticks to this day.

1850年代,因為聖喬治炎熱、乾燥的氣候,楊百翰家族遷到聖喬治種植棉花。他們稱這裡為猶他州的迪克西,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如今。

I approached my time in each Whitopia like an anthropologist. I made detailed spreadsheets of all the power brokers in the communities, who I needed to meet, where I needed to be, and I threw myself with gusto in these communities.

在這裡,我像一個人類學家一樣安排日程。我列出了「白託邦」裡權貴人物的詳細名單,哪些人是我應該拜訪的?哪些地方是我需要去的?總之,我滿懷熱情地融入這個社區。

I went to zoning board meetings, I went to Democratic clubs and Republican clubs. I went to poker nights.

我參加了各個區域的集會,也去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俱樂部,晚上我們還一起打牌。

In St. George, I rented a home at the Entrada, one of the town's premier gated communities. There were no Motel 6's or Howard Johnsons for me. I lived in Whitopia as a resident, and not like a visitor.

在聖喬治的時候,我租了一座公寓的屋子,這個公寓是小鎮裡面最高檔的那種帶門禁的小區。在這裡,我沒找到汽車旅館或者連鎖酒店,所以我像一個當地人一樣住在「白託邦」,而不是像一個遊客一樣。

I rented myself this home by phone. (Laughter) (Applause)

當然,我租房子的時候,是通過電話租的。(笑聲)(鼓掌)

Golf is the perfect seductive symbol of Whitopia. When I went on my journey, I had barely ever held a golf club. By the time I left, I was golfing at least three times a week. (Laughter)

高爾夫是「白託邦」最顯眼的標誌,在開始這次旅行前,我幾乎從來沒去過高爾夫俱樂部;但當我離開那裡的時候,我至少每周會打三次高爾夫球。(笑聲)

Golf helps people bond. Some of the best interviews I ever scored during my trip were on the golf courses. One venture capitalist, for example, invited me to golf in his private club that had no minority members.

高爾夫可以讓人們聯結起來,我在這次旅行中的很多精彩採訪,也都是我在高爾夫球場完成的。有一次,一位風險投資家,還邀請我去他的私人俱樂部打球,這家俱樂部以前可從沒對少數族裔開放過。

I also went fishing. (Laughter) Because I had never fished, this fellow had to teach me how to cast my line and what bait to use.

我還學著當地人去釣魚了。(笑聲)因為我從來沒有釣過魚,有個傢伙還手把手教我怎麼拋線,怎麼使用魚餌。

I also played poker every weekend. It was Texas Hold 'em with a $10 buy-in. My poker mates may have been bluffing about the hands that they drew, but they weren't bluffing about their social beliefs. Some of the most raw, salty conversations I ever had during my journey were at the poker table.

每周末,我也會和當地人一起玩撲克牌,就是那種十塊錢押底的德州撲克。我的這些牌友在玩撲克的時候,會偷奸耍滑無所不用其極,但是他們在社會信仰方面,卻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在我的旅程中,很多別有滋味的生活對話,也都是在撲克牌桌上發生的。

I'm a gung ho entertainer. I love to cook, I hosted many dinner parties, and in return, people invited me to their dinner parties, and to their barbecues, and to their pool parties, and to their birthday parties.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熱鬧的人。我喜歡做飯,也邀請過很多人參加我的晚餐派對。同樣的,很多人也邀請我去他們的晚餐派對,或者燒烤派對、泳池派對、生日派對等等。

But it wasn't all fun. Immigration turned out to be a big issue in this Whitopia. The St. George's Citizens Council on Illegal Immigration held regular and active protests against immigration, and so what I gleaned from this Whitopia is what a hot debate this would become. It was a real-time preview, and so it has become.

但是這次的旅程,也並非全都是樂趣。在這個「白託邦」裡,外來移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聖喬治的當地議會經常處理一些關於非法移民的事情,包括反對非法移民的抗議活動。這是我在當地發現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已經出現,並且在現在和未來依然需要面對的問題。

Next stop: Almost Heaven, a cabin I rented for myself in Coeur d'Alene, in the beautiful North Idaho panhandle. I rented this place for myself, also by phone. (Laughter)

下一站,科達倫,一個天堂般的地方。在美麗的北愛達荷州科達倫,我租了一個小木屋。我是自己租到這個地方的,當然,依然是用電話租的。(笑聲)

The book "A Thousand Places To See Before You Die" lists Coeur d'Alene -- it's a gorgeous paradise for huntsmen, boatmen and fishermen.

有一本書叫《死亡之前一定要去的1000個地方》,科達倫就在這本書的名單裡面。這裡可是獵人、船夫和捕魚者的天堂。

My growing golf skills came in handy in Coeur d'Alene. I golfed with retired LAPD cops.

我漸入佳境的高爾夫球技在科達倫終於派上了用場,一些在洛杉磯警察局退休的警察,經常和我一起打高爾夫。

In 1993, around 11,000 families and cops fled Los Angeles after the L.A. racial unrest, for North Idaho, and they've built an expatriated community.

1993年,差不多有11000個家庭和警察,在經歷了「洛杉磯種族騷亂」(發生在1992年)之後,逃離了洛杉磯,來到北愛荷華建造了這個移民社區。

Given the conservatism of these cops, there's no surprise that North Idaho has a strong gun culture. In fact, it is said, North Idaho has more gun dealers than gas stations.

鑑於這些警察的保守主義思想,毫無疑問,北愛荷華存在根深蒂固的槍枝文化。事實上,在北愛達荷,賣槍枝的商店比加油站還要多。

So what's a resident to do to fit in? I hit the gun club. When I rented a gun, the gentleman behind the counter was perfectly pleasant and kind, until I showed him my New York City driver's license. That's when he got nervous. I'm not as bad a shot as I thought I might have been.

所以,應該怎麼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呢?我決定去一下槍枝俱樂部。當我租槍的時候,櫃檯後面的紳士非常和善,直到我給他看了我自己紐約州的駕照之後,他才稍微驚疑了一下。在這裡,我發現我的槍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勁。

What I learned from North Idaho is the peculiar brand of paranoia that can permeate a community when so many cops and guns are around.

在北愛達荷,除了滿地都是的警察和槍枝文化,我還發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

In North Idaho, in my red pickup truck, I kept a notepad. And in that notepad I counted more Confederate flags than black people. In North Idaho, I found Confederate flags on key chains, on cellphone paraphernalia, and on cars.

在北愛達荷的時候,我在我的紅色皮卡車裡放了一個記事本。通過這個記事本,我發現我在路上遇到的聯邦旗幟個數,都比我遇到的黑人數量多。在北愛達荷,我可以在鑰匙鏈、手機用品、汽車等很多東西上,都看到聯邦旗幟。

About a seven-minute drive from my hidden lake cabin was the compound of Aryan Nations, the white supremacist group. America's Promise Ministries, the religious arm of Aryan Nations, happened to have a three-day retreat during my visit. So I decided to crash it. (Laughter)

在離我居住的湖邊小屋差不多有七分鐘車程的地方,有一個「雅利安人」聚居區,這是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團體。當我在這裡旅行的時候,這個「美國希望之都」「雅利安民族的宗教組織」恰好在組織一個為期三天的會議。於是,我決定去湊個熱鬧。(笑聲)

I'm the only non-Aryan journalist I'm aware of ever to have done so. (Laughter) Among the many memorable episodes of that retreat... (Laughter) ...is when Abe, an Aryan, sidled up next to me. He slapped my knee, and he said, "Hey Rich,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one thing. We are not white supremacists. We are white separatists. We don't think we're better than you, we just want to be away from you." (Laughter)

我是來到這個組織的,前所未有的唯一一位非雅利安族記者。(笑聲)可以想像,在這個聚會上,會有無數難以忘懷的故事……當時,有一個名叫亞伯的雅利安人悄悄悄走過來,坐在我身邊。他拍著我的膝蓋,對我說:「你好,裡奇,我只想讓你知道一件事。我們不是白人至上主義者,我們是白人分離主義者。我們並不認為我們比你優越,我們只是想離你們遠一點。」(笑聲)

Indeed, most white people in Whitopia are neither white supremacists or white separatists; in fact, they're not there for explicitly racial reasons at all. Rather, they emigrate there for friendliness, comfort, security, safety -- reasons that they implicitly associate to whiteness in itself.

確實,在「白託邦」裡生活的很多白人,都不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甚至也不是白人分離主義者。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是因為特定的種族原因才生活在這裡。他們遷居到這裡,只是為了友誼、舒適、安全、踏實……他們只是潛移默化地把這些因素和種族聯繫在了一起。

Next stop was Georgia. In Georgia, I stayed in an exurb north of Atlanta. In Utah, I found poker; in Idaho, I found guns; in Georgia, I found God. (Laughter)

下一站,是喬治亞州。在這裡,我住在亞特蘭大北邊的遠郊地區。在猶他,我學會了撲克牌;在愛達荷,我與槍結緣;在喬治亞州,我遇到了上帝。(笑聲)

The way that I immersed myself in this Whitopia was to become active at First Redeemer Church, a megachurch that's so huge that it has golf carts to escort the congregants around its many parking lots on campus.

我融入這個「白託邦」的方法是,成為第一大基督教堂的積極分子。這個教堂是如此之大,甚至擁有自己的高爾夫球車,專門用來從停車場接送教徒。

I was active in the youth ministry. And for me, personally, I was more comfortable in this Whitopia than say, in a Colorado, or an Idaho, or even a suburban Boston. That is because [there], in Georgia, white people and black people are more historically familiar to one another. I was less exotic in this Whitopia. (Laughter)

我在這裡的青年團體中非常活躍,實際上對我來說,這個「白託邦」給我的感覺要跟舒適。舒適程度超過了科羅拉多、愛達荷,乃至波士頓。原因可能是,在喬治亞,白人和黑人在歷史上就對彼此很熟悉。在這個「白託邦」,我沒有那麼格格不入。(笑聲)

But what does it all mean? Whitopian dreaming, Whitopia migration, is a push-pull phenomenon, full of alarming pushes and alluring pulls, and Whitopia operates at the level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bias.

但是,這一切都說明了什麼呢?「白託邦」的幻想,和「白託邦」的崛起,可能是個「有推有拉」的現象。這個過程中充滿了令人震驚的推力,和給人誘惑的拉力,而且「白託邦」的出現背後,還存在一種有意無意的偏見。

It's possible for people to be in Whitopia not for racist reasons, though it has racist outcomes.

很多人來到「白託邦」,可能並不是因為種族問題,但這一行為,卻造成了種族主義的結果。

Many Whitopians feel pushed by illegals, social welfare abuse, minorities, density, crowded schools. Many Whitopians feel pulled by merit, freedom, the allure of privatism -- privatized places, privatized people, privatized things.

很多「白託邦」居民覺得自己是被逼搬到這裡來的,被逼的原因有:非法移民、濫用社會福利、少數族裔人口、人口密度太大、擁擠的學校等等;同時,也有很多「白託邦」居民覺得自己是被一些優勢吸引來的,這些優勢包括:獎金、自由、個人特權,比如說擁有私人領地、私人關係,以及可以私自享用的一切東西。

And I learned in Whitopia how a country can have racism without racists.

然而,我從「白託邦」裡發現的是,在一個沒有種族主義者的國家,是如何出現種族主義問題的。

Many of my smug urban liberal friends couldn't believe I would go on such a venture. The reality is that many white Americans are affable and kind.

我很多生活在城市裡的自由主義朋友,都很難相信我踏上了這樣一個旅程。但事實證明,很多美國白人也是非常友善和寬容的。

Interpersonal race relations -- how we treat each other as human beings -- are vastly better than in my parents' generation. Can you imagine me going to Whitopia 40 years ago? What a journey that would have been. (Laughter)

如今種族之間的關係已經遠遠好於我們父母那一輩了,起碼我們都把彼此當人看了。你能想像40年前,我隻身一人去「白託邦」旅行嗎?那會是多麼難以描述的旅程啊!(笑聲)

And yet, some things haven't changed. America is as residentially and educationally segregated today as it was in 1970.

但是同時,有些事情依然沒有變化。美國很多地方還是存在居住和教育方面的種族隔離問題,這和1970年的情況可能並沒有什麼區別。

As Americans, we often find ways to cook for each other, to dance with each other, to host with each other, but why can't that translate into how we treat each other as communities? It's a devastating irony, how we have gone forward as individuals, and backwards as communities.

同為美國人,我們可以做到經常一起聚餐、一起跳舞、互相去對方家中做客,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轉變成彼此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呢?這可是天大的諷刺,我們在個體上進步,卻在群體方面退步。

One of the Whitopian outlooks that really hit me was a proverbial saying: "One black man is a delightful dinner guest; 50 black men is a ghetto."

「白託邦」裡有一句諺語,我覺得是一種非常真實的寫照:一個黑人是一個受歡迎的晚餐貴賓,50個黑人就變成了貧民窟。

One of the big contexts animating my Whitopian journey was the year 2042. By 2042, white people will no longer be the American majority. As such, will there be more Whitopias? In looking at this, the danger of Whitopia is that the more segregation we have, the less we can look at and confront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bias.

讓我能夠把「白託邦之旅」堅持下去的大背景是2042年。這一年,白人將不再是美國人口的主要構成。到那時候,美國會有更多的「白託邦」出現嗎?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你會發現「白託邦」現象帶來的危險,那就是:人們越分離,就越看不到有意無意的偏見。

I ventured on my two-year, 27,000 mile journey to learn where, why, and how white people are fleeing, but I didn't expect to have so much fun on my journey. (Laughter)

在我兩年的27000英裡的旅途中,我了解到了白人為什麼要逃、要逃到哪裡去、要怎麼逃。但是我沒想到,這個旅途會如此有趣。(笑聲)

I didn't expect to learn so much about myself. I don't expect I'll be living in a Whitopia -- or a Blacktopia, for that matter. I do plan to continue golfing every chance I get. (Laughter) And I'll just have to leave the guns and megachurches back in Whitopia. Thank you.

我並沒有期望能夠更加了解自己,我也沒想過要定居在「白託邦」或者「黑託邦」。但是我已經打算一有機會就去打高爾夫球了。(笑聲) 不過,我得和「白託邦」裡的槍枝和大型教堂說再見了。謝謝。

相關焦點

  • 牛頓:我給人倒過尿盆,但真沒被蘋果砸過……|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央視頻道看過一個神奇的片子,叫做《我的牛頓教練》。這個片子可謂腦洞清奇。在廣大吃瓜群眾的心目中,牛頓和蘋果是一對CP——萬有引力定律,不就是他被蘋果砸中後的結果嗎?不過,牛頓本人聽到這話,可能要抓狂。他肯定想蹦起來再重複一萬遍:「我跟蘋果,真的沒有半點關係!」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蘋果,那又是什麼成就了牛頓的偉大呢?莫非是香蕉?
  • 黑人奴隸在美國歷史上的悖論
    《為奴十二載》描述了美國黑人奴隸在壓迫和剝削下的痛苦生活,本報特邀學者張聚國追溯了美國黑人奴隸買賣以及黑人追求自由的歷史。  起源 販賣黑人,解決勞動力奇缺  《獨立宣言》中的「人」,不包括黑人、印第安人和婦女。在傑斐遜眼裡,黑人的理性和思維比白人低劣得多,缺乏想像力。
  • 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我在荷蘭3個月,親眼見證了一切|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出品 | 遠讀重洋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從3月份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國家愈演愈烈。截止4月3號,歐洲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50萬人;死亡人數已經將近4萬。而死亡率更是高達9.11%,遠遠高於周邊的歐洲國家,僅次於疫情最肆虐的義大利和西班牙。我依然記得3月1日的那個周日,下午時間,我和丹兩人一起出門去超市。
  • 美國社運版圖,與黑人組織鬥爭的前世今生
    但1960、70年代沒有一家美國媒體願意去深入採訪黑人權力運動,所以連紀錄片都是外國人完成的。而且當時瑞典的拍攝團隊還受到了多方阻攔,被美國政府和媒體機構批評傳播負能量,看不到美國社會進步的一面。 美國社會對社會運動的記憶僵化而存在極強的種族偏見。首先社會運動歷史有很強的白人中心主義。大量研究都聚焦在白人主導的運動,比如新左派運動。
  • 美國警察當街虐殺黑人:白人與黑人大部分的矛盾來源於種族歧視
    「人權」這個詞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被反覆提及,因為它賦予了每個人平等生存的權利,然而在這件事裡,我看到的是白人對黑人人權的肆意抹殺。說白了,很多白人與黑人之間矛盾衝突的起源都是種族歧視,試想,若涉嫌使用假幣的男子是白人,事態必定不會這樣發展。
  • 潛水艇深入海底3700米,看到的景象讓人後怕,這還是地球嗎?
    浩瀚的海洋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神秘的,以前由於科技的局限性,人們很難深入海底,所以人們對於海底的幻想也是非常美好的,各種各樣的動植物爭奇鬥豔,絢爛多彩的畫面令人心生嚮往,但是事實上這與真實的情況截然相反。
  • 300天了,我們一起關心世界,也關心自己……|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不知不覺,萬卷書計劃已經又過了100天。這也代表著,我們在一起已經陪伴了300天了。看到這個數字,心裏面唏噓不已。特別是現在,疫情在全世界肆虐。想起300天前,真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我們所在的世界已經改變了很多,唯一不變的是,這300天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最初的承諾。
  • 為什麼黃白黑棕四種人沒有生殖隔離?黑人需要幾代才能「洗白」?
    在這一方面,一些野生動物基因就要顯得弱小得多,例如同屬於貓科豹屬的獅子,豹子和老虎就存在著生殖隔離,即便進行人工幹預,強行讓它們雜交,但結果還是無法產生健康後代,要麼是無法懷孕,要麼是孕育出不健康後代。為何白黑棕黃四種人沒有生殖隔離?
  • 美國黑人為什麼和非洲黑人長得不太一樣,難道真的進化了?
    截止目前為止美國共有上百個城市發生了暴亂,現在的美國不僅有了「疫情地圖」,還有「暴亂地圖」,真的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今天小恆和大家聊得話題也和美國黑人有關:美國黑人為什麼和非洲黑人長得不太一樣,難道真的進化了?
  • 那些人 | 沉重!著名科學家張守晟突然離世!
    2018,有好多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今天又有一位令人尊敬的人離開了想起曾經聽過的張教授所講的課程
  • 既然黑人這麼受歧視,為什麼在美國還有白人與黑人通婚呢
    在中國,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膚色。黃種人是中國人,白種人和黑種人是外國人。而在美國,它不起作用,錯誤率至少為50%。因為美國是一個混合的國家,不僅有白人生活在美國,還有很多黑人和黃種人。
  • 美國燈塔不亮了:調查結果觸目驚心,黑人四星上將也遭歧視
    作者:政委工作室 小吳同學據環球網12月24日報導,美空軍近日發布關於空軍種族主義問題的調查報告,揭示非洲裔與白人軍人在待遇、升遷、處分等方面有顯著差別,下至基層軍人,上至高級將領,黑人普遍遭受歧視。50%的非洲裔軍人說,自己因膚色遭受過歧視;33.3%的非洲裔軍人說,沒有獲得與白人相同的升遷機會;60%的人相信自己如果受到調查,比白人同事更難獲得無罪推定。報告還顯示,不僅普通黑人軍人,就連45%的黑人將軍、包括四星上將也說自己遭受過種族歧視。很難想像,堂堂美軍四星級上將,竟也會遭到種族歧視。
  • 社區差異與環境正義——基於上海市社區調查的研究
    美國審計總署198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南部一些州,雖然黑人佔比僅為20%,卻有四分之三的工業有毒廢料填埋場設在黑人社區附近。隨後關於廢氣工廠地理分布的研究被進一步擴大。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種族正義委員會發布的《有毒廢棄物與種族》的報告指出了美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社區長期以來不成比例地被選為有毒廢棄物的最終處理地點。
  • 為什麼和黑人生的孩子基本都是黑的?黑人基因完勝其他人種?
    你想知道為什麼黑人跟其他膚色的人生的孩子基本是黑人嗎?你想知道為什麼黑人的基因能完勝其他人種嗎?千萬不要走開,接下來我將為你揭曉這其中的秘密。黑人的起源黑人其實指的是黑色人種,在中世紀時期和中世紀以前,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 黃種人竟然是黑人和白人的祖先?
    美國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的細胞裡提取了線粒體基因,令布朗博士吃驚的是,不同膚色的人種的基因型卻非常相似,他的重大發現,認為人類的不同膚色只是表面現象,這種差別是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不斷變異而形成的,簡言之,人種膚色有不同,但人的遺傳基因相近,人種的祖先是相同的
  • 黑人推倒雕像,為什麼有人會支持?
    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大規模的騷亂,抗議者們開啟了轟轟烈烈的美國版破四舊運動,憤怒的人群走上街頭,推倒過去殖民者奴隸者的雕像。因為那些雕像代表著當年奴隸制和種族壓迫的歷史。很多人說美國政治正確過了頭,但是不好意思,我又來潑冷水了啊,我完全支持推導這些奴隸主和反動派們的雕像。我甚至認為美國隔三差五就會掀起黑人運動。
  • 黑人至上主義者來了?黑人說唱歌手竟然說白人像未進化完全的動物
    美國脫口秀主播、黑人說唱歌手、好萊塢著名演員尼克·卡農,在接受了一段離奇的、病毒式傳播的採訪後,面臨著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指控。因為卡農在這段採訪中聲稱,白人「更接動物」,「少進化了一點」,而黑人才是猶太人「想成為的人」。
  • 美國黑人音樂①丨夜裡的噪音:皮鞭、即興與音樂中的新黑人
    然而,作為美國黑人音樂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政治意涵其實相當複雜,這裡從一個非常具體的方面簡單談談。爵士樂誕生於美國南方的底層黑人社群中,在其早年,演奏者主要使用銅管樂器。作為美國黑人不懈努力的結果,到20世紀初時,在很多領域中已經出現一小批黑人精英。這些主要居住在北方城市的黑人,藝術趣味時常受到白人文化的影響。
  • 蕭海燕:白人、黑人,是誰更美國人?
    香港《明報》11月10日文章 原題:是誰更美國人?傳統國際政治意識形態淡出今次美國大選的前臺,隨之而起的卻是階級、膚色種族、宗教、社會性別等等社會內部矛盾。誰是美國人?不管哪裡,這永遠不是國籍居留權等法律問題,歐巴馬亮出出世紙解決不了,其他人的綠卡護照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