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了,我們一起關心世界,也關心自己……|遠讀重洋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遠讀重洋

不知不覺,萬卷書計劃已經又過了100天。這也代表著,我們在一起已經陪伴了300天了。

看到這個數字,心裏面唏噓不已。

特別是現在,疫情在全世界肆虐。想起300天前,真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我們所在的世界已經改變了很多,唯一不變的是,這300天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最初的承諾。不管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我的日更計劃都沒有放棄。

哪怕是疫情在我的家鄉爆發時,我的心裡最焦慮的時刻;哪怕是去年年底,因為各種業務最忙最累的時候;哪怕是出差海外,奔波在旅途中的時候……

我一直都沒有忘記,300天前,我對你的承諾。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我在萬卷書計劃的開篇詞裡跟你說過的話。

我想成為你最好的讀書夥伴之一,陪你從讀書中找到勇氣和力量,一起前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知道在你的心目中,我是否已經成為了你的讀書夥伴之一。

但至少在我的心裡,過去的300天,我一直都把這個承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過去的300天裡,我也一直沒有讓自己停下來。不但手上沒有停下來,腦袋也沒有停下來。

在萬卷書一開始的時候,我也說過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終身學習。

我記得我還舉了很多名人的例子,有格林斯潘、巴菲特、比爾·蓋茨、馬斯克等等,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讀書、離不開學習。

而且,作為曾經在海外工作的媒體人,我深知海外的很多知識和信息都沒有及時介紹到國內,這種認知的不對稱,導致很多中國人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所以,我當時的初衷是,我想通過解讀海外書籍,讓你每天至少獲得1個世界前沿的知識、工具或者方法,幫你和全球高手同步大腦。

其實直到現在,這個初衷也沒有改變。

不過除此之外,我又發現了一些不得不「終身學習」的新理由。

如果說之前的理由,是為了讓你模仿成功者,通過讀書學習,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社會資源。

那我後來發現的理由,則跟這些「身外之物」很不一樣,它更傾向於我們自身的修煉,而修煉的重點對象,是我們的大腦。

· 01 ·

你的大腦,比你想像的強大太多

曾經看過一本書,名字叫做「The Brain」,中文名叫《大腦的故事》。

書的作者叫大衛·伊格曼,是一位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現在任教於史丹福大學。

他在這本書裡詳細解釋了很多跟大腦相關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其他動物一生下來就可以獨立,而人類卻不行?

比如,海豚一生下來就會遊泳;

長頸鹿出生後幾個小時就能站立;

斑馬出生45分鐘之內就能奔跑……

放眼整個動物王國,就連我們的近親猿猴,也可以在出生後不久獨立活動。

但是我們人類剛一出生的時候,卻完全沒有辦法獨立生存……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其他動物的大腦基本都是按照預設程序來指揮身體發育的,也就是這些動物幼崽的生長發育,就像是預先設定好的程序一樣,已經是相對固定的。

所以它們一生下來,就像出廠的工業產品一樣,馬上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作者管這種方式叫「硬接線」。

這種硬接線的方式,其實就是為了提高幼崽的存活率,而放棄了幼崽發育的靈活性。

你想像一下,如果某些倒黴的犀牛發現自己一生下來就在北極凍原,或者哪個人類大城市的市中心,你覺得它們有沒有能力適應這樣的環境呢?

肯定不行,它們只能適應自己的棲息地。

所以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生態系統中,一個物種一生下來就有一顆預先設定好的大腦,這種策略是很管用的;但動物一旦離開這個生態系統,那它健康發展的可能性就基本消失了。

相比之下,我們人類的大腦因為缺少這種預設系統,所以人類的嬰兒是沒辦法一生下來就獨立的,他必須接受大人的照顧。

不過也正是因為缺少預設,我們人類的大腦就可以在後天環境中更加自由的發展。

比如說,哪怕是一個非洲出生的小孩,也一樣可以在日本大人的照顧下健康成長,跟日本小孩一樣學會用日語交談。

作者把人類大腦的這種方式叫做「現場接線」。

也就是說,人類的大腦在出生的時候,明顯是沒有徹底完工的,所以人類嬰兒必須根據現實生活經歷的細節,來塑造大腦,進而適應環境。

這倒不是說人類兒童剛生下來的時候,腦細胞就比成年人少。事實上,兒童的腦細胞數量和成年人是差不多的。

兒童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最大的區別,其實在於腦細胞的連接方式。

在剛出生的時候,嬰兒的大多數神經細胞是相互獨立的、沒有連接的。

在嬰兒出生的兩年時間之內,隨著大腦細胞不斷接收感覺信息,這些腦細胞就會非常迅速地連接起來。幾乎每一秒就有多達200萬個新連接在嬰兒的大腦裡形成。

這種讓腦細胞互相連接起來的結構叫神經突觸。腦細胞之間,就是靠這些神經突觸來傳遞信息的。

一般在兩歲的時候,一個小孩就會擁有超過100萬億個神經突觸,這個數量是成年人的兩倍。你沒看錯,兩歲的孩童大腦裡的神經突觸,是成年人的兩倍。

在這個時候,人類大腦裡的神經突觸,在數量上會達到高峰,遠遠超過自身的需求。所以,新的神經突觸就不再大量增長了,取而代之的是神經細胞的「修剪」策略。

也就是說,隨著孩子不斷成長,50%的突觸都會被剪掉。

那到底哪些神經突觸會留下,哪些神經突觸會被剪掉呢?

如果一個神經突觸成功加入了一個神經迴路當中,那它就會得到強化,因此留下來;相反,如果它一直沒有被使用過,那它就會遭到弱化,最終被剪除。

這就像樹林裡的小路一樣,沒人走就會被湮沒,只有經常有人走的路才會一直保留下來。

舉個例子,一個人類嬰兒接觸到的語言,會強化他聽到的語言需要使用的神經突觸,而弱化其他語言需要的能力。

就拿英語和日語來說,出生在日本的孩子和出生在美國的孩子,一開始都能聽到這兩種語言裡所有的發音,並且都能夠給予響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日本長大的孩子會逐漸喪失識別一部分英語發音的能力,因為這些英語發音在日語中沒有區別。

這當然只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類嬰兒在長大的過程中,還有很多潛在的能力都會被自己成長的環境給弱化,直到喪失。

這就是環境塑造人,讓一個人的可能性不斷變低的過程。如果我們不人為幹涉,這一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

不過幸運的是,儘管人類的大腦在25歲時會基本構建完畢,但是每一個成年人依然可以重塑自己的大腦。

書裡面還舉了一個極端的案例,有人很不幸地被切除了一半大腦。你想,失去了一半大腦,那他的大腦功能肯定會受損吧。

但神奇的是,他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因為他通過重塑大腦,讓自己僅存的另一半大腦,同時擔負起了失去的那一半大腦的職能。

那到底怎麼才能重塑大腦呢?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自己沒有使用的神經突觸,再重新使用起來。

也就是說,你需要不斷學習各種新知識,鍛鍊各種新技能,來鍛鍊自己的大腦。

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我們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硬核理由。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重塑大腦、訓練大腦的過程,也是給自己創造更多可能性的過程。

而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也決定了我們可以一直學習下去。

只要我們想,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主動塑造自己的大腦,以完成不同的生存需求。

生命不止,學習不止,這難道不是我們需要「終身學習」,不斷讀書的最好理由嗎?

· 02 ·

沒有走過的路,更是需要去探索的路

說到通過讀書學習重塑大腦,我覺得還有必要再說說,我們為什麼要讀海外書。

我曾經在TED看過一個演講,演講者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名字叫安·摩根(Ann Morgan)。

摩根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她自認為是一個見多識廣的,有教養的人。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注意到自己的書架——她發現,自己書架上所有的書,幾乎都是英美作家寫的,很少有其它國家的作品。

這讓她猛然發現,原來自己其實一直處於一種「文化盲區」之中。

也就是說,她通過書本了解到的,只是英國人或者美國人,這少數幾個英語國家的人眼裡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上還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就意味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人眼裡的世界,以摩根的閱讀習慣,是根本接觸不到的。

發現這一點之後,摩根說,她為自己感到羞恥。

於是,她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要從2012年開始,嘗試讀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作家寫的書,每一個國家要至少要讀一本。

執行計劃的時候,她給自己申請了一個博客,名字就叫「閱讀全世界」(A year of reading the world)。

她每讀完一本書,就在這個博客上更新一篇讀書筆記。

同時,她也在網上求助網友,讓網友給她多推薦一些自己國家的書籍。

因為剛開始執行計劃的時候,她對其他國家的書籍一無所知,所以雖然想看,但卻不知道該看哪些書才好。

幸好,熱心的網友很樂意幫她。

發出求助之後的幾天,她就收到了一位來自吉隆坡的網友留言。這位網友給摩根挑選了兩本書,一本馬來西亞的,一本新加坡的,並且把這兩本書寄給了摩根。

這並不是個例,得知摩根的「讀書夢想」之後,很多國家的網友都非常支持她,給她寄來了本國的書籍。

在沒有英文譯本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的網友還免費幫助摩根翻譯本國的圖書。

巴拿馬的一位作者,甚至把自己還沒出版的手稿寄給了摩根……

就這樣,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裡,以書會友成為了常態,這讓摩根的計劃有了持續下去的可能。

網友的支持也讓摩根非常感動,她在演講裡感慨地說:這讓她真切感受到了異國文化的善意。

看完這條視頻之後,我果斷地找到了她的博客地址,一直關注著她的計劃。

直到現在,7年過去了,這個博客依然在定期更新來自全世界的書籍,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20多本書。

其中有一些中文書,甚至連我自己也沒有看過。

從她的故事裡,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自以為讀書甚多,見多識廣,卻很可能一直深陷在中文書的世界裡,深陷在漢語文化的「認知盲區」裡。

原來,大多數人的改變之所以沒有那麼明顯,並不是因為讀書沒有用,而是因為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把自己限定在了一個狹小的範圍裡。

而要想跳出這個範圍,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讀別的國家的書。

這也是除了信息差,我們必須去讀海外版書的一大理由。

你的大腦不經歷未知的世界,永遠都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那些你沒走過的路,更是需要你去探索的未知世界。

· 03 ·

這100天,我們做了什麼?

說了這麼多,最後按照慣例,我再總結一下最近100天解讀的所有書籍。

在這100天裡,我已經給你深度解讀了14本全球好書,包括全網首發的《布隆伯格回憶錄》,華爾街「資本之王」蘇世民的最新傳記《追求卓越之路》,著名奢侈品品牌卡地亞的發展史《卡地亞家族史》,還有講述非洲人民抗擊伊波拉疫情的《疫區危機》等等。

同時也通過86本海外書籍,給你分享了86個可以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直接用到的知識點和小工具。

這些書籍包括

210.《布隆伯格回憶錄》:彭博創始人放話,我的目標就是幹掉川普;

218.《混亂》:美國前國防部長馬蒂斯的管理哲學

228.《沒有永遠的拒絕,你只是暫時不被接受》:為什麼我們害怕被拒絕?

231.《追求卓越之路》:華爾街「資本之王」是如何煉成的?

238.《尋找奇卡》:遇到「真愛」,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245.《卡地亞家族史》:世界最強家族企業,到底憑什麼「傳承百年」?

259.《疫區危機》:「非洲的鐘南山」是如何阻擊伊波拉病毒的?

262.《10倍速目標達成法》:「日本首富」孫正義的成功秘訣

273.《我,埃爾頓·約翰》: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三個角色,小孩、魔鬼和明星

276.《牛頓傳》:萬有引力定律竟然跟蘋果沒關係?

280.《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教你如何「化危為機」?

284.《絕非偶然》:如何用一手「爛牌」打出精彩的牌局?

289.《我的營銷人生》:現代營銷學之父的人生經驗

205.《理性的抉擇》:女性的決策力真的比男性差嗎?

207.《清醒思考的策略》:買到夢寐以求的東西,真的會讓你更快樂嗎?

211.《無限遊戲》:不要再糾結「對手」了,小心「輸給自己」

215.《人類網絡》:什麼是「友誼悖論」?

220.《創造力曲線》:智商高的人,創造力真的更強嗎?

221.《思維的發現》:為什麼星巴克要賣「高價礦泉水」?

232.《屏幕上的聰明決策》:不流暢的體驗,竟然也有好處?

242.《消極情緒的力量》:100%的積極情緒,真的會讓你更幸福嗎?

246.《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企業更像是一隻動物?

250.《觸感引擎》:為什麼身體的觸碰,能讓心貼得更近?

260.《飛奔的物種》:為什麼說賈伯斯並沒有「發明」iphone?

274.《圈層效應》:為什麼說人和人之間再也不存在「代溝」了?

279.《擺脫共情》:「同理心」太強不是一件好事?

283.《大腦帝國》:聽莫扎特的音樂真的能讓人變聰明嗎?

288.《解藥》:主動創造失敗,才能走向成功?

294.《隱形的女性》:為什麼說直到今天,女性仍然是被忽視的群體?

203.《瘋狂的創新》:像馬雲一樣的「瘋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204.《引火線》:「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嗎?

206.《工作的快樂》:「非正式交流」竟然是減壓神器?

214.《激勵核能》:想激活團隊潛能?你需要這招「必殺技」

225.《智力成果的科學》:迪士尼是怎麼做決策的?

227.《2軸思維》:送你「兩條線」,幫你輕鬆解決所有難題

248.《遊戲,讓學習成癮》:怎麼利用「遊戲化思維」進行企業管理?

256.《存在感》:在職場有「存在感」的人,都具備這三個特點

253.《解決問題的三大思考工具》:為什麼有的人總能想出不一樣的答案?

263.《協同》:比「困難」問題更棘手的,是「複雜」的問題

272.《高勝算決策》:面對宇宙級難題,NASA是如何做決策的?

291.《文化法則》:團隊能不能成功,這個秘密很重要

295.《注意力商人》:你的注意力,是怎麼給別人賺錢的?

212.《正面交涉的力量》:不用再「忍氣吞聲」了,用這三步正面迎擊

222.《五顆星溝通》:TED演講的時間為什麼都在18分鐘以內?

229.《行為設計學》:想留下好印象,記住這兩個「決定性時刻」

234.《搶佔注意力》:想擁有影響力?你得先學會獲取「注意力」

236.《為什麼精英這樣溝通最有效》:「輸出」比「輸入」更重要

240.《第一印象心理學》:如何給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

243.《關鍵對話》:當談話陷入了僵局,你該怎麼辦?

249.《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真正的談判,是情緒的交鋒

275.《你為什麼總是說不出心裡話》:怎樣克服「羞怯」心理,更好地表達自己?

281.《穿越寒冬》:一個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297.《以貨易貨的思維模式》:怎麼避免讓談判進入「死胡同」?

233.《精準努力》:想知道你的「身價」嗎?用這個公式就能算出來

235.《極度效率》:怎麼利用「多米諾效應」,創造高效人生?

239.《學習的升級》:解決難題,你需要這套「編程思維」

241.《腦力升級手冊》:成功人士的大腦,都很擅長「動機循環」

251.《自我認知的強大力量》:如何用「元認知」武裝自己,獲得更大成就

254.《大概率思維》:人生贏家,都是概率贏家

257.《高效人士用超級筆記術》:記筆記真的沒用嗎?你可能用錯了方法

268.《不疲憊的精力管理術》:怎麼保養,才能讓身體「永遠年輕」?

286.《超越理智》:比憤怒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憤怒

292.《第一口》:為什麼你的健康飲食計劃,總是執行不下去?

293.《成長到死》:人的挫敗感,都是自己臆想的「悲情劇本」?

298.《復原力》:馴服內心的不安,你才能走得更遠

300.《你不是大腦認為的你》:為什麼我們需要終身學習?

202.《你好,腸道》:腸道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209.《吃土》:過度愛乾淨,反倒更容易生病?

217.《第一個癌細胞》:防治癌症最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226.《走出孤獨》:孤獨,是因為內心有一個「黑洞」?

230.《超強大腦》:注意力無法集中?小心大腦損傷

237.《走出強迫症》:被強迫症折磨的人有救了,一招根治

244.《小麥的真相》:吃麵食真的容易長胖嗎?

252.《我們為什麼要睡覺》:每個人都要了解的「睡眠秘笈」

255.《我並不孤獨》:做到這三點,徹底擺脫「社交恐懼症」

266.《神奇的身體》:你的身體,遠比你想像中的神奇

271.《情緒急救》:如何走出被拒絕的情感傷痛?

287.《優雅的守衛者》:免疫系統越強大,身體就越好嗎?

299.《每個人的戰爭》:癌症也是「病從口入」?原來這樣吃還可以防癌

201.《如何描寫情感》:真實的情感,不是靠嘴說出來的

213.《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家暴新聞屢屢出現,如何遠家暴者?

216.《心理學家的讀臉術》:怎麼利用「微表情」讀懂人心?

219.《習得性無助》:從絕望到樂觀,讓人生翻盤的必備技能

223.《怎樣管精力,就怎樣過一生》:學會這套動作,10分鐘趕走1天疲勞

224.《人性的法則》:搞清楚這些「套路」,從此不再「被利用」

247.《語言風格的秘密》:學會分析這些關鍵詞,輕鬆識破他人謊言

258.《如何寫出高轉化率文案》:情感是文案寫作的核心

264.《錯不在我》:「自我辯護」竟然是破壞親密關係的超級「殺手」?

265.《書寫幸福》:擺脫這種現象,讓幸福來敲門

277.《盲點》:「熟能生巧」竟然也有弊端?越熟練就越容易犯錯

278.《為什麼精英這樣用腦不會累》:大腦竟然自帶「抗疲勞神藥」?

282.《駕馭情緒的力量》:心情不好就吃東西?別讓情緒「綁架」你的身體

285.《自我邊界》:生活裡的大多數麻煩,都是「邊界不清」引起的?

290.《抱怨的藝術》:「抱怨」也可以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296 《你的幸福曲線》:老年人真的比年輕人更幸福嗎?

以上,便是我對萬卷書計劃解讀的第[201-300]本書的分類整理,如果想了解前200本書的書目,可以參考文末萬卷書計劃100天和200天時的整理總結。

學習永無止境,但通過「萬卷書計劃」,我們總會不斷重塑自己的大腦,讓自己獲得更多可能。

最後,感謝所有訂閱萬卷書計劃的小夥伴們的支持。也衷心希望所有人,在歲月的堅持中,能夠收穫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天冷了關心的早安問候語,下雨降溫了關心的句子
    篇一:天冷了關心的話語★、一陣秋風一陣涼,一地落葉遍地秋,一聲問候情義至,一片溫暖上心頭。在蕭瑟轉冷的秋天,不要忘記多去關心身邊的人!★、溫降了,天冷了,對你的思念加深了;風起了,雨落了,對你久久的惦念了,願你添衣保暖從此幸福了!
  • 我們為何只關心雞毛蒜皮
    我們為何只關心雞毛蒜皮 作者[英]露西·凱拉韋   青年參考  ( 2016年09月28日   03 版)
  • 我在荷蘭3個月,親眼見證了一切|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出品 | 遠讀重洋轉載授權請在本文後留言從3月份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國家愈演愈烈。截止4月3號,歐洲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50萬人;死亡人數已經將近4萬。而且死亡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高達9%,僅次於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和西班牙,位列世界第三。但是,作為一個死亡率Top3的國家,荷蘭依然沒有引起國內外相關媒體的重視,跟荷蘭相關的報導更是寥寥無幾。那裡的情況到底怎麼樣了?為何荷蘭也會有著如此高的死亡率呢?
  • 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牛頓:我給人倒過尿盆,但真沒被蘋果砸過……|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央視頻道看過一個神奇的片子,叫做《我的牛頓教練》。這個片子可謂腦洞清奇。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到300年前,找牛頓本人去聊聊。· 01 · 牛頓的悲慘童年牛頓出生於1643年1月4日,他的家鄉在英國林肯郡的一個小地方,叫伍爾斯索普。
  • 世界大象日:讓我們一起來關心人類的大朋友
    讓我們抵制非法獵殺和象牙貿易、保護大象棲息地,一起來關心人類的大朋友。 這是2018年1月12日,在泰國首都曼谷,警員檢查繳獲的象牙。讓我們抵制非法獵殺和象牙貿易、保護大象棲息地,一起來關心人類的大朋友。 5月1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動物園,工作人員在給大象餵食。
  • 賺錢,就是少關心不相干的事情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一部分人特別愛關心天下大事,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格局堪比君子,境界可比聖人。但是現實中卻毫無成就,甚至還在為自己的生計發愁,你說諷刺不諷刺?這些事情基本上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發展,何必天天關注?要知道這個世界上越是會賺錢的人,關心的事情越小。相反,越是不賺錢的人,關心的事情越大。
  • 有關關心對方的英語句子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有關關心對方的英語句子 2013-02-20 16:13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赫敏」坦言:我時常憂慮,生怕別人發現我其實是一個騙子|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提到女星艾瑪·沃特森,你一定不陌生。她是《哈利·波特》裡面的那個小「赫敏」,也是「常春藤」名校的高材生,還是多個影視大獎的獲得者。無論顏值、學習成績還是演技,艾瑪·沃特森都做到了出類拔萃,很多人說她的人生是「開掛人生」,還有人說她是「完美女生」。按理說,這樣的人不應該自卑。但是,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人,卻經常懷疑自己。
  • 暖心文案:用愛和關心滋養自己,包容自己!
    六、每當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時,我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破碎的存在,卻有著無限的成長和治癒的潛能。Whenever i see myself in the mirror i see an imperfect and cracked existence with the bottomless potential to grow and heal.
  • 所有的關心,都來自深愛
    只有真心愛你的人,才會關心你過得好不好,時刻想著你的冷暖。   生活裡,真正愛你的人,一定會讓你贏,他不會和你爭個輸贏。   感情裡,真正疼你的人,才會壓住脾氣,他捨不得對你發火。   而這些關心,都來自深愛。
  • 天冷了關心的話暖心
    3.一聲問候,一個簡訊,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一條圍巾,用我們的小手溫暖下彼此;請記得,天冷了,多加衣。別感冒了!4.冷暖更替,黃葉片片;降溫時刻,朋友思念;天氣變冷,保暖添衣;加強鍛鍊,永保安康;天冷了,多保重;願你身體健康,幸福永伴。
  • 十一月關心一個人的句子,天氣漸冷,記得照顧好自己!
    一、天冷就給自己多加件外套, 不要奢望誰會給你擁抱。二、降溫是老天的事,你的事是穿衣服,北風是空氣的事,你的事是防風,寒冷是節氣的事,你的事是防凍,朋友是自己的事,你的祝福要來相送,親愛的朋友,祝你身體健康,簡單走過嚴冬。
  • 感情需要時刻聯繫,距離再遠,也別讓愛和關心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念,卻因為久了沒聯繫,生怕突然發過去的一句關心,得不到回復反而尷尬;又或許,我們心裡是在意的,卻因為沒有共同的話題,不敢去聯繫,久而久之就互相生分了。但你知道嗎,對於我們的家人,朋友,愛人來說,他們怕的不是跟你沒話題說,而是你不再與他們聯繫,什麼都不跟他們說。
  • 實用口語:「表達擔憂、關心別人」的英文表達
    你關心別人的時候會說什麼?   當你想告訴別人要好好照顧自己時,不一定要說「take care」,雖然有些源於「take care of yourself」,但表達更多變,有些實際上是另一種說「再見」的方式。   01   Take care of yourself.   照顧好你自己。   Be careful.   小心。
  • 黑人學者深入「美國最白社區」,得出的結果讓人後怕|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動蕩。現在事發已經兩個多星期了,局勢卻依然沒有緩和的跡象。很多抗議者表示,哪怕冒著被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也要上街遊行。對這一點,很多中國人可能很不理解。
  • 「冰花男孩」有話說:那麼多人關心我們,烏蒙山的冬天不會冷
    「冰花男孩」受到全國網友的關注,雲南省多部門發出倡議幫助更多孩子融化頭上冰雪,這是「數九天」他說「捧紅」了自己的校長很「逗」,「說我一不小心就白了頭,」  同時,在這篇標題為《「冰花男孩」有話說~》的微信稿件裡,這位最火的「小網紅」還回顧了事情的前前後後。  「由於忙著往學校趕,忘了加衣服和帶雨傘,氣溫變低了,走了40多分鐘的路,臉冷得通紅,頭髮也凍得毛茸茸的。老師把我的照片傳到網上,我就成了『網紅』。老師說,全國很多叔叔、阿姨都在看著我、關注我。」
  • 「冰花男孩」:那麼多人關心我們 烏蒙山冬天不會冷
    他說「捧紅」了自己的校長很「逗」,「說我一不小心就白了頭,」同時,在這篇標題為《「冰花男孩」有話說~》的微信稿件裡,這位最火的「小網紅」還回顧了事情的前前後後。「由於忙著往學校趕,忘了加衣服和帶雨傘,氣溫變低了,走了40多分鐘的路,臉冷得通紅,頭髮也凍得毛茸茸的。老師把我的照片傳到網上,我就成了『網紅』。
  • 回應當前國人關心的一個話題
    回應當前國人關心的一個話題 ——對中國是否有實力改變國際經濟規則的思考  作者: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  中國到底有沒有實力改變國際經濟的規則這是當前國人熱切關心的重大話題。  我的觀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階段,許多國內的政治、社會等重大問題,必須在境外尋求解決方案。這就要求中國必須走出去,儘自己所能逐步改變有關的國際經濟運行機制。作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國際貿易總量第一、國民儲蓄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中國,應該說已經積聚了一定的能量,能夠探索地、漸進式地改變一些國際規則了。
  • 太平洋島國:我們都快被淹了,只有中國在關心這事
    全球變暖致冰川融化  然而,據路透社報導,在此次APEC會議上,這些島國關心的話題卻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了。  更準確地說,是遭到西方大國的「漠視」。川普在去年6月就執意讓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他本人對於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也一直強硬固執;澳大利亞在這個問題上也採取低調態度。這些都讓太平洋島國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