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多數職場人關心零食販賣機甚於關心公司利潤,「想他人之所想」的主人翁心態不見蹤影。這並非表明他們不精明,而是工作細分化與求職自由化使然。
前幾天,一個在某知名企業工作的熟人給我發郵件說,他忙裡偷閒地看了看他們公司的內網,發現了一些怪事。該公司執行長發布的有關公司最新業績的公告,只引來8個人「點讚」,關於6樓安了一臺自動售貨機的告示卻獲贊197個。
我覺得這種對比挺有意思,但一點都不感到奇怪。我早就發現職場人是多麼不可救藥地關注小事。一位做了多年主編的同事告訴我,她做過的最不受待見的事情——比炒人家魷魚更引得怨聲載道——就是取消了周四一早給每個編輯團隊派送的免費咖啡和餅乾。
人們對巧克力比對公司的盈利狀況更上心,這不僅發生在我這位朋友的公司。試著做個測試:問問你的任何一名同事,公司去年賺了多少錢?我敢說他們腦中一點概念都沒有。
我拿這個問題問過見過的每個人。他們大部分驚慌失措地像被突然逮到一樣,另一些人瞎猜一通,其他人則耷拉著腦袋,承認自己完全不知道。我發簡訊問一位朋友這個問題,她過去20年在同一家公司裡不斷升職。她回覆:「毫無頭緒。」唯一能告訴我他的老闆賺了多少錢的人,獎金與之掛鈎。
這沒準是「帕金森雞毛蒜皮定律」(Parkinson’s law of triviality)的一個例子。該定律認為,我們考慮一件事的時間和這件事的重要性成反比。在對比研究中,一個委員會只用了3分鐘就批准了核反應堆的建造,接著卻花了45分鐘討論自行車棚。結論是:我們總對小事糾纏不休是因為我們懂這些小事,我們迴避複雜問題則是因為我們對這些問題摸不著頭腦,又怕出醜而不敢發問。
我正這麼想著,收到了朋友的另一條簡訊:「……我也不在乎。」
看著這條信息,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大錯特錯。她不願關注自己的老闆賺了多少錢並不表示她不懂行、只關心小事或頭腦簡單。她一直都非常理性。
只要公司運營健康、她的工作無虞,我的朋友就無需知道老闆的盈虧狀況。她為一家跨國公司服務,她的業績不管怎樣都不會影響公司的整體利潤。遑論實際情況是,她對自己負責的業務領域的利潤率了如指掌,並對之盡職盡責。
同樣,職場人對新的零食販賣機格外上心一點都不傻,而且從三個方面講,還挺聰明。首先,它直接表明了你能吃點啥。其次,它預示著公司不會關門大吉,因為它還在投資非必需品。第三,它反映出一定程度的智能化管理,說明管理團隊考慮到了員工的意願。
你也許會說,關心一下公司的財務狀況,是員工的應盡之責,但我對此並不確定。假如我們只會在適合自己的時間長度裡做一份工作,假如我們隨時都可能跳槽加入職場競爭,那就沒必要抱有一種操心公司總體狀況的主人翁意識。
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應盡職盡責和為本職工作感到驕傲。只不過,我們應密切關注那些或多或少對我們晉升還是被解聘產生影響的事,更要好好琢磨我們的頂頭上司及身邊同事的性情。相反,那些「大事」則不怎麼要緊。
另一個問題在於,公司規模越大,業績越抽象,越難解釋。此外,正式溝通必然很枯燥。因此,只要領導試著向員工宣布所謂要緊事,準保會讓大家興致索然。
所以,最高管理層可以從此汲取一些經驗。除非你能說明一份全球戰略公告和一臺自動售貨機一樣和員工息息相關,不然就沒必要公布它。
《金融時報》中文網
作者是《金融時報》職場及管理頻道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