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簡單思維」,拒絕陷入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中

2020-12-06 王智遠
本文共計6125字,簡單思維。

這是智遠的第0107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沒有人願意聽冗長的陳述,也沒有人願意去接受一個複雜的事物,事實上,能夠簡單的便是偉大」。

如果你去找領導去「反饋一件事情的結果」,而到了辦公室後,你開始和老闆說這個事情的過程,然後中間「執行多麼的複雜」,「最後結果怎麼樣」。

那麼可能你在匯報的過程中,老闆就不耐煩的打斷了你,讓你說重點就行,這是多數人的症狀。

換一種方式,假設你上來就說「結果」,然後再擁有清晰的邏輯去闡述影響結果的幾個重要條件,以至於下次如何避免,我想「即使事情沒有達到預期」老闆也應該不會去責怪你。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很多事情,本身是不複雜的,但是往往在進行的過程中,加了很多流程化的內容,甚至於「各環節的溝通的成本」,就把事情變的複雜化了。

簡單思維的本質要求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把簡單的事情視作為「簡單」,同樣也要把複雜的邏輯「變得簡單化」。

只要我們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底層邏輯,就一定能撥開遮迷雙眼的雲霧,找到一把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鑰匙。

01.關於「簡單」思維。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在課堂中,老師為了測試學生的「快速思考能力」,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空中有兩隻小鳥,一前一後的飛著,你怎麼才能一下子把它們給抓住?

為此,課堂上學生開啟了搶答模式,有的同學說:「用槍」,「用麻袋」,「用彈弓」,說什麼的都有,當然方法也非常的多,但是最後學生們覺得,這些方法都很難實現。

最後老師給出的答案卻令人驚訝,說:「用相機拍照」,用拍照的方法,一個簡單的「瞬間」卻能留下永恆的「精彩」,這就是「簡單思維」的妙用。

簡單思維不是不懂變通:簡單思維是一種「本質思維」,它要求你的不僅僅能夠看到事物的表層,也能認知到底層邏輯。

你也可以理解成用最簡便的方式,直奔問題的實質,對原事物結構的簡化設計,使其更能滿足功能的要求,儘可能地撇開非主要因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使複雜問題的解決簡單易行。

在生活當中,很多人可能對「簡單思維」產生了理解偏差,比如覺得簡單思維就是「幼稚,不動腦子的思考方式」

往往很多人也會嘲笑那些比較愚蠢的人,比如說一個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或者說想問題比較機械,不懂得靈活變通,其實這不是「簡單思維」的本質,那些可能只是停留在上層的表面價值上。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什麼是表面價值:智遠認為,那些事物外在的「現象」,而非本質的部分。而因為外在的現象往往會誤導我們,去幹擾我們判斷能力的,統稱之為「表面價值」。

比如自己去一個公司面試,初次印象你可能會考慮這個公司的名氣大不大,給的福利待遇夠不夠好,公司位置是不是離家近,工位區域好不好等等,這些重要麼?

當然重要,也不重要,為什麼呢?

首先,找工作的核心是什麼?其次應當考慮的是什麼?我們是否真正和喜歡這個行業與這個職位,能不能和公司一起成長,給別人創造價值,這些才是「本質」的。

而其他方面的,比如我們找對象,又要看戶口,房子,工作好不好,家庭背景條件怎麼樣?考慮這麼多因素之後,卻沒有問自己,要跟一個人相處一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所以,在日常中,所謂的表面價值很容易迷惑我們,它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我們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中卻發現沒有什麼大的作用。

而且很多人也都是按照表面價值做的,最後可能產生的結果是「錯誤」的,所以被表面價值迷糊,是我們不能夠直達本質,簡單思考的的真正原因。

「表面價值」與「簡單思維」不同,簡單思維要求的是,用「最簡單」的形式去化解最底層,最複雜的邏輯,並把它闡述出來。而「表面價值」是眼睛看到最直觀化的層次所帶來的現象狀態。

我們經常去形成一個人,「空有其表」,本質就是「表面價值」,如果一個人具備了表面的功夫加內在的功夫,那麼相對來說就是「絕對實力了」。

簡單思維也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的表述,暗示著我們通常先看到現象,然後再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之後通過簡單的方式直擊問題的要點,表達出來。

02.不要將事情複雜化。

有句古話叫做「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的事情本身是很簡單的,是我們自認為地把它整複雜了。

我在很小的時候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兄弟兩個要射一隻兔子,針對這隻兔子是煮著吃還是烤著吃,而爭論了起來,最後決定了,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但是抬頭一看,兔子卻跑了。

其實這事本身很簡單,一箭先把它射下來,然後再去做定奪就好了,不管怎麼吃,到最後總會有吃的。

拒絕延伸,精力放在重要的地方:某一次會議上,一個品牌的同事在講關於品牌slogan的撰寫文案,然後讓大家選取一個,討論的過程中,老闆就提出了「這個slogan會不會對我們品牌定位的用戶人群有影響」。

在我們還在試圖理清這個問題的時候,老闆自己就把這個問題按下了,說:「算了,這個市場因素,我們不考慮了」。

L先生說:「品牌定位,市場因素,用戶體驗,這不是我們昨天探討的問題麼」?

我們公司的品牌對標的產品應該是某某品牌的APP,而且這個賽道現在嘗試做的人也不多,如果我們用這個SLG,會不會就局限了。

老闆說:好了,你不要說了。

那天下午,我們吃完午飯走在路上,L先生又說起了這事,說老闆不讓他繼續說下去。

我突然想起了之前朋友對我的評價,然後就分享給了他:「你喜歡把事情弄的複雜,延伸出來,這樣的分析起來確實會有成就感,但是就會離核心目標越來越遠。

「我不喜歡複雜化」和「我想研究問題的本質」,正是這兩者不斷地推動著我們去探索一起未知的事物。

但是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越是想看清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會變的越發的「複雜」和「不清晰」,甚至到最後,討論變成了一件無意義的事情。

其實我們遇到的很多的問題,都是說不清楚的,因為任何一件事情,它之所以是現在所呈現的模樣,是它本身和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以,唯有一切從簡,針對問題,不做延伸性的假設,解決當下,把精力放在重要的地方固然重要。

簡化環節,不要陷入狹義閉環中:工作的時候,依稀記得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公司招聘了一個做新媒體運營的同事。

在剛入職時,這個同事工作的態度挺認真,凡事基本都喜歡問個究竟,哪怕是公司發一個通告,他也要去問一嘴。

慢慢的時間久了,同事就不太喜歡他了,就是不管什麼大事小事,到他那裡就成了一件複雜的事情,解決這件事情,有的時候還需要拉上幾個人一起商討下在做決策。

有一次,活動運營部的同事在討論「活動的問題」,他也要參加,結果最後把大傢伙惹得會議結束後,領導專門抽出來一個人給他普及「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想達到的效果」。

在工作中,不懂裝懂,不該自己管的瞎管,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就是職場最大的不靠譜,你會發現,慢慢的別人就不願意和你說話。

整個部門經過這個夥伴的參與,搞的大家都不想和他一起打交道了,不是他不好,只是他容易把所有的事物都搞的很複雜,認知思維很容易陷入狹隘的閉環中。

這種人在每個公司都有,你跟他說活動的方案,他可能給你說具體的流程,你跟他說「目的」,他可能告訴你預算成本,你跟說成本,他可能最後給你來一個「活動初心是什麼」

下面場景,或許你也遇見過:

一個電話就可以得到的結果,非要搞一上午。一個會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討論一天。一個人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全部門配合。

其實事情越複雜,就越難找到核心的那個「關鍵因素」,那麼處理的時候,就會虎頭蛇尾,得到的結果不是預期的答案。

傳統公司老闆也會犯這些錯誤,我們可以看到:

一個不到50人的團隊,總經理,總監,經理管理人員一大堆,制定的規則,流程化的東西也是一大堆,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證工作的質量,往往最後的結果卻會適得其反。

厲害的人是能夠將看起來很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能夠抽絲剝繭把精要的事項抽出來,然後找到關鍵點,最後就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當然,工作中,有些人就比較喜歡沉迷條框的限制,比如寫個郵件,等待回復,逐層請示完再做決議,其實有些工作大可不必,無端地浪費大家的時間,拉低整體的效率。

03.「短期滿足」和「長期投入」。

要知道,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任何複雜的事情,都是有簡單的方法,任何問題也肯定都是有答案的。

就像數學公式解複雜的難題一樣,只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論」,「底層邏輯」,加以套用,就可以簡化很多。

那些職位高的人,總能把工作變的簡單化,這種簡單恰是別人對工作精細化的精準把控和慎重考量的結果。

拒絕雞毛蒜皮帕金森:「帕金森定律」又叫官場症,工作中,工作會自動膨脹,佔滿大家所有可用的時間,你也可以理解成,「某一項工作」的增加只是為了填滿完成這一工作時可利用的時間。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講到了一則有趣的新聞:

一個在知名企業上班的朋友給他發郵件,朋友說他看了公司的內部網站,公司CEO發布的有關公司最近的業績公告,只引來了8個人的點讚。

而關於公司6樓安裝了一臺自動售貨機的告示,卻收穫了近200個贊。

這個對比非常有意思,但也不是非常的奇怪,多數人往往重視短期而直接的利益,而會輕視長期,間接的利益。

站在公司層面來思考,一個高級領導應該在不同業務之間綜合考量公司的資源分配,比如市場,運營,技術,人員精力的把控等,把核心的精力和時間分配在重要的業務上,這其實就是一種價值的投資。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每天雖然10點鐘到公司,在公司面臨無數的事物纏身,需要做出無數次的決策。

選擇先做哪件,再做哪件,歸根結底就是「計劃」,「價值導向」的問題了,因此,從理論角度,我們應該選擇最具有價值的事情去投資。

但是在實際的行動中,並不是如此。

很多人到公司後,就開啟了「低效率的勤奮」,一天到晚看著挺忙,本質沒有落實幾件事情,多數都忙在溝通,發郵件時間成本上。

而並沒有「冷靜下來」去思考下,今天的核心工作有哪些,我需要在什麼時候,積極搞定哪塊兒。

從心理學角度,簡單的事情特別容易懂,而複雜的事情,往往會讓我們摸不著頭腦,多數情況,我們總是對小事情糾纏不休,是因為我們懂那些小事情,而我們迴避複雜的難題,是因為對這些問題摸不著頭腦,同時又怕出醜而不敢發問。

雞毛蒜皮帕金森定律,會導致我們在做特別關鍵的重要事情的時候,所用的時間和精力不夠,而時間都投入小事情上了。

也許你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一周開始了,在自己面前有一份PPT要做和一個周報要寫,自己一定會權衡工作量後去決策,比如周報好解決,那就先弄周報,結果因為PPT的一再拖延,最後留給做PPT的時間不多。

這給我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啟發?在個人成長方面,我們應該頭腦清醒地去做那些關鍵,正確,有長期利益的事情,而不是簡單,容易做,做完就算了,或者短期利益的事情。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道理,顯然這麼做可能有些反直覺,有點難,但是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意識,那麼你就超越了80%以上的人,這是一種長線的投資,不專注於眼前。

什麼事情應該看長期:你知道「短期滿足」這個概念麼?就是通過短時間的付出,就能讓自己獲得快感並沉浸在此,全程感到很滿足。

怎麼理解呢?比如刷短視頻,10秒一個,每個視頻能讓自己感到開心,或者說打遊戲,20分鐘能夠體驗超神的快感。

又比如看碎片化的成長方法論,短時間內覺得提升了,看完感慨萬千,打雞血一樣,做出改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第二天依然是渾渾噩噩,原地踏步。

如今的各大平臺,都是經過大量算法設計,可以研究用戶,制定千人千面,讓人沉迷虛擬的成就感之中,平臺為了及時反饋的快感行為來獲得用戶的停留時長。

你應該聽過這句話:「毀掉我們成長的,不是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那些熱愛的」。

當你不再制定長期計劃的時候,而是一次又一次放縱自己沉溺於即時的快感和虛擬的成就感中,自己就會離廢掉不遠了。

「健身」因為付出了5天沒有好身材放棄了。

「讀書」因為讀了兩本沒有學到很多放棄了。

「寫作」因為堅持一段時間沒有閱讀量放棄了。

可是這些東西,都是短期得不到反饋的呀,比起什麼是長期可以投入的,或許知道什麼是「短期不要的」更為重要。

只有自己有明確的3-5年目標,然後將目標進行簡化,拆分到每季,每年,每天進行落實,你會發現,實現一件事情是如此的簡單。

比如你想擁有大V寫作的才華,或許只需要每周堅持寫2篇文章,一個月就是8篇,一年就是96篇。

兩篇文章一周,一天可能只需要抽出半個小時,其實這速度並不慢,帶來的成長也不少,但是多數人沒有堅持下去,就是短期沒有得到及時的獎賞反饋。

04.複雜的事物有若干個「簡單」組成。

很多複雜的事物,不過是若干個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把事情看得越單純,就越接近真相,也就越接近真理,因此,抓住複雜現象背後單純的本質,這樣的一種思考方式「極為重要」。

當然這種法則適合於「企業的經營」,也適合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根本的原理原則相同,而且單純至極。

任何大企業都是從簡單開始:在我們眾所周知的大企業中,如果從底層邏輯開始剖析,所有的成功都是從簡單的事物做成的。

如果瑞幸咖啡沒有把一杯「小藍杯」做成,智遠相信,再好的商業模式,每個月即使瘋狂燒錢補貼,也未必有用戶買單。

因為用戶消費只會關注幾個核心點:「價格」,「口感」,「品質」,「視覺」。

滴滴打車前期無非也是「解決了用戶打車難,司機坐地起價」的問題。

把這個簡單的問題,通過平臺化開發,更多的司機入駐,提高整體效率,讓用戶享受足不出戶就可以使用車的便捷,所以才成為剛需。

字節跳動在短短的幾年,市值排在了網際網路的頭部梯隊,除了選對了方向,其在前期也只是「把基礎的信息化算法,推薦機制」做到了極致,這樣才有用戶持續的停留在APP獲取信息。

很多的網紅,自媒體,走到最後自己做了mcn公司,其實前期的經營模式也並不複雜。

可能只是一個素人一步一步堅持做優質的內容產出,積累固定的用戶,組建運營團隊,慢慢壯大。

把問題簡化,才是真正的「智者」,你看,他們在開始,不過是「簡簡單單的把當下的每一步做好而已」。

怎麼做才能將問題簡化,並抓住核心:心神不定,是無法將複雜的問題進行簡化的,在問題簡化之前,我們需要把心沉下來,做到清淨, 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

白隱禪師的《坐禪和贊》中指出,處理複雜問題,平心靜氣地深入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至少保證一次。

作為一個領導,如果工作中,我們只靠頭腦聰明,靠能力解決問題,雖然可以獲得一時的發展,但從長期角度,還是非常脆弱的,必定會在某個時候遇到挫折,陷入困境。

只有善於思考,善於將複雜現象簡單化,善於把握事物本質的人,才能常勝不敗,這是一個優秀領導人的必備條件。

如果作為一個普通執行者,首先我們需要「化繁為簡」即將重複,不相關,不重要的全部剔除,只保留和目標最相關的因素,並將它們按照敘事性的邏輯結構重新組合。

剔除很好理解,就是做減法,但是這裡的剔除並不是指把你不爽的東西拿掉,而是把所有會對你判斷產生幹擾的因素全部刪除。

這就需要做到與「目標」的結合,基於這個目標,自己需要開始做減法,去除所有不相關,對目標產生直接影響的信息和因素。

一個人邏輯思維過程的化繁為簡,本質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化繁為簡單的思維方式很大一個作用就是,一開始可能以點的形式思考,最後慢慢從整體,以面為主,最後再找到幾個核心,進行串聯,達到某種目的。

核心觀點:

最重要的真理,往往最簡單直白。

化繁為簡,有一個前提,對整體系統的運營,或者某個事物所有相關的因素都需要熟悉,了解其中的原理,然後再把複雜的,無關,次要的全部去掉。

如果基本功不夠,很多人用的方法,就是「愚公移山」,一個一個去試。

合作取勝:所有高情商,都是「雙贏思維」的必然現象

捧殺思維:逆耳的話「更醒腦」,拒絕捧殺,從認知自我開始

從眾思維:多聽,多看,再做決策,不要對不了解的事情隨意評論

相關焦點

  • SUAC交易所平臺:管理學中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教授是典型的英國人,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帕金森定律》一書知名以後,他的演講更是濟濟一堂。《帕金森定律》一書出版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美國更是長踞暢銷書榜單榜榜首。什麼是帕金森定律呢?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消耗的時間差異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人忙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破費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非凡是在任務中,任務會自動的膨脹,佔滿一個人一切可用的時間,假如時間富餘,他就會放慢任務節拍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一切時間。
  • 公務員面試中的50個原理,帕金森定律、海潮效應,開拓思維多得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當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很出色--如相貌、智力、天賦等,人們往往認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會自然而然的出色。更有甚者,只要認為某個人不錯,就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便認為他所使用過的東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錯。
  • 我們為何只關心雞毛蒜皮
    該公司執行長發布的有關公司最新業績的公告,只引來8個人「點讚」,關於6樓安了一臺自動售貨機的告示卻獲贊197個。    我覺得這種對比挺有意思,但一點都不感到奇怪。我早就發現職場人是多麼不可救藥地關注小事。一位做了多年主編的同事告訴我,她做過的最不受待見的事情——比炒人家魷魚更引得怨聲載道——就是取消了周四一早給每個編輯團隊派送的免費咖啡和餅乾。
  • 經濟學中的哲學之帕金森定律
    別著急,我們可以用帕金森定律來分析解決。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非常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 什麼是「帕金森定律」?
    這裡說的「帕金森」不是帕金森疾病,而是「大企業病」、「官場病」、「組織麻痺症」的別稱。「帕金森定律」,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用來解釋組織或者官場內,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以及結果。
  • 西方三大哲學發現之帕金森定律——自欺欺人的外部繁華及自我設限
    上一期我們講了墨菲定律,如果說墨菲定律是公司經營過程中,因為某項重複的、有安全隱患的(即使這個隱患的概率小於火星撞地球)工作活動,因為個人重複操作或者多人操作,只要次數達到一定數量就會出現工作失誤的一個定律。
  • INTP的個人成長
    在這些努力中他們的能力顯得很有效,同時,他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向直覺的發展,這種能力幫助他們處理人際間的關係,對他們在世界上的定位有愉悅的感覺。儘管與其他大部分類型人相比他們有更簡單的人際關係需要,但與獨來獨往相比,維繫外在的人際關係顯得更加重要。孤芳自賞的intp人群很少感到成功和快樂。
  • 金融思維 10 萬有引力和熵增定律
    而即便是空的宇宙,物理學定律還是發揮著作用,比如說萬有引力定律、質能方程、熵增定律。我們就借用萬有引力和熵增定律來討論《金融思維》裡的博弈思維。為了討論簡單,我都歸為引力的範圍內。而另一方面,物理學上還存在一個與引力作用相反的定律——熵增定律。它的定義是: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熵最早在1865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 擺脫「定向思維」,遠離線性成長路徑的依賴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用在「定向的期望」上面是再好不過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農村,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能夠讓他們上優質的大學,然後不停的鼓勵兒子,在外面炫耀自己的兒子有多聰明,這種場景,就會讓「子女本身」陷入定向期許中。
  • 帕金森定律,幫你克服拖延症
    如果你的人生沒有色彩如果你的事業屢戰屢敗如果你的身邊缺少朋友如果你的囊中一窮二白歡迎你閱讀本條之: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也可稱之為"官場病"。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現在,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已成為家庭頭等大事,而良好習慣的形成,更是家長費盡腦子在做的功課。孫阿姨家的小孫子早上起床要喊三遍,總是最後一個吃完飯。
  • 99思維模型:熵一自然界一切定律中的最高定律
    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和「躍變論」,《物種起源》是進化論的代表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演化密碼,推動著物種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序到有序。這樣的現象不是違背了「熵增定律」嗎?
  • 如何巧妙戰勝拖延症:打破帕金森定律!
    這就是所謂的帕金森定律。我們人類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就是只要給我的時間越多,我就能更完美滴完成我的任務。但真相是,通常給我們的時間越充足,我們就越容易拖延。就好像我給你一天的時間去打掃房子,你肯定能夠在一天裡打掃乾淨。但是如果我給你一周的時間,你可能就不會馬上去打掃,而是留到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是最後一天才會去做。
  • 不懂熵增定律,怎麼乘風破浪
    01 什麼是「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提出是來源於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他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從有序走向無序。  如果沒有外界向這個系統輸入能量的話,那麼熵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最終會達到熵最大的狀態,系統陷入混亂無序。
  •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假設在成長或者工作過程中,你想獲取別人的某個方面幫助,利用槓桿思維撬動它。最簡單的方式,自己一定是在「前提」情況下對這個事情有所了解並能夠掌握基礎的信息。而且有清晰的目標,如果沒有掌握基礎信息和目標,那麼即使求助他人,帶來的結果也會有所差異。
  • 4種線性思維帶來的人生困境,你陷入過幾種?
    其實,這兩句話背後隱藏的正是很多人習以為常,卻不自知的「線性思維」。 數十年的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是很難理解非線性關係的。我們的大腦傾向於簡單的直線,也就是線性關係。而這種以線性關係為基礎的「線性思維」正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擅長的,因為它最簡單、也最本能。
  • 關於熵增定律,你需要知道這些
    01 什麼是「熵增定律」熵增定律提出是來源於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他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從有序走向無序。如果沒有外界向這個系統輸入能量的話,那麼熵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最終會達到熵最大的狀態,系統陷入混亂無序。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當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並不是告訴我們個體生理髮育過程中的成長,而是具有相信自身能力及未來「可持續成長」的思維模式。《終身成長》中對成長型思維這樣描述: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即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 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帕金森定律
    醫學界有一種病叫做帕金森,發病的症狀為四肢顫抖、肌肉僵直喝身體行動遲緩。那它比喻到一個組織機構,領導不善,從而導致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互相扯皮。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的一種別稱,還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
  • 南忠豹思維導圖《好人有好報一一能量守恆定律與能量轉換法則》
    南忠豹思維導圖《好人有好報一一能量守恆定律與能量轉換法則》好人有好報嗎?很多人會懷疑,但是根據宇宙萬能的能量守恆定律和偉大的能量轉換法則,好人充滿的滿滿的正能量永遠不會憑空消失,它會轉換成另外一種能量,在你不知道的某個地方,狠狠的獎勵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們。下面用思維導圖來展示這個秘密。好與壞在轉念之間,決定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是你的大腦——被潛意識佔據了的你的大腦,暗示會無時無刻無意識地或者下意識地影響著你的選擇,尤其是在關鍵時刻!
  • 斷離無效社交,給時間定價,「非線性」思維教你鑄煉剛需人脈網
    —— 別林斯基無效社交,在於你與思維不同的人,任性建立情感連結,轉身不知誰是誰。社交的真正意義,是幫助你成為更高層次的人,瑣事八卦,雞毛蒜皮,你的人生境界將永遠停留在「人間煙火」中。人際交往中,我們最容易陷入「線性思維」中,即用主觀感受,簡單直接判定人脈關係網。我們很可能在遇到困難時,感恩幫助了自己的人,並且輕而易舉的將其劃入社交網;也很有可能見到他人拒絕一件事就斷定對方不好相處,掐斷接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