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的哲學之帕金森定律

2021-01-08 度小滿金融

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講述的即是效率和管理的問題。

對於現在的一些大企業而言,工作效率成了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力量,但往往都在「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疲勞」的所謂同情心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諒了,長此以往,效率高的低下來,效率低得更低了,領導埋怨「員工不行」,員工稱作「領導無能」。

遇到問題,大家都不努力尋求解決方式,反而互相推諉。一件小事只需要一個人花半天就能解決,但是流程上卻走了半個月。導致原來的小問題轉變成大問題的情況不勝枚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別著急,我們可以用帕金森定律來分析解決。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

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非常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帕金森舉例說:當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時,一定要找比他級別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當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兩份分給C和D,自己掌握全面。C和D還要互相制約,不能和自己競爭。當C工作也累也忙時,A就要考慮給C配二名助手;為了平衡,也要給D配兩名助手,於是一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七個人幹,A君的地位也隨之抬高。

當然,七個人會給彼此製造許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個人共同起草圈閱,每個人的意見都要考慮、平衡,絕不能敷衍塞責,下屬們產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設法解決;升級調任、會議出差、戀愛插足、工資住房、培養接班人……哪一項不需要認真研究,工作愈來愈忙,甚至七個人也不夠了。

帕金森也用了英國海軍部人員統計來證明:1914年皇家海軍官兵14.6萬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為10萬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卻增加到4558人,增加40%。

第一,建立學習型的組織。當一個組織內的成員都善於學習、不斷進取的時候,才能保證管理者能夠持續的滿足管理崗位的需求。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新情況、新技術、新知識、新問題層出不窮,只有管理者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夠滿足管理的需要。

第二,招聘員工要公平公開和透明。建立全方位的招聘機制,不能夠讓被招聘員工的直接上級來全權招聘,而應該讓更高級別的管理者參與進來,這樣就避免了用人者出於私人目的而任用比自己能力低下的員工。

第三,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組織內部要建立積極的人才培養或儲備制度。對於一定級別的管理者,在其績效考核中要加入下屬員工的培養指標。管理者必須每年要有向上層輸送管理人才的指標,要有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任務。這樣,則可以防止管理者只任用能力比自己低的人。

第四,定期對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進行考核。勞動分配率=人工成本/產出增加值,反映的是企業新創造價值對員工分配的份額。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銷售收入,反映勞動投入佔實現價值的總產出的比例。定期對部門或組織進行這兩個重要指標的考核,使其維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兩個指標在一段時期內持續的增長,那就意味著帕金森定律產生了作用。

無論發展到何時,人總是最重要的,有活力的新鮮血液加上合理的管控調配才是一個大企業能穩固發展並再次騰飛的先決條件。

相關焦點

  • 西方三大哲學發現之帕金森定律——自欺欺人的外部繁華及自我設限
    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
  • SUAC交易所平臺:管理學中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1755—1824年),英國歷史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1957年,他在馬來西亞一個海濱度假時,悟出了一個定律,後來他將自己思考的結果發表在倫敦的《經濟學家》期刊上,一舉成名。歷史學界一向有史學、史才、史識之道,但作為歷史學家的帕金森先生,與自己的同行相比,更具有面對真實的勇氣和對歷史、社會的責任感。
  • 什麼是「帕金森定律」?
    這裡說的「帕金森」不是帕金森疾病,而是「大企業病」、「官場病」、「組織麻痺症」的別稱。「帕金森定律」,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用來解釋組織或者官場內,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以及結果。
  • 投資必須了解的經濟學定律之託利得定理
    但對於非經濟專業的投資者來說,經濟學過於複雜。我們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讓自己看得更遠。了解一些經濟學定律,對大家會有所幫助。今日為各位介紹的託利得定理。託利得定理託利得定理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託利得提出。
  • 經濟學中的哲學之馬太效應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 經濟學基礎定律之三: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Buckets effect / Cannikin Law)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因此圓形木桶是所有形狀的水桶中儲水量最大的,它強調組織結構的運作協調性和向心力,圍繞一個圓心,形成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圓。有一句話說得好,結構決定力量,結構也決定著水桶儲水量。
  • 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帕金森定律
    醫學界有一種病叫做帕金森,發病的症狀為四肢顫抖、肌肉僵直喝身體行動遲緩。那它比喻到一個組織機構,領導不善,從而導致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互相扯皮。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的一種別稱,還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
  • 帕金森定律,幫你克服拖延症
    如果你的人生沒有色彩如果你的事業屢戰屢敗如果你的身邊缺少朋友如果你的囊中一窮二白歡迎你閱讀本條之: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也可稱之為"官場病"。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現在,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已成為家庭頭等大事,而良好習慣的形成,更是家長費盡腦子在做的功課。孫阿姨家的小孫子早上起床要喊三遍,總是最後一個吃完飯。
  • 公務員面試中的50個原理,帕金森定律、海潮效應,開拓思維多得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當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很出色--如相貌、智力、天賦等,人們往往認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會自然而然的出色。更有甚者,只要認為某個人不錯,就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便認為他所使用過的東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錯。
  • 經濟學的決定論和機械論
    西方崛起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摧枯拉朽之勢、雷霆萬鈞之力,迅猛席捲全人類。一切社會科學和精神學問,包括宗教、哲學、歷史、法律、倫理、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所有一切學問,無不深受科學方法論的影響。科學思維對經濟學哲學基礎的影響尤其深遠和全面。
  • 投資需要了解的經濟學定律之吉爾伯特法則
    了解一些經濟學定律,對於投資會有所助益。今天小馬為大家介紹,吉爾伯特法則。吉爾伯特法則吉爾伯特法則由英國人力培訓專家B·吉爾伯特提出。工作危機最確鑿的信號,是沒有人跟你說該怎樣做。如果在工作中沒有人跟你說該怎麼做,要麼是你能力太差,要麼是你過於出眾,但無論是哪一種,對於你都是職業危機。證券投資中,有人跟你談風險的時候,往往風險並不大,一旦沒有人跟你談風險,風險可能近在咫尺。反觀一下,在真正的牛市中,很少有人會考慮風險,而是不斷提高自己對於市場後期的期望,並告訴自己現在很安全,而真正的風險卻在醞釀之中。
  • 韋伯定律與行為經濟學
    韋伯的發現被其學生費希納稱為韋伯定律。此定律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數量法則。若不談重量而談金錢,故事的另外一種版本就是,我們或許會糾結於商品價格是1元還是1.5元,卻對商品價格是50元還是50.5元不敏感,儘管兩種情況下的價差都是0.5元。行為經濟學經常舉出這樣的例子。
  • UCLA教授Jason Woo: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經濟學的預測
    在「摩爾定律的終結」研討會上,史丹福大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兼副主任、CMOS研究實驗室負責人Jason C. S. Woo指出,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具有經濟學基礎的一個預測。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具有經濟學基礎的一個定律。例如在英特爾,CPU一直演進,通過不同的技術節點進行更新,它同時也是符合規律的。也就是說,它的器件的數量成指數級增長,並且會一直持續。到2010年的時候,速度就變慢了,至少功能放大的速度在放緩。
  • 如何巧妙戰勝拖延症:打破帕金森定律!
    這就是所謂的帕金森定律。我們人類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就是只要給我的時間越多,我就能更完美滴完成我的任務。但真相是,通常給我們的時間越充足,我們就越容易拖延。就好像我給你一天的時間去打掃房子,你肯定能夠在一天裡打掃乾淨。但是如果我給你一周的時間,你可能就不會馬上去打掃,而是留到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是最後一天才會去做。
  • 中國上下五千年跳不出的「五大歷史定律」,更是人生的定律
    在人類千萬年的歷史中,人類總結出了許多的定律。這些定律宏觀可至宇宙,微觀可至蟻獸,同時,也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中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如太陽的東升西落一般,這些定律都是「自然」早已寫好的。這些定律的發展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例如西方世界的著名十大定律,其中令人耳熟能詳的有「墨菲定律」,「馬太效應」,「水桶定律」等等。它們在經濟,人文社會等各個方面,以及各行各業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到定律不得不提起哲學。世界各地的哲學受到歷史與文化的影響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中國的古典哲學在歷史上的建樹也讓人耳熟能詳。
  • 讀書會推薦《墨菲定律》之經營定律,帶你走進本書!
    《墨菲定律》是一本揭示人類潛在種種心理效應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其中最有代表的即「墨菲定律」,該書從萬千變化的生活中提煉總結了200多個經典定律,包括了管理、經濟、心理、人生、教育、事業、家庭等多個領域的經典定律、法則和效應,全方位地掃描人生全過程。下面是從該書中提煉總結了本書中經營定律的18條定律,進行一一解讀。
  • 物理學定律的謊言——質疑物理定律的普適性
    此外,一些物理定律的定義確實提到了它們的普遍性。例如:物理定律是普遍的。它們似乎適用於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宇宙中的一切顯然都必須遵循它們(根據觀測)。讓美國物理學家倫納德·蘇斯金德來解釋一種可能性:如果這些事情被證明是正確的,那麼物理定律的一些特徵(可能是大部分)將是局部的環境事實,而不是寫在石頭上的定律——否則不可能是定律。儘管蘇斯金德說過,物理定律總是意味著(歷史上、哲學上和科學上)是普遍的。
  • 經濟學模型的精神與靈魂
    一個經典的經濟學模型理當是哲學、經濟學、邏輯學以及統計學、數學知識的完美組合。這種多元知識體系的精巧整合,使得模型形神兼備,構成了經濟學模型的精神。 經典的模型所以謂之經典而彌久不衰,是因為其能解決現實問題,能指導人們對經濟現象作出相對可靠的認識和判斷,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普適性。經濟模型是根植於現實的,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的,這是經濟學模型的靈魂之所在。
  • 王東京: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
    根據這一定位,作者運用中國案例對經濟學基本原理作破案式講解;並直面讀者困惑,對怎樣用經濟學邏輯破解現實難題作了大量示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按照「三個假設、三個原理、三個方法」,作者構建了一個新的經濟學體系。全書共20章,前10章講微觀經濟學原理,後10章則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宏觀經濟。
  • 你注意到生活中這5個有趣的現象嗎?看完漲知識的經濟學定律!
    經濟學的一些知識理論與生活密切相關。今天,來總結下哪些漲知識的經濟學定律!一、80/20法則80/20效率定律( the80/20Principle )也被稱為帕累託定律、帕累託法則、最省力的定律或不平衡的原則。19世紀末,當帕累託研究英國人的收入分配時,他發現大部分財富流向了一小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