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大哲學發現之帕金森定律——自欺欺人的外部繁華及自我設限

2021-01-08 人生百味難往返

上一期我們講了墨菲定律,如果說墨菲定律是公司經營過程中,因為某項重複的、有安全隱患的(即使這個隱患的概率小於火星撞地球)工作活動,因為個人重複操作或者多人操作,只要次數達到一定數量就會出現工作失誤的一個定律。

企業要上升更需要小心帕金森陷阱

如果說墨菲定律適用於個人或者某個工作環節,那麼這期我們講的帕金森定律是公司管理層頂部無法適應自身當前崗位而造成的管理混亂。

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

領導也要務實,不能以吩咐下屬為主

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

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第一條路大多數人是不願意這樣做的,尤其是在人浮於事的大企業中,好不容易熬到高層,但是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想之前在中層時候那樣遊刃有餘,很多事情以現有的能力是無法做到的,但是沒有人願意因此而辭去現有的崗位,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

第二條路不敢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職業生涯的競爭對手,這種有能力的是自己打擊的目標而不是提拔的選擇;

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類似金字塔,自上而下,助手越來越多

產生條件

帕金森定律要發生作用,必須同時滿足下面四個缺一不可條件:

第一:必須要有一個組織,這樣的組織很多,大的來講,各種行政部門和規模較大的公司;小的來講,只有一個老闆和一個僱員的小公司。

第二:管理者本身不是公司的一把手。這就是說權力對這個管理者而言,可能會因為做錯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喪失。這個條件是不可少的,否則就不能解釋何以要找兩個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選擇一個比自己強的人,這樣也就不會產生"鮮花"插在 "牛糞"上的現象。

第三:這個管理者能力極其平庸,他在組織中的角色扮演不稱職,如果稱職就不必尋找助手,否則就不能解釋他何以要找幾個助手來協助。

第四:這個組織一定是一個不斷自我要求完善的組織,正因為如此,才能不斷地吸收新人來補充管理隊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關於人員編制增長的公式。

可見帕金森定律,必須在一個擁有管理職能,不斷追求完善的組織中,擔負著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備權力壟斷的人群中才起作用。

興趣小組等無管理職能不出現帕金森定律

如何防止帕金森定律產生。

因為上面這四點要求必須同時滿足才能掉入帕金森陷阱,這樣就可以知道如何防止他的發生了。

一個沒有管理職能的組織,比如網絡虛擬學術組織,興趣小組之類。一個不思進取,抱守陳規的組織,不必要引進新人,自然也沒有帕金森定律的困擾。

絕對權利者是希望找到有能力的人

3.一個擁有絕對權力的人,他不害怕別人攫取權力,也不會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

4,一個能夠承擔勝任當前管理崗位的人,沒有必要找一個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況。

上面說的都是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帕金森定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將他引申到其他細節性問題上面

舉例分析帕金森定律作用意義

1.帕金森定律是時間管理中的一個概念。

2.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

3.帕金森定律是帕金森為揭露和嘲諷英國政治社會制度中官僚主義組織結構的弊端而提出的。

4.帕金森定律是帕金森在對組織機構的無效活動進行調查和分析中提出的關於組織機構臃腫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

5.即使是兩個人的小組織也會因為分工問題產生依賴性,店長給店員分的任務,店員又想設法分解任務。

兩人小組不分配好,也會產生依賴。

帕金森定律能產生的惡劣後果特別多

第一:造成人員結構臃腫

第二:人員增多造成文件審批程序逐級上報,多次審核、討論,嚴重拖延時間

第三:本來四五個人能討論表決的問題,這時候會出現二三十個人一起討論表決,造成人情往來特別頻繁密切,結婚生娃家中瑣事等都無法推脫,嚴重影響工作質量

組織人數越多,人情往來耽誤時間精力

第四:因為表決人數眾多,精英意見可能被庸俗意見否決,造成好的建議無法實施。

公司表面上非常繁榮有秩序,所有意見層層上報層層審批覆核,其實這種企業的低效率運行狀態已經遠遠落後其他競爭對手。

看似井然有序其實全部效率很慢

領導因為尋找到其他助手的幫忙而自我設限。雖然自己的能力比助手強,但因為助手的存在,自己就不願意再付出。因為墨菲定律也告訴我們在大公司裡做的越多,出現錯誤的機率就越多。事情交給別人幹。有問題找別人,有成果自己拿。自我設限,不思進取。造成公司人員資源浪費

自我設限,把問題給別人做

相關焦點

  • 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帕金森定律
    醫學界有一種病叫做帕金森,發病的症狀為四肢顫抖、肌肉僵直喝身體行動遲緩。那它比喻到一個組織機構,領導不善,從而導致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互相扯皮。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的一種別稱,還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
  • 這三大定律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領悟了受用一生
    開門見山,「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定律」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智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在21世紀的今天,這三大定律依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領悟這三大定律,一定會對你的人生產生積極影響,使你受用一生,或許還能改變你的命運。
  • 經濟學中的哲學之帕金森定律
    別著急,我們可以用帕金森定律來分析解決。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非常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 突破「自我設限」,成就人生高度
    正心正舉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生活蘊含了無限極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打破自我設限,尋找機遇去發現全新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越級。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潛能寶庫,只不過很多人總是自我設限、自我否定,未能發現開啟寶庫的金鑰匙,從而令自身的潛能寶藏因疏於開採而逐漸貧瘠。想要破解「自我設限」,便需自信意識,挖掘內在潛能。
  • SUAC交易所平臺:管理學中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1755—1824年),英國歷史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1957年,他在馬來西亞一個海濱度假時,悟出了一個定律,後來他將自己思考的結果發表在倫敦的《經濟學家》期刊上,一舉成名。歷史學界一向有史學、史才、史識之道,但作為歷史學家的帕金森先生,與自己的同行相比,更具有面對真實的勇氣和對歷史、社會的責任感。
  • 《心智突圍》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3步教你超越自我
    對於以上的現象,《心智突圍》這本書中是這樣描述的:自我設限源自那些掩藏於恐懼之下的限制性的心智模式。而墨西哥的鸚鵡也是如此,在它們的內心裡一直有一根看不到的鎖鏈限制了它們的行為,讓它們不能離開那根棍子。墨西哥鸚鵡這種做法是在自我設限,它們如果想要飛翔就要打破這種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正如《心智突圍》這本書裡說的: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
  • 公務員面試中的50個原理,帕金森定律、海潮效應,開拓思維多得分
    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痺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用來解釋官場的形形色色。
  • 讓西方哲學發生歷史轉向的三個牛人,個個思想深遠,影響廣博!
    西方哲學史乃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西方哲學家連續性思考並共同關注的哲學問題的結果。不管哲學家們對哲學問題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異的結論,他們思考的對象卻是共同的。這一對象包含著三個不同的側面:第一,個人面對的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中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第二,作為個人反思對象的自我以及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第三,溝通個體與外部世界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關係的媒介物,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語言以及蘊涵在語言中的語法、語義、和邏輯問題。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現象學大師胡塞爾認為,人的「意向性」僅僅局限於「觀念」世界,無法達到外部世界;但胡塞爾又努力拉近「意向性」和外部世界的關係。比如他提出「主體間性」概念即是為了溝通「意向性」和外部世界的關係。胡塞爾的「外部世界」概念依然包含「物自體」的影子。在胡塞爾看來,「外部世界」雖然客觀存在,但「意向性」無法與之實現完全溝通,只能藉助其他理解方式,如想像性的「隱喻」等。
  • 什麼是「帕金森定律」?
    這裡說的「帕金森」不是帕金森疾病,而是「大企業病」、「官場病」、「組織麻痺症」的別稱。「帕金森定律」,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們用來解釋組織或者官場內,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以及結果。
  •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你知道幾個?
    目前公認為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以宗教為基礎,以各自的思想特點為分水嶺,世界上的哲學體系又可分為三大類,都哪三大類呢?一起來看。1,西方哲學以古希臘哲學起源為代表的西方哲學,以自然科學和神學為出發點,重視理性和邏輯,以實驗和科學分析為核心方法。其目的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最終走向的是一條科學理性之路。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一個中國人對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解讀
    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西方第一個提出這三個終極問題的大哲學家,   也許就像我們古代那些偉大的哲學家一樣,   都是為了答疑解惑,啟迪思考。   譬如,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提到過: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什麼是宇宙的三大定律?
    什麼是宇宙的三大定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否定之否定」、這三大規律就是宇宙 三大定律!一、宇宙第一定律(對立統一規律)宇宙中一切事物(事件和物質)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對立統一規律存在於一切事物的運動 變化發展之中,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它們之間是連續的過程,雙方始終會有 一方處於優勢,並且始終趨向於平衡之中。
  • 牛頓三大定律是墨子發現的,他只是個搬運工。
    本文作者:盛京楊員外牛頓與蘋果樹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文中說牛頓被蘋果砸了頭,然後獲得靈感,發現了重力學定律。事情要真是如故事說的那樣,那牛頓一定是練過類似&34;之類的武功,不然解釋不了人的腦袋被在樹上的蘋果砸了,不僅沒事,還能砸出靈感,中國諸如此類的荒唐故事實在太多了。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欲、聲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飢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聲色之好。但這種本能如果任其發展,不加約束,就必然要產生爭奪、殘殺等邪惡的事情,造成社會混亂,因此他認為人性本惡。在對人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荀子則以一種冷峻嚴厲的目光審視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理想主義的一翼,荀子則代表儒家現實主義的一翼。
  • ...蓬佩奧|凱莉·克拉夫特|川普|自我設限|蔡英文當局|直新聞
    直新聞:美國務卿蓬佩奧近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宣稱美方將解除以往在與臺灣進行接觸時的自我設限,你對此怎麼看?蓬佩奧說要解除全部對「美臺」官員接觸的「自我設限」,這顯然是歷史不及格的表述。事實上,所謂「美臺交往」不涉及官方層級,是中美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政治共識,明確寫入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一的《中美建交公報》。公報明確寫明: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僅保留與臺灣的非官方往來。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的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引進契合了我國思想解放的現實需要,對我國改革開放實踐,尤其是對我國哲學學科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論域的積極影響在於,它促使了國內學者後形上學世界觀的形成、批判性哲學思維方式的塑造,並且提供了新興哲學論題,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也有消極方面。我們應該在充分肯定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克服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 哲學思維的三大特點
    哲學思維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學的抽象性是一種「形而上」的,將人類的抽象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無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學思維對命題和對象進行帶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學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頭不僅僅是「對外」的,即針對一切外部對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時也是「對內」的,即針對批判著的思想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