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定律」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智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在21世紀的今天,這三大定律依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領悟這三大定律,一定會對你的人生產生積極影響,使你受用一生,或許還能改變你的命運。下文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三大定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墨菲定律
20世紀40年代,美國一個名字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在取笑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黴鬼的時候,隨意說了這麼一句話:「假如一件事情有可能會被弄糟的話,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令人驚奇的是,這句話被迅速傳播開來,並擴散到世界各地。在擴散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句話逐漸失去了它取笑人的初衷,演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有一種最受歡迎的形式是:「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著名的「墨菲定律」就是這樣誕生的。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人類儘管越來越聰明,但有些不幸的事故總還是會發生的。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一大弱點就是容易犯錯誤,它並不以科技的進步為轉移。而且,隨著人類解決問題的手段越來越高明,面臨的麻煩、所犯的錯誤也就會越來越嚴重。
墨菲定律給我們帶來的積極啟示是,這個世界是由正確與錯誤組成的。錯誤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正確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發生一樣,錯誤的不請自來也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命運。但錯誤並不總是壞事,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因此,錯誤往往是成功的跳板。
二、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源於英國著名學者西裡爾·諾斯古德·帕金森於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常被用來解釋企業中的官僚習氣。帕金森定律具體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和後果:一個不稱職的管理者,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條是退位讓賢;第二條是尋找能力強的助手;第三條是任用比自己水平更低的兩個人當助手。對於大多數不稱職的管理者來說,他們是不會選擇第一條路的,因為那樣會喪失權力;第二條路也很少有管理者走,因為那樣會給增加一個強大的對手;那麼,就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水平更低的助手分擔了管理者的工作,他自己則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自己水平不夠,也就相仿管理者,再為自己找來兩個水平更低的助手。以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龐雜、冗員過多、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體系。帕金森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看上去都很忙,但組織效率會越來越低下。所以,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帕金森定律主要適用於企業管理,但在其他涉及組織、團隊和集體的機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即使對普通人而言,也是應該予以學習和領悟的。
三、彼得定律
彼得定律源於著名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於1969年出版的《彼得原理》一書,彼得提出:一般來說,人們在某個職位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後,就很可能會被晉升到更高一級的職位上,並一直被晉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如此,就會導致組織裡面的全部職位都被那些無法勝任其職的人所佔據。而在新的職位上,被晉升者往往使用的還是他們在原先低一級或幾級崗位上使用的老經驗和老辦法,這明顯在更高的職位上是不適用的。由此,就導致了整個組織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都出線明顯下降,而且,彼得指出,組織中的任何人,遭遇都會是這樣的。彼得定律應用廣泛,包括企業組織、行政組織、宗教組織、教育組織等各界人士在內,都會遇到崗位適應的問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彼得原理的困擾。彼得原理對管理者而言,最大的啟示是,在提拔員工或幹部時一定要著眼於潛力,要高度重視人與崗的匹配,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並不能作為提升的唯一理由,關鍵還是是要看到他是否能在更高的職位上發揮出能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