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克卜勒是德國的一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佔星家
17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
他最出名的是他的行星運動定律
此外,他還發明了一種改進的版本的
折射式望遠鏡(克卜勒望遠鏡)
關於他在天文方面的貢獻
▼
克卜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分別是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和周期定律。這三大定律可分別描述為:所有行星分別是在大小不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在同樣的時間裡行星向徑在軌道平面上所掃過的面積相等;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這三大定律最終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1604年10月,克卜勒在天空中發現了一個新的發光體。這也是一顆肉眼能夠看得見的超新星,編號: SN 1604,或稱克卜勒超新星,位於銀河系內的一顆超新星,位置在蛇夫座內,肉眼可見。
1609年克卜勒發表了《天文學中的光學》一書。同年伽利略發明了一架折射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由一塊凸鏡作物鏡和一塊凹鏡作目鏡組成,它成正像,但出射光瞳在目鏡與物鏡之間,視場小且不易安裝瞄準叉絲,在天文觀測中用途不大。克卜勒深入研究並闡釋瞭望遠鏡的原理,對摺射望遠鏡作了重大改進,設計了克卜勒望遠鏡。他以凸透鏡作目鏡,使出射光瞳在目鏡外面,能獲得較大視場,也可方便地安置瞄準叉絲。1613年製造出第一架克卜勒望遠鏡,。此外,幾乎所有的折射式天文望遠鏡的光學系統都為克卜勒式。
克卜勒晚年根據他的行星運動定律和第谷的觀測資料編制了一個行星表,為紀念他的保護人而定名為《魯道夫星表》。這是他當時最受人欽佩的功績,表中列出了1005顆恆星的位置。由此表可以知道各行星的位置,其精確程度是空前的,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它仍被視為天文學上的標準星表。
他還發表了《哥白尼天文學概要》一書,闡發了哥白尼的理論,敘述了他個人對宇宙結構及大小的看法。該書論及日月食甚詳,記述1567年的日食為「四周有光環溢出,參差不齊」,由此可見這不是日環食,而是日冕現象。不久他又出版了《彗星論》一書,他認為彗星的尾所以總背著太陽,是由於太陽光排斥彗頭物質所致。
為了紀念克卜勒的功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將1134號小行星命名為克卜勒小行星。
美國宇航局發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3月6日22時50分(北京時間7日11時50分),世界首個用於探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飛行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1971年德國發行的克卜勒紀念郵票
《宇宙的奧秘》(Mysterium cosmographicum,1596)
《關於佔星術更堅實的基礎》(De Fundamentis Astrologiae Certioribus,On Firmer Fundaments of Astrology; 1601年)
《天文學的光學部分》(Astronomiae Pars Optica,1604)
《蛇夫座腳部的新星》(De Stella Nova in Pede Serpentarii,1606)
《新天文學》(Astronomia nova,1609)
《第三方調解》(Tertius Interveniens,1610年)
《與星夜信使的對話》(Dissertatio cum Nuncio Sidereo,1610年)
《折射光學》(Dioptrice,1611)
《六角的雪花》(De nive sexangula,1611年)
《編年紀選集》(Eclogae Chronicae,1615年,和《與星夜信使的對話》一起發表)
《哥白尼天文學概要》(Epitome astronomiae Copernicanae,從1618-1621年分三部分發表)
《世界的和諧》(Harmonices Mundi,1618)
《宇宙的神聖秘密》(第二版,Mysterium cosmographicum,1621年)
《魯道夫星表》(Tabulae Rudolphinae,1627)
《夢》(Somnium,1634年)
參考:百度百科;《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