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他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2020-12-04 中庸歷史科

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他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分別是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和周期定律,這三大定律可分別描述為:所有行星分別是在大小不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在同樣的時間裡行星向徑在軌道平面上所掃過的面積相等;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這三大定律最終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最可靠的證據,同時他對光學、數學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是現代實驗光學的奠基人。

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林茨為戰亂所擾,克卜勒受義大利波倫亞大學之聘任教三年(1618—1621)。此期間他發表了《哥白尼天文學概要》一書,闡發了哥白尼的理論,敘述了他個人對宇宙結構及大小的看法。該書論及日月食甚詳,記述1567年的所謂「日食」為「四周有光環溢出,參差不齊」,由此可見這不是日環食,而是日冕現象。不久他又出版了《彗星論》一書,他認為彗星的尾所以總背著太陽,是由於太陽光排斥彗頭物質所致。這是提前兩個半世紀預言了輻射壓力的存在。

克卜勒晚年根據他的行星運動定律和第谷的觀測資料編制了一個行星表,為紀念他的保護人而定名為《魯道夫星表》。星表出版需大筆資金,雖然威尼斯共和國支付了其中的大部分,但籌集餘額仍給他帶來不少麻煩。後來皇家財政機關予以補助,星表才得以在1627年印行。這是他當時最受人欽佩的功績,由此表可以知道各行星的位置,其精確程度是空前的,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它仍被視為天文學上的標準星表。1629年他出版了《1631年的稀奇天象》一書,預報了1631年11月7日水星凌日現象。至於他推算的金星凌日因發生在夜間,西歐看不到。在他的遺稿中尚有《新天文集》一書未及整理出版。

在蒂賓根大學畢業後,克卜勒在格拉茨研究院當了幾年教授。在此期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天文學著作(1596年)。雖然克卜勒在該書中提出的學說完全錯誤,但卻從中非常清楚地顯露出他的數學才能和富有創見性的思想,於是偉大的天文學家泰修·布拉赫邀請他去布拉格附近的天文臺給自己當助手。克卜勒接受了這一邀請,1600年1月加入了泰修的行列。泰修翌年去世。克卜勒在這幾個月來給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久聖羅馬皇帝魯道夫就委任他為接替泰修的皇家數學家。克卜勒在餘生一直就任此職。

作為泰修·布拉赫的接班人,克卜勒認真地研究了泰修多年對行星進行仔細觀察所做的大量記錄。泰修是望遠鏡發明以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仔細、最準確的觀察家,因此他的記錄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克卜勒認為通過對泰修的記錄做仔細的數學分析可以確定哪個行星運動學說是正確的:哥白尼日心說,古老的託勒密地心說,或許是泰修本人提出的第三種學說。但是經過多年煞費苦心的數學計算,克卜勒發現泰修的觀察與這種三學說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滅了。

他在1609年發表的偉大著作《新天文學》中提出了他的前兩個行星運動定律。行星運動第一定律認為每個行星都在一個橢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轉,而太陽位於這個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運動第二定律認為行星運行離太陽越近則運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這樣的方式變化: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連線在等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十年後克卜勒發表了他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行星距離太陽越遠,它的運轉周期越長;運轉周期的平方與到太陽之間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克卜勒定律對行星繞太陽運動做了一個基本完整、正確的描述,解決了天文學的一個基本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這樣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當時克卜勒沒能說明按其規律在軌道上運行的原因,到17世紀後期才由艾薩克·牛頓闡明清楚。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些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克卜勒無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克卜勒也是近代光學的奠基者,他研究了針孔成像,並從幾何光學的角度加以解釋,並指出光的強度和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克卜勒也研究過光的折射問題,1611年發表了《折光學》一書,最早提出了光線和光束的表示法,並闡述了近代望遠鏡理論,他把伽裡略望遠鏡的凹透鏡目鏡改成小凸透鏡,這種望遠鏡被稱為克卜勒望遠鏡。

克卜勒也研究過人的視覺,認為人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所發出的光通過眼睛的水晶體投射在視網膜上,闡明了產生近視和遠視的成因。克卜勒還發現大氣折射的近似定律,最先認為大氣有重量,並且說明了月全食時月亮呈紅色是由於一部分太陽光被地球大氣折射後投射到月亮上而造成的。1630年11月,克卜勒在雷根斯堡發高熱,幾天後在貧病中去世,葬於當地的一家小教堂。他為自己撰寫的墓志銘是:「我曾測天高,今欲量地深。我的靈魂來自上天,凡俗肉體歸於此地。」

克卜勒在物理學特別是光學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1604年他的《對威蒂略的補充,天文光學說明》一書問世。威蒂略(1220—1270)是中世紀著名的波蘭物理學家,著有《物理學》、《光學》等書,闡述了文藝復興以前最重要的光學理論。克卜勒在此基礎上又作了發展,他描述了人的視覺的形成過程,揭示了視網膜的作用,指明了近視和遠視的原因。雖然早在1299年佛羅倫斯的阿瑪蒂就發明了矯正視力的眼鏡,但直到克卜勒才解釋了這些彎曲的小玻璃片的作用。他對視覺的分析,給了解眼器官的結構和機能打下了基礎。

1609年克卜勒發表了《天文學中的光學》一書。同年伽利略發明了一架折射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由一塊凸鏡作物鏡和一塊凹鏡作目鏡組成,它成正像,但出射光瞳在目鏡與物鏡之間,視場小且不易安裝瞄準叉絲,在天文觀測中用途不大。克卜勒深入研究並闡釋瞭望遠鏡的原理,對摺射望遠鏡作了重大改進,設計了克卜勒望遠鏡。他以凸透鏡作目鏡,使出射光瞳在目鏡外面,能獲得較大視場,也可方便地安置瞄準叉絲。1613年製造出第一架克卜勒望遠鏡,至十七世紀中葉已為天文學家普遍採用。克卜勒關於望遠鏡的理論,寫在1611年出版的《光學》一書中。

克卜勒在說明望遠鏡原理時,看到光從已知光源以球面輻射出來,直覺地提出了光度隨距離減弱的平方的反比律,他覺得介質的折射力與介質的密度成正比,但是英國數學家哈略特向他指出,油比水的折射力大,但是油比水的密度小。正確的光的折射律是由萊頓的一位數學教授威裡布裡德·斯涅爾(1591—1626)於公元1621年發現的。

克卜勒最先認為大氣有重量,並正確解釋了月全食時月亮呈紅色是因太陽光經過大氣折射後投射到上面而造成的。他首先把潮汐同月球的活動聯繫起來,第一次宣布地球以外的行星也是物質的、不完美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但不知什麼原因,他的朋友伽利略卻不接受他關於潮汐的理論。

1611年克卜勒即興寫了一本未完成的書:《六角形的雪》。通過對六角的雪的觀察使他得出了對稱的觀念,並推想到雪是由許多球體緊密堆積而成。這本書可視為晶體學的發軔。

克卜勒在幾何學中也有獨到的建樹。1615年他發表了《葡萄酒桶的立體幾何》,這本書被稱為人類創造球面、體積新方法的靈感源泉。在這本書中,克卜勒用無窮大和無窮小的概念來代替古老而煩瑣的窮竭法,他設想一個由無數個三角形構成的圓,其中每個三角形的頂點都處在圓心,圓周是由它們無窮小的底邊構成。同樣,圓錐體可以看成是由大量具有共同頂點的稜錐體所構成,圓柱體是由大量稜柱體所構成,這些稜柱體的底邊構成圓柱體的底邊,它們的高就是圓柱體的高。克卜勒採用這些觀念得出了一些古人辛辛苦苦極難得到的結果。他的方法中雖缺少關於極限的明確概念,和有效的求和方法,但可導致正確的結果,他的方法給數學家開闢了一個廣闊的思考園地。

克卜勒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創者之一。在天文學方面如果沒有他,日心說的命運當時將是不確定的。他的三大定律奠定了經典天文學的基石,為牛頓數十年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鋪平了道路。他在科學研究中一貫堅持尊重事實的嚴肅態度,當他發現設想與事實不符時,就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它們。但他畢竟是中世紀與近代交替時期的人物,思想上必然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克卜勒對天文學的貢獻幾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事實上從某些方面來看,克卜勒的成就甚至給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更富於創新精神。他所面臨的數學困難相當巨大。數學在當時遠不如今天這樣發達,沒有計算機來減輕克卜勒的計算負擔。

從克卜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來看,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點被忽略,甚至差點被伽利略這樣如此偉大的科學家所忽略(伽利略對克卜勒定律的忽視特別令人感到驚奇,因為他倆之間有書信往來,而且克卜勒的成果會有助於伽利略駁斥託勒密學說)。如果說其他人遲遲不能賞識克卜勒成果的重大意義的話,他本人是會諒解這一點的。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悅時寫道:「我沉湎在神聖的狂喜之中……我的書已經完稿。它不是會被我的同時代人讀到就會被我的子孫後代讀到──這是無所謂的事。它也許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會有一個讀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個人理解他的作品。」

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歷程,克卜勒定律的意義在科學界逐漸明朗起來。實際上在17世紀晚期,有一個支持牛頓學說的主要論點認為克卜勒定律可以從牛頓學說中推導出來,反過來說只要有牛頓運動定律,也能從克卜勒定律中精確地推導出牛頓引力定律。但是這需要更先進的數學技術,而在克卜勒時代則沒有這樣的技術、就是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克卜勒也能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出行星運動受來自太陽的引力的控制。

相關焦點

  • 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發現者——克卜勒
    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 《崩壞3》克卜勒聖痕故事 行星運行三大定律介紹
    導 讀 崩壞3克卜勒聖痕故事 行星運行三大定律,克卜勒是1.5版本的新聖痕,也在新版本推出的第一周就入駐精準補給
  • 【科學科普】克卜勒三大定律
    約翰尼斯·克卜勒(1571-1630年),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即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這三大定律最終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最可靠的證據。
  • 科技日曆丨一位德國天才天文學家逝世 留下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啟迪後人
    科技日曆丨一位德國天才天文學家逝世 留下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啟迪後人  Emma Chou • 2019-11-15 14:40
  • 世界上最」牛「之一的克卜勒三大定律
    約翰尼斯·克卜勒(1571-1630年),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即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這三大定律最終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最可靠的證據。
  • 優美和諧的數學詩歌——克卜勒三大定律的發現
    數學被稱為上帝書寫宇宙奧秘的文字,無數科學家,當然包括數學家在內,為發現、解讀這文字細探窮究,用盡了畢生的心血,同時自身也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與滿足。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定律之開先河者,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 是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確定克卜勒三大定律,精確描述了行星運動的真實軌跡,被時人稱為「天空立法者開。
  • 高中物理 | 6.1行星的運動(克卜勒三大定律)詳解
    阿里斯塔克是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動論》一書中,對日心說提出更具體的論述和數學論據;布魯諾、伽利略是為之奮鬥的人;克卜勒是提出行星圍繞恆星做橢圓運動的運動規律的人。德國物理學家克卜勒繼承和總結了他的導師谷底的全部觀測資料及觀測數據,也是以行星繞太陽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模型來思考和計算的,因為不管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都把天體運動看的很神聖,認為天體運動必然是最完美的最和諧的勻速直線運動
  • 藍少科學:細說克卜勒三大定律,感受古代天文學家的智慧
    在第谷的模型中.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周圍是太陽和月亮,而其他五個行星是太陽的衛星,在太陽的帶動下繞著地球旋轉。而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卻是日心說的擁護者。1600年,他來到了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臺,對火軌道研究了三個月。當時第谷的觀測經度已經達到了1',也就是一度的1/60,這已經是望遠鏡發明前的最高水準了。
  • 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一定律
    依據該學說,行星繞著圓形的軌道運行。哥白尼認為軌道應是「沒有缺憾的」,而圓形是最完美的形狀,所以他認為行星繞著太陽運行的軌道也是圓形的。這是一種沒有科學依據的主觀臆斷。過了66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經過研究,發現了哥白尼學說中的錯誤。1571年,克卜勒在威爾鎮出生,後來,他成功進入了斯柯達學院。
  • 開啟天文學新篇章: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1609年,一位名叫約翰內斯·克卜勒的德國數學家,發現了行星距太陽的距離和行星的軌道周期之間,存在一種簡單關係。圖:克卜勒,來源:Wikipedia這個關係成為了未來舉世聞名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基礎。
  • 你還記得克卜勒三大定律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憶一下克卜勒發現的偉大定律。在1609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發表了第一和第二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是克卜勒利用他老師第谷二十年的天文觀測數據,經過十年的計算,才得出的結論。克卜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所處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克卜勒第二定律:行星和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掃過的面積相同。十年的數據計算只是個開始,時間來到了1619年,克卜勒又經過十年的數據計算,發表了第三定律。
  • 證明克卜勒三大定律
    近代天文學的開山之作,克卜勒三大定律是一個最為光輝的例子。可是第谷的大量極為精確的天文觀測資料,為克卜勒的工作創造了條件,他所編著經克卜勒完成,於1627年出版的《魯道夫天文表》(Rudolphine Tables)成為當時最精確的天文表。可是當時不論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都認為行星作勻速圓周運動。但克卜勒發現,對火星的軌道來說,任何的方法都不能推算出同第谷的觀測相吻合的結果。
  • 從克卜勒三大定律到大數據分析
    一、克卜勒三大定律克卜勒定律是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提出的關於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 他被稱為「天空立法者」,細說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
    他們像性格秉性完全不相同的孩子,按照自己的個人喜好,運動起來各不相同,但是在看似不同的運行方式背後,這八個兄弟姐妹卻遵守著同樣的紀律,而最早發現行星運動定律的人,就是17世紀歐洲著名的天文學家克卜勒。科學定律可不是像童話故事那樣,能夠在頭腦中憑空編造出來,相反,科學定律都必須建立在大量的觀察事實之上。
  • "天空的立法者",天文學家克卜勒,啟示多多
    德國傑出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作為第谷·布拉赫的接班人,克卜勒認真地研究了第谷多年對行星進行仔細觀察所做的大量記錄。第谷是望遠鏡發明以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克卜勒認為通過對第谷的記錄做仔細的數學分析可以確定哪個行星運動學說正確的:哥白尼日心說,古老的託勒密地心說,或許是第谷本人提出的第三種學說。但是經過多年煞費苦心的數學計算,克卜勒發現第谷的觀察與這三種學說都不符合,他的希望破滅了。最終克卜勒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他與第谷、拉格茨·哥白尼以及所有的經典天文學家一樣,都假定行星軌道是由圓或複合圓組成的。
  • 你知道克卜勒和他的三大定律,但你卻不了解他的偉大
    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尤其是最後一個,牛頓從中推導出了兩個質量物體之間的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萬有引力公式中最關鍵的一點。他的偉大之處在於,克卜勒是第一個敢於打破2000年來人類對天球理論模型的那種毫無置疑的崇拜,以及對勻速圓周運動的那種毫無道理的喜愛與偏見。
  • 你知道克卜勒和他的三大定律,但你卻不了解他的偉大
    約翰尼斯·克卜勒家喻戶曉,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出現在了我們的教科書裡。我們知道他用非常簡潔的軌道模型規定了太陽系行星運動規律,首次為人類完整的刻畫了一個完美、合理,與觀測數據相符的太陽系行星運動方式。這一切都寫在了他提出的三大定律中。
  •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證明
    為了紀念他,這三個定律被命名為克卜勒定律。這對當時的天文學家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哥白尼模型中行星遵循完美的圓形軌道仍然被廣泛相信。天文學和物理學之間的聯繫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出於神秘和精神上的原因,人們認為行星軌道應該是圓的,因為圓被認為是完美的形狀,而天空是神聖完美的領域。
  • 「天空立法者」克卜勒,三大定律制定九重天上的秩序
    最終,他發現問題的所在,第谷、拉格茨·哥白尼以及所有的經典天文學家一樣,都認為天體的運動是最完美的,都假定行星軌道是由圓或複合圓組成的。天體的運動是最完美的、最和諧的勻速圓周運動。克卜勒花費數月的時間來進行複雜而冗長的計算,以證實他的學說與第谷的觀察相符合。最終,他於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學》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兩條定律,又於1618年,發現了第三條定律。克卜勒三大定律的提出,徹底摧毀了託勒密複雜的宇宙體系,完善並簡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 第四篇 克卜勒三大定理的產生
    第谷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用肉眼觀測的天文學家。谷早在十三歲時就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他原來打算研究神學,但在1560年他觀察了日食,於是轉向研究天文學和數學。後來他到德國受到進一步的培養和教育。1576年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將汶島賜予他作為新天文臺臺址,並許諾他一筆生活費。於是,第谷在丹麥與瑞典間的汶島開始建立「觀天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