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美國務卿蓬佩奧近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宣稱美方將解除以往在與臺灣進行接觸時的自我設限,你對此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吳蔚:蓬佩奧身上一度有過幾個標籤,「川普的第一忠臣」、「史上最差國務卿」,隨著川普這位美國政治新星迅速地「糊」了,蓬佩奧也見風使舵地撕開了「第一忠臣」的面具,在任期的最後時刻,專心致志地做好只有「史上最差國務卿」才能做出來的蠢事。
蓬佩奧說要解除全部對「美臺」官員接觸的「自我設限」,這顯然是歷史不及格的表述。事實上,所謂「美臺交往」不涉及官方層級,是中美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政治共識,明確寫入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一的《中美建交公報》。公報明確寫明: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僅保留與臺灣的非官方往來。所以,美國政府一直以來與臺灣地區進行民間交流所秉持遵守的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精神,並不是什麼所謂的「自我設限」。蓬佩奧選擇性地無視歷史,選擇性遺忘外交常識,說他是「史上最差國務卿」可一點也不冤枉。
直新聞:那麼對於美國將派出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竄訪臺灣一事,你怎麼看?中方會採取什麼手段予以回擊呢?
特約評論員 吳蔚:克拉夫特即將竄訪臺灣一事非同小可,但如果冷靜分析一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此事未必像蓬佩奧描述得那樣「繪聲繪色」。
首先我們來看克拉夫特何許人也。作為小布希的堅定支持者,凱莉·克拉夫特在2007年被派往聯合國擔任常駐副代表。在美國2016年大選時,凱莉與他的丈夫一度支持的是盧比奧,但隨著川普的異軍突起,克拉夫特夫婦很快心領神會地將兩百萬美金打到了川普陣營的募捐池裡。在凱莉的政治發跡史裡有一位關鍵先生,那就是現在的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在他的多次舉薦下,凱莉·克拉夫特於2017年6月被川普任命為駐加拿大全權大使。至於她在2019年2月接替妮基·黑利出任常駐聯合國代表則是後話了。客觀地講,川普總統四年任期裡,對聯合國這樣的國際舞臺並不感冒,在人選的物色上甚至帶著「酬庸」色彩。
回溯了克拉夫特的發跡史,我們會發現,她在美國外交戰線上的能見度其實相對有限。考慮到川普與拜登的換屆是政黨輪替式的「改朝換代」,而非川普勝選後的第二任期,克拉夫特能與蔡英文當局展開的談話就不太可能是「承上啟下」的務實內容,更像是到站下車前的「走馬觀花」,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另一方面,我相信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蓬佩奧肯定想擼袖子自己去。這反過來也證明,在華盛頓仍然有一股理性的力量在規勸管束著蓬佩奧,讓這位「史上最差國務卿」無法對中美關係造成進一步嚴重的結構性損害。
至於中方的回擊方式,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已經給出了明確表態: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主權、安全利益。美方必將為其錯誤行為付出沉重代價。
在此我也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對於川普政府內少數反華政客不斷上演「最後瘋狂」,其目的其實非常明確,那就是給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埋雷,進一步提高中美關係戰略回調的政治成本。既然對手的目標如此清晰,我們在進行回擊的時候也要注意精確打擊,萬不可動怒跳入對手挖好的坑裡。
蓬佩奧妄圖藉助臺灣問題在幹涉香港事務上反將一軍,換個角度看這也是主動給中方提供了一個重申底線、劃明紅線的機會。中方的一系列反制動作將有助於規勸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香港事務上的取態。這種下後手棋「後發制人」的節奏,也恰恰是中國外交戰線一直以來最擅長的領域。
直新聞:我們看到,蔡英文當局對川普政府在最後關頭的所謂激進「友臺動作」,還是給予了高度評價,自詡所謂「臺美關係持續升溫」,你對此又如何評價?
特約評論員 吳蔚:我一直就說:蔡英文與民進黨這群人的格局也就這巴掌大小,成不了氣候。在我看來,川普政府在政權交接的最後關頭十分反常地打「臺灣牌」,最該感到惶恐的恰恰是民進黨執政當局。因為這進一步表明,「臺美」勾連、挾洋自重這輛註定走向毀滅的戰車,油門與剎車都不由臺灣方面掌控。如今車速過快,蔡英文當局只能故作鎮定,陪著笑臉,握緊把手,祈禱下一個路口千萬不要翻車。這就是自甘墮落,充當「洋大人」棋子的悲哀之處。
克拉夫特竄訪臺灣一事,對蔡英文當局來說同樣也不見得是什麼好消息。在共和黨執政的最後時間裡動作頻頻,讓民主黨人接盤後可供操作的餘地變得狹窄起來。最令蔡英文不安的,恐怕還是她耗費精力財力的華盛頓遊說團隊一直沒能成功敲開拜登的門。此刻與川普政權走得越近,反而越不利於與拜登拉近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講,川普政府又何嘗不是在給蔡英文當局挖坑?更悲哀的是,蔡英文當局選擇將計就計,「喪事喜辦」,自詡所謂「臺美關係持續升溫」,將全部希望寄託於幾天後在亂局與撕裂中登場的拜登政府身上。說來說去,還是一個「賭」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