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突圍》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3步教你超越自我

2021-01-14 靜靜喝糖水

我們都見過家養的鸚鵡,這種鸚鵡如果不放在籠子裡,一般都會有一根鐵鏈拴著它的腳,防止它飛走。但其實不是所有的鸚鵡都是這樣的,墨西哥的鸚鵡就是例外。

墨西哥的鸚鵡剛出生沒多久就會被放置在一根棍子上,然後訓練它的人會突然一下把棍子抽走,而這時的鸚鵡就會掉下來。接著又讓鸚鵡站在棍子上,又抽走,再讓它摔下來。這樣的動作重複無數次。

而我們可以發現,鸚鵡會為了防止自己掉下來,它會牢牢地抓住那根棍子,直到你再怎麼抽棍子,它都不會掉下來。這時候的鸚鵡對於不抓緊這根棍子有一種強烈的恐懼感,它的整個心智空間都已經被這種恐懼填滿了。

因此,當鸚鵡長大會飛之後,它已經被「不抓緊棍子就會摔下去」的恐懼意識和風險意識控制住了,所以無論它們面對著什麼,它們都不會鬆開那跟棍子。

最後,墨西哥的鸚鵡並不需要一根真實的鐵鏈,因為一根隱形的鐵鏈已經佔據了它的心智,牢牢地拴住了它的腳。

對於以上的現象,《心智突圍》這本書中是這樣描述的:自我設限源自那些掩藏於恐懼之下的限制性的心智模式。而墨西哥的鸚鵡也是如此,在它們的內心裡一直有一根看不到的鎖鏈限制了它們的行為,讓它們不能離開那根棍子。

墨西哥鸚鵡這種做法是在自我設限,它們如果想要飛翔就要打破這種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正如《心智突圍》這本書裡說的: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

《心智突圍》圍繞定位、認知、心境三大主題展開,提出重新定位、升級認知、自我精進、發掘潛力以及自我重塑等五個步驟來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

這本書的作者Windy Liu 畢業於武漢大學,曾任世界500 強企業測試負責人,是36 氪特邀作者,還是人民日報《民生周刊》的籤約作者。

作者在書中提到「個人成長從不需要外部工具的加持。與其讀懂趨勢,不如先讀懂自己的心;想要突破外界的限制,不如先突破 「看不見」的操縱者——心智系統。」只有重塑心智系統,才能重啟自由的人生!

一、由內而外地打破自我設限:3步教你如何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自己: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目標都不會實現;雖然你認為目標有可能實現,但卻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結果;或者是自我認同感低,喜歡把自身的缺點無限放大等。

這其實是犯了「沒有希望」「無能為力」和「沒有價值」的限制性心智模式,這會讓我們無意識地相信一些假設和前提,從而給自己的人生設置障礙。

正如墨西哥的鸚鵡一樣,它們覺得鬆開那根支撐它們的棍子就等於是讓自己摔倒,所以它們無腦地相信著不摔倒就要牢牢地抓住,這樣的心智模式讓它們永遠地和藍天白雲失去了聯繫。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打破限制我們心智的模式呢?要打破自我設限就要從內而外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這樣你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才能突破角色的邊界限制,為自己設定新的處事原則。

要做到從內而外地打破自我設限,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來實現:

1、發掘自身優勢:做自己喜歡做擅長做的事

德魯克曾說:「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從事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幹不了的事情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掘自身優勢,做自己喜歡做且擅長做的事,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樂此不疲地堅持下去。當你做的事情是你內心真正擅長又有優勢的東西時,這樣東西可以是你的某項知識技能、個性或者價值觀等,你才會不知疲倦地做下去。

那麼我們要如何去發掘自身的優勢呢?

第一可以做一些科學的性格、優勢測試。例如九型人格自測、MBTI(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測試等,這會讓你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第二是向值得信賴的朋友、同事和家人尋求反饋。這些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會以他們的眼光來評價真實的你。

第三是尋求你的高光時刻。回想你最好的時刻是怎麼獲得的,詢問自己是如何做到的,這樣的反問會幫助你找到自身潛藏的優勢。

第四是回饋分析法。所謂的回饋分析法就是每當做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12個月後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這樣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勢在哪裡。

2、重新定義你的角色身份:根據優勢,確定明確的目標

從第一步中找到了自己的優勢,你在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時就容易收穫成就感。接著第二步就是利用自己的優勢與他人的需求相結合,確定自己的目標,構建自己的價值。

如果自己的優勢和他人的需求不關聯,對社會也沒有貢獻,那麼你的優勢對他人來說毫無價值。

因此,最好的個人定位就是將自身優勢、個人目標和他人需求三者的統一。面對自身優勢,你需要思考:怎樣利用這個優勢來創造價值?如何憑藉這個優勢來滿足某個社會需求?如何將優勢與市場以及未來的趨勢聯繫起來?

例如你擅長畫畫,將來想成為畫家,那麼成為畫家這個目標有沒有讓你獲得價值感,有沒有滿足社會的需求,如何讓畫畫和市場的發展結合起來?這些都是你要思考的問題。

3、拓展能力資源層:確定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清單,積累經驗

在第二步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後,第三步要做的就是圍繞自己的目標確定相應的知識、技能和資源,拓展自己的「能力資源層」。

如何確定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呢?可以從招聘信息中獲取,也可以向行業內的同行和大牛學習,最終確定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清單,並且需要積累一定的經驗。

以上三個方法就是探索自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打破自我設限,重構自己的心智和人生。讓自己的人生變得不再黯淡而是充滿動力。

二、《心智突圍》:打破自我設限,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長體驗

墨西哥的鸚鵡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人類訓練得害怕鬆開腳下的棍子,所以即使沒有鎖鏈捆著它們,它們也不敢飛走。如果它們嘗試著鬆開棍子,張開翅膀,它們或許就能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我們人類也是一樣的,不能因為害怕某些事情,所以一直不敢去做,當我們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限制住我們自己的,一直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那根「棍子」。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總是會有很多人很多事與我們的認知和內心發生衝突,這時候我們要勇敢地打破自我設限。當這個世界上沒有我們害怕的事情、沒有我們害怕的人,沒有我們害怕的後果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突破了自我的限制。

打破自我設限,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長體驗。敢於打破自我的人,總是會有很多的裂痕,但那又怎樣呢,萬物皆有裂痕,裂痕恰恰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擊以上「看一看」,相信這本書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成長和人生體驗,要想得到成長就要多看書,這本心理系的書籍非常適合想要改變的你們。

相關焦點

  • 突破「自我設限」,成就人生高度
    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認可與實現訴求,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羈絆與欲求,是我們走完人生之路的信念與使命。然而很多人面對現實生活卻充滿了約束感與退縮心理。他們往往默認設置一個「心理高度」限制,為自我加上了層層枷鎖,給自己套上了「金鐘罩」,讓心智停留在「舒適圈」,從而固步自封,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死循環。
  • 那些能「心智突圍」的人,都掌控了人生的選擇權
    windyliu在《心智突圍》一書中幫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發現自己總是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幾乎所有的人生困局,都來自於心智系統的失靈,只有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重構心智,才是走出困局的關鍵。本書作者windyliu曾任世界500強企業測試負責人,36氪特邀作者,人民日報《民生同行》籤約作者,公眾號「自言稚語」主理人,他一直走在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路上。
  • 看《心靈奇旅》有哪些人生信條?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差異如此之大的CP,互利互助相愛相殺看點十足,最終成就完美人生。可是走出電影院的我們,去哪裡找CP互助?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人生終究是孤獨的,成功也許需要他人的幫助,而成長只能依靠自己。最近看了一本重構心智底層邏輯的書《心智突圍》,自序第一行「成長,就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讓人心中一顫。
  •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心智突圍》這本書,將從「人生定位」這個維度,詳述我們可以怎樣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並且通過給讀者構建一個「自我定位的閉環系統」,讓你在迷茫中找到自身價值,明確人生方向。而當你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對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
  • 突破自我設限,實現無限可能,埃隆·馬斯克的大腦教練教你這樣做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突破自我設限,實現無限可能呢?結合書中的主要觀點內容和個人經驗,總結出以下三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01 逃出信念體系魔咒,不斷突破自我設限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完成某件事情,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做不到。
  • 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自我超越-走出心靈陰霾重見光明世界!
    而要想改變,只有從內在進行自我突破。那麼我們如何從內在進行自我突破,超越自我,喚醒心靈內在力量呢? 下面我們做一個闡述: 2、要通過信任關係,用關愛,溫暖內心,增加內在心靈力量,並通過引導思維,尋找自我突破的點。 3、通過對過去人生成長曆程中,一個一個走過來的過程中,那些曾經幫助過的人,給自己關愛的人的回憶。歡迎內在的愛的力量。 4、要通過走出去,做一些小事,讓小事情的成功,給內在增加成功的信心。
  • 人生的自我超越(1)
    人生需要不斷自我超越2020年5月30日,兩名NASA宇宙航員搭乘馬斯克SpaceX DM-2龍飛船(Crew Dragon)飛向外太空,並在發射後19小時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它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
  • 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3:拓展自我界限是心智成熟旅程的關鍵
    只有不斷拓展自我界限,真正成長本身帶來的安全感,才是真正可靠的安全感。因為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本身就穩定和可靠。01自我界限的建立著發展剛出生到半年左右的嬰兒,那個時候是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區別。
  • 《思維的囚徒》7步跳出思維局限,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我超越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去發現美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最終超越自己,實現人生價值。那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生存的價值呢?當你感覺迷茫、焦慮,未來沒有方向時,不妨追問自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哪些事對於你來說是有意義的,你恪守的價值觀是什麼?通過向自己發問,尋找人生的目標,找到生命的意義,不斷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當我們了解到生命的本質是一場探索,成熟的人生敢於支持自己內在去探索,而受阻的人生是限制了自我探索的能力,把自己保護在殼裡,失去了真正生存的能力,所以這份探索能力沒有很好鍛鍊,自然未來面對生活的挑戰,就顯得不足。我們需要明白,人生的本質是自我成長,自我心智成熟完善的過程。
  • 如何真實的實現幸福的自我
    幸福生活就是表達生命意義,和諧而富有建設性的表達幸福中的自我,我們能做幸福快樂的事,。悲傷痛苦等負能量我們應該堅持不懈的消除它們,然而消除這些因素需要我們高於並超越種種限制,一個強化並淨化了思想的人無需再擔負細菌的侵擾,一個懂得財富法則的人瞬間就能看到供給的水源,所以厄運、幸運、都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如同駕駛的艦,又如同火車司機開動火車一樣。
  • 人生最大的成功,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更重要!
    超越別人不算本事,超越自己才是活著的真諦 你知道大自界誰的力量最大嗎?有人會說是大象,因為它可以把大樹連根拔起;也有人說是鯨魚,它可以頂翻一艘遠洋巨輪。而我認為,力氣最大的是螞蟻,可以舉起是它體重13倍的東西。原因很簡單:其它動物都在想如何超越別人,而螞蟻所超越的卻是自己!
  • ...蓬佩奧|凱莉·克拉夫特|川普|自我設限|蔡英文當局|直新聞
    直新聞:美國務卿蓬佩奧近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宣稱美方將解除以往在與臺灣進行接觸時的自我設限,你對此怎麼看?蓬佩奧說要解除全部對「美臺」官員接觸的「自我設限」,這顯然是歷史不及格的表述。事實上,所謂「美臺交往」不涉及官方層級,是中美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政治共識,明確寫入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一的《中美建交公報》。公報明確寫明: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僅保留與臺灣的非官方往來。
  • 乘風破浪 超越自我
    乘風破浪 超越自我 2021-01-12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並不是要轟轟烈烈,而是超越自我
    記得初讀這本書是在小傑最低迷的那段時間,那段時間工作生活都非常糟心,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和挫敗中,當時因為朋友推薦,試著讀了一下,這一讀就被裡面的故事和「意義療法」深深的吸引了,大家如果身邊有情緒不佳或者人生低谷的朋友可以推薦一下,確實值得一讀。
  • 創造性自我,一個模型(理念篇)
    人生的道路會不斷遭遇情況,一個擁有"創造性自我"的人不會喪失動力,也有能力將新的信息融入自己,從而使新的自己不斷"誕生"。擁有創造性自我的人不需要依賴外界來獲得成長,因為他們自身就具有更新系統,自我產生動力推動自己向前。擁有"創造性自我"的人能夠一路解決問題,因為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總能使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想出創造性的方法。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HBR《On Managing Yourself 自我發現與重塑》的譯名很好,可以作為一個論文或項目的開題一樣,如果學校裡和職場裡都沒有教很多人如何學習、如何成長,不妨借這本書的名字來探索一個可以廣為傳播的很多職場人(管理者、非管理者)共同關注的自我成長課,不管是直接成為一個可以在很多企業裡做的工作坊,還是可以直接寫成一本新書——
  • 致25歲-35歲的你:別再焦慮了!3步教你減輕危機感,重建生活自信
    今天,我們就在這篇文章,從重新認識自我、降低自我欲望、聚焦非功利性活動,這3個步驟來減輕你的焦慮感,幫你化危機為轉機,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信心。1、為什麼會有人生危機感?要想獲得解決之道,需要知道產生之因。
  • 頑強拼搏,超越自我
    3. 鬥志激昂,勇攀**。4. 比出風採,超越自我。5.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團結進取,永爭第一。6. 年輕健兒顯身手,時代驕子競風流。7. 早睡早起,精神好;日日運動,身體好。8. 攜手奮進,共創佳績。9. 齊鍛鍊造就家庭美滿,多運動紡織生活花環。10.
  • 西方三大哲學發現之帕金森定律——自欺欺人的外部繁華及自我設限
    第四:這個組織一定是一個不斷自我要求完善的組織,正因為如此,才能不斷地吸收新人來補充管理隊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關於人員編制增長的公式。可見帕金森定律,必須在一個擁有管理職能,不斷追求完善的組織中,擔負著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備權力壟斷的人群中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