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羅賓森經過調查發現,25-35歲年齡階段的人在進入了「現實世界」之後,大部分都喪失了安全感,也經常感到失望、寂寞以及沮喪。
25-35歲的你,是否還在為房價飛漲,買房無望而感到焦慮?25-35歲的你,是否被父母催婚,卻依舊沒找到合適的對象?25-35歲的你,是否多次跳槽,仍摸不清自己到底擅長做什麼?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以上種種困惑,那就是人生危機感。
的確,時間把我們推到了「三十而立」的關口,可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卻總是折磨著我們,於是開始覺得迷茫、寂寞、孤獨、鬱悶、彷徨,有種說不出來的焦慮和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壓力。
為什麼我們會有人生危機感?我們應當如何處理職場、感情、生活上的焦慮?今天,我們就在這篇文章,從重新認識自我、降低自我欲望、聚焦非功利性活動,這3個步驟來減輕你的焦慮感,幫你化危機為轉機,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信心。
1、為什麼會有人生危機感?
要想獲得解決之道,需要知道產生之因。
首先,你要明白,人生危機感不被年齡限制的,我們在任何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可能突然遭遇。蔣雯麗在《圓桌派》時,就提到:
我在十幾歲到三十歲之前,因為是個雙子座,我就很糾結,感覺到兩個自己在打架。我不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活著,老是問自己一些很深刻的問題,但是又不能解決。因為你在三十歲之前,要解決人生太多的問題,工作、婚姻,所有的東西,全部要在這個階段把它解決。三十歲如果還不出嫁,那個時候我就感覺,自己是一個老姑娘了,然後你要三十而立,如果還沒立,你又覺得自己在上就沒有可能性了。
俗話說,三十而立。在30歲之前,你要解決工作、愛情、生活等問題,只要有一點沒很好地解決,你就會開始焦慮;在30歲之後,你可能又會有「為什麼30歲了我還沒有成功」、「什麼時候能買得起房「等等的成功焦慮感。
到底是為什麼,讓25歲-35歲的我們有了人生危機感和成功焦慮感?
原因1:存在觀念斷裂層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成年初顯期「,指的是18歲至25歲這個年齡段。
「成年初顯期」存在著「自我與社會之間的張力」,也就是說,他對自身的社會角色的試驗和探索剛剛起步,告別了情緒起伏和生理變化較大的青春期,但還尚未完全融入自己的社會角色。
在25歲到25歲這個年齡段,正是我們從學生角色轉到社會角色的時候。此時,你會發現接觸的現實與教育的觀念存在巨大的觀念斷裂層。
也就是說,社會環境、自我能力、家庭背景等一切因素,在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對「讀書改變人生」等認知。因此,我們不停地改變著我們的自我評估標準,不斷地產生自我懷疑,逐漸出現了所謂的失落、焦慮。
緊接著,到了30 歲。我們的社會將30歲賦予了30歲的價值,正如父輩們可能隨口就來的那句話,「我到了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就已經……」,30歲在現代社會正好是這樣一個年紀:在父輩們看來(與自己相比)差不多必須完成成家立業等事情。
但是在社會階層關係相對固化的當下,僅憑個人努力和才華很難在30歲之前抵達先前預設的成功標準時,我們便有了危機感,有了焦慮感。
原因2:人生目標意識作祟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裡說:
然而一切意志的基礎都是需要和匱乏……(一切生命)註定是痛苦的。如果反過來,欲望太容易滿足,意志的目標立時就會被奪走,於是它缺少了目標,可怕的空虛和無聊會乘虛而入。換句話說,其所是和存在變成了自身難以忍受的負擔。如此一來,生命就像一隻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蕩,而事實上這兩者也正是生命的終極組成部分。
所以,大多數人容易陷入「目標意識」的困境裡,得到了,陷入空虛,進而尋找下一個目標;未得到,覺得痛苦,一事無成,挫敗感和煩躁隨之而來。
有人認為,所謂的穩定的工作、合適的愛情、理想的家庭等30歲前應該解決的問題,且這些問題造成的危機感,其實都來自一個叫「人生目標意識」的東西。
比如說,大學畢業之前,你期待著以後能找到一份工資高,有晉升空間的工作,但現實是,你進了一家公司,幹的活和你專業不怎麼相關,整天加班還沒有加班費,現實並非有期待中的美好,你對人生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就會降到低谷,陷入了危機感。
那麼,另一種情況是,你所期待的最終都實現了,你的才能得到了老闆的賞識,兩年內晉升得很快,你期待的目標達到了。
如果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目標的實現,沒錯,你是做到了,儘管很艱辛。但是實現之後,這個目標和它的意義就沒了,你就會突然感到一陣空虛,又會開始焦慮。
原因3:有填不滿的欲望
欲望是焦慮的根源,欲望太多,能力太少,更是會加劇我們的焦慮。
根據《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93.3%的受訪者認為,當下中國年輕人普遍有急於成功的心理,認為凡事要趁早。而「趁早」的心態表現在:賺錢(75.7%)、買房(52.1%)、升職(50.2%)、出名(49.5%)、結婚(31.8%)和生子(23.1%)。受訪者認為,當下中國年輕人「凡事要趁早」的心理,主要來自「整個社會存在的浮躁焦慮之風」(75.9%),以及「來自於父輩及同齡人的壓力」(54.8%)。
不想碌碌無為,不想一輩子就這樣,這些欲望就成為了我們有疲憊、失眠、腰酸背痛、精神萎靡的根源。
其實,人生危機感,成功的焦慮感,其實和年齡無關,而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美好的願望和枯燥的庸常之間鴻溝。
小結
從以上3點原因,不難看出,人生危機感的兩個關鍵點是自我認識及現實生活。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承認你的感覺是完全正常的,並採取步驟尋找新的方目標和幸福時,劃化危機為轉機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具體的4步方法:
第1步,正視危機感,重新認識自我;
第2步:降低自我欲望,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3步,聚焦「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平衡消極情緒。
2、如何化危機感為轉機?減輕人生危機感
Step1: 正視人生危機,重新審視自我
理清頭緒首先要從正視「危機感」開始,再重新認識自我。
正像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寫的那樣:「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
的確,年輕人容易被欲望吞噬,受現實排擠,最大的原因恐怕是沒有很好地自我確認、自我信任。
曾被公認為天才作家蔣方舟,今年30歲了,她也在朋友圈、微博上與採訪時,頻繁地說自己「老了」。
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11歲給《南方都市報》寫專欄,12歲在全國十幾家報紙開設專欄,16歲擔任中國少年作家協會主席是公認的神童,後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但是成年之後,她的作品曾被媒體評為爛書,網上也有不少質疑她的聲音。每當別人說她沒有作品時,她表示自己的焦慮感會更深:萬一某天自己成為了普通人怎麼辦?
蔣方舟自稱對未來沒有規劃、且認為規劃無意義,但她也討厭生活的、情緒的失控。經過幾番思想掙扎,她決定逃脫,跑到了東京。
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從蔣方舟的經歷中,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認識系統——我江郎才盡變成普通人?我是研究生怎麼盡幹些與專業無關的工作?;一整套屏蔽系統——「可能只是我多想了,現實狀況沒那麼糟糕」;也有一套自我勸服的方式——「我只是不夠努力」,「運氣都用光了」。
這一整套自我認識、屏蔽和勸服的系統,其實都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自我逃避,就像蔣方舟逃脫到了東京。你會無意識地生活著,不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意味著你連自己都沒有好好了解自己,很難做出發自內心的選擇。
只有正確的認識了自己,從心出發,你才能少點焦慮,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自我:
從現在和過去的狀況中認識自己從自己的強項和現實中認識自己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從自己與同齡人的差距中正確認識自己Step 2: 降低自身欲望,比提高能力更簡單
當你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之後,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怎麼辦?或許,降低欲望就比提高能力更易獲得幸福感、滿足感。
「20多歲人生的難題之一莫過於你想追求一切——無論這個『一切』是什麼。這是一種迫切的感覺,你想讓人生的每個方面都完美無缺——職業、婚姻、家庭、金錢,你想要永久的快樂和滿足。這是一種壓力重重的感覺——你覺得要是現在實現不了,那麼到了30歲以後就完蛋了。」
20多歲-30多歲的人特別執著於未來,他們過分要求自己,想通過忙個精疲力竭的方式立刻實現所有的夢想。 在這樣的意識下,他們被困在目標、欲望的痛苦之中,因此, 我們必須要降低欲望。
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吧,我今年29歲,有個比我小5歲的朋友,卻每天活得比我焦慮。每次微信聊天,聊得就是別人都混得比我好,我怎麼那麼差?我要月收入過萬,爭取今年內買車。最近,她又因為青雲獎勵而急起來了。
因為她身邊幾個優秀的朋友,都得了5000元的月度青雲的獎勵。她就開始焦慮起來了,這個月她也想拿同樣的獎勵。
但是,她一面怕自己寫不完文章,而錯失了機會;一面每天逼自己看很多的書,每天在電腦前碼字,過得很痛苦。
我安慰她:「別著急,慢慢來。你要的越多,怕是越力不從心。」
朋友是個追求和想法都很多的人,可是,她的生活並不快樂,才24歲就開始焦慮各種問題,哪怕是一個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會使她精神緊繃。
雖然我已經29歲了,但是我是屬於「低欲望」的人,因為我清楚知道自己的情況:自身有工作,時間有限,寫作能力欠缺等,所以我不會像她那樣焦慮,去追求月度青雲,而是定了個每個月有一篇的目標,因此,我每天都過得充足而開心。
欲望並非是件壞事,怎麼降低自己的欲望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設定自己的目標,這才是對待欲望最好的方式。總的來說,需要注意這幾點:
降低欲望並非讓你無欲無求,無目標生活,而是找到基礎的、易實現的、重要的欲望;降低欲望是在自我認識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一步一步地去實現;降低欲望是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不要害怕過程中的失誤和犯錯;
Step 3: 聚焦「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保持內心的愉悅
當你能夠做到以上兩點後,我們來看最後一步,聚焦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什麼意思呢?
19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說過:我從未動搖過這一信念, 即幸福是一切行為規範的檢驗標準, 以及生活的目的。 但我現在認為, 只有不把這個目的當作直接目標, 它才能夠實現。
密爾想表達的是利己主義悖論。意思是,我們對個人幸福的執著追求,將幹擾甚至妨礙幸福的實現。因為,如果你完全沉迷於自我,你將缺少關心的事物,更加難以從其他地方感到幸福。
當然,這不是讓你轉向利他主義,而是在提醒我們:試圖多把眼光放在其他的事物上,例如興趣愛好、情感表達等事情上,這樣,滿足的時刻也許會更頻繁的降臨。
我們將它稱為「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適當地轉移注意力,將這些生命活動滲入到你的意識層面,你可能會從一首歌中、一部電影、一本好書中得到治癒,甚至是可以去午後的公園,從一個小孩吹起的泡泡裡,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所以,當你覺得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可以換個環境,周末去逛逛街、看個展覽;當你覺得朋友晉升而沮喪時,不如約朋友出來聊聊,請教別人進步的方法;當你覺得養活家庭,負擔重的時候,不妨暫且放下這種壓力,去享受和家庭相聚的時間。
這些由「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產生的內在愉悅,會成為平衡你所受艱難的力量,而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引起我們產生人生危機感的原因有3點:存在觀念斷層、人生目標意識作祟、有填不滿的欲望。總的來說,人生危機感源於內心和生活,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兩點出發,將危機變為轉機。
危機感也好,成功焦慮也罷,這些都不受年齡所限,我們所能做的,是在這些人生沉重和彷徨的時刻,不隨波逐流,不迎合大眾,安放自己的內心,挺過這場轉變。
待它終於可以面向渾塵濁世,你會發現,你所經歷的焦慮和痛苦,才最終成為你的鎧甲;你所感受過的痛苦,才是你真正的勳章。
參考書籍:《人生四分之一危機: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講述他們的壓力》、《自體的分析: 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