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5歲-35歲的你:別再焦慮了!3步教你減輕危機感,重建生活自信

2020-12-04 獨佔韶華

英國學者羅賓森經過調查發現,25-35歲年齡階段的人在進入了「現實世界」之後,大部分都喪失了安全感,也經常感到失望、寂寞以及沮喪。

25-35歲的你,是否還在為房價飛漲,買房無望而感到焦慮?25-35歲的你,是否被父母催婚,卻依舊沒找到合適的對象?25-35歲的你,是否多次跳槽,仍摸不清自己到底擅長做什麼?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以上種種困惑,那就是人生危機感。

的確,時間把我們推到了「三十而立」的關口,可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卻總是折磨著我們,於是開始覺得迷茫、寂寞、孤獨、鬱悶、彷徨,有種說不出來的焦慮和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壓力。

為什麼我們會有人生危機感?我們應當如何處理職場、感情、生活上的焦慮?今天,我們就在這篇文章,從重新認識自我、降低自我欲望、聚焦非功利性活動,這3個步驟來減輕你的焦慮感,幫你化危機為轉機,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信心。

1、為什麼會有人生危機感?

要想獲得解決之道,需要知道產生之因。

首先,你要明白,人生危機感不被年齡限制的,我們在任何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可能突然遭遇。蔣雯麗在《圓桌派》時,就提到:

我在十幾歲到三十歲之前,因為是個雙子座,我就很糾結,感覺到兩個自己在打架。我不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活著,老是問自己一些很深刻的問題,但是又不能解決。因為你在三十歲之前,要解決人生太多的問題,工作、婚姻,所有的東西,全部要在這個階段把它解決。三十歲如果還不出嫁,那個時候我就感覺,自己是一個老姑娘了,然後你要三十而立,如果還沒立,你又覺得自己在上就沒有可能性了。

俗話說,三十而立。在30歲之前,你要解決工作、愛情、生活等問題,只要有一點沒很好地解決,你就會開始焦慮;在30歲之後,你可能又會有「為什麼30歲了我還沒有成功」、「什麼時候能買得起房「等等的成功焦慮感。

到底是為什麼,讓25歲-35歲的我們有了人生危機感和成功焦慮感?

原因1:存在觀念斷裂層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成年初顯期「,指的是18歲至25歲這個年齡段。

「成年初顯期」存在著「自我與社會之間的張力」,也就是說,他對自身的社會角色的試驗和探索剛剛起步,告別了情緒起伏和生理變化較大的青春期,但還尚未完全融入自己的社會角色。

在25歲到25歲這個年齡段,正是我們從學生角色轉到社會角色的時候。此時,你會發現接觸的現實與教育的觀念存在巨大的觀念斷裂層。

也就是說,社會環境、自我能力、家庭背景等一切因素,在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對「讀書改變人生」等認知。因此,我們不停地改變著我們的自我評估標準,不斷地產生自我懷疑,逐漸出現了所謂的失落、焦慮。

緊接著,到了30 歲。我們的社會將30歲賦予了30歲的價值,正如父輩們可能隨口就來的那句話,「我到了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早就已經……」,30歲在現代社會正好是這樣一個年紀:在父輩們看來(與自己相比)差不多必須完成成家立業等事情。

但是在社會階層關係相對固化的當下,僅憑個人努力和才華很難在30歲之前抵達先前預設的成功標準時,我們便有了危機感,有了焦慮感。

原因2:人生目標意識作祟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裡說:

然而一切意志的基礎都是需要和匱乏……(一切生命)註定是痛苦的。如果反過來,欲望太容易滿足,意志的目標立時就會被奪走,於是它缺少了目標,可怕的空虛和無聊會乘虛而入。換句話說,其所是和存在變成了自身難以忍受的負擔。如此一來,生命就像一隻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蕩,而事實上這兩者也正是生命的終極組成部分。

所以,大多數人容易陷入「目標意識」的困境裡,得到了,陷入空虛,進而尋找下一個目標;未得到,覺得痛苦,一事無成,挫敗感和煩躁隨之而來。

有人認為,所謂的穩定的工作、合適的愛情、理想的家庭等30歲前應該解決的問題,且這些問題造成的危機感,其實都來自一個叫「人生目標意識」的東西。

比如說,大學畢業之前,你期待著以後能找到一份工資高,有晉升空間的工作,但現實是,你進了一家公司,幹的活和你專業不怎麼相關,整天加班還沒有加班費,現實並非有期待中的美好,你對人生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就會降到低谷,陷入了危機感。

那麼,另一種情況是,你所期待的最終都實現了,你的才能得到了老闆的賞識,兩年內晉升得很快,你期待的目標達到了。

如果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目標的實現,沒錯,你是做到了,儘管很艱辛。但是實現之後,這個目標和它的意義就沒了,你就會突然感到一陣空虛,又會開始焦慮。

原因3:有填不滿的欲望

欲望是焦慮的根源,欲望太多,能力太少,更是會加劇我們的焦慮。

根據《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93.3%的受訪者認為,當下中國年輕人普遍有急於成功的心理,認為凡事要趁早。而「趁早」的心態表現在:賺錢(75.7%)、買房(52.1%)、升職(50.2%)、出名(49.5%)、結婚(31.8%)和生子(23.1%)。受訪者認為,當下中國年輕人「凡事要趁早」的心理,主要來自「整個社會存在的浮躁焦慮之風」(75.9%),以及「來自於父輩及同齡人的壓力」(54.8%)。

不想碌碌無為,不想一輩子就這樣,這些欲望就成為了我們有疲憊、失眠、腰酸背痛、精神萎靡的根源。

其實,人生危機感,成功的焦慮感,其實和年齡無關,而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美好的願望和枯燥的庸常之間鴻溝。

小結

從以上3點原因,不難看出,人生危機感的兩個關鍵點是自我認識及現實生活。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承認你的感覺是完全正常的,並採取步驟尋找新的方目標和幸福時,劃化危機為轉機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具體的4步方法:

第1步,正視危機感,重新認識自我;

第2步:降低自我欲望,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3步,聚焦「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平衡消極情緒。

2、如何化危機感為轉機?減輕人生危機感

Step1: 正視人生危機,重新審視自我

理清頭緒首先要從正視「危機感」開始,再重新認識自我。

正像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寫的那樣:「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

的確,年輕人容易被欲望吞噬,受現實排擠,最大的原因恐怕是沒有很好地自我確認、自我信任。

曾被公認為天才作家蔣方舟,今年30歲了,她也在朋友圈、微博上與採訪時,頻繁地說自己「老了」。

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11歲給《南方都市報》寫專欄,12歲在全國十幾家報紙開設專欄,16歲擔任中國少年作家協會主席是公認的神童,後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但是成年之後,她的作品曾被媒體評為爛書,網上也有不少質疑她的聲音。每當別人說她沒有作品時,她表示自己的焦慮感會更深:萬一某天自己成為了普通人怎麼辦?

蔣方舟自稱對未來沒有規劃、且認為規劃無意義,但她也討厭生活的、情緒的失控。經過幾番思想掙扎,她決定逃脫,跑到了東京。

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從蔣方舟的經歷中,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認識系統——我江郎才盡變成普通人?我是研究生怎麼盡幹些與專業無關的工作?;一整套屏蔽系統——「可能只是我多想了,現實狀況沒那麼糟糕」;也有一套自我勸服的方式——「我只是不夠努力」,「運氣都用光了」。

這一整套自我認識、屏蔽和勸服的系統,其實都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自我逃避,就像蔣方舟逃脫到了東京。你會無意識地生活著,不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意味著你連自己都沒有好好了解自己,很難做出發自內心的選擇。

只有正確的認識了自己,從心出發,你才能少點焦慮,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自我:

從現在和過去的狀況中認識自己從自己的強項和現實中認識自己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從自己與同齡人的差距中正確認識自己Step 2: 降低自身欲望,比提高能力更簡單

當你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之後,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怎麼辦?或許,降低欲望就比提高能力更易獲得幸福感、滿足感。

「20多歲人生的難題之一莫過於你想追求一切——無論這個『一切』是什麼。這是一種迫切的感覺,你想讓人生的每個方面都完美無缺——職業、婚姻、家庭、金錢,你想要永久的快樂和滿足。這是一種壓力重重的感覺——你覺得要是現在實現不了,那麼到了30歲以後就完蛋了。」

20多歲-30多歲的人特別執著於未來,他們過分要求自己,想通過忙個精疲力竭的方式立刻實現所有的夢想。 在這樣的意識下,他們被困在目標、欲望的痛苦之中,因此, 我們必須要降低欲望。

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吧,我今年29歲,有個比我小5歲的朋友,卻每天活得比我焦慮。每次微信聊天,聊得就是別人都混得比我好,我怎麼那麼差?我要月收入過萬,爭取今年內買車。最近,她又因為青雲獎勵而急起來了。

因為她身邊幾個優秀的朋友,都得了5000元的月度青雲的獎勵。她就開始焦慮起來了,這個月她也想拿同樣的獎勵。

但是,她一面怕自己寫不完文章,而錯失了機會;一面每天逼自己看很多的書,每天在電腦前碼字,過得很痛苦。

我安慰她:「別著急,慢慢來。你要的越多,怕是越力不從心。」

朋友是個追求和想法都很多的人,可是,她的生活並不快樂,才24歲就開始焦慮各種問題,哪怕是一個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會使她精神緊繃。

雖然我已經29歲了,但是我是屬於「低欲望」的人,因為我清楚知道自己的情況:自身有工作,時間有限,寫作能力欠缺等,所以我不會像她那樣焦慮,去追求月度青雲,而是定了個每個月有一篇的目標,因此,我每天都過得充足而開心。

欲望並非是件壞事,怎麼降低自己的欲望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設定自己的目標,這才是對待欲望最好的方式。總的來說,需要注意這幾點:

降低欲望並非讓你無欲無求,無目標生活,而是找到基礎的、易實現的、重要的欲望;降低欲望是在自我認識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一步一步地去實現;降低欲望是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不要害怕過程中的失誤和犯錯;

Step 3: 聚焦「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保持內心的愉悅

當你能夠做到以上兩點後,我們來看最後一步,聚焦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什麼意思呢?

19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說過:我從未動搖過這一信念, 即幸福是一切行為規範的檢驗標準, 以及生活的目的。 但我現在認為, 只有不把這個目的當作直接目標, 它才能夠實現。

密爾想表達的是利己主義悖論。意思是,我們對個人幸福的執著追求,將幹擾甚至妨礙幸福的實現。因為,如果你完全沉迷於自我,你將缺少關心的事物,更加難以從其他地方感到幸福。

當然,這不是讓你轉向利他主義,而是在提醒我們:試圖多把眼光放在其他的事物上,例如興趣愛好、情感表達等事情上,這樣,滿足的時刻也許會更頻繁的降臨。

我們將它稱為「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適當地轉移注意力,將這些生命活動滲入到你的意識層面,你可能會從一首歌中、一部電影、一本好書中得到治癒,甚至是可以去午後的公園,從一個小孩吹起的泡泡裡,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所以,當你覺得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可以換個環境,周末去逛逛街、看個展覽;當你覺得朋友晉升而沮喪時,不如約朋友出來聊聊,請教別人進步的方法;當你覺得養活家庭,負擔重的時候,不妨暫且放下這種壓力,去享受和家庭相聚的時間。

這些由「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動」產生的內在愉悅,會成為平衡你所受艱難的力量,而我們經常忽略這一點。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引起我們產生人生危機感的原因有3點:存在觀念斷層、人生目標意識作祟、有填不滿的欲望。總的來說,人生危機感源於內心和生活,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兩點出發,將危機變為轉機。

危機感也好,成功焦慮也罷,這些都不受年齡所限,我們所能做的,是在這些人生沉重和彷徨的時刻,不隨波逐流,不迎合大眾,安放自己的內心,挺過這場轉變。

待它終於可以面向渾塵濁世,你會發現,你所經歷的焦慮和痛苦,才最終成為你的鎧甲;你所感受過的痛苦,才是你真正的勳章。

參考書籍:《人生四分之一危機: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講述他們的壓力》、《自體的分析: 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相關焦點

  • 「我25歲,沒有房子,也沒有貓」
    對於這樣一個名詞,或許你會有點陌生。按照好奇心日報的定義,「四分之一人生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是指青年時代對單位、對象、脫貧致富等各方面焦慮的匯總,描述了一種「難道我這輩子就這麼回事兒了嗎」的人生危機感。
  • 部門領導復工就被裁:年輕人,別等到35歲才有危機感
    第一批被裁掉的人,就是35歲以上的老員工。最開始,只是裁掉基礎崗位,後來輪到了中層管理人員。網際網路公司有一個不成文的「35歲定律」,超過了35歲還沒有晉升到管理層,就面臨著隨時被公司淘汰的危機。近幾年世界經濟下行,疫情來襲更是雪上加霜,為了公司的更好發展,那些缺乏性價比的35歲老員工,就成了企業優化調整的犧牲品。雖然年輕人大多在這場裁員潮中幸運地活了下來,但也要開始反思:到了35歲的時候,自己能否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 職場「35歲現象」折射就業限制亂象
    針對「就業創業不合理限制」,不少網友留言對「用人單位招聘時設定35歲年齡門檻」表示質疑。找工作,你遭遇過「35歲現象」嗎?近期,《中國商報·生活導報》針對「就業創業不合理限制」進行了專題調查採訪。「35歲現象」的本質2019年年底,有媒體曾發文關注過職場「35歲現象」:準備跳槽,卻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將招聘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本想再拼拼,無奈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不如從前……遭遇「35歲現象」,讓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領倍感壓力。
  • 25歲了?面對舞蹈和表演的兩種選擇,他有著強烈的危機感
    坦率地說,25歲的是道侃,任嘉倫有危機感,面臨著唱歌和演戲兩種選擇在一次採訪中,他提到他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這使他習慣了現在的生活。他覺得他急於宣布很累,但他沒有辦法擺脫他。當他25歲時,他在25歲時遇到了一個障礙,那就是,他需要自己做出選擇。那時候,他有一種危機感,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美好的存在。說實話,25歲是個障礙。25歲時,他正面臨著每個人生活中的困惑期,所謂的困惑就是她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才是正確的,就唱歌和表演而言,唱歌是他的愛好和夢想。表演是一個人自己的未知領域,我不知道東西表演是什麼樣的。
  • 被嫌棄的35歲程式設計師
    但對程式設計師這個群體來說,35 歲的危機感似乎格外重一些。「因為程式設計師的工資普遍高於其他行業,一旦這個行業不要你了,(薪資)可能會面臨斷崖式下跌,所以才會有危機」,資深程式設計師趙可(化名)說。35 歲是一道界限分明的職場分水嶺,最尷尬莫過於「高不成、低不就」。
  • 挽回時,3招教你不動聲色激起男人的危機感,牢牢抓住他的心!
    ——挽回時,3招教你不動聲色激起男人的危機感,牢牢抓住他的心!愛情的開始需要兩個人點頭,但分開只需一個人決定足矣。相愛的兩個人走到分手的地步,誰都沒有那麼灑脫,有些人會一直放不下,好長時間都走不出來,有的人會選擇果斷不聯繫。
  • 當女人過了30歲,才知道什麼叫「危機感」
    這段時間,經常半夜醒來,就再沒有睡意。偶爾不經意地用手撥弄下頭髮,就會掉一地,傷感歲月的蹉跎,傷感平凡的生活帶來的困擾越來越多,是呀,歲月不饒人了,我都32歲了,早就不是那個年輕無憂無慮的小姑娘了。女人過了30歲,才知道什麼叫「危機感」,而且會越來越重,她所面臨的困難、困擾也會變得日益複雜。
  • 中年失業給你帶來危機感,無非是因為這3點,很準別不信
    中年失業給你帶來危機感,無非是因為這3點,很準別不信工作是每個成年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不是每一份工作你都會一直做下去,可能你會因為這份工作不再滿足你時,換另一份工作。也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被迫失去這份工作。
  • 別讓你的熱情只停留在十八歲
    籃球場上的奔跑曾經是我們逝去的青春,十八歲的時候我們對未來充滿無限的遐想與期待,幻想著自己進入社會後大展拳腳。而如今,二十八歲的我們對未來期待的是平安、健康就好。如果曾經滿腔熱血的你不甘熱情褪去,試試這些方法。
  • 神經學家:靜坐讓50歲大腦 如25歲般年輕
    儘管瑜珈老師告訴她練瑜珈可以讓她更有同理心、視野開闊,有種種好處,但拉扎爾並不在意,當時她想的只是要練習伸展,以便儘早能再繼續跑步。然而,經過幾周的瑜珈課程,拉扎爾發現自己的心變得更加平靜,更能夠面對生活中各種困難的事情。她感到自己更有同情心,更能以開放的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於是,她開始查閱有關靜坐冥想的科學文獻(瑜伽也是其中一項)。
  • 你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說法坑了嗎?分房睡的最好年齡是幾歲?
    關於分床分房睡,我聽過幾種說法:第一種:三歲分床五歲分房,超過這個年齡再不分房就晚了第二種:從兒童情緒發展的角度,順產的孩子5歲左右分床,上小學前分乾淨;剖腹產的孩子, 7歲左右分床,10歲左右分乾淨。第三種:都是杞人憂天,過去生活條件差,好多人家就一個炕,全家人都在一起睡,哪個長得不健康了。
  • 45歲後,肝病高發,這四種食物,再饞也別碰,肝臟可能「報答」你
    數據顯示,44歲是肝癌的「高發期」,很多人在44歲後查出肝臟疾病,並且惡化快,傷害身體健康。 所以在45歲左右,就要注意肝臟的保養,才有助為身體健康打下堅實基礎,哪些食物容易傷害肝臟健康呢?
  • 2020年末|給25歲的一封信
    事實上,25歲,只是人的一個年齡而已,什麼也代表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代表不了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長大,也代表不了一個人的前途未來將會如何。一個人不會因為沒到25歲就少不經事、幼稚無知,也不會因為到了25歲以後就會茅塞頓開、成熟理智。
  • 反容貌焦慮| 我和你一樣普通,為什麼不能自信
    你挺好看的為什麼要容貌焦慮?我就完全沒想過這個問題……納尼?你為什麼不容貌焦慮?你這一路高開低走的……對呀……你看,我明明這麼普通,可我就是這麼自信!因為當整個社會都在用這套評價體系去衡量你的一切時,你只有將自己不斷修正去迎合這個體系,才能獲得本該屬於你的社會認可。而男性則不需要去迎合這個評價體系,因為對男人而言不存在這樣的評價體系。3不過我相信,隨著女生越來越能掙錢,「物化男性」和「男性容貌焦慮」這樣的事情也一定會越來越多地發生的。
  • 如果你已經35歲以上,還沒有和領導混在一起,你不是急於辭職,而是...
    看到這個標題的人,一定很焦慮,尤其是已邁入或即將邁入35歲坎的人。為何職場中35歲的焦慮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且像鬼魂一樣揮之不去。讓我想到了近段時間知乎上很火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感覺中國人月薪過萬很普遍了?」。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的認同:圖片來源於網絡其一,人口基數。
  • 35歲,職場向左向右轉
    逛知乎的時候,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提問,「35歲了,在現在的公司職位比較穩定,但是往前看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前景了,想辭職去再博一番,又怕丟了這個安穩的環境,很糾結。」下面大家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求穩好,有的道趁著年輕再拼一次的好。
  • 35歲職場人的勸告:這3種同事你惹不起,否則吃虧的是你
    因此要儘量往好的同事身邊靠,以下是來自35歲職場人的勸告:這三種同事你惹不起,否則吃虧的是你。 2.表裡不一的人 這種表裡不一的同事在職場上最好別惹。這類同事通常在你面前是一套,在背後是一套。
  • 「你無須焦慮,只管前行」 鄧亞萍、楊瀾、梅耶·馬斯克的「三十...
    不幸的是,她踏入了一段痛苦的婚姻,22歲-25歲之間的三年零三周內,她連續生育三個孩子。直到有一次去看婦科,醫生給她裝了節育器,因為發現她的身體機能需要恢復,且身上有被毆打的傷痕。28歲時,孩子們分別上學或上幼兒園,梅耶騰出手來回到工作中,又過了幾年,當她發現自己做模特、營養師能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時,她意識到自己可以離婚了。「30歲時我還沒離婚,處在擔驚受怕、極不愉快的婚姻狀態之中。
  • 93.7%年輕人,希望35歲之前購房,你買房時多少歲?
    前幾年有一個關於購房年齡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平均購房年齡是27歲,是全球購房年齡最小的國家。如果從這個數字來看的話,會覺得中國的房價很低,年輕人隨隨便便就能買得起房,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並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房價早就超出了年輕人的承受能力,之所以能買房全靠家庭力量的支持。
  • 「18歲考上耶魯,25歲就讀哈佛」,優秀的人都有這個底層能力
    畢業生:超長待機假期,開學日期一延再延,困在家中無法動彈,就業、考研、出國,迷茫焦慮,不知何去何從。  18歲考上世界頂級的耶魯大學,成為300多年來耶魯在中國福建錄取的第一名本科生,並獲得四年的全額獎學金; 22歲從耶魯畢業,成功地入職全球頂尖投資銀行——高盛,成為行業裡備受矚目的年輕投資分析師; 25歲,他又毅然放棄百萬年薪,考上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逐漸成長為大家口中的「學霸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