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解讀職場,與我一起成長
1
疫情後的第三周, 全國陸續開始大規模的復工了。
然而有些人,卻再也不用回去上班了。
這件事發生在一位朋友的公司,36歲的部門領導被裁了。
由於疫情來臨,公司運轉困難,他也意識到了危機,甚至此前曾主動提出過降薪的方案,但依然沒有逃脫被裁員的命運。
這還是一家中型網際網路公司,在前幾年也是福利待遇讓人羨慕的那種。
最近兩年經濟下滑,2019年上半年公司取消了餐補和過節費。
本以為2020年隨著業務板塊的擴張,形勢有望好轉,但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所有的期望,公司資金不足,開始用降薪裁員的方式來縮減成本。
第一批被裁掉的人,就是35歲以上的老員工。
最開始,只是裁掉基礎崗位,後來輪到了中層管理人員。
網際網路公司有一個不成文的「35歲定律」,超過了35歲還沒有晉升到管理層,就面臨著隨時被公司淘汰的危機。
其實從去年開始,華為、網易、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的裁員。
華為:放棄平庸員工;
騰訊:結構性優化;百度:鼓勵狼性,淘汰小資;蔚來:局部優化,提高運營效率;科大訊飛:提前吃飯的員工,需要被優化;京東:淘汰掉因身體原因不能拼搏的員工;當然,還有馬雲的:未來每年將會向社會輸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說的一個比一個委婉,但中心思想都是一樣的:
淘汰掉35歲以上的員工,已經成了網際網路公司降本增效、優化企業結構的重要手段。
2
華為老總任正非曾說過,「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按部就班工作,就能安穩度日的時代了。
你原本以為不去努力爭搶第一,按部就班工作,即使不能升職加薪也至少能保住飯碗。
但現實是,人人都在努力,原地踏步就會變成倒數第一,安於現狀終會成為在溫水中死掉的青蛙。
35歲以上的老員工,體力和精力都比不過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十幾年停滯不變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模式,又限制了他們的自我發展,有些老員工的工作能力甚至比不上工作三四年的職場新人。
年齡讓他們漸漸失去了被培養的價值,而高額的工資,又讓他們失去了性價比。
部分35歲以上的老員工,覺得自己有十幾年的工作資歷,不聽領導指揮,善於偷懶耍滑。
更有甚者,喜歡在新員工面前八卦領導私密,在背後搞小團體。這種不愛幹活還喜歡在公司傳播負能量的老油條最讓領導頭疼,恨不得早日把他們剔除公司。
近幾年世界經濟下行,疫情來襲更是雪上加霜,為了公司的更好發展,那些缺乏性價比的35歲老員工,就成了企業優化調整的犧牲品。
雖然年輕人大多在這場裁員潮中幸運地活了下來,但也要開始反思:到了35歲的時候,自己能否避免被淘汰的命運?
3
存在即合理,過去的因造成了現在的果。
中年危機,不過是因為在該拼搏的年紀選擇了安逸,曾經的安於現狀、得過且過和不思進取,都是這場危機的導火索。
作為一個普通人,該如何提前做好準備,避免以後的危機呢?
我認為至少應該從學會理財、轉變消費觀念、提高職業競爭力三個方面出發。
1)學會理財
有人說,工資只要停發三個月,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就支撐不下去了。
據我所知,有很多年輕人在裁員降薪之後,已經開始依靠父母接濟了。
現在的歲月靜好,是因為還有父母在為你負重前行,但是父母總會有老的一天,甚至也會有需要你接濟的一天。
這此疫情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定的風險應急儲蓄,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應該至少具備能夠支撐自己三個月和應對一場大病的存款。
作為普通的年輕人,如果不具備成熟的理財知識,就減少高風險性投資,保穩不求賺。
從現在開始,每個月的應有固定的一部分收入存入理財,以備不時之需。
此外,理財投資時應保持良好的活期和定期配比。
定期理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費,並能獲取較高的收益,但只能在約定期限取出。
活期理財雖然收益較低,但資金流動性高,可以讓我們在急需用錢時快速的取出資金。
2)轉變消費觀念
第一,減少不必要的奢侈品消費。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追求精緻生活,不算高的收入都花在了網紅店打卡和購買名牌包包上。
其實真正的高收入群體,不那麼在意自己的穿著,反而是一些剛畢業沒多久的小白領,迫切的想用名牌來證明自己。
衣物只要大方得體、舒適實用即可,決定一個人價值的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的能力和談吐。
郭晶晶穿地攤貨也改變不了她是奧運冠軍的事實,郭美美一身名牌也不會被人高看一眼。
第二,降低資產負債率,優化資產結構。
前幾年房產市場火熱,很多人貸款購買了大平米學區房。收入穩定時一切安好,但當疫情來襲,薪酬降低,一家人的生活就變得緊巴巴。
房產作為高價值的固定資產在市場上很難變現,如果還貸周期長、房貸過高,將會極大的降低我們的生活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一旦出現房產泡沫,我們這些年的辛苦付出也就打了水漂。
優化資產結構,購買剛需房產也要考慮自身的還款能力。
現在的經濟形勢下,難以保障穩定的收入,一旦資金鍊斷裂,生活水平將跌落谷底。
3)提高職業競爭力
首先,要學會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發展優勢會讓你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補齊短板則會讓你免遭淘汰;抓住機遇和應對挑戰則是決定你能否在職場上晉升的關鍵。
其次,在發展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培養一個副業。這次疫情的出現讓我們意識到,如果只有一份收入,當意外來臨時,生活將難以維繫。
但如果我們有一份副業,至少還可以維持基本生活。
危機之下也有機遇,遠程辦公和網絡兼職給了我們新的機會,做一個多技能的斜槓青年才能在危機之下保全自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職場人,別等到35歲才有危機感。
你的同事和領導,就是你職業生涯的一面鏡子。
雖然你幸運地躲過了這次危機,但是不要高興的太早,如果不做出改變,繼續選擇安逸,那些35歲就被無情淘汰的老員工,可能就是未來的你。
因為他們也曾年輕過,他們在十年前就像現在安穩坐在辦公室的你,可是安於現狀,一成不變卻讓他們最終成了職場的失敗者。
你要感謝那些被裁掉的老員工,是他們為現在的你敲響了警鐘,提醒你儘早覺悟,提前避開他們踩過的雷區,吸取他們失敗的教訓。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從現在開始,隨時保有危機意識,努力的提高自身價值,提前做好風險防控,才能在未來的風雲變幻中站穩腳跟。
改變,從現在開始。
文 | 毒哥&明月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