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連著企業生存和經濟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和民生冷暖——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各地多措並舉,積極穩住就業,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生活重回正常軌道。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由於種種原因,就業中長期存在的地域歧視、年齡歧視、學歷歧視等並未完全消除,其中,類似35歲找工作受限的年齡歧視現象就不少見。
「35歲怎麼啦,為什麼找工作到處受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找工作本來就已經比較困難了,「35歲現象」更是引起一些求職者的質疑。7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人民網通過《領導留言板》平臺,面向社會公眾廣泛徵求就業政策的意見和建議。針對「就業創業不合理限制」,不少網友留言對「用人單位招聘時設定35歲年齡門檻」表示質疑。
找工作,你遭遇過「35歲現象」嗎?近期,《中國商報·生活導報》針對「就業創業不合理限制」進行了專題調查採訪。
不合理限制要清理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就業」,報告明確提出「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並明確要求「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可見「穩就業」與「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是今年工作的重點之一。
在當前的常態化疫情防控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風險挑戰,「穩就業」事關億萬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如果再放眼未來疊加上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年輕勞動力緊缺問題,清理取消諸如「35歲現象」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已經成為更多人的期盼。
《中國商報·生活導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國內幾家知名網絡招聘平臺發布的招聘信息中,在職位描述一欄中對於年齡的要求普遍限制在20歲至30歲之間,而35歲似乎已經成為不少職位招聘不可逾越的天花板。為什麼會有如此限制?記者以求職者的身份聯繫了幾家用人單位,當對方詢問得知記者實際年齡已經超過35歲時,對記者的求職都婉言拒絕。其拒絕的理由一是企業工作勞動強度大,35歲以後身體跟不上其他人的步伐;二是35歲以後的人學習能力不足,思想不活躍,與公司裡的年輕人有思想代溝;三是不想使用年齡偏大的人。
面對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些諸如「35歲現象」的不合理限制已經影響到了穩就業的政策要求,今年之所以把「穩就業」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於,就業水平既是宏觀經濟景氣狀態的重要指標,也是微觀經濟主體運行正常與否的重要標誌,而且還是多數人獲得穩定收入並維持正常生活的根本來源。因此,各地要認真及時地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
除了「35歲現象」外,對就業不合理限制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比如身份歧視、戶口歧視、學歷歧視、性別歧視等。因此,面對這些不合理的就業限制,不但要在法規政策上將其掃除,而且要在實際執行中通過一系列措施把這些現象清除掉。
「35歲現象」的本質
2019年年底,有媒體曾發文關注過職場「35歲現象」:準備跳槽,卻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將招聘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本想再拼拼,無奈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不如從前……遭遇「35歲現象」,讓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領倍感壓力。「35歲現象」表面上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困境,而從深層次來看,也和職場生態、社會輿論等外部環境分不開。
專家認為,之所以會出現「35歲現象」,是因為在我國勞動力長期比較充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更喜歡大量使用年輕人,因為年輕人無論是在體能還是精力方面明顯更具有優勢,企業用工成本也相對更低,當然更喜歡使用年輕人。
超過35歲的人,真的是體能下降、不能與年輕人順暢溝通、學習創新能力不足的「另類」嗎?其實不然。記者通過梳理各類招聘信息發現,一些高級管理崗位,或是中高級技能崗位,對於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仍然是求賢若渴的。例如,北京某貿易公司在招聘月薪2萬元以上的財務審計經理時,對職位要求更加側重於實踐經驗和職業修養等內容。某汽車銷售服務公司在高薪招聘高級機電維修師時,對職位要求更加重視維修工作年限和團隊合作精神。從實際調查採訪的情況來看,其實35歲以上年齡的求職者,只要實際工作能力具備,還是有許多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崗位的。
當然,在化解「35歲現象」職場焦慮時,首先要承認中年危機的存在,職業的競爭是優勝劣汰的,要讓自己避免職業焦慮,就要不斷提高個人能力,強化終身學習,逃離「舒適區」。
保持終身學習姿態
面對當今社會激烈的大變革,步調更新日益頻繁與迅速,再疊加上不少用人單位將招聘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年齡限制,大多數年齡超限的人在重新找工作時都倍感壓力,如何緩解職業焦慮,走出人生瓶頸期,成為大家不得不面對的嚴肅問題。其實,只有保持終身學習姿態,不斷學習進取,才能順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而不被時代所淘汰。
知名投資家查理·芒格有句名言:「如果你想獲得想要的東西,那就得讓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欽佩都是靠努力獲得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跳槽時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如果選擇跳槽,對未來新的職業收入預期比較模糊,還會輕易跳槽嗎?對收入預期的不自信,更深層的原因往往是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不自信。
職場上的優勝劣汰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常態。想要突破職業發展的瓶頸,首先得調整好心態,強化學習能力,用新的更加充實的知識和技能補齊自己在工作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的短板。一個勇於上進、有職業危機感的人,就應該更早地擺正自己的心態,用終身學習的態度用心付出,提升自我價值,這樣才能突破職業瓶頸。所以,職場成功沒有捷徑可走,焦慮煩惱不如踏踏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當然,面對類似「35歲現象」所體現出來的不合理用工限制,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用人單位形成合力,在改變職場生態、社會輿論等方面,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良的條件。當然,要依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武器抓好落實。此外,為個人創造更為公平、公正的就業機會,還要通過政策引導技能培訓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進一步開拓更多職業發展的渠道。
(文章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