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內捲化,藏著打工人的焦慮和老闆的經濟學

2020-12-01 騰訊網

今年全國900萬新增就業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但就業持久戰才剛剛打響第一槍。

職場是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進不去。

困在「內捲化」裡的員工,和不斷精簡提效的企業主,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新定位僱傭關係,突破當下的就業困境?

就業持久戰,打多久?戰什麼?

今年是一個不設經濟目標的年份。

前三季度GDP轉正為0.7%,投資和進出口指標強勢抬升,消費水平隨著雙十一到來也明顯感到回溫。副總理在22日晚演講中表示,「實現全年經濟正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但今年設立了就業目標:城鎮新增就業900萬,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6%左右。

按2019年GDP每增長1%能帶動221.6萬新增,全年新增1352萬去推算,今年隱性經濟增長目標在4%左右。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前三季度就業數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8萬人,已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

成績單足夠亮眼,但統計局發言人坦言,當前就業形勢趨好,但壓力仍較大。因為新增不是淨增。

今年最重要的任務是「六穩」和「六保」,就業問題排在首位,貫穿了全年經濟社會「組合拳」的規劃。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就業不是紙面上的文章,不能保障就業、穩定居民收入水平,促消費、拉內需都是空中樓閣。

今年有874萬應屆畢業生,比去年多出40萬,再創歷史新高;受海外疫情影響,留學生大量回國加入求職大軍。學歷貶值,教育通脹,就業內卷,千軍萬馬只為一張門票。

就業統計口徑放開,像電競玩家、公眾號寫手、網店運營等,只要你產生資金流水,都算到了光榮的勞動者隊伍。至於收入是否穩定,是否能養活自己,如何面對物價飛升、房價飆高,不在統計考慮範疇。

314萬人報名考研,也創歷史新高,擴招指標和報考人數增長比例不匹配,升學並不是一條坦途;2021年公務員考試剛剛結束報名,審查通過人數157.6萬人,歷史第二高,平均1個崗位61個人爭,最火的崗位超過了2700:1。

就業不能只看數量,也要看結構,看質量。

疫情把中國就業壓力推向極化。背後是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收入分配、城鎮化、房住不炒等更深層的問題。

老齡化跨過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下降;雙循環要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保護企業主體,提升就業帶動力;用腳投票,城市區域間的就業壓力天差地別;收入增長邊際遞減瓶頸,內捲化下「越努力越不幸」的魔咒……

新增任務完成,只是就業持久戰打響的第一槍。

圍城內外,相向而行

職場是一座圍城。找工作的人,和招人的企業主,在圍城內外望著彼此的方向。

中小微企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市場主體、吸納就業主體,只有把中小微穩住,才算保住了中國就業。衝擊最大的一季度後,全國約50萬家中小企業倒閉,主要在服務業,是吸納就業較強的部分。

不同體量的企業面對疫情衝擊,體感溫度是不同的,抗壓能力更是不同。

據智聯招聘數據,疫情期間74.2%的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線下業務受到衝擊。生意經多難念,他們最清楚。很多挺過了疫情的公司,卻沒能熬過復工返工的漫長周期,什麼原因?根據智聯招聘數據,截至9月17日仍然有9%的員工未完全返崗。

人力資源應該是企業最基礎的生產力,員工的創造力是企業寶貴的財富。可是一旦企業面臨重大風險的時候,員工往往最先被犧牲。

可以理解,站在企業角度,不得不甩開一切包袱,用最高效、最精簡的方式自我切割。有實力的企業可以通過數位化改造、線上辦公等手段維持下去,但殘酷的是,大部分企業都在「控制」人力成本。

超50%受訪企業表示,他們必須通過裁員、降薪來管理過於冗餘的人力資源。

整個大環境都在為生存而戰,靠壓低價格搶奪客單,不控制成本是找死,被裁減的人在等死,一茬又一茬的打工人在職場的圍城內外輪迴。

企業主和打工人,都陷在各自的困境裡。如何突破現在的失業問題、內捲化環境,立場不同答案也不同,這是當下僱傭關係雙方需要找到最優解的地方。

優質人才永遠都是稀缺資源。打工人只有把自己變成硬通貨,才能在圍城內外自由流動,尋找合適的位置。

職場人,困在內卷裡

今年最火的詞語是內捲化,已經是「萬物皆可內卷」

每到經濟下行時,職場的內捲化競爭就會空前加強。內捲化的概念進入中國後,已偏離了發明者的本意,更多和零和博弈、存量競爭等同起來。

當蛋糕沒有變得更大,甚至在縮小時,你不拼命,業務就會被對手搶走,分到的蛋糕只會越來越小。企業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衍生出了狼性精神、996福報論、35歲中年危機……

僱傭關係被畸形的生存難題壓變形了。焦慮感從領導到經理到職工層層傳導,甚至出現了超負荷用工、職場PUA等亂象。

職場人不得不參與這場註定會輸的遊戲,在剝削與自我剝削中,困在內卷中。

今年大多企業主在招聘時會發現工作經驗豐富(10年以上)的求職者相比以往更多,根據智聯招聘今年發布的《2020僱傭關係趨勢報告》顯示,這部分求職者今年同比增長了18.5%。

也就是說,很大一批剛剛步入中年,正值事業巔峰狀態的人,或是正在被職場淘汰出局,或是對自己的位置空間感到不滿足,尋找新的出路。

經濟大環境的不明朗,和職業前景的黯淡,最能打磨人的稜角,讓人偏向於「求一個安穩」。跳槽的人減少了,能端好現在的飯碗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求穩心態並不會減輕失業焦慮,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藏得再深,也會在職場中發酵。

在這種處處埋著地雷的僱傭關係下,領導覺得員工執行效率低,員工覺得領導意見脫離實際。

但是打工人無法改變大環境,只能夠改變自己:要麼深入學習,提升專業能力;要麼成為斜槓青年,開拓第二職業。

靈活就業看起來太美好了,做一個自由撰稿人、旅遊博主、帶貨主播,如果既能養活自己,還能做喜歡的事情,還能出名,這樣的美差誰不想呢?

但成功的只屬於小部分人,光鮮之下是超乎常人想像的付出。李佳琦和薇婭的成功豎起了一面旗幟,但是能成為升旗手的都是金字塔尖,大部分盲目入局的「靈活就業者」都只是被風口颳走的路人甲。

絕大多數靈活就業者在選擇自由的同時,也選擇了一個不穩定的未來。

圍城裡的打工人也不是傻瓜,看著靈活就業很心動,但還是咬咬牙選擇了求安穩。

在問到打工人們,「如果依靠靈活就業,就能有足夠多的收益,你還會做現在的工作嗎?」有66.5%的人說,肯定不會。但是問到是否要選擇靈活就業時,70%的人還是選擇了觀望。

你在這場博弈中,處在什麼位置?你的職場僱傭關係,能讓你發揮最大價值嗎?

向內求解,萬物生長

心思浮動的打工人和生存焦慮的企業主,好像已在內捲化中風雨飄搖。雙方只能在現實的骨感中不斷磨合,尋找對彼此來說最舒服、最有效率的位置,找到破局之路。

企業要致富,得讓打工人站起來;打工人要實現價值,得勤修內功。

「以僱員為中心」的新僱主經濟,必須在艱苦環境中磨合出新關係,並且成為一種可複製、可廣泛應用的模型。

在智聯招聘今年的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項目中,報名企業數量創新高,達到58658家。僱主品牌建設成了企業生存困境中的新抓手,報名參與的企業們無非是想求得真經,渡過難關。

那些成功化危為機的企業,在2020黑天鵝之年都做對了什麼?

企業與員工最完美的關係,是相互成就。新僱主經濟的核心,是共生,是一起成長。員工要獲得成長、創造價值,企業能最大激發員工動力,直面效率提升的難題。

職場人的焦慮的本質是「自我價值實現」與「失業困境」的內心對抗。員工更想獲得學習培訓、技能提升和突破崗位限制的資源。

不確定環境中,企業與個體都致力於向內求索修煉定力。

「我想被看見」的衝動,和日復一日的意難平,員工只能向內求解,靠自我驅動來緩衝。超過60%的受訪打工人表示,今年已經在加強專業學習,拓寬自己的道路。多讀幾本書,報名上培訓課,學習更多電腦編程……

而企業也在嘗試打破固有的自上而下的機制,讓組織運轉的更沒有障礙,創造一個更有安全感、信賴感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感受到激勵,感受到價值實現。通過向內求索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共同進化。

在人力資源上管理更好的企業,更願意嘗試新的動作和嘗試,在僱傭模式上,也變得更加務實且柔韌:保留核心的精英團隊,將外部工作轉嫁給更靈活的用工形式,兼職、臨時工、實習生等。對數位化、智能化工具的應用更迅速和廣泛,鼓勵員工遠程辦公,引進人工智慧工具來激活組織效率。

外部條件帶來的應激反應讓企業和個人都快速動起來適應變化,但這次的挑戰可能並非短期的意外。無論企業還是打工人,隨著外部不確定性的頻發,都需要做好長期應戰準備。

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怎麼拆掉職場圍城的牆,集結內外部的力量攻堅至暗時刻,或許有一些「過來人」已經掌握了方法。

11.27日-11.29日,智聯招聘將於無錫舉辦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屆時,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委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如是金融研究院長、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管清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等頂級智囊和商業實踐者將講述宏觀經濟與市場環境不斷變化下,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新生。

更有耀客傳媒製片人張萌,安踏集團CHO熊凌, 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華星學院院長吳嵐,通力電梯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裁陳亮,颯拉商業(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裁鄭麗麗等企業管理者講述,在2020黑天鵝之年,中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的生死考驗,以及企業如何鍛鍊內功,化危為機。

及時掌握僱傭關係趨勢和管理方法論,可能不會幫你立即擺脫困境,但或許可以汲取組織變革和創新的靈感和頓悟。

相關焦點

  •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內捲化」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這時候,誰還在意什麼打工人資產擁有者這些區別呢? 倒是打工人內部,有了些許困擾:「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熱衷於內卷?」 來自職場的呼聲和疑惑,是如此的熱烈而惹人深思。 內卷,最初來自經濟內循環的政策提法。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簡單理解,「內捲化」就是「溫水煮青蛙」,人逐漸適應當下的生存環境,而失去了繼續向上的能力。突破「內捲化」,不僅需要勇氣,更要注重方法。以下,Enjoy:作者:Windy Liu這個時代和過去不一樣了。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裡,大家你追我趕,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但每人的工資卻還是最初那麼多,結果大家進入了一種內捲化的競爭。就像薛兆豐老師曾說過的: 「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996的人」。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裡,大家你追我趕,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但每人的工資卻還是最初那麼多,結果大家進入了一種內捲化的競爭。就像薛兆豐老師曾說過的: 「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996的人」。所以,這個時代的「內捲化」越來越顯著:社會越來越固化,流動性喪失;經濟越來越蕭條,競爭加劇;工作越來越焦慮,越忙越窮;生活越來越無趣,得過且過;……就像「熵增」這種人事物的必然趨勢一樣,「內捲化」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出現的。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面臨「結構性」與「內捲化」兩大矛盾,程式設計師們還能保持初心嗎?
    作為普通人,在成長的煩惱中,多了一種「矛盾」的焦慮,今天,我們不談技術,不看方法論,只聊聊程式設計師通常面臨的兩大矛盾:「結構性矛盾」與「內捲化矛盾」。 在職場裡,結構性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但它的表達形式往往不明顯。典型的有上下級期望間的不匹配、工作內容與興趣的不匹配、工作與家庭難以顧全,等等。正是這些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導致了一些必然的結構性矛盾:例如「職場PUA」的流行、996的盛行等。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如何避免學術研究的內捲化?
    科學網博客:秦四清  近期,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內捲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由康德、戈登維澤提出,到格爾茨成型。「內捲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社會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停滯不前,僅通過不斷精細化、複雜化維持一種自我鎖定、自我穩定的狀態,而無法轉化、發展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它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一種是極端絕望的悲觀情緒,即認為無法擺脫欲望控制的人類會永遠困入內卷的牢籠而無法自拔;另外一種則是庸俗的樂觀情緒,即認為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將會推動社會財富的豐裕化,從而會極大地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這種觀點忽視了內卷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根源,而把內卷現象「自然化」和合理化了。
  • 打工人「拿命換錢」是當今職場常態嗎?
    時至今日,長期加班已經成為中國職場一個廣泛存在的現象。996,工具人等詞彙成為職場討論度極高的熱詞。2019年3月,一位網際網路行業的員工在GitHub上線了「996.ICU」項目,這個名字是「工作996,生病ICU」的縮寫,項目很快得到了許多程式設計師的支持。後來,項目中設立了996公司黑名單與955公司白名單,為想要跳槽的員工指個方向。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但是,經濟學視角的內卷未能解釋內捲化背後的文化驅動力。事實上,在當下語境中,內卷指向的是更為深刻的倫理意義的維度。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觀察到,現代經濟無法僱傭毫無紀律、「隨心所欲」的勞動者。
  • 內卷之下的打工人,沒心思生三胎
    當然年齡危機早已在北上廣深的每一棟寫字樓裡野蠻生長,人至中年,職場競爭愈發趨向於零和博弈。  就個體短暫的生命而言,即便能夠洞悉「大歷史」的趨勢,也無甚意義,歷史的一個猶豫、遲疑和轉彎,就跨過了普通人的一生。  從「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到內捲化的「很努力卻不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背後壓縮的不僅僅是個人發展的空間,還有社會群體的普遍精神狀態。
  • 人人都在說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內卷,英文involution,來自於拉丁語名詞involutio,動詞形式為involvere,意為「包裹纏繞」( 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enfolding or entangling)。
  • 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痛苦 老闆有老闆的絕望
    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痛苦 老闆有老闆的絕望時間:2021-01-08 15:41   來源:中關村在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痛苦 老闆有老闆的絕望 近日,知名主持人白巖松對2020年流行詞打工人做出了自己的看法。
  • 金融和地產,正逐步內捲化!
    社會的內捲化,正在發生。屬於後浪的機會,正越來越少。尤其是地產和金融這兩個行業,最卷。2金融,早已捲成一個圈。熱門投行和行研的實習生,不僅無底薪,而且無實習證明,純粹是小黑工的存在。無薪,是金錢上的白嫖;無實習證明,是資歷上的白嫖。無數機構,踩在勞動法之上,瘋狂白嫖對金融仍抱有幻想的職場新人們。
  • 思想界|「內卷」一詞為何贏得共鳴?
    黃宗智本人在《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一文中回應了「內捲化」一詞在當下中國的流行。黃宗智指出,今天關於內捲化的論述,一方面依然適用於小農經濟,即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會形成單位土地勞動投入原來越高,邊際回報越來越低的情況。另一方面,在今天,相對於可用資源而言,中國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因此有很多領域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 打工人若有所思|「感情不求回報可以,工作不能。」
    和國內的朋友打電話說說近況,吐槽最近遇到的人事物,職場經驗的「老油條」如他在聽完我的抱怨之後感嘆,年輕女孩終究是需要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一陣子,才會學會「穩」。 上次寫了一次工作感悟,其實就是平時隨手記下來的小片段,想著不如就把它作為一個欄目繼續寫下去,也和更多正在走出校園,走上職場或者社會的同齡人們一些或許有用的參考。 以下是長久以來的經驗和思考,不是暫時的情緒,因此不用對號入座。
  • 35歲打工人的中年危機並非無解
    人到35歲,囿於生理原因,自身體力和精力已不夠用,無法和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相比。以加班為例,年輕人拼勁十足,可以接受996、熬通宵等高強度的工作節奏,而35歲職場人無法做到只有工作沒有生活,家庭各種大事小情,使他們不得不抽出大量時間放在工作以外的生活上,平時能做到不請假就算不錯,工作效率難免會打折扣。
  • 25歲知名女星跨年夜暴死,自拍視頻預言詭異結局:打工人,千萬別拿命來換錢
    可就像茨威格說的:「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疾病和死神只會照顧別人。」大多數人,也只是在最初短暫地為自己的身體焦慮一下,更多是心存僥倖,認為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然而,死神不會跟你討價還價。如果生命決定放棄你,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來自一個個所謂的勵志神話,如某個昔日山村的孩子,自學編程,在沒電腦的情況下,啃下一本編程書,成為了職場精英。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面對5位導師,劉純懿介紹了一遍自己高考狀元和北大學子的身份,然後就拋出了一個當下流行詞:內卷。看到蔡康永和楊冪對這個詞有疑惑,她馬上給兩人專門科普。馬東在一旁笑著問:「你怎麼專門對著楊冪解釋?」劉純懿解釋:「因為她(楊冪)瞪著無辜的大眼睛,一副我想聽聽看的表情。」楊冪意識到自己被內涵到了,馬上做出反應說:「謝謝你解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