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林子人1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內卷」一詞的流行和法國教師慘遭斬首背後的歷史背景。
「內卷」的流行:它是如何從學術名詞變成時代共鳴的?
在2020年的年末,「內卷」一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從一個學術名詞變成了這個時代的共鳴。內卷究竟是什麼意思?《新京報·書評周刊》的《現在流行的「內卷」,從34年前就開始被誤讀》一文梳理了「內卷」一詞的由來。這個詞原本由人類學家格爾茨等人用於爪哇島的農業經濟, 指的是農業生產內部的精細化。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內卷」由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引入國內學術界之後,其核心理解就變成了「沒有發展的增長」,也就是單位勞動的邊際效用遞減。可以看出,這兩者對「內卷」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前者指向的是為何農耕社會出現了穩定的維持,沒有出現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後者指的則是競爭的白熱化。
黃宗智本人在《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一文中回應了「內捲化」一詞在當下中國的流行。黃宗智指出,今天關於內捲化的論述,一方面依然適用於小農經濟,即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會形成單位土地勞動投入原來越高,邊際回報越來越低的情況。
另一方面,在今天,相對於可用資源而言,中國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因此有很多領域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比如說在教育界,學生正在投入越來越高的「勞動」來應試,來提高分數。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都面臨激烈的競爭。雞娃、學區房、小鎮做題家等詞已經成為了日常詞彙。進入大學之後,出現了績點為王的現象,但學歷卻在迅速貶值。今年的新聞中,就出現了清北藤校應聘街道辦、中國銀行招聘出現「院士級」筆試題的熱點。在職場上,人們要忍受996甚至007的工作壓力……一切競爭的門檻都在越來越高。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人們正在花費著越來越多的成本,但卻難以獲得相應的回報。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都面臨激烈的競爭。雞娃、學區房、小鎮做題家等詞已經成為了日常詞彙。圖片來源:Pexels
這樣的內卷究竟是什麼造成的?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人類學家項飆提到內卷的背後是高度一體化的競爭,「價值評價體系的高度單一、競爭方式的高度單一、獎懲方式的高度單一」,這樣的競爭也不允許失敗和退出。防止下滑和力爭向上,成為所有階層的日常焦慮。結果導致的「內卷」就是,人們參與了許許多多的競爭,結果卻無法達到最基本的期望,即便是明明知道最後會一無所有,卻還是只能參與,因為人們不明白生活還有什麼其他方式。
在《內捲化:一個學術名詞如何贏得考生、社畜和時代的共鳴》一文中,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馮皓辰認為,人們注意到了這些內卷現象,但有人卻把這些現象怪罪於個體,將其稱為「奮鬥B」、「工賊」,覺得是他們道德敗壞,導致其他人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成本。也有人認為內卷更像是中國社會日益成熟的一個「富貴病」。例如《內捲化,更像是成熟社會的「富貴病」》作者、澎湃首席評論員沈彬就說,比起相對動蕩、規則模糊的過去來說,今天的社會競爭規則是明確的,所以內卷其實是經濟學裡面「充分競爭」的表徵。
項飈則看到,這樣的競爭其實完全是由第三方控制和確定的,人們處於這種內卷式的競爭,其實不一定是為了贏過彼此,他們實際上需要的,是得到權威的認可。因此,「中青評論」的一篇《走出「內卷」》文章指出,要實現不內卷,人們應該創造出對不同社會價值的尊重。人們應該被允許尋找適合自己的價值坐標,擁有多元的自我實現可能。
法國教師被斬首:法國社會同化穆斯林的努力為何失效?
當地時間10月16日,法國歷史教師薩米埃爾·帕蒂在巴黎北部郊區聖霍羅林的一所學校外被18歲車臣移民安佐羅夫斬首,兇手隨後因拒捕被警方擊斃。在遇害之前,這位歷史老師曾經在班上就宗教信仰與言論自由的關係進行討論,並且展示了曾在2015年引發恐怖襲擊、造成12人死亡的《查理周刊》穆罕默德漫畫。在上課前,他曾經建議,如果穆斯林學生感受不適,可以先行離開。但事後,這門課程還是遭到了一名學生家長的反對,這位父親在社交平臺發布了反對帕蒂的信息,兇手就是從他這裡獲取信息的。此外,兇手還付費給兩名學生350美元指認帕蒂。
被關閉的清真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0月2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為帕蒂舉行全國哀悼,並追授其法國最高平民勳章——榮譽軍團勳章。馬克龍還稱帕蒂是「法蘭西的面孔」、「沉默的英雄」。他強調要強硬打擊國內極端穆斯林勢力。
在接受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採訪時,一位教師指出:「帕蒂不僅僅是因為展示漫畫而被殺,恐怖分子也稱他是馬克龍的走狗。」就在10月2日,馬克龍曾經發表講話,主題集中在法國與伊斯蘭激進主義的鬥爭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激進伊斯蘭主義的措施,以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強化世俗主義。一些評論人士稱讚該講話是解決該問題的一種平衡方法,但其他人則將其描繪成對穆斯林的侮辱,這位老師認為兇手應該受到講話的影響。
世俗主義(lacité)是法國處理宗教與國家關係的最高原則。也就是說,法蘭西共和國的公民身份應該排在包括宗教信仰或政治見解在內的任何事情之前。人們相信,這種信念應該轉化為對所有公民的平等待遇,以及寬容和言論自由(僅僅在否認大屠殺的否認、誹謗和仇恨言論等方面有限制)。像帕蒂這樣的公立學校老師被認為是灌輸和捍衛它的火炬手。
但實際上,歐洲傳統上就是一個基督教的世界,穆斯林一直被視為一種威脅,受到基督教的驅逐,這樣的歷史也給現實投下了陰影。復旦大學宗教與中國國家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明月就指出,由於今天的法國社會依然是高度天主教化的,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這種政教分離的法律會出現實質性區別對待的結果。比如說天主教的習俗、服飾文化可以進入公共領域,但是「穆斯林頭巾」等卻被嚴格定義為宗教符號,限制在私人空間。
和很多歐洲國家及美國奉行文化多元主義不同,法國在伊斯蘭問題上採取的是同化策略,也就是用法國文化取代移民的母國文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教授許紀霖就看到,法國耗費大量資金,採取很多措施,試圖同化穆斯林,但這些政策卻沒有成功。不僅是第一、二代移民,如今到了第三、四代,穆斯林依然沒有被同化,反而出現了極端的原教旨主義。
公眾號「鳳凰歐洲」刊登的《法國教師被斬首之後…》一文援引非殖民化研究教授Hamed Benseddik的觀點認為,現代法國「繼續在穆斯林未能融入和同化的問題上掙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自身的內部矛盾」。法國作為一個殖民大國,曾經殺害了超過500萬的阿爾及利亞人,但法國卻沒有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和道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大量北非契約兵為法國徵戰,戰後,大量穆斯林人口也幫助法國重建國家。今天,這些移民已經遍布法國社會,例如足球明星齊達內的家鄉就是阿爾及利亞。但是,這些移民在經濟上被邊緣化,難以擺脫底層處境,他們不僅居住環境和教育水平落後,即便是相對於同等教育程度的白人與基督徒來說,獲得工作也更加困難。據TRT World報導稱,一位法國穆斯林畢業生說:「聽到我的姓,面試官的臉就變了。有的時候他們會格外禮貌,但卻很不自然。但你會看到他們眼睛裡透露出的不感興趣。」
法國教師培訓學院教授多米尼克·加圖稱,郊區的青年被精英化的世俗文化遺棄,而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填補了世俗文化留下的空虛。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擎也看到:「生活處境越是悲慘,就越是容易失落甚至陷入絕望,也就更有可能被極端的宗教思想所俘獲。」
參考資料:
France’s 『Muslim』 problem and the unspoken racism at its heart
https://www.trtworld.com/magazine/france-s-muslim-problem-and-the-unspoken-racism-at-its-heart-33939
Killing darkens shadow over France’s teachers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france-teacher-killing-darkens-shadow-over-profession/
多元還是同化:歐洲對待穆斯林的難題
https://cul.qq.com/a/20151127/031496.htm
巴黎「斬首案」背後的老問題:法國極端主義的生長土壤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51759
法國教師被斬首之後…
https://mp.weixin.qq.com/s/DrFT_RaZXzL5bCYal-rAGA
埃爾多安公開抨擊馬克龍針對穆林斯言論,法國召回駐土大使
https://dy.163.com/article/FPP9VRFB051481US.html
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
https://mp.weixin.qq.com/s/s5wk2fRKv11RfDk9_zgG6g
現在流行的「內卷」,從34年前就開始被誤讀
https://mp.weixin.qq.com/s/G3N6XEFeoXZ12suspKYTEQ
內捲化:一個學術名詞如何贏得考生、社畜和時代的共鳴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050780.html
馬上評丨內捲化,更像是成熟社會的「富貴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99189
走出「內卷」
https://new.qq.com/rain/a/20201025A0BS1S00
專訪|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4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