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2021-01-10 芥末堆看教育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曉潼

不知何時,教育的標籤越來越多,熱詞層出不窮。從「寶寶常青藤」、「海澱家長」、「順義媽媽」到 「雞娃」,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詞,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從此殊途同歸。

孩子沒有出生之前,父母就要搶奪佔領優質教育資源的「學區房」;孩子出生之後,幼教、私教,無論從智力發展還是興趣培養,父母就已經開始慢慢下注,賭一個孩子的未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無疑是諸多父母心態的最好註解。

娃娃們頂著無限的希望,在「超額完成任務」的日常中逐漸長大。學不會的拼命補習不能落人身後,學會的還要再學更多以便超越人前。

父母們辛苦工作,賺更多的錢,雞更牛的娃,只為有一日考入名校,拿到走向社會的入場券。

可是,當孩子們步入名校、走向社會之後,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無限的競爭,無限的優秀,無限的焦慮……

於是,部分曾經優秀的孩子組成了「985廢物自救小組」,既自嘲,又無奈。

豆瓣「985廢物自救小組」

前幾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在「第七屆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談到了現代教育生態中的「無限病」,話語間透露出焦慮之下的社會所帶給孩子們的影響。

劉雲杉教授

無限的兒童、無限的軍備競賽,這是現代的無限病。

一種表現為『無根病』,出人頭地,不斷往上走,不斷的離開,遠離故鄉與親人,這是現代意義上的孤兒;

另一種為無限病,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希望,風尚與民情的虛妄既蠱惑又逼迫一個普通的孩子不再甘於普通,他在無限的膨脹中又陷入無限的孤獨,他是一個現代意義的獨子。

孤兒的處境有多嚴苛,獨子的心態就有多虛妄。

那麼,是不是中國的父母只能在內卷中與焦慮相依相伴下去?中國的孩子們是不是也只能在教育軍備賽中體味孤獨?外灘君專訪了劉雲杉教授,試圖找出破解之法。

教育被異化為「社會階梯」後的中產焦慮

近40年,中國一直在高速發展,社會在這之中也進行著很複雜的分層。過去金字塔式的分層,慢慢轉變為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可以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中產階層成為了龐大的群體,且持續力爭上遊。

然而,自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逐漸由增量經濟時代逐漸進入新的存量經濟模式,整體發展步伐放緩,社會結構也慢慢趨於穩定。年輕一代的「成功之路」遠比父輩母輩辛苦得多。

「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大家發展的都很快,也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會比現在更好,比自己更好。不過現在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了。」劉雲杉指出了家長心態的變化。

在她看來,隨著我國社會結構趨於穩定,教育作為傳統的上升通道,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加之當下正處於大眾高等教育時代,文憑膨脹,教育收益開始下降。

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富階層開始形成,「資本收入不平等」、「二代崛起」等現象的出現,致使中產階層面臨塌陷的隱患。

於是,「知識改變命運」這一國人的教育哲學在今天被無限放大。」人們期待「名校」的身份神話能夠替代家庭,完成對下一代的「制度性庇護」。

「教育的功能被異化了,成為了社會分層的代理機制。在社會階梯的意象上,每一個體都是雙面作戰,一方面設法往上爬,另一方面又在不斷防禦下面的人往上鑽,防禦『下滑』與力爭『向上』已經成為所有階層代際傳遞中的深刻緊張、乃至日常的焦慮。」 劉雲杉說道。

當下,人人都在談論內卷。這並不是一個新創造的詞,而是最早經由格爾茨描述農業經濟時所提出的概念。它原本是指在耕作的時候,越發注重細節,直到最後產出已經跟投入脫離關係,甚至出現負增長。

現在人們所談到的「內卷」,大多形容一種死循環:不停的重複,不停的疊加,它耗時耗力,卻極少「做功」。2020年底,這個學術詞彙成了焦慮時代的集體共鳴。

教育異化下的「競次賽場」,我們在比什麼?

社會階梯意象上的「腹背受敵」,使得深陷其中的每個人都想在競爭中獲得勝利。而當教育被異化成一個戰場的時候,學校就會被扭曲為一個競爭的賽場。

內卷源於焦慮,焦慮引發內卷,兩者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其背後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我們身處競爭的社會。是不是誰在競爭中打敗對手,誰就贏得了未來,贏得了世界?我們究竟在比些什麼?

劉雲杉認為,適當的競爭其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教育領域裡的競爭使得階層流動起來,競爭是應該的。但目前的問題是過度競爭。

這裡涉及到兩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一個是我們當前的競爭機制,一個是現象背後更深的制度邏輯。

「我們先要思考,在目前激烈的教育競爭環境下,我們是在競優還是競次?」這裡,劉教授引用了拍賣中的一對概念。

所謂競優,是指誰能夠真正創造新知識、能夠做到真正有所突破,其能夠創造的價值就更大,因此其自身價值就會被高度重視;所謂競次,即為一種逆向競標戰:在這種競標模式下,所有人都不能犯錯誤,不能有任何風險與瑕疵。大家的特點趨同,不具備獨特優勢,所以只能憑藉誰價格低廉誰才可以取勝。

這中間有一點需要考慮:想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就要在一定程度承擔失敗的風險。

「學術界的競優是看誰的東西能留得下來,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競次是數量多,好像秀肌肉一樣。我們是否為那些真正敢於創新,敢於突破的人提供了敢於失敗的空間?」劉雲杉提出了一個問題。

目前,整個社會的教育觀點是不能失敗、害怕失敗。學生的每一個科目都不能有太多的瑕疵,每個人都害怕風險,害怕失敗。

這恰恰就捲入了「競次」的機制當中——通過不斷刷題來保障萬無一失,經過嚴格的時間管理、培養刻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可以承擔單調乏味的學習任務等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可以在群體當中成為優秀的佼佼者,但這並非就具備了卓越。

如果這些人不能被界定為頂級人才,就要與高技能、低工資的勞動者處於一場競標戰當中。他們擁有與低端勞動力相同的習性,最多也就只能成為一名好的中層執行者。

「我們應該為創新、開拓提供土壤與空間,應有承受失敗的風險,這是制度和國家層面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劉雲杉如此強調。

誠然,在比賽號角吹響之前,我們需要審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賽場,兔子跑得再快,到頭來也只是在跟烏龜比賽。

此外,在她看來,教育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不能只重視計劃內的數據和指標,而忽視了負面的效應。

目前,校園裡的孩子們看似因為課業減少、評價多元而變得自主愉快,但其核心競爭卻已被轉移到了校外。

不唯分數論之後,評價又要怎麼開展呢?旨在公平、均衡的基礎教育與旨在創新、分層嚴重的高等教育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這中間的鴻溝目前只能靠家長來靠「雞娃」填補。

不止如此,多元化教育發展的今天,教育慢慢開始走向商品化,掌握資源優勢的人們其起跑線是不同的。

在多元教育選擇下,資源加偏好等於選擇。想要實現跨越,將變得更加困難。

這一切的一切,使得原先旨在促進階層流動的教育競爭變得異常複雜,且越發使人走向分離,走向對立。

過度競爭下的「弱者」盲區,我們沒看到的是什麼?

「另外一點我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競爭正在走向個人主義視角的機會博弈。」劉雲杉表達了對過度競爭可能引發的又一影響的擔憂。

家長們砸最多的錢,買最多的課,上最貴的學,企圖靠搶奪教育資源來一決高下。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和負荷能力被擱置一旁,母親們卻忙於「項目經濟」。

「海澱家長」、「順義」母親,雖然走的道路各有不同,一個提倡勤學苦練出類拔萃,一個提倡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最後卻都是殊途同歸:大家好像都存在著一種迷之自信,似乎下的賭注越多,贏得機率就會翻倍。

誰比誰拿到的獎狀多,誰比誰鋼琴彈的好,誰拿到了多少個offer......孩子可視化的成果越多,父母們這個項目經理當的就越成功。

可父母們又當如何走出焦慮的怪圈?劉教授的看法是,不要把孩子變成是自己的一個項目。孩子不是一個虛榮的指標,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慢慢涵養TA的性情和性格,而不是封閉局限在「我一定要戰勝別人」的思維當中。

「借國家教育的機會,爬上他們個人自由教育的前程。人生就只有鬥爭,只有分離。社會上也只有那些聰明強壯的成功,而不管愚笨病弱的失敗。」

除了呼籲大家跳出個人機會主義的教育怪圈,劉雲杉還特別提到了要警惕基礎教育中縣域中學的塌陷。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時候,北大的招生數據中你會看到有很多省級、縣級高中考上來的孩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考上名牌大學的生源校和目標校範圍開始慢慢縮小,最後都集中到了頭部校——也就是那些資源、生源都富足優越的名校,牛校中去了。」

縣域中學的塌陷問題,不光存在於縣、鄉,就連城市中的學校,也有生源集中在頭部學校,而其他學校「無人問津」的現象。即使目前有公民統招、搖號政策的影響,家長對於頭部學校的迷戀還是只增不減。

頭部學校的背後,是多少學校的利益受損,這個問題令人深思。

「我們在談教育平等時,要認識到寬鬆教育可能帶來的平庸;在談機會均等時,要認識到自由競爭的殘酷;我們在談卓越人才培養時,也要清楚更有可能被競爭後的拔尖所架空;我們在談教育選擇時,要認識到多元選擇後隱含的社會分化甚至分裂。」

破除焦慮,最根本的方法是回到原點

整個採訪過程中,劉雲杉多次強調,要想緩解焦慮還需從根本問題入手。破除教育迷局,不是一家一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

她認為,當前的教育更多被狹義地理解為「學」和「教」,其「育人」的根本特性被忽略了。父母們認為把「學」和「教」讓渡給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就完成了教育孩子的責任。學校的教育也逐漸空疏化,淪為了知識的購買場。

「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育人。要讓人認識自己,塑造內在的性格。性格的背後是其內在堅定性,即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學會取捨。」

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限度在哪裡,在能力與欲望之間尋找不到平衡,就會陷入無限的自我,無限的競爭,以及無限的焦慮。

劉雲杉特別強調,學校和社會要能塑造共識,因為這是一個共同人格、共同文化、共同傳統和共同次序的奠定,是國民教育裡面最核心的部分。

教育需要重塑團結,而不是加劇分離的焦慮。

對於個人而言,劉教授給出的建議是,父母一定要問一問自己,究竟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是要讓孩子安靜地去和知識待在一起,用知識,用習得的經驗,用教育去養育TA,還是簡單地訓練TA,使其各方面修煉到最優?要知道,後者並不意味著TA就可以自然成為那個山峰上的人。

「要謹慎地走出自己。」

畢竟,心中有恆念,才是教育的不二法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作者曉潼。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針對這一現象,外灘君聯繫到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請她來聊聊如何破解過度競爭下的教育焦慮。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曉潼 編丨Travis  不知何時,教育的標籤越來越多,熱詞層出不窮。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 「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教育強則國強,一個國家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除了科技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問題。反之,如果一個國家教育系統出現了大問題,那麼對一個國家能否良性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內卷」,什麼意思呢?「內卷」一般用來表達在過度的競爭之下,人們相互內耗的情形。比如大學錄取的名額有限,家長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學,所以只能讓孩子拼命學習,報考校外培訓班,最終形成惡性競爭。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雙十一」相關數據統計,雙11當天在某網絡平臺購買網課的人數比去年增加649%,家長花在教育上的消費同比增加1566%。家長的焦慮,已成為培訓機構最佳的成單抓手。幼兒學編程、奧數成標配,在內卷下,孩子們開始提早適應了996甚至007。1 孩子也「內卷」北京10號線海澱黃莊,是北京教育培訓機構最扎堆的高地之一。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北大教授劉雲杉:高等教育作為知識的傳遞與生產者的地位正被顛覆
    藉助技術之力,我們似乎正在不斷突破教育固有的不足與困境。但是,我們迎來的或是「後現代知識狀態」。何為「後現代知識狀態」?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冷峻地指出:電腦語言及其運作邏輯改變了傳統知識的兩個原則:研究與傳遞——過往經由心靈訓練、智慧體悟而獲得的知識,只有被「符碼化」成電腦語言,才能流通、傳遞,甚至銷售。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
  • 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文章原標題:美國的教育異化和社會異化 ——兼談中國和亞洲的留學美國熱潮)美國總統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雖然歐巴馬逐漸展示一定的優勢,但是差別並不顯著,任何突如其來的「十月意外」都可能造成逆轉。所以誰最後當選總統仍在未定之天。再加上國會兩院改選的局勢並不明朗,尤其是堅決與歐巴馬對著幹的眾議院共和黨多數,要預言大選後的美國政治走向為時尚早。
  • 職場的內捲化,藏著打工人的焦慮和老闆的經濟學
    學歷貶值,教育通脹,就業內卷,千軍萬馬只為一張門票。 就業統計口徑放開,像電競玩家、公眾號寫手、網店運營等,只要你產生資金流水,都算到了光榮的勞動者隊伍。至於收入是否穩定,是否能養活自己,如何面對物價飛升、房價飆高,不在統計考慮範疇。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在內卷這個生動且形象的詞出現前,高等教育領域的「內卷」是:隨著教育擴招,原本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需要碩博學歷才能勉強搶到「入場券」。 博士扎堆想進高校卻沒有坑位,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與碩士生爭搶工作崗位,而碩士生競爭不過博士生,只能選擇和本科生爭奪工作崗位。 以前,博士擔任高中教師是大新聞,現在博士入職小學已是平常事,直到前不久,杭州街道錄取的全部都是清北的碩博士,才再一次引發高層次人才「出圈」職業選擇的輿論討論。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最近,在《文化縱橫》與南都觀察共同舉辦的一場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做了專題演講,剖析了教育焦慮現狀背後的深層邏輯。 劉教授說:現在的教育,已經進入了「龜兔賽跑2.0版」。
  • 一個值得去了解的流行詞:內卷,究竟是啥意思?
    經常瀏覽網文的你,一定經常看到「內卷」這個詞。內卷在2020年很火,入選了《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究竟是何義?何以成為了流行詞?帶著這些疑問,我專門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現在我把內卷的來龍去脈說給你聽。2020年內卷首先在大學生中,尤其是如清華北大這些知名高等學府的學生中流傳開來。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2020年最火的詞之一就是「內卷」了吧,這個詞因為北大學霸在《奇葩說前傳之千人奇葩撈》中提及又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內卷」?是卷生菜?向內卷的捲髮嗎?Noooooo~《奇葩說》的舞臺上,從不乏高學歷的精英。從導師到辯手,匯集了國內外TOP名校的各路選手來這裡「神仙打架」。
  • 分手後,讓男人心痛的做法,並不是糾纏不休
    分手後,別傻傻的糾纏了,如果對方真的變心了,那你的糾纏就會成為他更加厭煩你的理由。所以,沒必要為了一段不值得的感情,把自己搞得尊嚴全無,女人,最重要的是要在感情裡取悅自己。所以,做一個聰明的女人吧,你要明白,分手後,讓男人心痛的做法,並不是糾纏不休。充實自己不管你在愛情裡付出了多少,當愛情不存在時,就要學會及時抽身把自己活得充實。也許,在那個男人的眼裡,他曾經是你的世界,你的所有付出都是圍繞他的。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在當下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中,內卷已經成為一個被泛化的詞彙,形成了所謂「萬物皆可內捲化」的現象。但是,輿論話語中對於內卷的使用,更多地只是一種「慘狀描述」。它集中表達了當前中國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的焦慮,但是缺乏問題背後的成因分析。
  • 周日晚上焦慮的年輕人,提前發現了世界的Bug
    哪一件挑出來,都足以讓徘徊在周日深夜的年輕人抓狂,這些痛苦在凌晨後站成一排,像是為你量身定製的行刑隊。 所以他很可能會打開搜尋引擎或者社交網站試圖排解,而「瘟疫」之下賽博網絡哀嚎遍野,結果往往是他看了一圈更加焦慮了。 一項Meta分析資料顯示,抑鬱障礙的終生自殺風險為6%。 我們的周日抑鬱會不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生理、心理問題?誰都無法預料。
  • 琅琊說:內捲化社會之人的異化(上)
    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有很多這樣的「內捲化現象」。人的異化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最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社會,80後90後逐漸成為社會主體,帶來很多新生文化現象,其中有好的一面,積極、創新、活力,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宅、喪、佛系,剩男剩女、不婚不育,社恐、孤獨、抑鬱等。
  • 專訪|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他把內卷描述為一種「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環」,他更是站在人類學視野下競爭的大框架內理解「內卷」,指出內卷現象是人類社會的例外現象,它的背後是高度一體化的缺乏退出機制的競爭。為什麼叫內卷?是說你在耕作的時候,大家對每一個細節都越來越關注,可是到最後產出跟你投入是沒有關係的,甚至是負增長。如果你要到一個荒野上去開墾荒地,粗放地耕種,其實你的產出和投入的比例反而更高。我在讀書的時候,我的老師北大孫立平教授就說,你看中國農民,他們種田跟種花一樣。精耕細作這四個字,是對亞洲農業很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