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

2021-01-10 劉說教育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

教育強則國強,一個國家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除了科技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問題。反之,如果一個國家教育系統出現了大問題,那麼對一個國家能否良性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目前的中國教育很多人已經指出存在「過度內捲化」的趨勢,那麼針對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呢?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一個問題沒有,學校的正規教育與校內外的補課教育,已經形成了「鼎足之勢」。要不說當代的學生太累呢,又得接受來自學校的正規教育,放學後還得接受來自校外的補課教育,美其名曰「贏在起跑線」,事實呢?略微提升並不是很明顯而已。當然,很多家長學生其實也是並不想去培訓機構接受校外教育的,但是,雖然不情願,可是補課這個「教育內捲化」的行為,已經讓很多學生與家長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何為「內捲化」?

內捲化的意思就是當一個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形式已經確定,已經無法轉換為更高一級的社會與文明。教育的內捲化指的是在教育行業內,教育內容水平已經很難做到提升,變化的只是數量而並非發展的增長。

簡單點來說,雖然大學在不斷建設,但是也是跟不上「擴招」的。大學的數量穩定在一個基數,每個地區學生原本都有機會上大學,可是,有的地方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就去壓榨老師與學生,對別地方的學校進行大學名額爭奪。可是,雖然在短時間內地方學校能夠提高升學率,可是,如果別的地方學校立馬將這種套路複製的話,那麼又回到了原點升學率。到最後,我們驚訝的發現,老師比原來更累,學生比原來更累,學校比原來更累,可是升學率卻一點沒提升,可能有的學校升學率反而降低了不少,這就是「教育內捲化」。

教育內捲化也並非沒好處,最起碼能提高全民學生學習成績,但是對國內教育來說卻弊大於利。就目前情況而言,過度教育內捲化已經給中國教育來很嚴重的後果。

「揠苗助長」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雖然在短時間內莊稼看上去都有所提高,可是,莊稼其實早已經「壞」了,當然,秋天也是無法收穫到糧食的。目前的教育內卷,雖然沒到這個程度,離這個程度很遠,但是,如果放任不管的話,那麼最終的結果必將是「揠苗助長」,除非有特殊方法能夠很好應對。

教育內捲化令學生早早的就對學習失去興趣,以前的學生初中都十分喜歡上課與學習,可是,現在的學生,由於小學時期就開始不停補課,早已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放學後,學生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對學習失去興趣如何才能更好的學習呢?過度的內捲化恐怕培養出來的都是「學習機器」,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是毀滅打擊,可能這也是我國學生喜歡按部就班的原因之一,這也是我國學生能在各類奧賽奪獎,長大後卻連「諾貝爾獎」都挨不到的原因。

教育內捲化給學生們帶來的,更多的其實是壓力,這種壓力讓很多學生已經承受不來,長此以往,極其容易影響到學生們的身心健康。「胖墩、眼鏡、糖人」學生越來越多,過重的學習時間已經佔用了運動健身的時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垮了學習成績再高有屁用。

教育內捲化雖然讓補習班遍地開花,為國家經濟也做出了一點貢獻,但是,其中也是夾雜著不少不良補習班,畢竟,全國的知識分子就那麼多,全國的優秀教師也就那多,自然補習班的「質量」也是殘次不齊的。目前,校外培訓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無形中也在「逼著」家長交錢,可是,明明有義務教育,為何還要去校外培訓呢?有錢人家的孩子能夠報好的補習班,但如果家裡沒錢的學生呢?因為花不起錢小學時期就要被社會淘汰嗎?這是不是也在無形中讓寒門再難出貴子呢?

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是要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教育的目的與初心是什麼?其實,還是為了能夠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孩子,但是,在教育內捲化下,孩子的智是發展了,但德與體在無形中也被消失殆盡。

如何解決「教育內捲化」帶來的巨大影響,有一位老教授認為,可以從「全面停止補課」開始做起,解決教育過度內捲化就要從義務階段教育的補課行為開始杜絕。即使補課,可以從校內開始,實現免費補課,讓全體學生都在同一起跑線。畢竟校內校外培訓機構已經形成龐大產業,一時間難以清除,那麼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要求規範校內外補課機構,比如「不準刻意宣傳升學率」「不準給家長製造學習焦慮」等等。

教育過度內捲化,勢必會造成惡性循環結果,一個國家想要健康的發展,教育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教育良性發展對一個國家而言實在太重要!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雙十一」相關數據統計,雙11當天在某網絡平臺購買網課的人數比去年增加649%,家長花在教育上的消費同比增加1566%。家長的焦慮,已成為培訓機構最佳的成單抓手。幼兒學編程、奧數成標配,在內卷下,孩子們開始提早適應了996甚至007。1 孩子也「內卷」北京10號線海澱黃莊,是北京教育培訓機構最扎堆的高地之一。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針對這一現象,外灘君聯繫到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請她來聊聊如何破解過度競爭下的教育焦慮。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曉潼 編丨Travis  不知何時,教育的標籤越來越多,熱詞層出不窮。
  • 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豆瓣「985廢物自救小組」前幾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雲杉,在「第七屆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談到了現代教育生態中的「無限病」,話語間透露出焦慮之下的社會所帶給孩子們的影響。劉雲杉教授無限的兒童、無限的軍備競賽,這是現代的無限病。
  • 陳瑋:如何防止「內捲化」?
    百度百科對內捲化的描述中,有如下內容: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內卷」,什麼意思呢?「內卷」一般用來表達在過度的競爭之下,人們相互內耗的情形。比如大學錄取的名額有限,家長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學,所以只能讓孩子拼命學習,報考校外培訓班,最終形成惡性競爭。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1985年中國社會學者黃宗智在《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一文中,首次把「內捲化」概念帶入中國社會。黃宗智將這個概念應用於我國古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研究中,以此稱謂依靠大量勞動力投入來獲得總產量增長但同時邊際效益遞減的發展模式,即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他通過這個概念要解釋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
  • 思想界|「內卷」一詞為何贏得共鳴?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內卷」一詞的流行和法國教師慘遭斬首背後的歷史背景。「內卷」的流行:它是如何從學術名詞變成時代共鳴的?在2020年的年末,「內卷」一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從一個學術名詞變成了這個時代的共鳴。內卷究竟是什麼意思?《新京報·書評周刊》的《現在流行的「內卷」,從34年前就開始被誤讀》一文梳理了「內卷」一詞的由來。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科技愛好者周刊(第 126 期):內捲化是什麼?
    (維基百科[3])本周話題:內捲化是什麼?最近,我經常看到「內捲化」這個詞,不理解什麼意思。網上找到的解釋:「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百度百科[4])看了這個定義,我還是不太明白。
  • 智庫理論動態丨扶貧的「內捲化」困境及應對(外二則)
    學者們高度關注扶貧「內捲化」現象,並對它的具體表現作了釐清。其一,扶貧「內捲化」常見於資源錯配。農民分化、精英俘獲和貧困戶識別困難等因素導致扶貧資源與扶貧目標發生偏離,無法流向迫切需要幫扶的弱勢群體。其二,扶貧「內捲化」意味著資源轉化低效。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簡單理解,「內捲化」就是「溫水煮青蛙」,人逐漸適應當下的生存環境,而失去了繼續向上的能力。突破「內捲化」,不僅需要勇氣,更要注重方法。以下,Enjoy:作者:Windy Liu這個時代和過去不一樣了。01內捲化長時間停留在簡單的自我重複這種把自己鎖死在低水平狀態裡循環往復的狀態,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叫做「內捲化」。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
  • 如何避免學術研究的內捲化?
    科學網博客:秦四清  近期,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內捲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由康德、戈登維澤提出,到格爾茨成型。「內捲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社會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停滯不前,僅通過不斷精細化、複雜化維持一種自我鎖定、自我穩定的狀態,而無法轉化、發展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禁止補課」是不是就可以消除孩子的學習壓力了?網友:啥邏輯
    最近在網絡平臺上收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邀請:中國教育如何杜絕補課問題?應否取消義務教育階段所有盈利機構?這是啥邏輯,典型的推鍋邏輯嘛。為什麼要杜絕補課問題呢?其實補課興趣班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教育的一個進步,也是家長對教育重視的一個表現。補課機構的存在,是家長選擇的結果,是否補課,也是家長自行選擇的機構,機構的盈利也是合理合法的。付出有所收穫,那是規律。而孩子的補課壓力大,不完全是補課帶來的,而是很多家長過猶不及而選擇的結果。為什麼 會有家長如此瘋狂的選擇補課?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
  • 職場的內捲化,藏著打工人的焦慮和老闆的經濟學
    困在「內捲化」裡的員工,和不斷精簡提效的企業主,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新定位僱傭關係,突破當下的就業困境? 就業持久戰,打多久?戰什麼? 今年是一個不設經濟目標的年份。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金融和地產,正逐步內捲化!
    一個行業內捲化的典型標誌,就是這個行業開始派生出各種野生歧視。性別歧視、學歷歧視、生育歧視……大家可能會覺得金融行業入職門檻高,以後收入一定高。一個行業內捲化的典型標誌,就是這個行業開始各種白嫖、底層互撕。廈門國際銀行的陪酒扇耳光事件,看似是酒桌文化。實際上是,金融圈底層社畜的艱難求生現形記。
  •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內捲化」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先來認識一組你我都熟悉的詞彙:農民工、外出打工、藍領、白領、精英、996、社畜、打工人、內卷…… 顯而易見,整個社會某一層級,已經對通過工作或勞動致富產生深度懷疑。不斷變化的不止是稱謂,更暴露出這一龐大社會群體,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自己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結構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