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理論動態丨扶貧的「內捲化」困境及應對(外二則)

2020-12-05 澎湃新聞

我國在上世紀末集中解決了農民普遍性貧困和溫飽問題。進入新世紀,國家連續出臺兩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扶貧政策日益多元,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在全國範圍打響脫貧攻堅戰,使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9年末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截至2020年2月底,全國只剩52個貧困縣未摘帽,僅佔全國832個貧困縣總數的6.25%,按照這一態勢,全面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的既定目標將能如期完成。(至2020年11月,

全國832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

。——編注)   

然而,在取得豐碩成績的同時,我們卻逐漸陷入扶貧「內捲化」困境之中。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最早運用「內捲化」概念來解釋農業經濟過程。他提出,爪哇島在資本、土地和技術等要素制約下,唯有將更多的勞動力持續吸納到農業並形成複雜的內部分工。這一概念實際彰顯著投入與產出、發展數量與質量這兩組關係之間的張力。

扶貧「內捲化」是指,在由這兩組關係構建的權衡矩陣中,

隨著扶貧資源投入的日益擴大,脫貧數量雖在不斷增加,但鄉村行動者的脫貧意識、能力組合和產業結構等要素並沒有產生質的躍升,難以充分發揮內外部資源在減貧和防貧方面的潛能,使扶貧事業的成效陷入「無發展的增長」狀態

。   

學者們高度關注扶貧「內捲化」現象,並對它的具體表現作了釐清。其一,扶貧「內捲化」常見於資源錯配。農民分化、精英俘獲和貧困戶識別困難等因素導致扶貧資源與扶貧目標發生偏離,無法流向迫切需要幫扶的弱勢群體。其二,扶貧「內捲化」意味著資源轉化低效。科層式的縱向傳遞機制存在失範和失靈,使資源損耗嚴重,此外,一些扶貧項目偏向形式主義,沒有切入貧困戶的「痛點」,且缺少後續的資源配置安排,因此返貧率較高。其三,扶貧「內捲化」還顯現為外部資源與內部資源難以協同。一方面,側重於以外部資源的堆積來實現脫貧,而忽視了對農民生活慣習和能力結構的優化,進而形成農民的路徑依賴和越扶越貧的弔詭現象;另一方面,剛性的扶貧策略與鄉村和農民的資源稟賦不相適應,鄉土社會基礎對扶貧項目產生反噬,阻礙了內外部資源的有機聯合。   

造成扶貧「內捲化」困境的關鍵機理在於,過往的扶貧行動沒有深入地激發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內生動力,相對忽略強化他們內在能力的必要性,鄉村和農民的核心地位無法得到充足彰顯,尤其是在調動他們參與扶貧資源的設計、管理、分配和監督等環節上存在欠缺,由此形塑了參與冷漠、行動能力弱以及扶貧實踐出現偏差的後果。

在2020後脫貧時代,若我們沿用當前主流的扶貧模式持續向農村投入資源時,扶貧「內捲化」困境將依然存在,且限制著後續扶貧目標的實現,因此亟待尋求解決之道。

在以「防貧」為使命和社會風險日益顯著的時空下,重構農民主體性將是破除扶貧「內捲化」危機的有效路徑。在扶貧場域,農民主體性意味著「去依附」,即農民與外部主體明確權力邊界;意味著「知我」,即理解自我的角色定位和優勢;意味著「守原則」,建立和遵守一系列由優秀傳統和現代要素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意味著「和諧共處」,即與其他主體形成生存上的「去依附」、發展上的「和諧共處」關係。

塑造農民的主體性有助於促進扶貧工作往高效高質轉化,從滿足貧困人口的生存型需求轉向發展型需求,深度提升農民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避免返貧和貧窮代際傳遞現象的發生。

(本文原題

「塑造農民主體性:2020後走出扶貧『內捲化』困境的路徑選擇」

,原載《現代經濟探討》2020年第8期。作者蘇志豪、徐衛國。)

 

如何拯救農業內捲化背景下的小農

恩格斯認為,小農是「小塊土地的所有者或租賃者,尤其是所有者; 這塊土地既不大於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種的限度,也不小於足以養活他的家口的限度」。這一定義清晰界定了小農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水平,意味著小農家庭經營的生產經營目標主要的謀求自給自足。

建國初期,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導,並表現出典型的小農大國特徵。1952年,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僅為20. 5%和28. 7%,而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則高達50. 5%。由於工業和服務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勞動人口數量卻急劇增長,造成農業就業人口的持續增加。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農業的就業人口佔比一直保持較高水平,農業發展呈現內捲化現象。在內捲化情形下,小農通過高度密集的農業勞動力投入,以降低勞動生產率為代價,獲得土地生產率的提升,然而效率改進又被更高的人口增長率所消耗,呈「過密型增長」,並不斷加劇人地矛盾。1776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3.7 畝/人,1952年下降到2.8畝/人,1978年進一步降至2.2畝/人。

由於缺乏勞動對外輸出的可選路徑,小農逐漸形成精耕細作的路徑依賴並被鎖定,其生產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表現為生存型小農。

在中國,生存型小農仍舊廣泛存在。

國家統計局對全國農村貧困的監測數據表明,截至2018 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 1660萬人。如何「去內捲化」以及生存型小農改造,一直是學界關注與爭論的焦點。

本研究從理論層面釐清了農業內捲化情形下生存型小農的生成機理,闡明了去內捲化過程中生存型小農分化為生產型小農、生活型小農與功能型小農的轉型邏輯。

主要研究結論是:

第一,先期農業的內捲化使得生存型小農群體擴張,後期農業的去內捲化發展則使得生存型小農出現分化轉型; 第二,農業勞動力的非農轉移與務工收入的提高,誘導農地流轉與代際分工,由此分化出生產型小農與生活型小農;第三,日益增加的對食品安全與回歸自然的需求,促導生產型小農及生活型小農轉型為以生態農業或休閒農業為導向的功能型小農; 第四,對湖北省水稻主產區稻農的隨機抽樣調查證實,小農經營目標分化已然普遍存在,目前生產型小農比例最低,生活型小農比例最高,生存性小農和功能性小農佔比居中且比例大體相當;第五,對樣本數據的實證分析進一步發現,不同生產目標驅動下的小農生產行為,特別是親環境生產行為,存在明顯差異。以生存型小農的減量化程度為對照組,生產型小農的減量化程度最低,生活型小農的減量化程度居中,功能型小農的減量化程度最高。

中國農業的典型特徵是大國小農,如何促進小農的農業減量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然而,

假定小農的同質性,並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2015 年原農業部與財政部制定的《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規定,秸稈還田施用秸稈腐熟劑補貼 15元/畝,增施有機肥等綜合集成技術運用補貼30元/畝,種植綠肥及接種根瘤菌補貼15元/畝。顯然,政府補貼這類非市場化、普惠式的行為激勵方式,只能發揮短期作用,無法從根本上激發農戶的親環境行為,造成「有補貼即用,無補貼即停」的現實困境。

本研究的政策含義如下:

第一,生存性小農和功能性小農是農業減量化政策的目標主體,對農業減量政策的成效具有決定性意義; 第二,促進農戶經營目標及其功能性轉型,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農業與品牌農業,誘導農業的綠色發展; 第三,推進農業的生產性社會化服務,培育中間性要素與服務的經營主體,鼓勵農業減量化的迂迴投資; 第四,鑑於普惠性的財政補貼政策並不能達到農業減量的預期目標,有必要在考慮受眾對象特徵的基礎上實施多樣化、差別化的政策工具並進行精準施策。

(文本原題

「小農分化、行為差異與農業減量化」

,原載《農業經濟問題》2020第6期。作者張露。)

 

村幹部實踐權力的內捲化

村幹部是掌控和推進具體鄉村振興事務的領頭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村幹部通過其實踐權力的運作,將宏觀性的國家政策落地為微觀性的鄉村治理實踐。所謂實踐權力,指村幹部在日常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基於在地化的政治生態和社會關係而建立起來的、具有即時行動力的支配力。

本研究以筆者在山東省中部地區的谷鎮的田野調查為基礎,發現

當前村幹部群體面臨實踐權力內捲化的困境

。這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   

首先,村幹部實踐權力的衰退。實踐權力是具有即時行動力的支配力。在鄉村治理實踐中,村幹部藉助這種支配力獲得農民的認同與配合,最終實現相應的治理目標。然而,在當前谷鎮的村莊中,村幹部的實踐權力受到較大衝擊和挑戰,呈現為一種式微、衰退的趨勢。其中,在谷鎮齊村開展的移風易俗治理活動即折射出這一問題。2019年7月,齊村有一位老人過世,老人子女沒有理會村幹部提出的「喪事從簡」的要求,執意僱請了當地的鼓樂班子參與喪禮。齊村村主任聞訊後認即帶村委會成員趕往現場制止,但遭到老人子女辱罵。當天的事情最終不了了之。 

其次,村幹部實踐權力運作的複雜化。谷鎮村幹部的實踐權力不僅呈現為一種衰退狀態,同時其運作方式與過程也日趨複雜化。村幹部不得不頻繁使用複雜的治理技術應對村務治理實踐中不斷湧現的難題。具體而言,相關治理技術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一是村戶合謀。村戶合謀是指村幹部在落實相關工作過程中遭遇到來自農戶的較大阻力時,被動與其達成一致意見、共同應付工作檢查的一種治理技術。二是軟磨硬泡。軟磨硬泡是指村幹部在處理較為棘手的工作時,通過與農戶反覆溝通、多次協商的方式爭取對方的理解和支持,以期最終實現工作目標的一種治理技術。三是自我犧牲。自我犧牲是指村幹部以犧牲自身利益為代價而換取工作任務順利完成的一種治理技術。

村幹部實踐權力內捲化可能誘發村幹部隊伍不穩定性增加、鄉村治理失靈以及政策執行偏差等問題,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在落地環節遭遇的重要梗阻因素。

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在村莊層面的有效落地,尋求村幹部實踐權力內捲化問題的解決路徑十分必要。

本研究嘗試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基層政權適當下沉。鑑於村幹部實踐權力內捲化與基層政權懸浮化具有密切關聯,基層政權可以利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適當下沉,提升其在鄉村社會中的在場性,為村幹部實踐權力的建構提供適當的政治、行政權威支持。

其次,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面對村幹部實踐權力的內捲化難題,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這一點對於組織渙散的村莊尤為重要。

再次,探索新鄉賢治村的制度化路徑。新鄉賢群體在鄉村社會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其所具備的特殊治理資源能夠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實踐權力,對現代鄉村的有效治理具有積極價值。在村幹部實踐權力內捲化的背景下,有必要探索新鄉賢群體參與鄉村治理的制度化路徑。

[本文原題

「鄉村振興戰略下村幹部實踐權力內捲化問題研究——基於魯中谷鎮的田野發現」

,原載《領導科學》2020年第21期。作者汪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智庫理論動態丨中國如何走出科技創新困境(外三則)
    來自地區、行業及時序層面的證據顯示,研發支出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具有負向影響,科技創新投入的大規模增長並沒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甚至出現了「研發成倍增加-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的悖論現象,中國科技創新陷入困境。那麼,中國為什麼會陷入科技創新困境?
  • 陳瑋:如何防止「內捲化」?
    百度百科對內捲化的描述中,有如下內容: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內卷與囚徒困境
    這就是內卷。無疑,內卷面對的規則或者說體制,可以是公平公正的,甚至它的過程也可以是美好的,就像美好的卷白菜。但內卷的不堪之處,在於它的封閉。我想到博弈論裡的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裡,他們會得到更長的刑期,而在衡水,同學們必須付出更多的無畏的努力。一顆美妙的卷白菜,其實是一座無間地獄。採訪裡,那位同學提到當年學校的狀元,每天吃飯就吃包子,從食堂到樓道垃圾桶,邊走邊吃,不管吃了多少,到了垃圾桶那,把剩餘的包子一扔,就跑步去教室。如是幾個月。
  • 如何避免學術研究的內捲化?
    科學網博客:秦四清  近期,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內捲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由康德、戈登維澤提出,到格爾茨成型。「內捲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社會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停滯不前,僅通過不斷精細化、複雜化維持一種自我鎖定、自我穩定的狀態,而無法轉化、發展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內捲化」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倒是打工人內部,有了些許困擾:「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熱衷於內卷?」 來自職場的呼聲和疑惑,是如此的熱烈而惹人深思。 內卷,最初來自經濟內循環的政策提法。內捲化,則是指某種社會或模式,在發展到某種確定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
  • 職場的內捲化,藏著打工人的焦慮和老闆的經濟學
    困在「內捲化」裡的員工,和不斷精簡提效的企業主,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新定位僱傭關係,突破當下的就業困境? 就業持久戰,打多久?戰什麼? 今年是一個不設經濟目標的年份。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嚴飛:社會結構讓人不得不「內捲化」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新近出版《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在這本書中他試圖面向公眾,把社會學經典理論和變遷中的中國現實做嫁接。在他看來,「內捲化」在中國是不可避免的,在其背後是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教育強則國強,一個國家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除了科技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問題。反之,如果一個國家教育系統出現了大問題,那麼對一個國家能否良性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簡單理解,「內捲化」就是「溫水煮青蛙」,人逐漸適應當下的生存環境,而失去了繼續向上的能力。突破「內捲化」,不僅需要勇氣,更要注重方法。以下,Enjoy:作者:Windy Liu這個時代和過去不一樣了。01內捲化長時間停留在簡單的自我重複這種把自己鎖死在低水平狀態裡循環往復的狀態,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叫做「內捲化」。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也就是說,一兩千年來一直在這樣一個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和效益遞減的過程當中,他們把這個經濟模式稱之為是一種「內捲化」的現象。但是「內捲化」還是令人很費解。 為什麼叫內卷?
  • 民生智庫 | 四項措施應對臭氧重汙染天氣
    在對其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把著重點放到石化、印刷等汙染比較嚴重的行業中,對相關行業推行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形式,最大程度地降低VOCs的產生量。對於石化運輸等企業而言,應重視整個裝卸以及儲存過程的汙染控制,運輸時最大程度的選擇密封容器,降低洩露的可能性。加強對工藝廢氣的綜合治理,對生產時所產生的含有汙染物的尾氣進行再處理、再利用。推廣使用低(無)VOCs含量、低反應活性的原輔材料和產品,優化生產工藝。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它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一種是極端絕望的悲觀情緒,即認為無法擺脫欲望控制的人類會永遠困入內卷的牢籠而無法自拔;另外一種則是庸俗的樂觀情緒,即認為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將會推動社會財富的豐裕化,從而會極大地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這種觀點忽視了內卷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根源,而把內卷現象「自然化」和合理化了。
  • 「學習明理」精準扶貧: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
    貧困問題具有長期性、差異性、複雜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貧困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每個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會面臨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難題,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加強頂層設計,把精準扶貧事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貧困問題的真實情況作出了符合當下實際的科學判斷,提出了扶貧開發重要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實踐,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人人都在說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內卷,英文involution,來自於拉丁語名詞involutio,動詞形式為involvere,意為「包裹纏繞」( 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enfolding or entangling)。
  • 思想界|「內卷」一詞為何贏得共鳴?
    黃宗智本人在《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一文中回應了「內捲化」一詞在當下中國的流行。黃宗智指出,今天關於內捲化的論述,一方面依然適用於小農經濟,即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會形成單位土地勞動投入原來越高,邊際回報越來越低的情況。另一方面,在今天,相對於可用資源而言,中國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因此有很多領域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 智庫理論動態丨平臺經濟的實質及運作機制(外三則)
    如網約車的動態定價策略,看上去是通過大數據網絡對客戶進行有效資源配置,但在全球引起了天怒人怨,其關鍵原因是把傳統供求關係機制應用到網約車定價上,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實際上,經濟平臺上的交易行為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定價方式也出現了調整。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理論專題丨學習王新法 扶貧路上續輝煌
    為進一步闡釋弘揚王新法高尚品格,推動深入學習王新法精神,本報今天推出理論專題《學習王新法 扶貧路上續輝煌》。 學習王新法 鼓起信仰之帆 周德睿 高尚的信仰,是淨化靈魂的甘露,是催人奮進的動力。我們學習扶貧楷模精神,既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又要練好「繡花功夫」精準幹。要務實創新抓源頭,健全建檔立卡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扶貧對象更加精準。要務實創新抓重點,完善「七個一批」模式做法,提高扶貧措施有效性。要務實創新抓基礎,著力解決基層組織力量不強、經濟功能薄弱、基礎設施滯後、陳規陋習嚴重等問題,提升貧困地區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學習扶貧楷模王新法,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