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問題具有長期性、差異性、複雜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貧困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每個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會面臨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難題,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尤其是二戰以來,關於貧困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話題,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的諸多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同時,旨在消滅貧困的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也相繼誕生。然而,近年來許多國家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緩慢,反貧困效果並不明顯。然而,在全球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巨大成功,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中國的脫貧攻堅戰仍穩步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11月23日,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實現脫貧,這也標誌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不斷地向貧困宣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加強頂層設計,把精準扶貧事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貧困問題的真實情況作出了符合當下實際的科學判斷,提出了扶貧開發重要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實踐,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為全球貧困治理提供了重要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保障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實踐,大致經歷了救濟式、開發式、精準扶貧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政府主導。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這一時期,政府主要通過土地改革、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方面等改善農村貧困狀況。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決大家的困難,才能避免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986年,中國成立國務院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即現在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各省、市縣也設置了相應的扶貧開發工作部門,通過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制度機制保障了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進入21世紀,我國逐漸建立並不斷強化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更是成立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帶領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層層籤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責任到人。這種有組織、有紀律、講政治的扶貧開發活動是我國政治優勢與制度優勢的體現。
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在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基礎上探索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還找到了關於反貧困的有效途徑——先富帶後富。中國的脫貧事業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要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先富帶動後富,協同發展、激發貧困人口參與生產的動力,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扶貧格局。目前,我國構建了全社會扶貧的強大合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政府、市場的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在反貧困鬥爭的實踐中,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不忘初心,把改善民生、消除貧困作為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在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層面中生動的反映。
精準扶貧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精準扶貧事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包括四個方面:「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和「如何退」。
在「扶持誰」問題上,主要是從三個層面對扶貧對象進行了界定,第一是「收入」,第二是「不愁吃、不愁穿」、第三是「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三個層面可總結為「一有、二不愁、三保障」。我國對扶貧對象的確認從收入、能力、權利等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界定,做到了精準幫助扶貧對象實現脫貧;在「誰來扶」方面,我國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任務清晰,分工明確,堅持各盡其責,考核到位,各村派有駐村幹部,幫扶對象與扶貧幹部一一對應,責任到人;關於「怎麼扶」的問題,我國因人因地施策,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關於「如何退」的問題,貧困戶在達到「一有、二不愁、三保障」標準之後也就達到了脫貧標準。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退出流程的規範:設定時間表、留出緩衝期、實行嚴格評估、實行逐戶銷號,保障精準退出貧困。
精準扶貧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堅持「以人為本」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馬克思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因此在自由發展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例外,也就是脫貧攻堅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使發展成果更廣泛的惠及全體人民。其次,人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生產力(「個人生產力的全面的和普遍的發展」)、人的才能(「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人自身(「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全面發展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幫扶誰」、「怎麼幫」、「如何退」中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中國脫貧攻堅勝利的經驗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長時期實踐探索出來的,是對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為世界反貧困實踐提供中國方案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的推動者。一方面,中國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人才、技術、醫療等方面的援助,例如,中國扶貧樣板落地非洲,通過因地制宜的技術使其國民擺脫了「吃飯靠天收」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國積極為貧困國家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全球各國共同發展的提供良好條件。
不過,中國與全球的脫貧合作仍舊面臨巨大的挑戰。目前,在西方話語體系的主導下,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模式持有誤解,不利於中國脫貧經驗的傳播。對此,中國應努力培養具有國際化水平的脫貧人才,將這些人才輸送到國際舞臺,參與到全球貧困治理中,讓國際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脫貧智慧的價值。同時,中國仍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脫貧思路和脫貧政策,取長補短,相互借鑑,進一步推進全球反貧困步伐。
(作者 吳惠芳 王惠 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