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擺脫貧困》到精準扶貧——研讀《擺脫貧困》有感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從 《擺 脫 貧 困》 到 精 準 扶 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貧,7次把扶貧作為考察重點,連續4年新年第一次國內考察都是到貧困地區,就扶貧開發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擺脫貧困》一書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我們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具有普遍而長遠的指導意義。只有把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前後關於扶貧的思想貫通起來、深刻領會,才能準確把握其思想實質和精髓。

解放思想

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明確寫道: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

什麼是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目光短淺,自以為是,不敢想,不敢闖,畏縮不前,不敢行動。習近平還明確地說過:「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是在於它是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擔心說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的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的改革開放的舉措。」

讀了這本書,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習近平同志的著眼點不僅僅是他曾經工作的地區,也包括整個國家和民族;不僅僅是貧困本身,也包括產生貧困的歷史背景和深刻根源。他在告誡我們,只要有貧困地區的存在,國家就是貧困國家;只要有貧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貧困民族,因此,擺脫貧困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問題,更是整個國家戰略發展的大問題。不僅僅是扶貧機構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全黨、全國必須關注的問題。他提出「擺脫頭腦中的貧困」,其意義就在於進一步思想解放,堅持改革開放,迎接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讀懂國情 依靠群眾

讀懂國情,必須實事求是;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當前,我們最大的國情是人口眾多,經濟文化基礎薄弱,地區發展不平衡。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之下,如何擺脫一縣一地的貧困,如何擺脫國家的貧困?

習近平說:「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可以認為,這是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如何體現黨的領導,如何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習近平指出: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群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要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許多幹部下到最邊遠、最貧困的地方去,親身體驗到群眾的疾苦,思想感觸很大,回來後都說憂患感增強了,責任感增強了。

自尊、自信、自強

自尊、自信、自強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觀天。必須「提倡振奮精神,淡化『貧困縣意識』」,不能自己貶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時,違背經濟規律和事物發展規律,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幹部埋頭苦幹,著眼於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若能繼續臥薪嘗膽,矢志如初,再接再厲,奮鬥不息,必能徹底擺脫貧困。要勵精圖治,發奮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於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

《擺脫貧困》一書中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弱鳥如何先飛》。提出貧困地區要有「先飛」的意識;「飛洋過海的藝術」;怎樣豐滿羽翼。最後歸結到「鴻鵠之志」。這是自尊、自信、自強的有一種詮釋。

理順關係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間不久,就總結出閩東經濟發展必須正確處理的六個關係。一是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關係,克服急於求成傾向;二是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傾向;三是資源開發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係,確定產業發展政策要向具有資源優勢的領域傾斜;四是生產力布局中的山區與沿海的關係,將投入產出係數高低作為確定投資傾斜政策的依據,偏重沿海,兼顧山區;五是改革開放與扶貧的關係,確定用開放意識推動扶貧工作,並在扶貧工作中運用開放政策等方針;六是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既要把科技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實效。

最大的政治

在一篇論述「經濟大合唱」的文章中,習近平講道:「我到閩東的一個鄉搞調查時,看到這個鄉政府的牆壁上掛了不少錦旗,又是『優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經濟建設方面的。這就值得打個問號了。能夠說有主旋律嗎?我看不能!掛了那麼多的錦旗,少了經濟建設這一面就不風光。說得客氣些,有苦勞,沒有功勞。幹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

習近平說:「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歷史學家們可以慢慢探究;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勵精圖治,發奮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於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唯有全民把經濟建設當作最大的政治」!

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開發的重視一以貫之,他的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到陝西延川縣梁家河村插隊,在那裡入黨並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一幹就是7年,對中國「三農」和貧困問題有了深刻理解。八十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刀闊斧改革經濟發展模式,帶領全縣人民一舉甩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期間,大力推動扶貧探索與實踐,寫成《擺脫貧困》一書,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經濟大合唱」等富有創見的理念、觀點和方法,深刻指出「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於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至今聽來,仍振聾發聵。九十年代,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間,高度重視扶貧開發,組織開展造福工程、山海協作、向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等工作,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積極貫徹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開創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進入新世紀,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指出:「我們的扶貧要扶真貧,要把握貧困動態的變化,講求針對性,使投入的錢真正讓貧困戶受益。」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始終關注扶貧工作,不斷探索、不斷深化、不斷推進,為形成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發展過程中,有幾次重要講話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次是2012年,黨的十八大閉幕後不久,總書記就到革命老區河北阜平,進村入戶看真貧,提出了「兩個重中之重」(「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在三農工作中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三個格外」(對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科學扶貧、內源扶貧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4年,進一步提出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重要思想。第二次是2015年,總書記到貴州調研考察扶貧工作,首次系統闡述精準扶貧思想,提出「四個切實」(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四個一批」(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的重要思想,深刻闡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第三次是在「2015減貧和發展高層論壇」上向全球發表重要講話,發出攜手推進全球減貧事業的「中國聲音」。第四次是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全面論述了扶貧開發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凝練了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精闢分析脫貧攻堅的困難問題,系統闡述做到「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解決「四個問題」等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

新形勢下,我們要深入學習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背景、不同主題和角度的講話中一以貫之、科學深邃的原則立場和觀點方法,真正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不斷完善扶貧開發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相關焦點

  • 國美精準扶貧之路: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 打造產業鏈新道路
    剛剛過去的2019年,1000多萬人口擺脫貧困、約34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降至2%。2019年,中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也為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決戰奠定了基礎。
  • 「學習明理」精準扶貧: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不斷地向貧困宣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加強頂層設計,把精準扶貧事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貧困問題的真實情況作出了符合當下實際的科學判斷,提出了扶貧開發重要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實踐,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對貧困概念和扶貧政策的反思
    貧困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我們黨、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貧困問題一直相當重視,在扶貧開發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新時期的扶貧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特點,對貧困概念有必要澄清一些模糊認識,這對於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尤其是對於正確制定新時期的反貧困戰略和扶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 習近平扶貧論述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及其歷史世界...
    二是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脫貧攻堅,精準是要義。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10]82「脫貧攻堅成敗繫於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脫貧摘帽要堅持成熟一個摘一個,既防止不思進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長、圖虛名。」
  • 洛陽市伊濱區父子深山養蜂致富 擺脫了貧困
    掃描到手機,看更多國搜資訊 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
  • 精準扶貧的關鍵在於「助人自助」
    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距離2020年確保7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的奮鬥目標還有3年,當前精準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期和決勝期。怎樣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黨、全社會面臨的一道亟待解決的理論與實踐難題。筆者認為,導致貧困的根本誘因是能力貧困,而物質貧困只是表象,深層次的貧困誘因在於主體缺少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意識與能力。
  • 精準扶貧關鍵在激發群眾主動性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貧困群眾的積極參與才是精準扶貧成功的關鍵。一些地區貧困群眾參與度不足,仍然是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短板,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千方百計調動貧困群眾參與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
  • 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七億多人擺脫貧困,佔全球貧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加。
  • 由消除絕對貧困向解決相對貧困邁進
    截至2019年底,黑龍江省20個國貧縣、8個省貧縣全部摘帽,177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1.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提前一年解決了整體貧困問題。今年,剩餘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沒有新的返貧和致貧發生,到年底可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如何鞏固脫貧成果?
  • 【中國攻堅進行時】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七億多人擺脫貧困,佔全球貧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加。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貧困戶、區域環境等情況科學有序地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脫貧方式。通過30多年的扶貧開發,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剩餘的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2015年6月,總書記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 聯合國官員:中國的努力實實在在減少了貧困人口數量
    「中國的努力實實在在減少了貧困人口數量。除了專注自身發展,中國積極同各方分享扶貧方案和經驗。」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產養殖處處長馬賽厄斯·哈洛特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高度關注中國的減貧舉措及其積極影響。2000年,哈洛特第一次訪問中國,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研究稻田生物多樣性。
  • 劉文奎:民間組織在消除貧困方面大有可為
    當前,中國政府正在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方略,決心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長期以來,民間組織在推動公眾參與社會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時期民間組織如何動員更多的人關注扶貧,精準發力?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
  • 【視頻】華池:決戰貧困 逐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13日在「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為華池縣脫貧攻堅提供了清晰的目標。華池牢牢把握「脫貧致富」這一目標,以精準的視角審視扶貧開發,以精準的思維謀劃扶貧開發,以精準的措施推進扶貧開發。
  • 中國日報網評:2020消除絕對貧困 中國方案造福全人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近8億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降至2019年的1.7%,人均收入同期增長20倍。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引入人類發展指數以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至「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奇蹟。我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決心和正確領導。
  • 官方:對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救治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國家衛計委網站消息,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委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
  • 庫恩:精準扶貧是消除西方對中國偏見的強有力的故事
    雖然中國取得了很多成就,但重大的成就——扶貧,在國際上、甚至在國內都沒有得到重視。這是必須講的中國故事。在改革的前幾十年中,領導人對扶貧本身幾乎沒有重視。他們專注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自然而然地使7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人類發展歷史上最大的成功案例。 從世紀之交開始,扶貧工作得到重視,到2012年末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重視程度開始加強。
  • 「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望更好理解中國精準扶貧背後的奇蹟故事
    中新社廈門1月15日電 題:「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望更好理解中國精準扶貧背後的奇蹟故事作者 楊伏山 江肖瑋 林穎卿福建首位持綠卡的外國人和外籍永久居民、廈門大學知名教授潘維廉,1988年辭去美國第一證劵公司副總裁職務,舉家定居廈門,把人生中最寶貴時光獻給中國教育事業
  • 關於《中共黃岡市委黃岡市人民政府關於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的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指出,「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大力度推進,再加快步伐,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脫貧」。
  • 減貧:中國走出了特色路 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就這樣,十八洞村村民開始擺脫貧困。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13元,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2128元,是5年前的7.3倍,原來幾乎空白的村集體收入達到每年50餘萬元。如今,十八洞村正在全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升級版」,成立農旅合作社,對旅遊產業提質升級,帶領全村群眾向著全面小康的路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