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邊山峰村:深山花蜜甜
因為蜂蜜的香甜,人們習慣把養蜂稱之為「甜蜜」的事業。在峨邊彝族自治縣勒烏鄉山峰村,通過幫扶單位和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全村貧困戶依靠養蜂有了穩定的收入,這樣的蜂蜜,不僅「甜」在口上,更「甜」在大家的心裡。
-
萊西祖孫三代養蜂人 160餘畝養殖區釀造「甜蜜事業」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陸金星 劉玉凡 盛夏季節,正是萊西大青山野生荊條樹盛開的時節,養蜂人也進入了一年中忙碌的時候。作為家族第三代養蜂傳承人,1995年出生的王志新和父親都是採蜜人,他們住在深山,與蜂「共舞」,投資70餘萬元建立了佔地160餘畝的中華蜜蜂養殖區。
-
從《擺脫貧困》到精準扶貧——研讀《擺脫貧困》有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擺脫貧困》一書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我們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具有普遍而長遠的指導意義。只有把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前後關於扶貧的思想貫通起來、深刻領會,才能準確把握其思想實質和精髓。
-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欲帶村民同致富
脫貧「蜂王」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 欲帶村民同致富 一處山腳下,打開新的木門,裡面是一個地窖。 對陳本旺的歸來,村民們都感到意外,更沒料到的是,他竟然要在山上養蜂。「我們本地的蜜蜂能採蜜,他這個蜂聽說蜜都不能採。」起初,村民們對他的項目並不看好,甚至對超過蜜蜂個體好幾倍、且與馬蜂相似的胡蜂產生恐懼。
-
【脫貧攻堅在路上】90後養蜂青年的自主脫貧甜蜜夢
被評為貧困戶後,陳文寶想方設法四處謀生,不等、不靠、不要,第一次致富嘗試陳文寶選擇了山林養雞,但卻碰了一鼻子灰。 養雞致富之門被關閉,另一扇創業之窗卻打開了。陳文寶某日無意間發現自家廢舊碗櫃內有野蜂築了巢產了蜜。
-
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閱」你過「六一」
從25日起,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將舉辦精彩紛呈的少兒閱讀活動。 今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獲悉,5月份的最後一周是「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六一」的腳步也越來越近,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作為洛陽倡導全民閱讀、少兒閱讀推廣的基地,精心準備了數字體驗、少兒編程、皮影戲、主題圖畫書展及繪畫作品展等線上、線下閱讀活動,各個年齡段的少年兒童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毛庭武查看蜜蜂產蜜情況生活的重重壓力,壓得我們夫妻倆喘不過氣來,想著家中年近八旬的父母、想著5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想到家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多次同妻子商量,決定回家鄉發展養蜂產業。
-
「富民興滇 幸福小康」大理深山中的「致富路」通到太邑鄉
者摩村黨總支書趙金龍向採訪團介紹,近年來,太邑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帶領貧困群眾一起受益、一起致富。種植「水果貴族」車釐子235畝,高寒山區傳統農業產量低、收益少,但車釐子畝產值可以達到7萬元左右,遠高於糧食作物種植。
-
文山麻慄坡:蜂箱成致富「百寶箱」
「去年我家光養蜂就有四五萬元的收入,蜂箱成了我們致富『百寶箱』!」蜂農鄭傳江高興地說:「我家現在養了80多箱蜜蜂,全部養在山上,純天然的蜜,去年取蜜,一次就賣了500斤,收入還不錯。」走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大坪鎮高筧梁村委會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幾箱蜜蜂,養蜂成了這裡一道亮麗多姿的致富風景,更成了村民發家致富的一條門路。
-
「作品欣賞」濃濃蜜蜂情——樊福才的養蜂致富路 董金堂
最顯眼的農產品展位上,有來自養蜂聖地清水河縣養蜂能手樊福才夫妻二人,正在展示他們的優質蜂產品。這是長期堅持自主創業,產業脫貧,勤勞致富的真實再現。挑戰貧困揚起事業風帆1984年,因母親常年生病,家裡缺少勞力。十五歲的樊福才,初中還沒上完就輟學回家務農,操持家務。
-
由消除絕對貧困向解決相對貧困邁進
11月24日,黑龍江省政協將經主席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鞏固脫貧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調研報告》報送省委、省政府,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截至2019年底,黑龍江省20個國貧縣、8個省貧縣全部摘帽,177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1.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提前一年解決了整體貧困問題。今年,剩餘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沒有新的返貧和致貧發生,到年底可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如何鞏固脫貧成果?
-
從「被幫扶」到「去幫扶」 趙立強回鄉養蜂帶頭致富
一年下來,靠養蜂和開鏟車,能創收兩萬多元。如今,一家6口人的生活開銷沒有問題。今年41歲的趙立強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為了讓自己的家人過得更好,前些年他選擇了外出務工。但對於文化程度並不高的趙立強來說,外面的機遇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再加上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4個孩子在讀書,2018年他選擇回到了家鄉。
-
雲南西盟:將蜂箱變成致富「百寶箱」
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思想觀念的改變,是雲南普洱市西盟縣脫貧攻堅以來貧困戶「華麗變身」的內生動力;從「敢想敢幹的不多」到「勤勞致富光榮」,是發生在昔日貧困戶身上的最大變化。思想上的被動接受到行動上的主動而為,讓西盟縣中課鎮細節組的貧困戶頭銜逐漸消除,貧困戶變身養蜂能手的事跡也流傳開來。
-
熱帶地區的百香果 成了高山貧困鄉鎮的致富果
7月15日上午八點,鑼鼓聲打破了天元鄉新華村的寧靜,田間地頭的樹枝上掛滿了百香果,村民們在地裡施肥除蟲,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巫溪天元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地裡的百香果「百香果是熱帶水果,但如今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巫溪縣鼎順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洪燈指著眼前的「金果果」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新華村所選用的百香果品種為高山百香果,農業專家在各類百香果品種中經過甄選後,於2018年引進。
-
農村養蜂具有天然的優勢,蜜蜂一年採蜜1500斤,收入就是七萬多元
另外養蜂除了春天的飯桌期之外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因此在養蜂的空閒時間還可做農事或其他副業來實現收益的多元化。因為要趕花期,所以大多數蜂農都會選擇在蜜蜂採蜜的地方搭建簡易的帳篷或是板房,一般這種地方都是荒郊野外人煙稀少,所以生活可想而知,是沒有大城市裡這麼豐富光鮮的。但是對於農村人來說,這樣的地裡環境正是養蜂的好場所,守著家門口就可以搞養殖。
-
「村社合一」讓貧困山村「柳暗花明」
新華社貴陽3月5日電 題:「村社合一」讓貧困山村「柳暗花明」 新華社記者 何天文、李凡、汪軍 冬去春來,貴州武陵山區乍暖還寒。與當地許多擺脫貧困的農戶一樣,他家的改變也得益於石阡縣推行的「村社合一」機制。近年來,石阡縣在決戰脫貧攻堅中,結合山區實際,積極探索村級組織與專業合作社「村社合一」發展模式,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分享「紅利」。
-
盤州山村大學生的養蜂技術,牛!
盤州山村大學生的養蜂技術,牛!5月12日,在盤州市石橋鎮麻玉崗村村民李波簡陋的養蜂大棚裡,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成業博士,用堅定的口氣評價李波的人工繁育七裡遊和青米蜂技術,評價同時得到了兩位同行日本專家的肯定。 據王成業介紹,胡蜂的人工培育難度很大,尤其是養殖前景非常好的七裡遊和青米蜂,國內外都是從野外抓取蜂王后再進行養殖。有人嘗試過人工培育,但都以失敗告終。
-
養蜂的人兒,趕花的故事,蜂農是這樣趕花採蜜的!
養蜂是一個職業,一個走遍中國的職業,既有旅行的快樂,也有生活的艱辛,本文就來介紹3個養蜂故事,和大家一起來體會其中的苦與樂。養蜂的人兒二、多年養蜂的閆樹文,心願已了交城縣的閆樹文養蜂二十餘載,每年都會天南地北的追趕花期,放牧著蜜蜂,收穫甜甜的蜂蜜,如今他已有自己的養蜂場和蜂蜜加工企業,帶領著村裡人一起來養蜂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