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思想觀念的改變,是雲南普洱市西盟縣脫貧攻堅以來貧困戶「華麗變身」的內生動力;從「敢想敢幹的不多」到「勤勞致富光榮」,是發生在昔日貧困戶身上的最大變化。思想上的被動接受到行動上的主動而為,讓西盟縣中課鎮細節組的貧困戶頭銜逐漸消除,貧困戶變身養蜂能手的事跡也流傳開來。
來到中課鎮細節組扎思的林下養蜂基地,叢林間一箱箱的蜜蜂格外引人注目,一隻只忙碌的小蜜蜂不時從身邊飛過。村民扎思與兒子彭正戴著養蜂防護帽,穿梭在自家7畝的中蜂養殖基地,擺弄著蜂箱,而這些蜂箱正是扎思一家的致富「百寶箱」。
「政府先是給了我120箱,我從一月份開始養殖,在我的精心培育下現在已經擴繁到172箱了,二月我開始搖蜜,目前已經採了5次蜜了,賣出去27000多塊錢了,從二月到六月這個季節,能拿到70000到80000是沒有問題的。」西盟縣中課鎮細節組村民扎思說。
(扎思)
扎思除了每天收蜜、搖蜜和打掃蜂箱,還要細緻地教兒子一些養蜂技術。養蜂看著簡單,要想蜂蜜產量高,其實很難,分蜂、加脾、繁殖這三個過程,不但需要很高的技術,還需要用心照料和精細化管理,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分箱,要分得又快又多,而這正是扎思要教兒子的絕活。說著,扎思便開始站在一旁看兒子操作……
「現在人們都喜歡原生態食品,在家鄉有甜蜜的事業等著我,每天迎著清晨第一抹陽光,感受著森林的氣息,踏上彎彎曲曲的山路,這裡是城裡人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這樣的大自然環境裡的蜂蜜不純都不行啊!」青年小夥彭正說。
(彭正)
彭正本科畢業後,一直在城市裡從事設計,也跑過銷售,工作得心應手,1月,剛回鄉探親的他,看到家鄉的綠水青山,滿眼的七彩百花,他好像看到了觸手可及的財富,看到同齡人背井離鄉打工,老年人起早貪黑勞作,仿佛覺得自己就是千古罪人,想起家裡的老爸還懂得養蜂技術和西盟悠久的養蜂歷史,也為了自己夢裡的那份簡單純真,於是毅然決定跟隨父親學養蜂,追求返璞歸真的生活。
「我爸媽差不多也有50歲了,我想著他們做不動了我來做,畢竟我也是在大山裡長大的,所以選擇回來還是比較適合我,我也很喜歡我自己的家鄉,喜歡這裡的青山綠水,同時也很看好我家鄉的前景,看好養蜂的前景,像我家鄉養出來的蜂蜜肯定是最生態最健康的。」彭正說。
據悉,自西盟縣開展中蜂養殖培訓以來,從搬箱、開蓋、到育王、分群,兩個月的技術培訓後,扎思與其他104名群眾都順利的完成培訓,一同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享受著惠農政策的成果。
如今,笑容掛在臉上,幸福甜在心裡,扎思有了獲得感,「蜂迷」兒子也切身感受到了養蜂的樂趣和能帶來的可觀收益,也為他樹立起了想養蜂、能養蜂的信心。(葉布拉 李毅)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