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綺曼
8月12日,循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載著記者一行人的汽車繞過一個又一個的「發卡彎」,到達了雲南省大理市太邑彝族鄉。
太邑鄉副鄉長李橋進帶領記者進農家、探產業、看車釐子種植基地,與村民深入了解這些年走過的脫貧攻堅的艱辛之路。作為大理市唯一一個貧困少數民族鄉,2019年,太邑彝族鄉建檔立卡貧困戶565戶2415人全部脫貧達標。
特色產業新模式
太邑鄉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培植與開發特色產業。在太邑鄉的者摩村,漫山遍野的果樹長勢正好。
者摩村黨總支書趙金龍向採訪團介紹,近年來,太邑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帶領貧困群眾一起受益、一起致富。種植「水果貴族」車釐子235畝,高寒山區傳統農業產量低、收益少,但車釐子畝產值可以達到7萬元左右,遠高於糧食作物種植。
此外,太邑鄉還建成太邑魔芋種植基地347畝,帶動全鄉魔芋種植750多畝,扶持者摩常花核桃加工廠加工銷售突破300噸,發展續斷、重樓、白芨等林下種植中藥材1250餘畝;引進彝溪谷家庭農場建設200餘畝虹鱒魚、金鱒魚養殖基地,發展壯大烏棲石磺廠土雞土豬養殖規模,年收入突破100萬,肉牛、黑山羊等家禽養殖健康平穩。
金融創新促生產
今年57歲的李秀英居住於太邑鄉大坪地村,在過去的日子裡她們的家庭都仰仗於男丁外出打工的收入,每逢生病,家中便無比拮据。
2016年5月,李秀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富滇-格萊珉扶貧貸款項目的工作人員來到家中,為李秀英辦了貸款手續,這一年,她一次性貸款2萬元。先是買了幾頭小豬仔,又用一部分資金種植花椒、滇重樓等,至此,她的致富產業啟動了,當年收入就達到一萬元以上。
隨後兩年,嘗到甜頭的李秀英又分別貸款2萬元,繼續擴大種植、養殖產業,小日子越過越紅火,一步步走上了幸福路。如今,她的年收入已經超過了在外打工的丈夫。提起這些變化,李秀英說:「婦女也頂起了半邊天,更重要的是小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了。」
李秀英參與的「格萊珉」模式與傳統貸款有所不同,不需要擔保和抵押,貧困婦女只需要提供身份證、戶口本就能申請,待銀行項目部核查後即可成功獲得貸款。項目貸款周期為50周,以周為單位每周等額還款,項目部工作人員會每周定時到會員約定的地點收款。
目前,該項目在太邑鄉已成功發放扶貧貸款1432.5萬元,335戶家庭獲得317筆583萬元扶貧貸款,還款率達到100%。項目推出後,部分貧困農戶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致富門道,包括彝族刺繡、核桃、中草藥、野生菌、豬牛羊等種植養殖項目。
「如果用傳統的銀行小額信貸業務助推太邑彝族鄉脫貧攻堅是不行的。」 富滇銀行大理分行駐太邑彝族鄉工作隊員段永建解釋說,因為傳統銀行貸款需要土地固定資產、穩定收入等抵押物,但是農戶拿不出來就貸不了款,沒有資金談何發展。
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智
「富滇—格萊珉扶貧貸款」模式以農村婦女為信貸支持的主要群體,扶貧工作組幹部通過逐戶走訪掌握具體情況,確保扶貧目標後精準鎖定,並激活其潛在的致富能力和信貸需求。
為幫助貧困群眾樹立創富脫貧的信心,讓「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太邑鄉建立組織體系,形成貧困家庭小組和社區互助合力。其中,設定5人為1小組、2組以上組建中心。每周工作組召開中心會議,落實資金使用和歸還情況,並向農戶提供技術、信息服務諮詢。農戶之間通過交流致富信息,形成知識和技術共享。
此外,為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機結合,會員需遵守「六條格萊珉公約」,勤奮工作、團結紀律;參加中心會議;保證下一代的教育;使用衛生廁所,保證家庭內外環境整潔;每年要參加一次體檢,並保持良好的健康習慣;節約資源,愛護環境。
自「六條格萊珉公約」發布後,村容村貌和生活習慣有了較大改善。據富滇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開展該項目,因村施策,全力推動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到村到戶到人,讓貧困地區群眾實際獲得金融服務,提供社群化、企業化、公益化金融精準扶貧解決方案,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真正扶到點上、根上。
齊心聚力奔小康
擺脫貧困,民心所向。脫貧奔小康是太邑鄉人共同的願望,只有通過扶貧幹部和貧困群眾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這一偉大目標。
烏棲村的郭金榮是太邑鄉扶貧路上的「老班長」了,自1999年擔任烏棲村總支書記以來,他一直戰鬥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白天他和鄉村組幹部入戶走訪了解民情,晚上不時組織召開戶長會。
脫貧攻堅工作要抓、村級事務要抓、黨建意識要抓,工作千頭萬緒,但這位老書記總是有條不紊。用他的話說:「只要能吃苦,只要有心幹、用心幹,沒有幹不成的!」2017年年底,烏棲村順利脫貧出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李飛虎是大理市太邑彝族鄉烏棲村人,曾經為父親治病而負債高達10餘萬元,2015年他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被評為貧困戶那天起,李飛虎就一直感到臉上無光,睡覺都不踏實。
2016年,李飛虎用產業發展扶貧資金1.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對自家周圍的土地進行改造和擴建,結合傳統的種植養殖技術,在村裡貧困戶中帶頭進行了土雞養殖和果木種植。
如今,他家房前屋後,果樹林立,菜園、魚塘一應俱全。依託烏棲村良好的生態優勢和紅河源頭的特殊地理標誌,李飛虎看到了發展鄉村旅遊的前景,還辦起了農家樂。
李飛虎總是對身邊的人說:「所有的貧困戶都要自強、誠信、感黨恩,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好日子才會越來越甜!」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全面脫貧的太邑鄉人並沒有安於現狀止步不前,而是以只爭朝夕的奮鬥精神,追求更高質量的小康生活。(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謝哲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潘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