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2020-12-05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0M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近日,記者來到英吾斯坦鄉裁縫村喀什市姑麗拉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看到,十幾臺擺放整齊的縫紉機正在「嗒嗒嗒……」地不停運轉,員工們正在趕製的是幫扶幹部在喀什市公交公司爭取到的2000套計程車司機工作服訂單。

合作社創辦人阿依帕夏·艾薩二十年前在村裡開了家裁縫店,經營的還不錯,長期以來積累了不少經驗和資金。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合作社運營以來,幫扶幹部一直幫忙聯繫客戶,為合作社增加效益、擴大生產規模出謀劃策。由於合作社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今年資金運轉不過來,幫扶幹部了解情況後,給她介紹了銀行的免息貸款,以緩解資金運轉的緊張局面,目前申請的5萬元免息貸款已通過審核,正在發放中。

合作社員工海熱尼姑麗·玉蘇甫說:「我家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耕地少,經濟收入低,日子過得緊,現在政府介紹我到這家合作社上班,每個月可以拿到1600元左右的工資,不僅如此,我丈夫也在村委會的推薦下,到深喀公司上班,每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家裡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也越過越好了,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我相信『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只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就能實現最美的期待。」

脫貧攻堅,不僅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積極引導,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廣大的農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挖窮根、奔小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藉助政府扶貧政策的力量,因家制宜、因人制宜,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奮鬥出幸福美好的生活。

阿依帕夏·艾沙說:「我們村的幫扶幹部積極作為,對我們合作社發展很關心,從合作社規劃、創辦、運營到擴大規模,幾乎全程參與,不僅幫我們聯繫訂單,而且幫助我們辦理免息貸款,定期開展國家扶貧政策宣傳講座,這大大地激發了員工的致富自信心。」(記者:合斯來提 玉米提 賽米江)

喀什市融媒體中心

編 審:邵 華

責 編:包雪蓮

編 輯:續文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本報記者 趙漢斌  「大家只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5年前去了石梯後,我想說,石梯難,比古蜀道還難!」曾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擔任工作隊長的雲南省林業廳幹部鐵偉感嘆說,正因出行難,一代代石梯村村民在懸崖上鑿石開階,小村也因此得名。
  • 巧家紅山:小小蠟蟲「引客入鄉」鋪就致富路
    四月,進入巧家縣紅山鄉,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的蟲兒樹,大片蟲兒樹上長滿了蠟蟲,不少村民正忙著把蠟蟲抹下來出售,處處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今年,紅山鄉蠟蟲產業又喜獲豐收,來自湖南、四川、貴州的「蟲客」都不約而同地來紅山收購蠟蟲,小小蠟蟲「引客入鄉」,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當地老百姓鋪就了致富路。
  • 新疆焉耆:手工芨芨草掃把「扎出」致富路
    山裡的野薄荷、漫山遍野的芨芨草都是致富的「天然寶庫」。為了讓村民持續不斷地增收,焉耆縣文旅局駐七個星鎮霍拉山村訪惠聚工作隊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鼓勵村民克來木·哈力克和幾個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並吸納全村的64戶貧困戶製作芨芨草掃把,大家一起賺錢增收。54歲的村民多力坤·託乎提就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做起了掃把。
  • 冷水坑開發出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可以說,冷水坑村開發出了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村兩委為工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已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職工公寓、冷水坑大橋、村莊整治和生態村建設。一二期開發後,將有8000多員工在該村工業園區內工作生活,所以村集體還將籌集資金建設標準廠房和職工公寓,配套完善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冷水坑村成為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和諧生活的樂園。
  • 他與村民一同走向浪漫致富路
    他與村民一同走向浪漫致富路 2020-06-11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海鱸魚「遊」出的一條致富路
    獨挑大梁創業路賺到了錢,加之海水淡化養殖技術養殖海鱸魚的前景很好。2015年,謝桂塘便產生了回鄉發展的想法。「在外漂泊了幾年,都是為別人打工,就想回家創業。老家沒什麼特色產業,鄉親們都是依靠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果能把這門技術帶回老家,帶動大家一起發家致富那該多好!」謝桂塘說道。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鱘魚養殖,村民增收,整村脫貧,除了樟洞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外,也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鼎力支持。據養殖場負責人石運昌介紹,樟洞村地處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優質的水質資源不僅澆灌出香甜可口的稻米,也利於養殖冷水鱘魚。在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協商考察後,決定在村裡的上遊養殖中華鱘,由此「鱘」出了一條特色致富新路。
  • 小小黃花菜,致富「搖錢草」
    脫貧後的他不忘回饋鄉鄰,帶動十餘戶村民種植……小小的黃花菜在界首市泉陽鎮集東回族社區康王莊的沃土上連片生長,成為村民致富的「搖錢草」。眼下雖是黃花菜葉枯期,但王子獻依然趴在地裡。「它們正在『休眠』,不用管了。我隔趟撒上了菠菜種子,這些天缺雨,需要澆點水。」
  • 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新華社記者曾維「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 「小香菇」撐起「致富傘」!昌平助力阿旗走穩脫貧路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下簡稱「阿旗」)先鋒鄉張傢伙房村常年乾旱少雨,坡耕地多,外出務工者居多,村莊逐漸「空心化」,由於缺少勞動力,致富產業一直發展不起來。2019年,村黨支部經過多方考察,最後選擇了種植技術簡單易學、回收有保障,且能夠適宜本村氣候條件生長的香菇作為主導產業推廣發展。
  • 頭條丨一元一串的燒烤,烤出了芒杏村新的致富路,你打卡了嗎?
    頭條丨一元一串的燒烤,烤出了芒杏村新的致富路,你打卡了嗎?久聞傣族人家善於做各種美味燒烤,但像芒杏村這樣的,白天賣燒烤成為家家戶戶增收致富產業的,還真不常見。
  • 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產業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利用「支部+市場主體+產業+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荒廢土地,引導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中來,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正在基地務工的江群芳今年68歲,體弱多病的她和老伴兒沒有收入來源,日子過得很是清苦。
  • 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西柳村,小小螞蚱「蹦」出致富路!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螞蚱對於不少喜愛美食的人來說是一道特色的美味珍饈,而在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西柳村支部書記劉歡迎的眼中,這些蹦蹦跳跳的小東西則是實打實的致富利器,更是西柳村產業發展的重要項目。「擴建的30個大棚就要建好了,建好之後我們就有48個養殖大棚了。」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蕾 實習記者 孫銘良 通訊員 宋年升 日照報導走進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玫瑰產業園,沿著花香小路向裡探尋,道旁花團錦簇,陣陣芳香縈繞,一體化連跨智能溫室結構、自動化氣候控制、自動化水肥控制、標準化採後處理……這個集諸多高科技元素於一身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充滿詩情畫意,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技術人員正在細心教授村民臧春傑、王峰鴿夫婦養殖蝸牛的技術。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致富奔小康,由山東大學駐確山三裡街道老臧莊駐村第一書記於德寧和確山三裡街道扶貧辦探索的蝸牛養殖項目正在老臧莊社區逐步推廣開來。近日,在該社區村民王峰鴿蝸牛養殖房裡,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繁殖架上,三三兩兩伸著潔白的觸角,慢慢試探著新環境,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的傳授他們蝸牛養殖技術。
  • 黃花菜開出致富「金花花」
    「三夏」時節,走進泗縣大路口鄉石霸村,路兩旁百畝核桃林下成片的黃花菜延綿不斷,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茂盛的植株叢上搖曳。經過兩年的發展,發展黃花菜種植已成為石霸村增加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產業。2016年,石霸村實現貧困村出列。
  • 豐山村村主任陳寶樹:在黃土地上找價值帶村民致富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從一名普通村民到一名農民企業家,再到被村民推選成為村主任,幾十年來,陳寶樹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黃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價值,為村民搭建一個平臺,帶村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回報家鄉  今年60歲的陳寶樹出生在開平區豐山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 雲南百花嶺:「青鳥」探出致富路
    2019年12月21日的傍晚,拍完夕陽在天邊映射出的最後一抹玫瑰紅後,前來參加國際觀鳥周活動的幾位遊客沿著彎曲的山路,一起向山下的客棧走去。這是他們第二次來百花嶺。吸引他們再次光顧的這個位於雲南保山市隆陽區深山裡的少數民族村寨,過去曾長期為窮困所累。如今,這裡百鳥投林、鳥語花香,一條以觀鳥為核心的生態經濟產業鏈在逐漸成熟。
  • 西充縣:小小花椒樹 結出致富果
    重點發展義興鎮、鳴龍鎮等多個鄉鎮為花椒種植重點鄉鎮,建立種植專合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讓利返包」等發展模式,帶動全縣2萬餘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2020年,該縣1.7萬畝花椒已投產,預計產值將達5000餘萬元。三分栽七分管 產業發展有實招「青花椒三分靠栽,七分靠管。」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