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曾維
「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我的家鄉石梯村與緬甸山水相連,是南方古絲綢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在陡峭懸崖上開鑿階梯出行而得名。」蔡伍說,他們寨子有85戶363人,均為景頗族或傈僳族,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貧困發生率曾達50.5%。以前的石梯村交通落後,貧困程度深,想改善生活的村民們只能依靠打鳥和狩獵,過著守著大山餓肚子的窮日子。
2015年2月,有一群人翻山越嶺來到村子,跟他們交談的時候,蔡伍才第一次聽說「觀鳥」這個詞,自那時起他對「觀鳥」有了初步認知。後來蔡伍才知道他們是專門來考察生態及鳥資源的科考隊。
科考隊走了,但「觀鳥」致富的路子卻在蔡伍心裏面埋下了種子。一次偶然的機會,盈江縣觀鳥協會的老師們來到村子與大家宣傳交流「觀鳥」知識,蔡伍這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有400多種鳥,其中還包括灰孔雀雉、林雕鴞等珍稀鳥類。之後蔡伍跟隨老師去保山學習,「回來後我們也決定試一試。」他說。
說幹就幹,2016年,在政府和縣觀鳥協會的指導下,蔡伍參加志願者,學習鳥類知識,當起了「鳥導」。村子裡還建立了鳥類觀察點,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慢慢地他們開發了全國第一個雙角犀鳥、灰孔雀雉和猛隼監測點,當年就吸引了300多人來觀鳥,蔡伍第一次嘗到了保護鳥的甜頭。
很快,蔡伍把經驗分享給了更多村民,邀請大家一起幹。目前,石梯村裡建立了45個鳥類監測點,村裡30個人當上了「鳥導」,20戶人家開起了旅館,25個年輕人考了駕照、買了車。
蔡伍說,如今到石梯村「觀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2017年以來,村裡年均接待各地觀鳥人2萬人次,在縣觀鳥協會的指導下,村民們為觀鳥人提供導遊、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務,每次可獲得服務費200元至1500元不等。村民蔡四全家齊上陣,家裡開客棧,自己當「鳥導」,丈夫是志願者,兒子負責接送觀鳥人,兒媳提供送餐服務,全家都吃上了「觀鳥飯」,短短幾年來,全家收入增加了40多萬元,走上了一條生態致富路。
在發布會上記者還了解到,目前,盈江縣按照「一個『鳥點』一種明星鳥」的思路,建立雙角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鳥點」,並陸續開發了大盈江國家溼地公園、太平石梯、銅壁關鄉、那邦鎮等12條經典觀鳥路線,發展農家客棧200餘間、農民「鳥導」200多人。「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觀鳥』旺季,給我們帶來的收益相當可觀,而『觀鳥』『鳥導』也已成為我們盈江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詞。」蔡伍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