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2021-01-15 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曾維

「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我的家鄉石梯村與緬甸山水相連,是南方古絲綢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在陡峭懸崖上開鑿階梯出行而得名。」蔡伍說,他們寨子有85戶363人,均為景頗族或傈僳族,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貧困發生率曾達50.5%。以前的石梯村交通落後,貧困程度深,想改善生活的村民們只能依靠打鳥和狩獵,過著守著大山餓肚子的窮日子。

2015年2月,有一群人翻山越嶺來到村子,跟他們交談的時候,蔡伍才第一次聽說「觀鳥」這個詞,自那時起他對「觀鳥」有了初步認知。後來蔡伍才知道他們是專門來考察生態及鳥資源的科考隊。

科考隊走了,但「觀鳥」致富的路子卻在蔡伍心裏面埋下了種子。一次偶然的機會,盈江縣觀鳥協會的老師們來到村子與大家宣傳交流「觀鳥」知識,蔡伍這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有400多種鳥,其中還包括灰孔雀雉、林雕鴞等珍稀鳥類。之後蔡伍跟隨老師去保山學習,「回來後我們也決定試一試。」他說。

說幹就幹,2016年,在政府和縣觀鳥協會的指導下,蔡伍參加志願者,學習鳥類知識,當起了「鳥導」。村子裡還建立了鳥類觀察點,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慢慢地他們開發了全國第一個雙角犀鳥、灰孔雀雉和猛隼監測點,當年就吸引了300多人來觀鳥,蔡伍第一次嘗到了保護鳥的甜頭。

很快,蔡伍把經驗分享給了更多村民,邀請大家一起幹。目前,石梯村裡建立了45個鳥類監測點,村裡30個人當上了「鳥導」,20戶人家開起了旅館,25個年輕人考了駕照、買了車。

蔡伍說,如今到石梯村「觀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2017年以來,村裡年均接待各地觀鳥人2萬人次,在縣觀鳥協會的指導下,村民們為觀鳥人提供導遊、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務,每次可獲得服務費200元至1500元不等。村民蔡四全家齊上陣,家裡開客棧,自己當「鳥導」,丈夫是志願者,兒子負責接送觀鳥人,兒媳提供送餐服務,全家都吃上了「觀鳥飯」,短短幾年來,全家收入增加了40多萬元,走上了一條生態致富路。

在發布會上記者還了解到,目前,盈江縣按照「一個『鳥點』一種明星鳥」的思路,建立雙角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鳥點」,並陸續開發了大盈江國家溼地公園、太平石梯、銅壁關鄉、那邦鎮等12條經典觀鳥路線,發展農家客棧200餘間、農民「鳥導」200多人。「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觀鳥』旺季,給我們帶來的收益相當可觀,而『觀鳥』『鳥導』也已成為我們盈江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詞。」蔡伍說。(完)

相關焦點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雲南盈江石梯村:獵鳥變護鳥,踏出生態致富路  本報記者 趙漢斌  「大家只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5年前去了石梯後,我想說,石梯難,比古蜀道還難!」曾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擔任工作隊長的雲南省林業廳幹部鐵偉感嘆說,正因出行難,一代代石梯村村民在懸崖上鑿石開階,小村也因此得名。
  • 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
    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 03:40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03:41來自新華社客戶端大家好,我是新華社記者屈彥,我們跟隨「流動的聲音博物館」大篷車來到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的第二天,一首當地樂隊彈唱的祝酒歌
  • 【關注】聽說過「鳥塘」嗎?《人民日報》帶你看德宏盈江這個村民...
    新華網 趙普凡 攝11月29日《人民日報》刊文走進德宏盈江這個村民小組講述村民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的故事變化發生在2015年11月蔡伍與人在村子旁合建了兩個鳥塘後,第二年年底他就順利脫貧。「和一般遊客不同,觀鳥者往往一待好幾天,長的甚至一兩個月,直到拍到想拍的鳥兒為止。」蔡伍說。2017年,掙到錢的蔡伍買車當了「鳥導」,載著觀鳥者在山裡各個鳥塘轉場,收入又增多了。「經營鳥塘的分成和開車當『鳥導』的收入加一起,一年賺了6萬多元。
  • 伊川縣鴉嶺村:小蝸牛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46歲的楊紅單是鴉嶺鎮樓子頭村村民,家中上有70多歲的母親,下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愛人早年過世,一家人全靠楊紅單在外務工過活。「今年老娘中風了,行動不便,我也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及多種慢性病不能幹重活兒了,只能回家務農。」
  • 「護鳥」就是護住「金飯碗」——雲南石梯村的生態脫貧經
    新華社昆明11月7日電 題:「護鳥」就是護住「金飯碗」——雲南石梯村的生態脫貧經 新華社記者安曉萌、姚兵 山風徐徐,鳥鳴陣陣。早上7點半,石梯村村民徐小龍照例帶上玉米面粉和黃粉蟲,來到鳥類監測點投餵鳥兒。雖然最近來觀鳥的人不多,他仍然堅持每天來餵三次。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  2018年,抱著學習的態度,張鋒應聘到海南青橙山自然生態文化園任副總經理。在學習綠橙種植的過程中,張鋒發現果園中有一小片百香果園。就是這片小小的百香果園,再一次打開了張鋒心中的創業大門。  為了儘快熟悉業務,張鋒潛心學習百香果種植技術。
  • 雲南盈江石梯村:春意滿林拍鳥忙
    如今做了「鳥導」3年多的何正中,目前在觀鳥攝影圈已是小有名氣。如今全村人都知道,沒有好的生態就留不住犀鳥,犀鳥不來,幸福的日子也就不會有」。傈僳族小夥小蔡五一席話,道出了石梯村少數民族群眾的心聲。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石梯村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豐富的鳥類資源為依託,堅持觀鳥旅遊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村民通過建「鳥塘」、當「鳥導」、開客棧,為全國各地觀鳥愛好者進山觀鳥提供觀、吃、住、行一條龍服務,大幅增加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從原來不到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8000多元,走出了一條從貧困戶到「鳥導遊」、從而實現脫貧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 雲南百花嶺:「青鳥」探出致富路
    隨著觀鳥聲名鵲起,一片比種地更能掙錢的致富新天地在百花嶺人面前豁然展開。黑頭奇鶥 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攝/光明圖片在保山市各級政府部門及村合作社的引導下,村民們紛紛為外來觀鳥者提供食宿、接送、背包、鳥導、場地租賃等服務,一條以觀鳥為核心的生態經濟產業鏈逐漸成熟。
  • 女大學生"點蠅成金" 養殖蒼蠅走上致富路
    女大學生"點蠅成金" 養殖蒼蠅走上致富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9日 23:40 來源: 來源:大眾網艾寶榮,一位濟南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女大學生,2000年畢業後,她多方求職無果,之後擺地攤賣過涼蓆、開過肉食店……後來,網上一篇養蟲致富的報導引起了她的極大興趣,她到山東省農業大學學習了養殖技術,2004年開始在家鄉養殖蒼蠅、黃粉蟲。艾寶榮養殖的這種蒼蠅叫做家蠅,是一種在封閉環境中經馴化的可以養殖的生物。
  • 特色鴕鳥養殖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東北網虎林10月24日訊 慶豐農場鴕鳥養殖戶趙金柱經過10多年的摸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鴕鳥養殖致富路。走進他的鴕鳥養殖場,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特色養殖、規模養殖帶給他的益處,鴕鳥養殖也讓趙金柱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
  •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1-01-06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盈江: 小村三次「變身」寫出生態大文章
    近年來,當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修復與脫貧致富「雙贏」的路子。  貧困戶變身「鳥導」  石梯村有85戶363人,都是直過區景頗族、傈僳族群眾。他們長期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的粗放開荒生產生活方式,導致周邊形成大面積的「光頭山」和「黃土地」。
  • 肅南縣馬蹄鄉拓出生態畜牧業致富路
    2015年,樊得勤成立鑫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牧民一起發展養殖業,趟出了一條畜牧養殖的致富路。    近年來,該鄉探索推行「黨員帶頭示範+帶動周邊農牧戶」生產發展模式,積極鼓勵黨員學習周邊養殖大戶養殖經驗,帶頭對養殖方式進行改良。同時,實現當地土種羊由「一年一產」到「兩年三產」的生產目標。目前,全村已有90%的農牧戶進行土種羊養殖技術改良,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重慶廟壩村:依靠生態綠色致富,上門女婿回鄉了
    18年後,他靠山吃山選擇發展,成了家鄉的致富能人。  梁大文轉變的背後,是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上綠色致富之路的生動體現。如今,當初那個偏僻荒涼的小山村,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旅遊目的地,農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長到2019年的2.8萬元。
  • 汝州的她靠種植20多畝中藥材走上致富路,鄰居都羨慕!
    「看,這都是我種的艾草,就是靠著它們讓我走上了致富路。」穿著紅色衣服的尹潤潤站在自己的艾草園裡,喜不自勝。20多年前,尹潤潤的丈夫發生車禍去世,失去家裡的頂梁柱。30多歲的尹潤潤扛起家庭重擔,為了生活把三個不到12歲的孩子留給奶奶、姑姑,投奔在南方打工的親戚,在親戚的介紹下找份低微收入的工作。
  •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2013-05-23 08: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寧波網        瀏覽量: 7236 次 我要評論   說起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家並不陌生,可用大棚來養熱帶魚,恐怕就有點新鮮啦。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