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的她靠種植20多畝中藥材走上致富路,鄰居都羨慕!

2020-12-05 新時代新汝州

初秋時節,爬上王寨鄉裴家村南邊的虎狼爬嶺。一陣風吹來,20畝的艾草隨風起舞,宛若一片綠海。「看,這都是我種的艾草,就是靠著它們讓我走上了致富路。」穿著紅色衣服的尹潤潤站在自己的艾草園裡,喜不自勝。

20多年前,尹潤潤的丈夫發生車禍去世,失去家裡的頂梁柱。30多歲的尹潤潤扛起家庭重擔,為了生活把三個不到12歲的孩子留給奶奶、姑姑,投奔在南方打工的親戚,在親戚的介紹下找份低微收入的工作。為了孩子,她經常加班到深夜,為的就是能多掙些錢寄給留在家的兩個兒子,提起過去的生活尹潤潤還是止不住的掉眼淚。

自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後,尹潤潤看到村裡來了省派扶貧書記、市裡派來了菸草局扶貧工作隊駐村扶貧,上級還出臺多種扶貧政策,她對生活下去才有充滿信心。

2017年汝州市出臺對貧困戶的小額信貸政策,9月初她就從汝州市農商銀行隨著其他有需求、且符合要求的首批8戶貧困戶一起獲得了貸款資格,自己貸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拿到貸款後她在自己責任田周圍又租了17畝,共20餘畝種上艾草,在其它地塊種植了決明子等中草藥。尹潤潤就靠這幾年扶貧政策的各種補助供一雙兒女上完了中學,靠5萬元的貼息貸款種植中草藥還清了外債,於2018年光榮脫貧。

脫貧後的尹潤潤翻建了自己的臨街房子,注重了家庭衛生,在裴家村2020年進行的「美麗庭院」評比出的10戶中,她家就是其中之一。現在的尹潤潤在客廳掛起了偉人像,見人就會說,「感謝扶貧工作隊,感謝黨的好政策。」

相關焦點

  • 致富面面觀:種植中藥材「錢景」驚人
    花絲和種子都可賣錢,每畝西紅花收入約2萬元。目前,楊連生已將自己種植的西紅花註冊為「紅花王」商標。合作社裡西紅花的種植面積已有200多畝,很多村民憑著小小的西紅花致富了。據了解,妙西鎮是湖州典型的山區鄉鎮,山林面積佔到了60%,耕地面積只有10%左右,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楊連生告訴記者,種植西紅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和晚稻實現輪作。
  • 油茶樹套種中藥材種出致富路
    油茶樹套種中藥材種出致富路 2020-11-21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金奉乾攝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我家以前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自從到中藥材加工車間打工,我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資。」初冬時節,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的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各生產車間內一派忙碌的景象,劉海霞對中外媒體記者說,通過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她家迎來了「好日子」。
  • 中藥材鋪就致富路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三道湖鎮繼紅村地處長白山區,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民多以種植玉米、大豆等傳統作物為生。2018年開始,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進駐繼紅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金波和工作隊隊員依託當地特有的山地氣候,引進中藥材種植項目。2020年,繼紅村種有五味子、貝母、紫蘇、菊花、人參等中藥材2000畝,包括種植示範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內,共有一百餘人加入到中藥材種植產業中,人均增收超千元。
  • 天柱:鋪就群眾「致富路」搭建幹群「連心路」
    「凸屯村是我鎮以前的深度貧困村,農戶居住分散,交通也不方便,基本上都是靠外出務工維持生活,自從江夏華茗中藥材有限公司入駐之後,流轉土地和山林1702餘畝,發展種植竹節參、丹參、川烏、白朮等名貴中藥材700餘畝,林下套種了300多畝的七葉一枝花和竹節參,今年新增林下中藥材種植702畝,帶動了300餘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成了群眾的「金主」,而四通八達的道路理所當然的成了群眾的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就是這樣的一顆顆小平貝,鋪起了我們村的脫貧致富路。」滿江紅村黨支部書記、精準致富平貝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寶說。 近年來,滿江紅村憑藉著「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把在當地種了幾十年的中藥材「小」平貝,發展成了有規模、可持續的「大」產業,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脫貧致富路。
  • 種植中藥材不賺錢,農村大叔表示,都是「偽農業人」造成的
    白芍,又稱芍藥,為毛茛科多年生根莖類中藥材,一般生長期至4年就可以上市銷售了,而他家的白芍,卻生長了5年。從整地到種苗,從施肥到管理,他家的三畝白芍,5年生長期下來,投資絕對要超過7000元,如今3畝白芍整體才賣了6400元,別說賺錢了,照此算下來,豈不是還要賠錢?
  • 鹿鳴鄉 中藥材種植忙
    連日來,在鹿鳴鄉紅巖村,百合種植大戶蒲興化正帶領當地村民在山頭地塊裡忙活了起來,起壟、挖坑、撒種、培土,基地裡忙得不亦樂乎。 蒲興化告訴記者,今年準備種植百合75畝,虎杖120畝,基地的中藥材種植從10月開始栽種,現在基本快結束栽種了
  • 感知山東|朵朵紅花向陽開 花香鋪滿致富路
    韓書記已經63歲高齡,已經是幹了32年的「資深書記」,但是韓書記沒有選擇「躺在功勞簿」,而是用已日漸單薄的身軀扛起帶領人民致富的使命。「發展集體經濟,帶著群眾致富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的責任」韓書記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 「富民興滇 幸福小康」大理深山中的「致富路」通到太邑鄉
    者摩村黨總支書趙金龍向採訪團介紹,近年來,太邑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帶領貧困群眾一起受益、一起致富。種植「水果貴族」車釐子235畝,高寒山區傳統農業產量低、收益少,但車釐子畝產值可以達到7萬元左右,遠高於糧食作物種植。
  • 敖學安:帶領群眾種白芨 產業興農共致富
    家住羅平縣馬街鎮歹墨村的敖學安,他並非貧困戶,卻心繫貧困戶,助力脫貧事,一門心思探索產業脫貧路。敖學安是當地有名的白芨種植大戶,2017年在多方支持下,他在歹墨村主導成立了羅平縣馬街鎮興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這裡位於縣城的北面,距離縣城60餘公裡,氣候特別適宜白芨生長。他因地制宜,積極發揮羅平縣「雲藥之鄉」的氣候、環境等優勢,建立白芨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帶領貧困戶搞起中藥種植產業。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在學習綠橙種植的過程中,張鋒發現果園中有一小片百香果園。就是這片小小的百香果園,再一次打開了張鋒心中的創業大門。  為了儘快熟悉業務,張鋒潛心學習百香果種植技術。經過一年的沉澱,張鋒與海南妍霖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文羅鎮打造出佔地70畝的妍霖百香果種植基地,帶著村裡的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精準扶貧,助農增收。
  • 種植中草藥開致富「良方」
    曾陽中草藥種植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由林維常等5名村民發起,以西豐縣涼泉中草藥材聯合社為依託,總投資100萬元,種植面積228畝,根據市場需求種植龍膽草、地龍骨、威靈仙、白鮮皮、白薇、蒼朮六個品種。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很多村民也紛紛投入到種植的中草藥的行列中,目前,全村中草藥種植總面積已達450餘畝。
  • 村主任李永波: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一個大山裡走出去的孩子,初中畢業後便在外打拼,從修車學徒到建立自己的汽車修配廠,在北京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卻在自己事業的鼎盛時期,選擇回到農村老家種植中草藥。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樣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路的。
  • 懷化市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業 力爭2020年種植基地發展到100萬畝
    曾凡丁的懷化金土地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這兩年轉型做中藥材種植,以艾葉為主,輔以射幹、白芨、玉竹等品種,在中方、漵浦等地發展了上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這是我市大規模發展中藥材種植業的一個縮影。中藥材品種、產量及質量均居湖南省第一,中藥材蘊藏量居全國第二,為全國少有的中草藥資源富集區,是著名的「中藥材之鄉」。近年來,我市把中藥材產業作為富民支柱產業來培育和打造。圍繞資源優勢,緊扣市場需求,重點發展金銀花、百合、黃柏、茯苓、龍腦樟、銀杏、厚樸、白朮、天麻等 20 餘種中藥材。
  • 伊川縣鴉嶺村:小蝸牛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46歲的楊紅單是鴉嶺鎮樓子頭村村民,家中上有70多歲的母親,下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愛人早年過世,一家人全靠楊紅單在外務工過活。「今年老娘中風了,行動不便,我也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及多種慢性病不能幹重活兒了,只能回家務農。」
  • 種植白柚收穫甜蜜生活,帶動致富產品遠銷全國
    60多歲的白柚種植戶馮國柱背上竹筐、帶著剪刀來到自家白柚園,一會兒功夫,竹筐裡就堆滿了一個個橙黃、碩大的白柚。早些年,馮國柱和老伴陳世梅靠著勤勞的雙手,在10多畝近乎70度坡度的田地上種著玉米、豌豆、小麥等莊稼,一年到頭,滿打滿算收入不到3000元。酸性紅土壤、低海拔、無冰雪,良好的自然條件,下莊坡是柑橘、柚子等水果的天然溫床。
  • 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新華社記者曾維「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 武清區灰鍋口村 走上綠色路 「灰鍋」變「金鍋」
    村民要致富,怎麼辦?村集體從農場請來農科專家,發現灰鍋口村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植葡萄等果樹,確定了發展葡萄等水果種植的思路,並引入巨峰葡萄進行種植。首批156畝巨峰葡萄種植兩年後,全村就陸續出現了不少萬元戶。 不過,隨著種植戶的增多,葡萄產量增大,價格卻逐年走低。難題,再一次擺在面前。
  • 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產業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利用「支部+市場主體+產業+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荒廢土地,引導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中來,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正在基地務工的江群芳今年68歲,體弱多病的她和老伴兒沒有收入來源,日子過得很是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