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

2021-01-15 新華社客戶端

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

03:40

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

03:41來自新華社客戶端

大家好,我是新華社記者屈彥,我們跟隨「流動的聲音博物館」大篷車來到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的第二天,一首當地樂隊彈唱的祝酒歌,送我們踏上尋找小康好聲音的路。

這裡是「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域,為了突破大峽谷自然災害頻發、可耕地面積少等地理局限,怒江州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初步形成了以大峽谷風光、多民族風情為代表的旅遊景觀,構建起核心景區帶動周邊群眾、鄉村旅遊帶動沿線群眾增收的發展格局。深山觀鳥、溜索過江,這些在當地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衍生出了生態旅遊新行當,迸發出脫貧致富的最強音。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貢山瀘水段。 受訪者提供

跟著鳥鳴聲走,我們來到魯掌鎮三河村,這裡位於怒江峽谷深處,交通不便,但高黎貢山植被茂密,野生鳥類資源極為豐富。

怒江百鳥谷觀鳥點的攝影愛好者們。 受訪者提供

利用這一自然優勢,當地評估環境容量後,設置觀鳥點,吸引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及遊客近距離欣賞鳥類,也為當地脫貧闖出了新路子。

百鳥谷「扶貧車間」。 受訪者提供

在觀鳥點,一隻小鳥主動「入鏡」。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這些觀鳥點被稱為「鳥塘」,當地村民是「塘主」,負責為鳥類提供流動的飲水水源和適當食物,同時服務遊客,發展「鳥家樂」。

傈僳族村民密波四的「鳥塘」就設在家門口。他告訴記者,觀鳥產業投入少,效益來得快,去年只用2個月的時間就賺了6000多元。

溜索過江的民宿員工。 新華社記者 湯陽 攝

走出深山,沿著怒江漫步,能聽到一種獨特的聲音,它來自於當地曾經最重要的跨江工具——溜索。在怒江邊長大的傈僳族居民祝林文對此並不陌生。

祝林文在介紹民宿。 新華社記者 湯陽 攝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關心下,一座座橋梁取代溜索,人們跨江過谷如履平地。交通方便了,祝林文臨江開了一家溫泉民宿,店門口的溜索成為一項遊客體驗項目,更成為了阿文招攬生意的利器。

原來,小康生活的好聲音就藏在綠水青山間,只要你用心聽。歡迎持續關注新華社「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明天我們將深入怒江新城城牆壩易地扶貧安置點,探尋搬出深山後的他們「何以為家」。

記者:趙珮然、湯陽、陳諾、屈彥

編輯:何莉、郝瑞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相關焦點

  • 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新華社記者曾維「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 大唐集團4年投入10億元用於雲南傈僳族脫貧幫扶—— 怒江深處探脫貧
    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帶給人的第一感受。怒江所在的雲南省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布朗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生活地區,更是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來,中央企業大唐集團投入10億元,建學校,修道路,發展產業,與當地政府及百姓一道,合力拔窮根、奔小康。日前,記者赴雲南怒江,探訪這裡的脫貧實踐。
  • 「護鳥」就是護住「金飯碗」——雲南石梯村的生態脫貧經
    新華社昆明11月7日電 題:「護鳥」就是護住「金飯碗」——雲南石梯村的生態脫貧經 新華社記者安曉萌、姚兵 山風徐徐,鳥鳴陣陣。早上7點半,石梯村村民徐小龍照例帶上玉米面粉和黃粉蟲,來到鳥類監測點投餵鳥兒。雖然最近來觀鳥的人不多,他仍然堅持每天來餵三次。
  • 張黎:從脫貧戰場到防疫一線
    原標題:張黎:從脫貧戰場到防疫一線 走田間、進羊圈、鑽樹林、入農家,風雨無阻。這是貴州省岑鞏縣新場村第一書記張黎近兩年來的每日「必修課」。只要是村民的事,他都有求必應。而這些天,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採樣、核酸篩查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從脫貧攻堅戰場「無縫銜接」到疫情防控一線,他「逆行」而上,衝在最前面,用「疾控人」的一絲不苟詮釋著一名黨員的擔當。
  • 脫貧攻堅路上 他這樣念好「山字經」
    從擔任非煤礦山科科長那天起,鄭定璽對照全州非煤礦山原始資料,深入每家企業生產一線查看,撰寫檢查情況報告,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對存在重大隱患的礦山該罰款就罰款,該停產整頓就停產整頓。鄭定璽說:「礦山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確保安全,事故之所以發生必定是因為隱患治理不及時,今天我執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明天的事故將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
  • 抗疫|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武漢「星星」、北京「月亮」和「太陽...
    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點擊音頻,收聽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第六期。今天講述這樣的一家人。哥哥叫劉繼星,是北京胸科醫院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妹妹叫劉繼月,奮戰在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而他們的媽媽也曾是醫務人員,退休前就職於北京地壇醫院順義院區,參加過抗擊非典疫情。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 新時代應急人好樣子|脫貧攻堅路上 他這樣念好「山字經」
    從擔任非煤礦山科科長那天起,鄭定璽對照全州非煤礦山原始資料,深入每家企業生產一線查看,撰寫檢查情況報告,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對存在重大隱患的礦山該罰款就罰款,該停產整頓就停產整頓。鄭定璽說:「礦山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確保安全,事故之所以發生必定是因為隱患治理不及時,今天我執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明天的事故將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
  • 雲南盈江石梯村:春意滿林拍鳥忙
    石梯村大谷地是傈僳族群眾聚居區,多年來,當地傈僳族群眾主要以種植香茅草為生,雖然種植香茅草給村民帶來了一定經濟收益,但是卻對原始森林造成嚴重破壞,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毀林開荒中一片片倒下。傈僳族小夥小蔡五一席話,道出了石梯村少數民族群眾的心聲。
  • 第二屆「紅色日記徵文大賽」徵集扶貧日記
    [脫貧攻堅 決戰決勝]第二屆「體育彩票•紅色日記徵文大賽」徵集「扶貧日記」【何媒通訊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舉全國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場千軍萬馬共同參與的大戰役中,許多幹部走出機關,走向基層,進村入戶,調研幫扶,記寫日記(筆記)。
  •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多語種版完成版權輸出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記者 陳靜)由中國一線醫生撰寫的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讓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 脫貧攻堅紀錄片《脫貧大決戰》《落地生根》獲推薦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白瀛)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5日推薦了兩部聚焦脫貧攻堅的優秀紀錄片
  • 《問答神州》:怒江如何念好「山字經」?
    鳳凰衛視:怒江如何念好「山字經」? 生態篇 鳳凰攝製組「莉行『三區三州』」的最後一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我日記中的「平頭哥」——德江楠杆鄉長遠村駐村幹部熊亞洲
    自參加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工作以來,我喜歡用日記的形式記錄每天的工作情況與身邊的人和事。回顧一年多的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總有那麼多的瞬間讓我心生敬畏;總有那麼一些人,以一種偉岸的形象紮根我的記憶裡;總有那麼一種情懷,時刻鞭策著我、激勵著我、感動著我。翻開日記,往昔的點滴猶在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 戰疫一線日記|孫元婧:看到男病人眼裡飽含的淚,我也哭了
    如今,奮戰抗疫一線的山東醫療隊工作進展如何,他們又都經歷了哪些驚險時刻?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戰疫一線日記」系列報導,來聽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戰疫前線的故事。戰疫一線日記作者: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湖北國家醫療隊員孫元婧2020年2月17日 武漢拔營至今,已一周有餘,想家也想娃。
  • 福貢文化館開展第二季傈僳族、怒族民間舞文藝骨幹業務培訓
    11月18日,福貢縣文化館以「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第二季傈僳族、怒族民間舞文藝骨幹業務培訓。此次培訓為期5天,學員主要來自全縣六鄉一鎮、社區、各鄉鎮行政村的80餘名民間舞文藝骨幹,培訓內容為傈僳族和怒族的民間舞蹈,每個民族的舞蹈各有6首共12首曲目。培訓將圍繞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民族團結、促進鄉村文化旅遊開展,進一步增強和營造全民全社會對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良好氛圍。
  • 六種鳥入選烏魯木齊市鳥類「好聲音」
    六種鳥入選烏魯木齊市鳥類「好聲音」 2016-04-14 10:38:28 來源:亞心網   美聲唱
  • 防疫一線日記:能為防疫貢獻一份力量,我驕傲
    李桃英是嘉禾縣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在接到疫情防控支援通知後,她第一個報名,積極投身疫情防控一線。防疫「戰場」幾經異動她都任勞任怨、毫無怨言,以下是她在防疫「一線」工作時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記錄的參加疫情防控戰鬥以來的點點滴滴。
  • 陽臺花盆的鳥蛋孵出了小鳥 13歲女生每天觀察寫十篇日記
    過了兩天裡面多了四個鳥蛋,後來又多了兩個,共六個。我們一直關注,原來是一窩八哥蛋。今天已有兩隻八哥孵出來了。自從陽臺上來了新鄰居,女兒很興奮,一直寫觀察日記,用圖文記錄小鳥的誕生。我們家陽臺上養了很多綠色植物,大概是它們引八哥來築巢的吧。  網友「大指島」家住西湖區紫金公寓,小區綠化很好,房子買了2年多,70多平米。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