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
03:40
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日記:傈僳族的「溜」「鳥」經
03:41來自新華社客戶端
大家好,我是新華社記者屈彥,我們跟隨「流動的聲音博物館」大篷車來到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的第二天,一首當地樂隊彈唱的祝酒歌,送我們踏上尋找小康好聲音的路。
這裡是「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域,為了突破大峽谷自然災害頻發、可耕地面積少等地理局限,怒江州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初步形成了以大峽谷風光、多民族風情為代表的旅遊景觀,構建起核心景區帶動周邊群眾、鄉村旅遊帶動沿線群眾增收的發展格局。深山觀鳥、溜索過江,這些在當地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衍生出了生態旅遊新行當,迸發出脫貧致富的最強音。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貢山瀘水段。 受訪者提供
跟著鳥鳴聲走,我們來到魯掌鎮三河村,這裡位於怒江峽谷深處,交通不便,但高黎貢山植被茂密,野生鳥類資源極為豐富。
怒江百鳥谷觀鳥點的攝影愛好者們。 受訪者提供
利用這一自然優勢,當地評估環境容量後,設置觀鳥點,吸引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及遊客近距離欣賞鳥類,也為當地脫貧闖出了新路子。
百鳥谷「扶貧車間」。 受訪者提供
在觀鳥點,一隻小鳥主動「入鏡」。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這些觀鳥點被稱為「鳥塘」,當地村民是「塘主」,負責為鳥類提供流動的飲水水源和適當食物,同時服務遊客,發展「鳥家樂」。
傈僳族村民密波四的「鳥塘」就設在家門口。他告訴記者,觀鳥產業投入少,效益來得快,去年只用2個月的時間就賺了6000多元。
溜索過江的民宿員工。 新華社記者 湯陽 攝
走出深山,沿著怒江漫步,能聽到一種獨特的聲音,它來自於當地曾經最重要的跨江工具——溜索。在怒江邊長大的傈僳族居民祝林文對此並不陌生。
祝林文在介紹民宿。 新華社記者 湯陽 攝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關心下,一座座橋梁取代溜索,人們跨江過谷如履平地。交通方便了,祝林文臨江開了一家溫泉民宿,店門口的溜索成為一項遊客體驗項目,更成為了阿文招攬生意的利器。
原來,小康生活的好聲音就藏在綠水青山間,只要你用心聽。歡迎持續關注新華社「來自脫貧一線的聲音」,明天我們將深入怒江新城城牆壩易地扶貧安置點,探尋搬出深山後的他們「何以為家」。
記者:趙珮然、湯陽、陳諾、屈彥
編輯:何莉、郝瑞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